晚明思想家顧憲成
顧庭銘
顧憲成(1550-1612),字叔時,別號涇陽,江蘇無錫人,因創辦東林書院,在內主講,人尊稱東林 先生。他是中國傑出思想家,在學術上自成一派,深得士林推重,為明末亂世之清流領袖。
生平事蹟
他的生平事蹟,見於《明史》卷231列傳第119,及《顧端文公年譜》等,茲摘要如下。
顧憲成生於明嘉靖二十九年,神宗萬曆四年(1576),舉鄉試第一。八年,賜進士出身,入仕初授戶部廣東司主事。
十年,大學士張居正病,舉朝醵金,禱於東岳,但憲成以為不可,同僚怕得罪當朝,代為署名,他馳往醮壇,將名削去之,可看出他的剛正不阿。幸居正病故,未遭禍害。後調任吏部稽勳司主事,請假告歸三年,續任吏部驗封司主事。
十五年,朝廷辦理京察,都御史辛自修掌計事,將工部尚書何起鳴列在拾遺之中,自修坐失執政意。給事中陳與郊承風旨並論起鳴、自修,實以攻自修而庇起鳴。於是二人並罷,并責糾起鳴之御史四人。憲成為之不平,上疏語侵執政,被旨切責,降三級,謫桂陽州判官,稍遷處州推官。後丁母憂歸鄉,服除後,補泉州推官。二十年,因舉公廉第一,又囬朝廷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升驗封司員外郎等職。
會神宗皇后多年不育,而恭妃王氏則 先生元子常洛,貴妃鄭氏生三子常洵,另一妃生第五子。因神宗厭惡常洛,不想立為太子,權宜封三子同為王。但此舉違背「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之禮制,致引起憲成等朝臣嚴詞直諫,堅持應封元子為太子。神宗無奈,只好擱置息議,種下日後憲成被黜之遠因。
二十一年京察,吏部尚書孫鑨、考功郎中趙南星盡黜執政私人,憲成實左右之。及南星被斥,憲成疏請同罷,不報。尋遷吏部文選司郎中,所推舉者又率與執政者牴牾。後又涉及多起官員推舉案,皆忤帝意,致於二十二年遭削籍罷官歸里。
憲成削籍後,名益高,朝野推薦不下百十疏,帝悉不報。遲至三十六年方始起用為南京光祿寺少卿,憲成力辭不就。萬曆四十年(1612)壽終正寢,享年六十三歲,長眠無錫查橋関涇村鄉人俗稱之天官墳。
熹宗天啟初年,追贈太常卿,後因東林黨爭被魏忠賢削奪。思宗崇禎初年獲平反,追贈吏部右侍郎,諡號端文。
顧憲成姿性絕人,幼治程朱之學,是明代大儒,但生前常謂孔子寫序只「吾十有五」四字,故不敢寫年譜或著書立說,只紀錄十六歲之前膝下娛親,及入塾就學情況。後裔子孫代為整理成《小心齋札記》、《涇皋藏稿》及《顧端文遺書》等傳世。
東林學派
顧憲成因忤旨革職返籍,自萬曆二十六年起,即在無錫惠山腳下設席講學。
明季陽明學說盛行,認為心即是理,人之先天原本有顆知善惡之心,如不受外界物慾蒙蔽,即可致良知。能致良知,即能知行合一,成為聖人。但此說專談心性,不切實際;良知又無客觀標準,易趨向空談,乃此種學說盲點之所在。
因此顧憲成等反對「無善無惡心之體」的學說,進而標榜氣節,崇尚實學。並在講學中常針砭時弊,議論如何革新吏治等,深受有識之士,及失意政客等响應,前來聽講;連朝中官員,都慕其風,遙相應和,一時形成風潮,自成學派。
萬曆三十二年,在常州知府和無錫知縣支助下,修復東林書院,入內講學,並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等人,制定《東林會約》。約定年有大會,月有小會,會期三天。屆時東林學人集會聽講和講學,鼎盛時人數多達數千。他們在講學之餘,也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展現心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抱負。但聲名日噪,却也忌者日多,謗亦隨之。
東林學子提出一些具體的政治主張,例如:
-、革除宦官專權亂政,還政於六部。
二、反對礦監稅使,反對橫证暴斂。
三、重視工商農業,減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
四、取士不分貴賤,量才錄用。
五、增強遼東兵力,抵禦滿人攻掠。
自此,東林學派變質,漸成政團性質。由於人眾勢大,引起朝中閹黨及附麗之齊、楚、浙黨人士之反擊。東林學派亦從學說之辯,到政見之爭,最後竟演變成黨同伐異。每一東林黨人都自視為清流,凡與自己意見相左者皆是小人。此種門戶之見,為害甚大,竟在朝野綿延數十年,直到明朝滅亡,猶未終止。
東林黨爭
明末朝廷黨爭,有幾重起因,一是當權者利用六年一次之京察,藉機排除異己,引起東林黨人群起攻擊,傾軋不休。
萬曆二十九年,元子朱常洛得到祖母慈聖皇太后支持,順利立為太子,立儲之爭暫時平息。却引起朱常洵生母鄭貴妃不滿,竟於四十三年唆使張差持棍入太子宮行刺,史稱梃擊案。後張差雖被捕伏法,但幕後唆使者,因是神宗寵妃,受到庇護,却不了了之。
