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古越語札記

古越語札記
顧庭銘

        春秋戰國越這支民族,自越滅吳、楚滅越、漢滅楚後,已大部份融入華夏民族之中,其語言也隨同失傳。但迄今並未完全絕跡,仍可從《國語》、《竹書紀年》、《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說苑》、楊雄《方言》等古籍中,發見有以漢字記音之古越語遺存。在漢語方言之吳、粵、閩南、贛語的底層,亦有古越語痕跡,似乎離中原越遠保存越真,學者認為壯語保存最多。
試舉《越絕書》中兩句話,「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田」,「無以報民功,教民鳥田」。鳥田兩字,古今解釋多不能切題,有謂大禹治水有功,鳥來報恩,代為耕種祭祀田;有謂越人像鳥一般的耕田;有謂山下有群鳥耘田;有謂鳥為之耕,春拔草,秋啄其穢。怎有可能,顯然都是杜撰。究其原因,係因古越語以漢字記音,而後人照字面去解釋,自然不能達意。正如目前流行話題,例如「他和她有段羅曼史」,如照字面去解讀,也同樣要南轅北轍。
近年來,學者們對兩千多年前的越語,頗感興趣,因為要想澈底去解讀古籍,他們運用新的語言學工具,因而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
茲將上述古籍部份,無論已解未解之古越語,先行筆記成篇,留存參考、待考。
百越系語言,其語法是形容詞倒置的,或者說句子中的定語在中心詞後。例如閩南、粵、壯語說的雞公、雞母,那是漢語的公雞、母雞;布依語說水眼,那是漢語的眼淚。[1]此種語法,在後文中將一直引用,特先予說明。
越人歌
西漢劉向所著《說苑》一書,卷十一善說,內中有一小段,記載春秋時代鄂君子皙,乘青翰之舟,張翠羽之蓋,泛舟於新陂之中。榜枻越人[2]乃擁楫而歌,唱曰:
兮抃,濫草濫予?
昌桓澤予?
昌州州湛。
州焉乎,秦胥胥。
縵予乎,昭澶秦踰滲。
惿隨河湖。
這是用漢字記音的越語歌詞,君子皙說我不懂越語,請用楚語來說,於是召來懂越語者譯成楚辭,曰:
山有木兮木有枝,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顯然是首優美的情歌,君子皙聽後頗受感動,於是「榻修袂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按善說的原意,是說子皙肯以王子之尊,不嫌榜枻越人身份低微,與他袂行且擁,用綉被同蓋,有一種平易近人的美德。但世事多有尺度,這種親密過頭的行為,引起後人不少遐思。認為舟子如為男性,則子皙有斷袖之癖,如為女性,則越人是船孃兼歌伎,莫衷一是。不過既是青翰之舟,張翠羽之蓋,船上又有綉被,應是豪華遊舫之屬,少不了女色和笙歌狎暱。但這些無關本文宏旨,重要的是榜枻越人的歌詞原意為何。
韋慶穩用壯侗水泰傣等語言,解釋越人歌詞,過程十分深奧專業,茲僅錄其最後結論,用壯語的語法,寫出這首越人歌的原有詞句:
夕今這是夕何。
正中船位何。
正中王府王子到達。
王子會見賞識我小人,感激感激。
天何知王子與我小人遊玩。
小人心喉感受。[3
根據他的研究,榜枻越人原唱歌詞,少了「山有木兮木有枝」的記音。這一疏失,潛藏在越人歌中,已歷兩千多年,終於在新的解讀檢驗下,被發掘出來,十分難得。君更用壯族的五言詩體裁,重譯如左:
今夕復何夕?盛禮舉舟遊。
中舟坐者誰?楚宮美王侯。
蒙王子禮遇,越歌謝知音。
欲與君再遊,同舟待來日。
受惠我心知。
