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顧成與顧實
顧庭銘
世系圖
一○五年初秋,河南顧雙進宗親轉海南顧江洪宗親函,傳來得自網上發表之顧氏某族支《歷代世系表述圖》,內容包括肇基祖及一至四世祖之生平事蹟。文中稱一世祖顧實(銓)係明鎮遠侯顧成之嫡三子。
因顧銓於靖難之變時被建文帝誅殺,致生平事蹟文獻乏載,正是余暨雙進多年搜尋無著者,故對該文特予關注,細心研讀,希望能有所獲。
該世系表述圖內容如下:
「肇基祖顧成,字景韶,生于元至順元年庚午(1330),明開國將軍,永樂元年封鎮遠侯,贈鐵券,子孫世世承襲。永樂十二年(1414)病逝,追封夏國公,諡武毅。
德配彭氏,繼配穆氏、李氏,生平年籍及所出均不詳。子八:統、銑、銓、銳、勇、亮、三聖保、源。
景韶公歸葬于江都永真鄉笊籬灣之原,墓在今江蘇揚州市內。
《明史卷一四四列傳第三十二顧成傳》有傳,《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三,卷十二,卷一百五十一有記載。《明名臣琬琰錄卷十六》有神道碑銘,明《漳州府志》有記載」。
「一世祖顧實,字銓,鎮遠侯顧成嫡三子,生于元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洪武十二年入舟師,以殺倭功升副千戶,二十六年以資深舟師官員升瀋陽左衛指揮僉事(正四品),授明威將軍。洪武二十七年(1394)隨安陸侯吳杰沿海操練,是年受命建大城守禦千戶所城。洪武三十一年,擢升備倭都司指揮同知(從三品)。
寔(實)公卒于建文二年(1400),配吳氏,安陸侯庶女,子達。
清順治《潮州府志第七卷˙兵事部˙大城所之變》有記載」。
「二世祖顧達,字執中,生于洪武八年乙卯(1375),洪武二十七年升潮州衛海門千戶所百戶,三十一年升副千戶,永樂四年襲父原職,調漳州衛。永樂間升衛指揮同知(從三品),授懷遠將軍。
執中公墓在海門守禦千戶所小北山之陽,今普寧流沙定囗寨山。
明正德《漳州府志卷之二十八˙兵紀˙武臣事考》,明萬曆癸丑《漳州府志卷之十五˙衛所職員》均有記載」。
三世祖顧斌,四世祖顧瑜,瑜子武,略。
依照上述內容,該族世系如下:
鎮遠侯顧成→實(銓)→達→斌→瑜→武
余於研讀上文後,乍看人時事地物諸元齊備,用字練達,考證詳細,似曾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絕非信筆揮灑而成。惟對文中所說之族源及始祖,較有異議,評述於後。
關於肇基祖顧成之生平事蹟,經與史料核對,除引用之明《漳州府志》外,餘皆符合。但是否即是顧實之父,存疑。換言之,在明《漳州府志》中所述之「始祖成」,未必即是明江都鎮遠侯顧成。
顧 實
先從顧實之生平說起。江都顧成有八子七女,銓為嫡三子,上有銑及長兄統,生年皆失考。惟據統妻俞氏壙志載(1),俞氏善貴生於洪武四年(1371);據銑妻蓋氏壙志載(2),蓋氏瓊華生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如夫妻同庚,或夫略大於妻,則推定統銑之生年,約在1364-1371之間。上文所說顧實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已長於統銑,似不合理。
如果顧實之生年確實無誤,則實與銓應非同一人,似為強行嫁接而成。
但顧實確有其人,並非虛構,與大埕(城)守禦千戶所之關係,亦甚明確。明陳天資《東里志》(3),清順治《潮州府志》(4),清康熙《饒平縣志》(5),清光緒《潮州府志》(6)等,均有相同記載:
「洪武三年庚戌,置大埕所於小金山下。三十一年戊寅,倭寇猝至,居民竄逃所城,東門百戶顧實開門納之,民免於難。餘皆閉門堅拒,多遇害。事聞。命械西南北門韓馬謝三百戶至京,皆論死。傳首本所,以紓民恨,子孫革襲。終明之世,尚缺三百戶,謂之缺所云」。
「大城所城,在宣化都鳳獅二山之下,明洪武二十七年百戶顧實創築」。
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三員,百戶十員,鎮撫一員,吏目一員,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五員名」。
該所位於饒平縣東南沿海,古稱東界或東里。所城周長六百四十三丈,迄今仍保留完好,四門猶存。
比對以上紀錄,可知洪武三十一年(1398)左右之顧實,在大埕所只是十位百戶之一,上有千戶管轄。曾禦倭有功是實,但所謂創築所城,衡情非單一百戶力之所及,似言過其實。
始祖成
在漳州及潮州兩府之明清方志中,多次提到與該族相關之「始祖成」這位人物,後世即遽予認定為鎮遠侯顧成。經核對兩人籍貫和生平事蹟,卻頗不相同。始祖成這位謎樣人物,最早見於大明正德本《漳州府志》(7),在志中漳州衛指揮考一文中記載:
「顧泰,指揮僉事也,卒,子繼宗,見告承襲。其先,鳳陽府懷遠縣人。始祖成,(吳)王元帥下頭目,以直取采石及征長興功陞百戶,又生擒倭寇陞副千戶。洪武二十六年,以年深官員陞瀋陽左衛指揮僉事。傳至孫達,調漳州衛,卒,子斌繼。正統十四年,鄧寇亂漳,寇乘之作雲車以臨城背。斌海上備倭領將士入,盡散家財,召募敢死士,出與賊戰,囗用長斧砍其車。城內外大喊,賊奔囗囗,死者甚眾。再來,斌與捕盜周世囗囗囗囗賊。事聞。陞福建都指揮僉事。斌老,囗囗囗(子瑜繼)。瑜老,次子武繼。武卒,子泰繼。泰卒,子繼宗,未承襲」。
因此,該族世系為:
始祖成→囗→達→斌→瑜→武→泰
而另一版本作:
始祖成→囗→逵→斌→喬嶽→臬
以上兩世系略有差異,但其肇基祖始祖成則相同。且文中一致說明係鳳陽府懷遠縣人,曾因克取江左采石及征長興而功陞百戶。
而鎮遠侯顧成,係江都人,先世源出湘潭。永樂十二年逝世後歸葬江都祖壠,一生都與懷遠無涉。元至正十五年,太祖破采石渡長江再陷集慶(今南京),顧成歸附,以勇選為帳前親兵。至正十六年從攻鎮江有功封百戶,吳王元年封金吾衛副千戶。故在朱元璋帳下,兩人有不同經歷,不可視為同一人。
成國公
鳳陽府懷遠縣,位於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南部,濱淮河。元至元二十八年撤懷寧軍設縣,屬濠州管轄,為元末紅巾軍起義地之一。
遍查明清兩代懷遠縣志,並無鎮遠侯顧成之任何事迹。而在明萬曆本《懷遠縣志˙丘墓》(8)中,卻有成國公相關之記載。
「成國公祖墓。在縣南九十里蓬團村,縣人朱亮以軍功開囗,授燕山衛千戶。子能,以靖難功封成國公,追封亮祖東平王,諡武烈。孫勇嗣爵,追封平陰王,諡武愍。今墓乃其高曾祖考及妣,皆追封王及 夫人爵者。有武姓人守塋奉祀」。
朱能,見《明史》列傳三十三,字士弘,懷遠人。父亮,從太祖渡江,積功至燕山護衛副千戶。能事成祖,東昌之戰,帥部作殊死鬥,翼成祖潰圍出,後累功陞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永樂四年佩征夷將軍印,討安南。十月行次龍州,卒於軍,年三十七。追封東平王,諡武烈,葬北京懷柔。子勇嗣,世襲罔替,至第十二代朱純臣,於崇禎十七年明亡遇害。
成國公為朱姓,始祖成為顧姓,顧成亦為顧姓,三者僅一成字相同,可謂涇渭分明。但成國公爵位高名氣大,自可蓋過他人。在《明史》未完成之前,在資訊貧乏之時代,對人物之辨識,難免會張冠李戴。由懷遠人之成國公,錯成懷遠人之始祖成,最後訛傳成江都鎮遠侯顧成。這只是推測,僅可參考,但三者皆非顧實之父,應可確定。
