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黔西南州見聞

黔西南州見聞

顧庭銘

  一○三年七月七日,遊罷貴州黃果樹大瀑布後,車在國道高速公路上向西疾駛,約經4小時,到達州之首府興義市。
  黔西南州位於黔桂滇三省之結合部,素有西南屏障,滇黔鎖鑰之稱。面積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48萬。其中包含布依、苗、漢等35支民族,以漢族佔總人口六成,布依族佔二成八,苗族佔 0.七成為最多。漢族雖佔最多,但基於強賓不壓主的道理,仍尊布依及苗族為州之主體。
  黔西南州過去雖地屬羈糜州府,人屬徼外荒服,但興義市貓貓洞遺址,卻曾出土人類化石,大約一萬年前即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故是中國人發祥地之一。
  春秋屬牂牁國,戰國屬糜莫國,西漢屬夜郎國,以後為爨蠻、烏蠻、自杞國等,幾經嬗替,到1982年成立自治州,轄一市七縣,開始自己當家作主,邁向光明的新紀元。
  布依族屬於百越之一支,自稱布依、布越等,稱漢人為布哈(漢)。漢人以前稱他為仲家、俚僚。布即濮原意為人,依即越,故這支民族還是越王句踐的近親。布依語屬壯侗語族,一般通壯語、漢語。歷史上未曾有過流通性文字,但豐富的智慧凝結成不少內容深刻,情節生動,極富哲理的神話、詩歌、吟唱及舞蹈,一代代的傳承,將民族妝扮得多采多姿。
  布依族有他特有之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無法盡述,須要一提的是他們早年沒有姓氏,今日的姓氏是因漢化而成的。其來源一是因漢夷聯姻而延用漢姓;二是以物為姓;三是仿效起姓,即興而定。有一則傳說,數十位布依人帶著羊共同乘船過河,因無姓氏怕受漢人歧視,有人提議就以羊為姓,有人以為都姓羊不恰當,主張將羊字去頭切尾,成了王姓。故今日王羊可開親,日久羊姓又成了楊姓。
  百越民族早期大都是如此,後世漢人將句踐寫成姒句踐,搖稱騶搖,即是因不懂越俗,而致畫蛇添足。
  黔西南州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屬典型高海拔山區,最高峰海拔2200公尺,最低處只275公尺,高差近兩千公尺。故州內山形起伏,地貌複雜,包括山地峽谷,岩溶槽壩,岩溶浸蝕等。
  境內有三大水系,北盤江發源於雲南沾益縣馬雄山北坡,至州內冊亨縣與南盤江滙合入紅水河,流向廣西,屬珠江水系。南盤江發源於馬雄山之南坡。各水系由源頭至河口,落差近千公尺,致水流湍急,快速下切,形成天然深谷,氣勢逼人,較著者有花江大峽谷,馬嶺河大峽谷等。
  峽谷風情
  馬嶺河大峽谷,位於興義市東北六公里處,發源於烏蒙山系之白果嶺,因中游有馬別大寨及馬嶺寨而稱為馬嶺河,北南走向,到州內天生橋滙入南盤江,形成萬峰湖觀光勝地。
  馬嶺河景區全長75公里,寬50100公尺。因河床首尾落差千公尺,致下切力道強勁,在海拔1200公尺之高原褶皺上,切出一條深達120280公尺之河槽,孕育成峽谷勝景。
  這條河槽,由上往下看是一條地縫,由下往上看是一線天溝,溝中峽谷幽深,棧道曲折,瀑布咆哮,步移景換,故稱為地球上最美麗的疤痕,或天下第一縫。
  景區分為五彩長廊、天星畫廊、趙家渡等。此行因時間所限,只遊最精華之天星畫廊,走一趟迴路,全長1.7公里,現已裝設昇降電梯,方便遊客上下至谷底。區內景觀可歸納為曲徑通幽,鈣華石群和大小瀑布群。我們出電梯後往左手進入鑿在崖壁上的棧道,扶著石欄前進,因須避開沿途之瀑布和岩洞等景觀,棧道必須隨之大坡度起伏,一路走來相當吃力。遊人一面欣賞湍急翻滾的水流,一面聽著咆哮如雷的瀑布聲,頗受震撼。
  鈣華石是谷中稀世奇景,遠看像魚鱗般一片片掛在岩壁上,連綿成片,有時一片面積可大到十幾平方公尺。古人面對奇景,渾然無知,竟幻想出一個故事,說是遠古時代的老龍王帶著四條小龍,輪番地撞擊山岳,雖撞出一條峽谷,卻將鱗甲留在岩壁上,成為今日美麗的鈣華石群。
  這是神話,其實說白了,他的形成是因岩壁上的灌木叢,長期遭受含有碳酸氫鈣的水流沖洗,碳酸氫鈣分解碳酸鈣(石灰石)凝結在灌木上,日久堆積成片,將灌木全部鈣化,與溶洞中的石筍和鐘乳之形成,是同一原理。
  景區內有大小瀑布二十餘掛,小的形如絹絲垂簾,風吹飄搖;大的高約百公尺,如白銀瀉地,令人懾息。余一再駐足,瀏覽瀑布飛舞,陶醉在雄壯氣勢中,竟忘了日薄西山,匆忙中回到電梯原處,已臨封閉時刻。
  馬嶺河下游之人工湖稱為萬峰湖,湖面寬達800平方公里,相當於76個杭州西湖,故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七月八日登輪遊湖,並在船上享用百魚宴。船在湖中緩慢行駛,但見烟波浩淼,湖光瀲灧。奇石怪岩形成上千之全島和半島,連同港灣峽谷一齊呈現眼前,美景天成,儼若山水畫卷,令人讚賞不已。
  萬峰湖之天生橋發電站,年發電量52億度,擔任著西電東送重要任務。
  峰林奇觀
  萬峰林位於興義市南,馬嶺河西側,綿延百公里,浩瀚無邊。徐霞客曾讚歎: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萬峰林是遊客對她之雅稱,在地質上稱為錐狀岩溶,是喀斯特地貌中最美景觀之一。
  約三億年前之地球古生代,萬峰林附近尚是滇黔古海之一部份,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將介殼堆積之石灰石地層抬起到地面,再經過億萬年之烈日曝晒,雨水沖蝕,二氧化碳及有機酸之作用,才風蝕成今日眼前所見之峰林、溶洞、天坑等奇妙景觀。撫今思昔,相形之下人在自然界就成了白駒過隙。
  七月八日下午,到達萬峰林景區入口廣場,這時遊客已麕集,車水馬龍。今日天空萬里無雲,展望極佳,預卜能遊得盡興。
  景區兩側是兩條平行山脈,相距約數十公里,中間是一方壩子,遠望延伸至地平線,這種地形在貴州較為罕見。一條納灰河從壩子中間蜿蜒而過,給這方土地和生靈帶來永續生機。壩子上錯落有致地分佈著無數獨立孤峰,都拔地而起,相對高度不超過百公尺,這就是曠世聞名的峰林奇觀。
                                                 