劉向是西漢王室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是介於公元前77年至前6年人物,他在寫《說苑》時,越國已滅亡兩百五十多年,在都會區的越語,可能已逐漸漢化,走向今日吳語體系。由於《說苑》一書記錄榜枻越人故事,使一首古越語情歌保存至今,彌足珍貴。
君子皙是楚共王之子,公元前528年當過楚令尹,[4其時越國尚未「拓土始大」。越人在湖北楚人地區,靠「撐船」營生,正符合越人「習於水鬥,便於用舟」,[5]「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6]的習性。
楚辭越人歌,因詞藻優美,感情豐富,故事浪漫,甚受人喜愛。今被歌唱家騰格爾等詮唱,曾在歌壇流行。
西漢末年,四川人揚雄(公元前53年至公元18年),在他專著《方言》一書中,收錄了2,300多條各地方言,其中有關吳越者數則,摘附於下:
憐職,愛也。吳越之間言相愛憐者,謂之憐職。
竘(ㄐㄩˇ),貌冶也。吳越飾貌曰竘,或巧。
煦煆,熱也,乾也。吳越曰煦煆。
伆(ㄨㄣˇ),邈離也,或謂之遠,吳越曰伆。
蔘綏,廣大,東甌謂之蔘綏。
誣(ㄨˊ),顛頂,吳越謂之誣。
茹,食也,吳越凡對貪飲食者謂之茹。
今江浙鄉間,在方言的底層,不知是否還有方言島,能找到這類語彙。
越絕書
東漢袁康吳平合輯《越絕書》,是記載春秋末年吳越兩國的重要史料。但書名自古多異,例如《隋書》卷三十三經籍二稱越絕記、吳越記,此外還有越經、越傳等稱法,因此「絕」字看來突兀。原書卷一雖謂:「其誠在於內,威發於外,越專其功,故稱越絕」。主在稱頌句踐事功,但仍感牽強,致近人提出不同解釋。
鄭張尚芳認為絕字是古越語,其上古音近似泰語中的記錄、記載,[7]故逕稱越記、越傳等,或保留古越語稱越絕即可。正如本書各卷篇名曰越絕內傳、越絕外傳等。換言之,越絕書之名等於越書書,多出一個書字。
此種因不明外來語,而添加贅字的例子,在今日也常見。余前遊柬埔寨,有條洞里薩河,柬文洞里即是河,薩是淡水;湄公河、湄南河,湄就是河,華人不明原意再添一河字。
越絕吳內傳有段記載,越王句踐返國六年,皆得士民之眾,而欲伐吳,於是下達全國動員令,學者也稱維甲令,原文為:
維甲者,治甲繫斷。修內矛,「赤雞稽繇」者也。越人,謂人「鎩」也。方舟「航買儀塵」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須慮」者,越人謂船為須慮。亟怒紛紛者,怒貌也,怒至。「士擊高文」者,躍勇士也。習之於「夷」,夷,海也。宿之於「萊」,萊,野也。致之於「單」,單者,堵也。
上文引號內詞句,即是古越語之遺存,今如照漢語字面解之,則頗牽強,甚至無解,難以卒讀。
先看俞紀東按照漢語字面註解如下:[8
赤雞稽繇。赤雞,指赤雞之羽,用作裝飾。稽繇是儀仗之類;稽通棨,有繒衣的戟,用作官吏出行時前導的儀仗。繇,茂也,指眾多。因此全句是「修治矛戟、羽飾、儀仗」。
人鎩,鎩即鈹,長矛。人字疑大字之訛。
航買儀塵。航買,無註。儀塵註為不詳其義,俟考。全句無解。
須慮。未再註解。
士擊高文。士,官名。古代諸侯置士官,其位次於大夫。高文,文字疑鼓字之訛。另錢培名札記,疑作丈。因此全句解作「士官擂擊高鼓」。
這樣的解釋多少有些疑問,例如赤雞既是赤雞之羽,何以不直稱赤羽。稽繇作儀仗太過牽強。士既是官,何以擔任擊鼓之人。文與鼓兩字形音差之千里,怎會誤植或傳訛。文這字即使認定是丈字之傳訛,也無助於解釋。何況還有不知其解者,因此學者另尋途徑解之。
學者鄭張尚芳改用百越系民族的語言,予以解釋,似能得到比較合理的結果。茲也僅節錄其最後結論,並簡單註明其依據。[7
赤雞稽繇應是「要趕快整修刀槍」之意。赤之音,在泰傣壯語皆作要、將要、即將解。雞,泰語作修理、整理解。稽在泰語是指刀劍槍矛。繇在泰語作矛槍或快速解。綜合四字就是原文之「修內矛」。