從搜尋之史料看,顧實百戶之父祖及後代,不甚明瞭;顧斌之後代亦有分歧,是為該世系表述圖之問題所在。
在顧氏族譜界,可發見成國公能、父亮、子勇,常與顧成子勇、子亮、孫能,混淆不清,一旦寫入譜書或方志,即成為解不開之結。
近年國人對於族譜之修訂及研究,正方興未艾。余有幸忝為驥尾,歷來以族源及始祖為研究主軸,至一族之內之世系或分支,因非外人力之可及,少有涉獵。迄今深感所謂之族源或始祖,常因年代久遠,史料湮沒,修譜者為求形式上周延,不惜錯接或杜撰,甚至將祖先上溯到虛無縹渺境界,為害後世匪淺。
族譜即家史,為國史之基礎。貴在求真求實,鐵筆如椽,如非事實,寧可從缺,慎乎哉。
附 錄
明萬曆《漳州府志》(9):
「國朝正統十四年,沙龍寇鄧茂七倡亂,其黨楊福率眾數萬圍漳地。漳州衛指揮顧斌敗走之」。
明崇禎本《漳州府志》(10):
「若正統鄧茂七之寇,指揮顧斌擁兵銅陵,募敢死士入衛,遂大破賊,二百年來一人而已」。
「顧臬,始祖成,懷遠人。洪武間累功陞指揮僉事。及孫逵,調今衛。至斌,以全城功,陞福建都指揮同知。顧臬襲歷,陞福建中路參將」。
「顧斌,鳳陽人,襲父職為漳州衛指揮僉事,有武略。正統戊辰,沙寇鄧茂七作亂,賊帥楊福率眾數萬圍漳,吏民震慴無敢出敵者。賊日設雲梯仰攻,勢危甚。時斌督兵備倭海上,夜率舟師五百人,航海來援。突圍入城,盡散其家貲,募敢死士,親督為前鋒,開門迎戰。賊大敗,遯去,焚其梯次。日益兵來攻,又破之。斬首及溺死者甚眾,餘黨奔潰,城賴以完。事聞。擢福建都指揮僉事。後斌卒,官十餘年,竟坐傾貲,故貧不能營葬,郡人相率致賻,始共襄事。郡守姜諒為紀其功,勒之石,至今三尺童子,盡知有顧侯全城云。玄孫臬,歷廣東福建參將,有名士風」。
清康熙本《饒平縣志》(5):
「三十七年置大城守禦千戶所於宣化都。先是元伐日本,南人留其地者以數萬計,習水道遊掠海濱。自澄萊至東粵,咸被其毒。至是命安陸侯吳傑,于海濱訓練士卒,置城守禦,大城所其一焉」。
清光緒本《漳州府志》(11):
漳州衛指揮同知「顧喬嶽,懷遠人,始祖成,洪武間累功陞指揮僉事。至逵調本衛。至斌以全城功,陞福建都指揮僉事,有傳。喬嶽以嘉靖間破賊功,陞本衛指揮同知。子臬,襲陞福建中路參將」。
「顏(顧)斌,其先懷遠人,始祖成,洪武間累功陞指揮僉事。祖(?)逵,調漳州衛,世襲」。(餘略)「孫臬,歷廣東福建參將,有名士風」。
參考資料
1.拙作《明代顧統妻俞氏壙志》
2.拙作《明代顧剛忠妻蓋氏壙志》
3.明陳天資《東里志》,中研院圖書館藏書
4.《潮州府志》卷七兵事部,清吳頴撰,順治十八年(1661)本。
5.《饒平縣志》卷之二城池,潁川劉拤纂修,清康熙丁卯年(1687)本。
6.《潮州府志》卷三十八征撫,清周碩勛撰,光緒十九年(1893)本。
7.《漳州府志》漳州衛指揮考,周瑛撰,明正德八年(1513)本。善本,藏國家圖書館,有微片。
8.《懷遠縣志》丘墓,王存敬撰,明萬曆乙巳(1615)本。善本,故宮博物院藏書,國家圖書館有微片。
9.《漳州府志》卷十二,羅青霄撰,明萬曆元年(1573)本。
10.《漳州府志》卷十五漳州衛職員,明袁業泗撰,崇禎元年(1628)刻本。
11.《漳州府志》卷二十二兵紀卷二十七宦績,李維鈺撰,光緒三年(1877)芝山書院刻本。
12.《新密縣志》清舒懋官修,嘉慶二十五年本。
12.《新密縣志》清舒懋官修,嘉慶二十五年本。
13.《福建通志》陳壽棋等撰,同治十年重刊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