                              
  孤峰挺拔秀麗,壩子上現種植水稻和玉米,一片平疇綠野景象,兩者搭配得如潑墨山水,緊緊的吸引住遊客的視覺。
  為了維持景區永續發展,遊客的行動全被觀景車所限制。左側山腰間開闢出一條觀景專用道,觀景車載著遊客在觀景道上緩緩行駛,可盡情地向四周瀏覽,到沿途觀景台停車,供遊客拍照和駐足靜看這片勝景。
  從觀景台上極目望去,眼前是三重景觀,遠處是一脈峰叢,像是氣勢宏偉的屏障;中景為壩子谷地,萬峰爭奇鬥艷;近景是孤峰殘丘。全景幅度之寬,縱深之長,只能憑目視環擊,留下記憶,任何攝影器材都無法囊括全景而歸。
  八卦田是遊客欣賞的焦點,在壩子上有些梯田,一圈圈地圍成八卦圖形,中間是水眼,水眼下方是地下河。這在喀斯特地貌中是特有的一景,稱之為漏斗,大自然真是神奇。
  萬峰林的居民,主要是布依族和苗族,這可從苗族依山布依族傍水的聚落習性,得以明確分辨。壩子上的肥田沃土,過去全被土司霸佔,今日已分配給全民耕種;壩子上有學校、市集和露天歌舞場,想必他們今日都在過著安康歡樂的日子。
  萬峰林分西峰林和東峰林兩區,今日所遊的是西峰林,東峰林尚未對外開放,只能在觀景台上遠眺,一樣的峰林峽谷,但較密集高聳,谷地較少,民居也僅零星幾家。
  末後觀景車載著遊客,下到壩子谷地,在峰林、田野、村落、市集間穿梭巡遊,然後回到景區入口處。遊覽動線,已較余九十五年初遊時進步甚多。
  八音坐唱
  九十五年四月間,余初遊黔西南州,行程安排欣賞布依族傳統說唱藝術,八音坐唱。於眺望東峰林後,到達一處孤立的布依村寨,寨門口寫著布依第一家,想必有些來頭。入內但見一排干欄式傳統建築,牆外掛著一串串黃橙色玉米,幾幅儺面具,及音樂活化石幾個大字,襯托出原始和古樸。
  舞台佈置保持著傳統,燈光照明已現代化。後場是樂隊,分持牛角胡、竹筒琴、竹笛、勒尤、直簫、剌鼓、葫蘆琴、鋩鑼等八種樂器,是八音一名之由來。樂器形制古怪,大概是就地取材。勒尤是布依語,指木管雙簧管樂器。
  樂隊中間坐著一位白鬍子長者,稱為老摩公,他以擊鼓指揮全場。老摩公地位重要,他不但是指揮者,還是作曲作詞和教習者。據說在他腦海中,憑著靈感抒情詠物,可記憶上千首段子。
  前場由十幾位穿著布依族服裝少女,不化妝,坐在矮凳上,一面擊竹梆,一面說唱,有時還隨著旋律舞動。唱腔全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旋律古樸流暢,悠美悅耳。演唱者分別任生旦淨丑等角色,似乎每人都是全能演員。
  演出內容不甚瞭解,有一齣似乎是青年未婚男女之「榔哨」。演出相遇、對歌、話筒傳情、定情、贈送信物。一般女方贈送的是白布底鞋或手帕香袋等,男方回贈銀簪,式樣不拘,但憑手藝、心意和巧思。
  最後一齣是原始的儺舞,一群男子赤裸著上身,戴著面具,手執鐃鈸,邊舞邊擊,動作豪邁粗獷,替觀眾驅邪祈福。舞到高潮時戞然而止,隨即曲終人散。
  坐唱的曲牌,據說有正調、長調、倒長調、吃酒調等十幾種。節目有婚俗、賀喜、迎客、敬酒等,都是即興式演唱,須些功力。例如詠愛情的可唱:「想妹想得發了顛,拿著錘子去犁田,拿起煙桿去砍樹,連連砍了好幾天」,鄉野俚曲,倒也樸拙有趣。布依族男女,平時生活中慣用唱去表達感情、友好、祝賀等,故老少皆會,遇有重大節慶,可連唱達旦。曲子分五言和七言兩種,句數不拘,但須押韻。
  八音坐唱千百年來流傳在南盤江流域,歷久不衰,可稱為現代版的《詩經》。
  十八先生墓
  明十八先生墓,位於州內安龍縣天榜山下,為南明永曆朝臣吳貞毓等18人殉難處,三四百年來隱藏著一段可歌可泣故事,永受後人景仰。歷史是一面鏡子,無論今日國家政黨或個人氣節,都可引為殷鑑,特附述如次。
  南明(16441664)殘餘勢力,先後在南方建立各自為主的政權,共6帝,歷時21年,最後煙銷灰滅。
  桂王朱由榔(16231662),算是六王中最成氣候的一支,政權也維持了十五六年,最長。清兵入關後,他流徙到廣西梧州。1646年受明朝遺臣擁戴,稱帝于廣東肇慶,年號永曆。後受清軍進逼,再流徙到廣西,開始與農民軍李自成,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等合流聯合抗清。1647年部將郝搖旗出擊桂林,大敗清軍於全州,進軍湖南,連連得勝,聲勢大振。廣東四川勢力聞訊亦策應抗清,在江西及廣州之降將又先後反正,一時間,永曆帝的勢力範圍,擴大到滇黔粵桂湘贛川七省,使已覆亡的明朝露出復國曙光。
  但內部各派系相互攻訐,不能團結一致,使乍露的曙光,維持不久。1649年起,何騰蛟瞿式耜在湘桂戰役中被俘,剩餘農民軍陸續率部離去,僅剩永曆帝獨撐大局。
  1652年永曆帝在走投無路下,接受張獻忠殘部孫可望及李定國建議,流徙到安龍縣聯合抗清。李定國率軍8萬出廣西攻入湖南廣東,天下震動,劉文秀也出擊四川,東南沿海張煌言等亦響應反攻,永曆朝再顯復國契機。
  但不幸,孫可望與李定國間矛盾又起。孫可望逐漸滋生稱帝之心,使永曆帝如坐危城。於是和朝臣合謀,欲召李定國回師勤王。不料事泄,激怒孫可望,問罪於帝,將合謀之18位大臣逮捕下獄殺害,合葬於天榜山下,即是今日十八先生墓之由來。
                                                        