萬曆四十七年神宗駕崩,泰昌元年(1620)七月,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光宗。但是年八月即患重病,服用鴻臚寺丞李可灼紅丸葯後,笠晨即告駕崩,在位僅三十天,史稱紅丸案。這樣突如其來之變故,令朝臣們懷疑是謀害,目標又都指向鄭貴妃。但李可灼是否受鄭貴妃唆使,並未查出實據,也沒了下文。
天啟元年(1621),年僅16歲的光宗長子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太監魏忠賢串通妃子李常侍,挾持熹宗窃據乾清宮,企圖操縱朝政。幸被朝臣識破陰謀,入宮擁熹宗至慈慶宮即位,並迫李常侍遵體制遷出乾清宮,史稱移宮案。
梃擊、紅丸、移宮三案,只是宮廷內的鬥爭,並不複雜,但在過程中,都有黨派介入,就使案情撲朔迷離。
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得到皇上寵信,在朝中逐漸形成政治集團,俗稱閹黨。朝中東林黨人曾為熹宗繼位出過大力,當政後整頓朝綱,將東林書院的政治主張付諸實施。但在罷黜污吏上,却促使污吏們倒向魏忠賢,使閹黨壯大。
天啟四年,東林黨人左都御史楊漣上疏,參劾魏忠賢罪狀二十四條,並請驅逐客氏出宮,但在魏忠賢的設計下,反使熹宗下旨將楊漣、左光斗、黃尊素、周順昌、高攀龍等人先後被殺。魏忠賢捏造《東林點將錄》黑名單,將朝中不肯同流合污的官員,全打成東林黨人,按名捕殺,一時間弄得朝廷腥風血雨,東林黨受到嚴重摧殘。
天啟七年,熹宗駕崩,由弟朱由檢繼位,是為思宗,改元崇禎。思宗接位之初,革新吏治,嚴懲閹黨,共制裁兩百多人,連魏忠賢也自縊而死。
東林黨人逐漸返囬朝廷,急欲施展心中富國利民之抱負。但事與願違,思宗之剛愎自用,拒諫飾非,對東林黨人亦無好感。他又生性多疑,竟安排近侍太監插手朝政、財政、軍事,弄得國是日非,逼得黨爭再起,且餘波盪漾,竟延燒至南明王朝。
這樣的結局,實為顧憲成創辦東林書院之初,所始料之未及,也並不樂於見到。後世多評論黨爭是禍,而憲成是黨爭之源頭,並不公平。如明朝皇帝精明強幹,政治清明,東林黨人能順利施展抱負,則黨爭何能之有。倒是他們知直不知曲,重視個人名節,意氣重於是非,君臣相處不睦,在改革的方法上犯了錯誤,可作為今日政黨施展理想之殷鑑。
家世哲嗣
顧憲成家世,詳見《顧端文公年譜》,及同治十二年顧光熙撰之《無錫顧氏宗譜》等,因族繁難以全錄,僅擇要如世系表。
父南野公,諱學,字文博,配錢氏。性孝友倜儻,貧居慨然,徙家涇皋,僦廛而市。子四人:性成、自成、憲成、允成。性成、自成因家貧棄舉子業,謀生計,立志扶佐兩弟。允成(1554-1607),字季時,號涇凡。性耿介厲名節,舉萬曆會試、殿試,累遷吏部主事,因忤閣臣張位,謫光州判官,不就,賦歸,與兄憲成講學東林,不復出。著有《小辨齋偶存》。
父南野公,諱學,字文博,配錢氏。性孝友倜儻,貧居慨然,徙家涇皋,僦廛而市。子四人:性成、自成、憲成、允成。性成、自成因家貧棄舉子業,謀生計,立志扶佐兩弟。允成(1554-1607),字季時,號涇凡。性耿介厲名節,舉萬曆會試、殿試,累遷吏部主事,因忤閣臣張位,謫光州判官,不就,賦歸,與兄憲成講學東林,不復出。著有《小辨齋偶存》。
祖父侍竹,諱蘷,字舜臣,配朱氏。曾祖緯,號友竹。高祖麟,號如月。遠祖珩、廷秀,傳說是宋將仕郎九真太守百七之後代,因年代久遠,失考。查顧鼎勳《顧氏族譜》,無錫《顧世宗譜》等,確見有百七、廷秀、珩之記載,但其嬗替細節不明。
憲成德配朱氏,哲嗣與渟、與沐兩子。與渟於萬曆年間中應天鄉試及會試。與沐由舉人歷南京戶部郎中,官至四川蘷州知府,子樞、柱、杓三人。
樞(1602-1668),字所止﹝庸菴﹞,明天啟舉人,入清韜形遁迹,惟身體力行而已。他貫通五經,尤精易及尚書,著有《易稿》、《西疇日鈔》。子景文、廷文、貞觀、衡之,女貞立,皆具才名。
貞觀(1637-1714),字華峰,號梁汾,康熙五年舉人。官至國書院典籍、內閣中書。善填詞,康熙元年,以「落葉滿天聲似雨,関卿何事不成眠」句,受知於尚書龔鼎孳。與吳江吳兆騫交篤,後兆騫受權臣誣攀,涉順治丁酉科場案,蒙寃謫戌寧古塔。貞觀求援於摯友納蘭性德(明珠子),未及許。貞觀作《金鏤曲》二闋以寄兆騫,被譽為千古絕唱。性德見之泣下,為言於明珠,兆騫遂得生還。兆騫、性德病故後,貞觀囬歸故里,避世隱逸,康熙五十三年辭世。著有《積書岩集》、《彈指詞》等。子開陸,字元臣,號復齋,康熙四十五年進士,雍正朝任永寧縣知縣,絳州知州。
貞立,貞觀之姊,字碧汾,嫁同邑侯晉,夫平庸無才,未中科舉,一生賴貞立刺繡女紅度日。工詩詞,因晚景蕭條,致風格悲涼幽怨。著有《棲香閣詞》二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