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巴渝懷古暨探索之旅

                                       巴渝懷古暨探索之旅

                                                           顧庭銘

  古郡今貌
  重慶是巴渝文化發祥地,曾三次建都,四次築城,為國內唯一梯坎式城市。此地因水而盛,初名巴郡、江州、楚州。嘉陵江古稱渝水,至隋以渝水繞城而改楚州為渝州,北宋時再改名為恭州。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之子趙惇封恭王,後又即帝位為光宗,視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是為今日重慶地名之由來。又因地理環境特殊,向有山城、霧都、熱都、橋都等別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陪都,擔負著抗日戰爭重任,名聞於世。
  1996年開始,興建國父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之三峽大壩,為統一事權,特將東起巫山西扺宜賓,與長江水系相關之縣市全部併入重慶,並提昇為院轄市。簡稱渝,市會仍設渝中區。
  長江西東流向橫亙全境,流程665公里。其中末段193公里,穿越巫山背斜,形成古今中外聞名之瞿塘、巫、西陵三峽。全市總面積8.24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面積之兩倍半弱,下轄區、縣、自治縣等38個縣級單位。常住人口3,048,其中少數民族194萬,佔6%,而以巴人後裔之土家族140萬人為最多。
  一○六年六月三十日夜晚八時,余自台灣啟程,搭機飛越東海及華南上空,歷三小時餘,降落在重慶渝北區之江北國際機場。驅車到達下榻酒店時,已是翌晨子時,累得一身疲憊。
        在往後六天行程中,將走崎嶇山路,有幾處海拔竟高到兩千公尺以上,很擔心體力不濟。但想到即將看到重慶近年之進步,及在博物館古蹟等處,瞭解到神祕的巴族文化,因而心中仍然充滿欣喜,一夜舒眠無話。
  巴族文化
  文獻記載巴人事跡起源甚早,殷墟文字中即有武丁和婦好征討巴國之記載。甲骨文中巴之象形字,是指世居叢林崖壁間,進化成手大臂長善於攀爬之山民。今日口語諸如巴不、巴不得、巴結等,都是臂長意涵之延伸。
  古籍《竹書紀年》《山海經》《華陽國志》《後漢書》等,都有關於巴國、巴郡、巴蛇、巴子、巴戎、巴氏之記載;今各地也遺有巴東、巴南、巴中、巴蜀、大巴山等地名,皆可證明古時巴人分佈之廣泛,及民族之強大。
  但人類在物競天擇演化中,任何民族都會受到融合、分解及消滅。今日所謂之巴人、巴族及巴國,都已是歷史名詞。余有幸,能於此行在重慶三峽博物館一樓之巴渝廳和三峽廳中,看到這支民族之過去種種,使久存心中的一些疑問,也豁然開朗。
  巴人在重慶市內之分佈,西起僰道(宜賓),東迄魚腹(奉節),依賴長江、嘉陵江、烏江等流域水土資源生息繁衍,而以川東為腹心,曾是泱泱大國。春秋戰國時向東擴張勢力至江漢平原,但不敵楚民族之強大而中止。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巴國被秦所滅。