  永曆八年(1654四月八日18大臣被押至天榜山下馬場受刑,諸臣面無懼色,於留下絕命書後引頸就戮。芳名如下,永留青史。(明史、清史稿、永曆實錄)
                     吳貞毓 張 鑴 蔣乾昌 李文開 徐 極 楊 鐘 
                           趙賡禹 蔡 縯 鄭允元 周允吉 李 頎 朱議泵 
                           胡士瑞 朱東旦 任斗墟 易仕佳 張福祿 全為國
  事後不久,向李定國傳遞回師勤王詔書之李青楊,亦遭捕殺。
  後李定國回師擊敗孫可望,孫遂即降清,使永曆帝盡失地盤。1659年清軍進逼,永曆帝逃入緬甸,受盡困辱。李定國多次欲迎帝回雲南,緬王不允。
  永曆十六年(1662),緬王執帝獻予吳三桂,是年四月十五日,永曆父子及眷屬25人押至昆明篦子坡,以弓絃勒死,卒年僅四十。迄今未發見葬身墓,僅在都勻有衣冠塚一處。
  永曆帝被弒後,同年,李定國憂憤而死,初葬西雙班納,葬處有座漢王廟,表彰忠藎。孫可望降清後被清封為義王,順治十七年西南大勢底定,孫無利用價值,遂被逼辭義王,奪世襲,結局是病死、射殺、酖殺等,不知所終。
  台灣鄭成功聞桂王惡耗後,於永曆十六年建東寧王朝,奉帝號至三十七年,到孫鄭克塽降清止,才告結束。
  苦難的南明王朝,敗在內鬥,使國運曇花一現,但十八先生墓,留下的這面鏡子,卻永遠明亮,願後世政治人物引以為鑑



2 則留言:

  1. 熟年的才情成就信手拈來的文字靈魂,讀者們跟隨著遨遊海闊天空,真是有福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