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中越紀行

中越紀行
顧庭銘
  由於新近台灣峴港間航線之開通,使我有機會到越南中部觀光攬勝。九十九年元月二十日,從桃園國際機場起飛,越過南中國海,只兩個半小時,就抵達越南峴港巿。
  我在往後的四天行程中,將以峴港為中心,遊覽順化古都、占婆遺址和會安古鎮,三處世界級的文化景觀。
  峴港,位於越南中部沿海,越南文稱Danang,漢喃稱沱灢,北距河內764公里,南距胡志明巿964公里,人口75萬,幅員1,256平方公里,是一座寧靜怡人適於休閒旅遊的好城市。
巿區緊靠之山水沙灘,綿延30多公里,藍海白沙絲毫未受污染,是一處黃金海岸,被聯合國評為世界六大最美沙灘之一。五行山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排列,矗立在海邊平原上,拾級而上,但見峰巒挺拔,怪石嶙峋,曲徑盤旋,攀登甚為吃力。山頂幾處禪房建在山嶴深處,幽靜脫俗,確是修行好地方。山下石雕村,論規模和藝術水準,都是世所少見。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武帝元鼎六年設日南郡,即是指峴港附近地域,故這裡是中國長期丟失在外之疆土。目前她的行政轄區內,包括東方370公里外,孤立在中國南海中的黃沙島縣(Huyen Dao Huang Sa),其實就是中國的西沙群島。幸好目前仍由我國佔領著,主權明確,尚不致有釣魚台那樣的糾紛。
我們隨即坐車離開峴港,行駛在當地人戲稱的「龜速公路」上,沿途穿過全長6.7公里的海雲隧道,顛顛簸簸地走了兩個半小時,方到達峴港以北100公里的順化古都。
順化古都
  順化,越南文為Hue,漢喃一個化字,地處長山山脈腳下之平原地帶,巿內有香江穿過,將巿區分割成南北兩部份,現在是承天順化省的省會。
順化以北100公里處,即是越戰時期南北對峙之17度線,因此在1968年初之順化戰役中,經23天的激戰,她飽受戰火摧殘,雙方軍民倒斃處處。據說南越軍陣亡約400人,美軍陣亡約150人,至平民死亡,將數倍於此。這些傷痛都已過去,現在巿面早已恢復平靜繁榮。
  十七世紀後的順化,是廣南阮氏的根據地,曾改名為富春。十八世紀後西山朝成立,阮岳以此為都。1802年阮福映建立阮朝,基於河內尚有黎氏勢力,順化位置適中,及自己是中越人等因素,仍以此地為京都,故順化被稱為三朝古都。
  順化地處季風道上,雨量充沛,經常霪雨綿綿,我們到達時,正遇到陣雨,折損不少遊興。
王城是1804年由阮朝始建,歷30年完成,形制分外城和紫金城兩重。外城牆高約7,周長10公里,東西南北四方共有10門,外以護城河環繞。紫金城宮殿大部已毀,現只剩午門城樓和太和殿兩座建築,另外還有一些寺廟、花園、橋樑等附屬設施。1994年經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首先參觀章德門內神功砲所,並列著5門巨砲,每門重約12公噸,保存完整。
午門城樓高聳堅固,前有護城河,正面開3門,中門上額題午門兩字;左右兩廂各開一洞券便門,供一般行人出入。上建五鳳樓,重檐歇山式,黃瓦,堪稱壯麗。
  1802年阮福映在法軍支援下,滅了西山朝,定都於此。到1945年河內成立越盟革命政府,通知阮朝末代王保大退位。八月二十五日,保大在午門外舉行退位儀式,將象徵權力之國璽和寶劍,交給越盟代表陳輝料,結束阮朝150多年統治。