  巴人生存在大山大川間,受到險惡環境之焠煉,世代傳承著頑強、堅韌和剽悍的精神,勇猛善戰。《華陽國志.巴志》中稱,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時,巴師勇銳,用歌舞以凌殷人。漢高祖時命樂人習之,名巴渝舞。
  1959年首在巫山縣大溪,後續在清江中下游,連續發掘到巴人之新石器時代遺址,統稱之為大溪文化。亦在三峽博物館中展出,使我粗略瞭解到古代巴人之文化概況。
  館中展出成套儺祭面具,知巴人信奉占卜,崇尚巫教,用以驅疫避邪。
  出土用於農耕生產或狩獵作戰之石器,有斧、鋤、鏟、鉞、杵、鏃等二十餘種。今館方特以視屏實景放映這些石器之打製、磨製和使用過程,是我初次認識到初民們製作石器之工藝和巧思。
  出土陶器以紅陶為主,間有少數彩陶,有罐、壺、盆、鉢、豆、簋、盤等多種,都以圓為型體基礎,配以巧妙工藝,具有樸拙之美。
  農業以稻作為主,兼養豬、鷄、狗、牛、羊等家畜,但狩獵和採集仍佔一定比重。
  發掘墓葬甚多,一般遺體頭部朝向南方。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間有仰身屈肢,仰身跪屈,仰身蹲屈之特殊葬法,用意不明。女性墓隨葬品較豐,有石鐲、象牙鐲,魚骨龜甲等,亦有以狗為犧牲隨葬。
  住干欄式房屋,上層住人,下層養畜,傍水而居。
  死後多採岩棺葬、岩穴葬、土坑葬。最著名的是西陵峽絕壁上之兵書寶劍峽,千百年來都在傳說是諸葛亮將一生經驗所著之兵書,藏之穴中,留待後世有識之士取用。三峽大壩建成後,水位抬升至110公尺高程時,水面距離兵書寶劍穴洞只剩5公尺左右,秭歸文化部門即從穴洞中移出三具棺木。其中一棺尚存骷髏一顆,研判為戰國時期之巴人。棺中隨葬有巴式之青銅兵器等物數十件,證明諸葛亮兵書寶劍說,純屬子虛烏有。
  關於巴族之後人,《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有段記載。略以巴郡南郡蠻本有巴樊曋相鄭五姓,未有君長,乃約共擲劍於石穴,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又能乘土船獨浮於水,因共立之,是為廪君,君於夷城。廩君死後,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夷城即今鄂西恩施土家族自治州。這說明土家族為巴人之後,同以虎為圖騰。今重慶市內之土家族,世代聚居在石柱、彭水、黔江、酉陽、秀山五縣,構成縣之主體民族。
  關於巴族之族源,學者以為既以虎為圖騰,應源於彞族;亦有以應源於羌族。但兩說並不相悖,蓋因彝族原本亦源於古羌族。今三族雖語言分歧,但其基本語序同為主語、賓語、謂語(SOV)模式,同屬阿爾泰語系。漢語「你吃飯」,土家語是「尼直嘠」,直譯之是「你飯吃」,滿蒙韓日語都是這種語法。
  土家語受漢語浸蝕甚早,且嚴重,今已處於瀕危狀態。操北部方言畢基語者約尚有七萬人,但會說南部方言孟兹語者,已不足一千人。
  土家族民俗熱情好客,互助共存。住干欄,家中火塘四季不熄。能歌善舞,對歌、盤歌、山歌無處不歌。舍巴日(做擺手)集體在擺手堂前舉行,現已注入新的元素,成為老少婦女之晨間運動。大舍巴日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每次長達七八天。筆者曾於八十二年在湖南猛洞河王村一民俗館中,見過原始的擺手舞,似在表演除草、鬆土、插秧、收割等動作。也看到打溜子,將兩片簡單銅鈸,敲出千變萬化聲音,令我驚奇。
  渝城今貌
