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孝子顧翱

孝子顧翱

顧庭銘

  我顧氏得姓始於西漢,然真正第一位冠以顧姓,且有古籍可稽者,唯西漢之顧翱,故他是千古顧氏第一人。
  某些文件可見到在顧翱之前有名「顧搖」者,那是後人誤寫。因在搖之年代,越民族尚未完全漢化,不至於採用漢姓,史書亦從未有此種記載。
  顧翱之名,出自《西京雜記》及《尚友錄》兩書,因此他的年代定位有西漢及東漢兩說。
  研究族譜之重點,一是人物之年代,二是他的世系,三是他對時代的貢獻。遺憾!這樣指標性人物,迄今三者皆未落實,有待深入發掘。
  年代推定
  西漢說 
《西京雜記》卷五載:「會稽人,顧翱,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飯,常帥子女躬自採擷。還家,導水鑿川自種,供養每有嬴儲。家亦近太湖,湖中後自生雕胡,無復餘草,蟲鳥不敢至焉,遂得之為養。郡縣表其閭舍」。
  本書舊本或題漢劉歆撰,或題晉葛洪撰,或曰兩者都不是,實乃梁吳均所撰。託言葛洪得到劉歆遺稿,錄班固所不載者,而為此書。經查書之內容,係採擷西漢高祖至哀帝間之宮廷制度,風俗習慣,怪異傳說,人物軼事等,故無論由何人具名所撰,其史料來自漢室宗親劉歆,應該可信。
  《西京雜記》共列故事132則,其編排次序不以年代為綱。大部份故事不記年代;少部份有年代可稽,但先後次序零亂。
  例如卷二記載文、武、文、武、昭、高、武、成、武、文、惠、高帝時故事。其餘各卷亦復如此錯亂。
  卷五記載顧翱、成、武(共五則)帝時故事。
  故依《西京雜記》可確定顧翱是西漢人,可能是西漢末年成帝(32BC-6)時人。
     東漢說
    明‧廖用賢《尚友錄》共22卷,屬於上古至宋末之萬姓統譜,內容編排以韻目為綱,同姓人名則以朝代先後排列。卷十七之七遇韻條為顧姓,其前三名依次為:
  顧綜 略以漢吳人,明帝時辟有道,歷御史丈夫,尚書令,吳丞相雍其後也。
  顧翱 記事同《西京雜記》,且一字不差。
  顧雍 略以任吳丞相十九年,封醴陵侯。
  顧綜係東漢人,後人都無異議,顧翱排名在顧綜之後,自然亦是東漢人。
  以上兩說,後世顧姓修譜時皆曾引用,例如清顧鼎勳《顧氏族譜》,在姓源考中即說:「東漢時有隱家橫山者,孝子顧翱是也」。然而世人多以《尚友錄》記事殊多失檢,故引用者少。《武陵宗譜滙編》及吳江蘆墟《顧氏族譜》等,則認為顧翱是西漢人。
  按顧氏姓源始自西漢顧餘侯期視公,傳至元鼎五年(112BC)左右,至孫輩「坐酎金失國」,廢為平民,族人逐漸漢化,以祖先封邑顧為姓,發展至西漢末年,應已族旺,可能有人在古籍留名。
        至於《尚友錄》顧翱記事,全同於《西京雜記》,說明明廖用賢編撰時,對顧翱並無新事蹟發見,却在抄錄中錯置了年代。
  世系推定
  顧翱世系,從《西京雜記》只知其少怙,事母至孝,常帥子女採擷雕胡,均不知其名,內容更形空乏。
  但清代修撰顧氏族譜時,多詳列其世系,例如武陵譜:
  建→貴→翱→綸、經
  吳江蘆墟《顧氏族譜》:
  期視→翱→綜→奉
  以上兩者相差太遠,又都孤證不立。據《漢書》,建在西漢封康侯,是哀侯昭襄之子,漢高后年代人物,貴則無考。期視係西漢初人物,綜為東漢人物。
  世系線係嫡系血親之表示,有其絕對性、嚴格性。以上所述顧氏人物,時空相差懸殊,自然不能憑空將之連接,後人更不能以訛傳訛。
  《西京雜記》已隱含顧翱三代世系,至名諱及在世系中之定位,則有待發見。
  生平事蹟
  顧翱事母至孝,親自採擷並種植雕胡,煮雕胡飯奉母,至誠感動天地,竟至湖中蟲鳥不至,雜草不生,其孝行是顧氏族人典範,特於民國百年母親節前夕,為文紀念之,供我宗親為子女者永世效法。
  雕胡即菰,即今之茭白,禾本科,生長在溼地淺水中。近太湖,多濕地,春秋稱菰城,今之湖州也。菰春生芽如筍,名茭白,秋結實,曰菰米,又稱蔣實。圓柱形,長1-1.5cm,徑1-2mm,兩端漸尖,表面棕褐色,斷面灰白色,堅硬而脆。菰飯香味撲鼻,又軟又糯,王維有「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之美言。惟據云菰結實即不生茭白,農人見茭花即拔除之,故至今菰米已少見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