鎩,閩南語中男人稱Zabou,女人稱Zavoul,客語稱人為儕(ㄔㄞˊ,sa),Zasa皆作人解,故鎩就是人的意思。
航買儀塵,應是「決意揚眉吐氣的航行前進」,或「要想抬起頭來航行」的意思。買,泰語作打算、決意、期望解;壯語作必須、要解。儀、泰語作昂首或揚眉吐氣解。塵,泰語是行、行進、航海。綜合四字就是原文之「往如江也」。
此句韋慶穩亦作類似解釋。[3
士擊高文,意為「男人振奮的脚步要堅定穩固」,或「男士們堅定地邁向前」。士,泰語作男人解。擊,泰語作振奮解。高,泰語指脚步、步伐、邁步。文,泰語是堅定的;傣壯語謂穩固。綜合四字就是原文之「躍勇士也」。
夷、萊、單三字,在泰語也稱夷是海;漢語所謂東夷,指東海之人。漢語萊是草萊,意為荒野。單,堵也,垣也,泰語也作類似解,故是「城垣關隘」。
須慮,原文已解為船,壯語中船亦作Ruz,讀作慮。須,泰語是詞頭。
《越絕外傳‧記地傳》有「朱餘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餘」。此句竊以為應上下文倒置對位,朱或作官解。
干欄一詞,出自《唐書‧南蠻傳》,非《越絕書》所載,附記於此。干欄是古越語,指南蠻的居所。今春返鄉時,曾在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看到此種建築,以七千年前之建材和石器加工工具,能建到這般水準,已相當於今日之華廈,現華南少數民族中仍可見之。古籍常謂干欄係原始巢居之延續,似乎聯想得太遠。干欄兩字現仍存壯語中,房屋曰欄,壯文為Ranz;上是干,壯文是Gwnz,意思是上面住人的房屋。茅草房稱欄戛,木房叫欄眉,泥巴房叫欄奔,磚房叫欄磚。
《越絕外傳‧記地傳》有下述文句:
大越海濱之民,獨以「鳥田」。
無以報民功,教民「鳥田」。
鳥田一詞,對照《越絕外傳記地傳》原文,尚有「象為民田」一句,或可作役使象幫著耕種解,但無法說鳥也幫著耕種。《吳越春秋》中也有鳥田一詞,亦未說明其解。
近讀黃懿陸先生《壯泰語群先民之原始稱謂考》一文,謂僚在布依語中發音為鳥,漢人因音記事,即寫作鳥田。故鳥田者,駱田、雒田、僚田也,全文豁然貫通。至僚田為何,雖《史記南越傳》索隱引廣州記云:「交趾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人」,但仍覺非通解。竊以為僚田者,乃種植水稻之田,因百越民族自古以來,都以種植水稻為生活主要資源也。
越世家
《國語》、《竹書紀年》、《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書,都有涉及越王句踐世家內容,其中人名、地名等,多有將越語以漢字記音者,多不能從字面解其意。
越這字可寫成粵,顯然是古越語漢語記音。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一柄青銅古劍,其上銘文為「﹝邑戉﹞王鳩淺自乍用鐱」。故戉是越民族自稱無疑,但仍可能是漢字記音,未必即是石戉或斧鉞之意。
句踐這一名諱,如照他本人意願,應記成鳩淺或九戔,更有音準。如太史公在修《史記》時已出土他的佩劍,則兩千多年來,會沿用鳩淺之名。
《竹書紀年》卷下有下述四條記載:
周元王四年十一月,於越子句踐卒,是為「菼執」。
周元王二十年,於越子不壽見殺,是為「盲姑」。
周烈王元年,於越大夫寺區定越亂,立初無餘之,是為「莽安」。
周顯王十二年,於越子無顓卒,是為「菼蠋卯」。
在越國十幾代世系中,到今只發見四代於死後有菼執、盲姑、莽安、菼蠋卯之尊號,古籍只原文抄轉,多不述其本意。