  重慶市老城在今渝中區,地處長江與嘉陵江交滙處。東南北三面環水,西連陸地,呈東西走向狹窄半島狀,形似鵝頭。嘴尖在朝天門,頸部是半島最窄處,在今之鵝嶺。區內地勢西高東低,從海拔379公尺160公尺,起伏不已。
  常住人口66萬,連同政經工商及水陸交通設施,密集在24平方公里土地上,壅塞不堪。筆者走在城內抗日勝利紀念碑附近,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四周高樓林立,圍得密不通風。樓內熱氣透過空調全排到街上,無異給「熱都」添柴加火。處身其地,汗流浹背,如同掉進蒸籠一般。
  渝市建城歷史悠久,遠者不說。南宋景定二年,元軍攻破成都,大軍南下直指重慶,知府彭大雅搶修重慶城,向北擴大到嘉陵江邊,向西擴延至臨江門通遠門一線,奠定明清以後重慶古城格局。
  古城周圍建有十七座城門,九開八閉。閉門築有城樓,有門似門,卻不能通行,專供軍事使用。八百年來滄桑變遷,城牆早已拆除,只剩下朝天門、東小門、儲奇門、南紀門、臨江門等地名,唯有通遠門、洪崖洞門尚留下殘跡,供遊人緬懷古城風貌。
  朝天門 位於古城東端,是長江上游最大水陸客運樞紐。現港口有碼頭20多處,泊位60多處。筆者首次遊長江三峽時,即是從朝天門出發的,現從長江索道吊箱中望去,已盡是高樓叢林,與昔時矮房和滿街挑夫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通遠門 位於古城極西,今之七星崗位置,是古時唯一陸路對外起點,故稱通遠。興建年代,可遠溯蜀漢劉禪建興四年築江州城時之鎮西門。現已改為遺址公園,在明清留下之斷垣殘壁上,補築城牆、箭垜、箭樓等,並在牆頭貼出三幅浮雕,敘述此門之歷經滄桑。一幅記載公元1278年時元軍強攻重慶,守將張珏抵抗元軍故事。一幅記載明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率軍圍攻重慶,激戰攻破通遠門故事。此役雙方死亡人數過多,七星崗一時成為亂葬崗。再一幅是通遠門賦。現在重慶市政府,則建在古城通遠門之外。
  洪崖洞門 這是一座閉門,位於嘉陵江畔。密集的吊腳樓,都依山就勢沿江而建。原有城樓被吊腳樓包住,已看不明顯。今是市內核心商圈,最具風情之遊歇區。洪崖門右側懸崖上有一洞名洪崖洞,洞中水流來自城內大梁子,跌落成瀑,名之洪崖滴翠,為市內一景。現刻意地修建得古色古香,邀得遊人爭相合影。據說此處過去曾垃圾成堆,是挑夫、縴夫、洗衣人及丐幫等窮人的窩子。
  鵝嶺公園 原名鵝項嶺,位於長江嘉陵江南北夾持之陡峻山嶺上,形似鵝頸,故名之。其地兩江距離最近,相傳蜀漢李嚴任江州太守時,曾想在此鑿穿山崖,連通兩江。清末鹽商李耀庭父子愛慕其地,特耗銀十萬兩,在嶺上營造園林,名宜園。光緒進士趙熙題贈鵝嶺兩字,刻石立碑,今日猶存。園中榕湖繩橋是著名景點。嶺上森林茂密,寧靜清涼,有很多離休人士在亭榭中聚會,引頸高唱。
  長江索道 南起南岸區龍門路,越過長江到達渝中區新華路,全長1,166公尺,高低落差53公尺,於1987年落成。自跨江鐵公路紛紛建成後,索道已失去客運功能,現大半為觀光客搭乘。在索道吊箱中可空中攬勝,日觀山城,夜瞰燈海,巴山渝水,盡入視野。
  三峽博物館 位於渝中區上清寺附近,面對重慶市人民大會堂,2005年正式對外開放。三層樓建築,內分三峽、巴渝、抗戰歲月及城市之路四廳。現藏文物17萬件,三峽出土國家二級以上文物3千餘件。該館對三峽淹沒之古蹟文物搶救與保管,著有功效。
  磁(瓷)器口古鎮 位於沙坪壩區之嘉陵江畔,原名白崖鎮。傳說明建文帝被朱棣篡位時,曾流落到此隱居,又曾改名為龍隱鎮。抗日戰爭時,瓷器口是郭沫若等文化名人聚居地,筆者母校前身軍政部陸軍兵工專門學校,亦遷至鎮之小楊公橋董家院。現鎮上街道仍保持明清建築風格,青石鋪地,市招布幌古樸,沿街店鋪林立,以售賣土產小吃為主,吸引遊客從各方雲集。
  涪陵白鶴梁
  涪陵位於長江烏江交滙口,古時為巴國都城,不少巴王陵寢建在此地。烏江原稱涪水,故其地稱涪陵。現為中國榨菜之鄉,但以江中之水底碑林白鶴梁而著名於世。
  白鶴梁位於涪陵靠長江南岸之大江中,是一條天然石樑,長1.6公里,寬約15公尺。相傳在唐時有位真人在此修煉成仙,得道後在梁上乘鶴飛昇,因名白鶴梁。
  現梁面留下歷代眾多題刻和圖記,紀錄當地千餘年來72次枯水期之水位。這些題刻枯水時浮出水面,漲水時沒入水中,因此成為當地水文站。而歷代文人如黃庭堅朱熹等名士之題刻,留下篆隸行楷草各體真跡,總約三萬餘言,故又是一座水下碑林。
  梁上題刻始於唐廣德元年(763),終於公元1963年之涪陵文化館最後落筆,現存文字165則,石魚圖18尾,觀音像2尊,白鶴圖1羽。其中涉及水文紀錄者108則,多集中在石梁北坡傾斜面上。
  據研判,唐代所刻石魚腹高,及清代石魚之眼高,都代表涪陵地區長江枯水期之水位。
  白鶴梁上所有題刻,都是第一手史料,不僅紀錄當地水文,還可用以校正史書之闕誤。
  三峽水庫蓄水後,水位上升到175公尺高程時,白鶴梁即全部沒入水下30餘公尺,因此牽涉到世界獨一無二之古蹟,要如何保護,成了學術界工程界一大難題。遲至2001年葛修潤院士提出一套「無壓容器」方案,經各界認同,才開始構建一座保護古蹟之水下博物館。工程進行了6年,於2009年落成首次對外開放。
  用通俗話來講,這座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座保護體,透過廊道間玻璃舷窗觀看梁上題刻。據說還允許專業潛水人士進入近距觀看。
  博物館分地面陳列館,水下連接廊道,水下博物館三部份,這種建築構思,亦是一項工程奇蹟。
  午後二時許車抵達涪陵,入館先要通過電子安檢門,然後由導覽員介紹參觀流程,隨後依序進入地面陳列館參觀。館中分生命之水,長江之尺,水下碑林等單元。從展出之圖片、模型和說明,已充分認知水下碑林。且這些是經過整理之資訊,較原題刻更為清晰。
  在地面陳列館參觀完畢後,乘長約百公尺之自動扶梯,下降約40公尺,到達約長150公尺之水下隧道。盡頭即是參觀廊道,長約70公尺,遊人爭相從沿途牆上設置之舷窗向內窺視,為此行之重點,然後從另側扶梯上升回到地面。
  參觀廊道出入口設有堅固鐵水門,以防一旦舷窗玻璃破裂進水,可立即封閉。
  據說工程進行並不順利。所謂「無壓容器」原理,是水下博物館內外皆有水壓,藉以抵消外部壓力。因此「無壓容器」內之水質,必須澈底淨化,方可透過舷窗看清題刻。但2009年首次對外開放後,事實並不盡如人意,其後因水之能見度欠佳,曾兩度閉館改善。
  巴山渝水
  武隆三橋 武隆是四十萬人口之小縣,位於烏江下游,屬喀斯特地貌,可謂窮山惡水,地瘠人貧。但近年利用得天獨厚之自然景觀,在政府扶植下發展旅遊事業脫貧成功。日昨傍晚下榻在仙女鎮酒店,登樓展望,四周盡是紅瓦黃牆中西合併式之新建民居,在落日餘暉中十分耀眼,看得陶醉。
  武隆喀斯特地貌,包括天生三橋,菁口天生群,芙蓉洞,千里烏江畫廊等,都瀕羊水河畔,全景區約22平方公里。此行僅取天生三橋一景。
  橋是俗稱,實際是三座以天龍、青龍、黑龍為名之天然形成之石拱門洞,依序矗立在一條迂迴曲折深約300公尺的地縫中。三橋有兩間隔,稱為天龍、神鷹天坑。此天坑也是俗稱,因兩面開放,與一般陷落天坑四周密閉,內部發育成特殊生態之情形,全然不同。三橋兩坑間有曲折起伏之石階路貫通,全程約一公里。遊客一路上瀏覽兼拍照,到行程之末,約需兩小時。