鄭張尚芳引用泰文,菼(ㄊㄢˇ)是「宗神」;執是「初,開始」,兩字合成開始的宗神,相當於漢人廟號太祖、太宗之類。[7]其他三個亦可作如是解。顧頡剛認為是諡號,[9]饒宗頤認為此說無確證。[10
廟號是升祔太廟時,特立之名號。諡號是貴族大臣死後,由王室將其生前行誼立號,用意在勸善並彰有德。此制始於周,廢於秦,漢復其舊,歷代因之,至清不廢。此制既始於周,越國又一度強大到蒙周天子「賜胙」的地位,立廟號或受諡號均有可能,惜無從查證孰是。但解釋為死後之尊號,應當合理,不然何以有此一舉。至於其餘各代何以未立號,恐係該代朝綱紊亂,或失傳等原因所致。
在越國世系中,據前述文獻有無餘、無壬、無﹝目睪)、夫譚、無餘之、無顓、無疆、無(亡)諸等,名前冠以無字;而在吳太伯世家各代中,則無此情形,因此這一無字必是越語,且有特定意義。
饒宗頤等主張是越語之發語詞。羅香林認為可訓為君長、首領、王等,例如無餘即餘王,[11君認為既然非每代都冠無,故尚難定論。[10]《漢書‧高帝紀下》,閩越王無諸作亡諸,亡可音無,義同無。
然而無為合口呼音,要想靠此音來發語,實在不容易。例如寧波話之阿拉,阿音張口即來,無音卻不能。竊以為冠以無者,有加尊號之意,似仍以羅氏之說為是。
在吳越地名或人名,多有帶餘字者。例如地名有餘姚、餘槩、餘杭、餘干等;越世家中之人名有無餘、無餘之、餘善;吳世家有餘祭、餘眛等,餘字亦應有特定意義,且與地名有不同解讀。
餘姚,古為虞舜支庶封地,舜姓姚,故曰餘姚。餘槩,縣名,漢置。吳王闔閭弟夫槩之封地,故城區在蕭山縣西。以上皆是人名轉為地名。無餘,少康之次子,封於會稽,以奉禹祀。餘善,閩越王郢之弟。餘祭、餘眛為吳王壽夢之次子、三子,後均繼兄諸樊卒後為吳王。故此餘字,如用於人是「餘子」之意,凡嫡長子以外之子皆稱餘子。《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卿之庶子為餘子」。
但地名有餘杭、餘江、餘干等,及浙江一帶冠有餘字之地名甚多,當另作解讀。此餘字之音,相當於壯侗族之納,即田之意,而且是種植水稲之田。
在句踐後裔中傳到漢代,有名搖者,初為閩中之君,後因助漢滅楚有功,封東海(甌)王。但在《漢書》卷十三至十五諸侯王中,並無東海王搖之名。而在《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卻有「海陽齊信侯搖無餘」之記載,並註明其封侯之事蹟,係因「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籍,侯,千七百戶」,與東海王搖封王事蹟相同。[12]因此有人以為既同名搖,應是同一人;自然亦有人認為爵位不同,名下又多出無餘兩字,故為兩人。
因搖之子名期視者,別封顧餘侯,子孫以邑為氏,為南顧得姓之始祖。因此究竟是同一人或不同一人,在顧氏大家族中,迄今仍有爭論。
顧炎武是最主張搖與搖無餘非同一人者,[13]瀧川龜太郎亦附和此說。爵位之異,要如何解釋,因涉及漢代封建制度,說來話長,暫且勿論,茲要說明的是無餘兩字之越語本意。
根據上文引述,無餘者宜作次王、次君長解,而非人名或人名之一部份。基於此,搖與搖無餘兩名,只是後者在名下多了排行和尊號,符合越民族稱號之慣例。
至於夏時少康派庶子赴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是越地人民以越語尊稱他為無餘,[14]而不是直呼其名。因此無餘兩字,除搖無餘外,可多人重複使用,例如在句踐後代中,還有一位名初無餘之者;越國大夫中,也有一位名疇無餘(左傳)等。
吳越兩地人名地名多冠有句字者,例如國名有句吳,人名有句踐,地名山名有句無、句乘、句容、句曲、句章、甬句東、句漏等,句字應有不同解釋。
顏師古註《漢書》以:「吳語句者,夷之發聲也」。莊涵玉謂句為接頭語,無義。[16]句容、句曲,辭典解為:「東南有句曲山:形似巳字,句曲所容,故名」,意謂句字是像蛇般彎曲狀。句吳,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吳王夫差佩劍已出土五柄,其銘文中句吳兩字作「攻吳、攻敔、工吳」等,與句無關。句踐,其佩劍銘文作鳩淺,亦非句字。句無,見《國語‧越語》:「句踐之地,南至句無」,紹興府志稱:「句無山一作句乘,縣南五十里,句踐曾棲於此地」。句章,春秋寧波為句章地,範圍包括寧海、舟山。甬句東,出自《國語》:「寡人其達王於甬句東,夫婦三百,唯王所安」。句漏,山名,在廣西,岩穴句曲穿漏故名。
句字可確定是古越語漢字記音,在越語中應各有不同意義。
句吳之句,在泰文是氏族、宗族之意;《方言》十三,吳,大也。故句吳是大族之意。
夫椒,是句踐擊敗吳王之地,《左傳‧哀公元年》杜預注:「吳郡西南太湖中之椒山」。對應之下,夫即山也。
待解
上述古越語,一部份是學者們研究聚焦之重點,此外散諸於古籍中者不知其解者尚多,例如:
禹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為「會稽」。[15
會稽應是古越語,古籍解作會計,想是附會。會字似為越語山之對應字,會稽即稽山也,現代學者多持此說,尚延伸想法,稽即是茅之意。惟山字在現代壯語中是岜(bya),廣西地圖中有不少帶岜字的地名。岜與會(ㄍㄨㄟˋ)音相去太遠,故暫存疑。
《越絕外傳‧記地傳》尚有下列數語。
「覆釜」者,州土也,填德也。
帶「步光」之劍,杖「物盧」之矛。
孔子有頃「姚稽」到越。
越謂齊人「多」,故「麻林多」,以防吳。
以上引號內各詞,古今學者多未作令人滿意解釋,或逕稱無解,等待高明。
註解
1.張元生、覃曉航:現代壯漢語比較語法。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韋啟光等:布依族文化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2.榜枻越人解。榜(ㄅㄥˋ),《漢書》卷五十七上,司馬相如傳,榜人歌,張揖註:「榜,船也,月令云,命榜人,榜人船長也,主倡聲而歌者也」。枻(ㄧˋ),楫也,《楚辭‧漁夫》:「鼓枻而去」。故這四字作「操槳的越人舟子」解。
3.韋慶穩:《試論百越民族語言》篇。載《百越民族論叢》,中國社科院發行,1982
4.《史記‧楚世家》。
5.《漢書‧嚴助傳》。
6.《淮南‧子齊俗訓》。
7.鄭張尚芳:《句踐維甲令中古越語的解讀》。1992年。
8.《越絕書》俞紀東譯注,第102頁,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
9.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第222頁,楚吳越王名號諡號篇。中華書局1963
10.饒宗頤:《吳越文化》,註37
11.羅香林:《百越源流與文化》。中華叢書,1955年。
12.《史記》,卷一一四,東越列傳。
13.顧亭林:《顧氏得姓考》。
14.據《吳越春秋》載:「封其庶子於越,號無餘」。也說明是號而非名。
15.《越絕書》卷八,外傳記地傳。
16.莊涵玉:《倉頡造字》,第124頁。號角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17.董楚平:《吳越文化志》四章、五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