  景區入口處設有兩部升降電梯代步,垂降約百公尺,再走漫長的下坡山道,出奇的崎嶇。如腳力不濟,可僱滑桿代步,唯坐在軟椅上行動受到限制,等於虛有此行。行程之末,有環保車載送上坡,是景區給遊客在精疲力盡時之一項恩賜。
  天龍橋是三橋中最雄偉的一座,高235公尺,寬147公尺,從谷底仰望,驚為大自然之鬼斧神工。穿過橋洞,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建在路側平地上,名永福官驛,布幌正在隨風飄颺。官驛與周圍懸崖峭壁奇峰異景等,搭配得似畫一般完美,吸引着遊客注目,紛紛拍照留念。但不禁要問,在渺無人煙之空谷中,何需官驛,似乎無人能夠回答。
  印象武隆 是張藝謀、王潮歌、樊躍三人聯合導演,運用武隆桃園大峽谷特殊地形,以川江號子和土家族哭嫁為素材,在夜間演出之大型夢幻實境表演,歷時七十分鐘。
  晚八時半,武隆天色已黑,此時觀眾雲集,匆匆穿過長225公尺之「時光隧道」,盡頭即是山谷一側之緩坡。所有劇場設施及排成U字型之觀眾坐席,全設在此緩坡上。對面是高約兩百公尺之懸崖峭壁,谷底有水流和一片台地。導演將峭壁、小溪、台地和觀眾席全設計成演出之舞台,為本劇場最大特色。演出時之聲光電效應,在幽靜空谷中引起強烈迴響,劇力萬鈞。
  川江號子即橈夫子,又稱縴夫。原是在長江三峽船舶逆水行駛時,世代傳承之拉縴行業。火輪發明後隨即沒落,但其苦難的刻痕仍深印在人們記憶中,張藝謀等使之復活,重新出現面前。
  筆者前遊神農溪時乘坐豆莢船,曾見過縴夫們作表演性的拉縴。但此時已穿上褲頭,非昔時之赤身全裸。
  橈夫子拉縴時,為減輕痛苦和齊一力量,通常由號子工領唱歌謠,歌詞全在道苦情說危險,全非現時流行歌曲《縴夫的愛》所描述的那麼浪漫。
  縴索擦過岩石,日久竟磨成深槽,現也已沒入水底。三峽博物館特地切下一塊在館中展出,供人緬懷拉縴時之艱困。
  哭嫁是土家族固有習俗,通常新娘在出嫁前個把月,即在家哭起,哭父母,哭哥嫂,哭上轎等,以示才能和賢德。此習源於昔日姑表親,搶親,童養媳等不自由婚姻。現婚姻自由了,形式上習仍存之。
  仙女山 位於武隆烏江北岸,屬武陵山系,最高峯海拔2,033公尺。上為天然草場,放牧馬牛羊等,也是重慶人避暑勝地。不巧上至山頂適逢傾盆大雨,無以乘坐觀光小火車繞山一周,草草下山。
  金佛山 位於南川市,屬大婁山系,主峯海拔2,251公尺。因落日餘暉照得山崖金碧輝煌如一尊金佛而得名。山區景點甚多,此行只取金龜朝陽、絕壁棧道、金佛寺三處。金佛寺規模宏偉,落成不久,建在海拔千公尺山腰間。今空無一僧一侶,亦不見香客朝山禮佛,只靠着大聲地播放《大悲咒》,營造熱鬧氣氛。在如今之時空環境下,想要香火鼎盛,菩薩未必真能保佑。
  統景勝景 位於渝北區,因溫泉而著名。此行只遊御臨河,坐華舫入峽谷,兩岸峭壁青崖倚天而立,氣勢逼人。續登猴島,暫且歇息,戲猴為樂。最後換乘小艇,遊感應水溶洞。洞深約半公里,涼爽深邃,偶見鐘乳石筍等點綴其間。船孃年輕貌美,解說輕聲細語,聽來悅耳;且出口成章,用詞典雅,與當前美景,相得益彰。
  七月五日下午三時半,結束全部行程,搭乘原班機返台。
        此次重慶攬勝,僅十取其一,臨別意猶未盡。重慶市之人文及自然景觀,據旅遊界評論,在全國前四十名最美城市中,排名第九,願她永遠山明水秀,前程似錦。感謝雄獅旅行社推出此一行程,讓我在九旬殘齡之年,再次留下美好回憶。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