保大王即阮福晪,原名阮福永瑞,阮朝第13代君主,生於公元1913年,啟定王阮福昶之獨子。9歲封東宮太子,隨即赴法求學,12歲回國登基,成為安南國王,年號保大,再赴法繼續求學。1932年他19歲返國親政,原本也懷著遠大抱負,想使國家獨立自主,但在法國殖民下,一事無成。
        但保大並非庸碌之輩,1945年越南尚在日本佔領下,駐越日本大使橫山,曾建議保大借用日軍力量,殲滅越盟,但他不願自己同胞被外國人屠殺,毅然拒絕並選擇退位,以成全國家獨立與統一。他曾留下名言:「寧為獨立國公民,不作殖民地帝王」。道盡被殖民之下王室之心酸。
 保大一生娶兩后、3妃、3情婦,共生813女,退位後流亡到法國,1997年去世,享年84歲,長埋異鄉。
  從午門進去即可看到王宮重心太和殿,面闊九楹,重檐歇山式建築,黃色琉璃瓦屋頂,中設鑾殿,想必是歷代新王登基,接見各國使節,及召集大臣議事之處。太和殿前立兩重三門四龍柱牌坊,中門上有金色楷書「高明悠久」四字。其餘陳設普通,我們匆匆而過,未曾留下深刻印象,倒是保大的名言,頗受感動。
  隨後參觀香河南岸之啟定王陵,阮朝第12代阮福昶之墓。他年號啟定,廟號弘宗,陵名應陵,故正確名稱應是順化阮朝應陵。這位爭議性的君主,死後起了一個令人難以讀懂的諡號:嗣代嘉運聖明神智仁勇誠敬貽謨承烈宣皇帝,長達19字之多。其實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沒有一字他可以承擔得起。
應陵是阮福昶在生前,下令增加農民稅賦所營建,歷時11年(1920-31),到死後6年才完成。在他毫無建樹的一生中,這是唯一的成就。因為建造過於奢華,一直被後人在詬病。
  陵墓風格採中西合璧式,依著山勢由下而上建造,遠看確實宏偉。我們先登約一百級石階,盡頭是山門,再拾級而上,又是一道三門四龍柱之石牌坊。入內即可看到一座功德碑亭,碑文以中文寫成,乃保大悼念他父親的追思文。亭之一側分列石獅、獬、駝、象等,另一側站著石刻文臣武將,保護他在陰間永享榮華富貴。
  最後才到寶殿,正面開五門,六根龍柱夾著花牆和大門,中間三門緊閉著,遊客只准從側門出入。左右正門各有門聯一副,其一是:風景無邊萬狀神奇天作合;江山有主千秋福蔭地留餘,橫批是以禮制心。另一是:四面獻奇觀風景別開宇宙;億年鍾旺氣江山長護餘胥,橫批是為仁由已。
  寶殿前間作為享殿,名啟定殿,中掛阮福昶半身畫像,前置供桌香案,左右各立銅鶴一隻,後間擺啟定的梓宮,槨上設一龍椅,上坐真人大小著朝服全身鎏金之啟定王銅像。寶殿四壁及頂鑲嵌寶石,極盡奢華。側殿中間地上立著啟定王著法式戎裝立姿銅像,後方牆上掛巨幅啟定王畫像,他手握御筆正在批閱奏章,胸前掛滿勳章,表示他的勤政和功勳彪炳。
陵墓的奢華,和人物的粉飾,並不代表陵主偉大和功業千秋。他原名阮福寶嶹(1885-1925),1916年接位,在位僅9年,得年也只40。生前寧為傀儡,一味的討好法國,多次逮捕異議人士,引起國人反感以至痛恨。
  阮福昶自幼體弱多病,患有藥癮,最終以結核病謝世。他一生娶過兩貴妃、4側妃、10姬妾,但僅胡貴妃一人得一子,即是以後之保大王。據他的一位姬妾透露,啟定王對性無多大興趣,國人也在猜疑他是同性戀或性無能者,進而懷疑到是否會有龍種。幸好越南人的哲學是:「不管哪來的魚,只要進到我池中,就是我的魚」,無形中化解掉這份猜疑。
由順化回程改走山路,途經景色絢麗的海雲嶺。嶺頂長年雲霧繚繞,仰看山景雄偉,俯視滄海遼闊,越南詩人形容足立於海,峰頂於雲。鞍部海拔496公尺,附近最高峰海拔1,500公尺,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被形容為天下第一關,目前尚可看到法軍遺留的軍事碉堡。海雲嶺是順化峴港間分界嶺,雖阻礙了交通,但也阻擋住順化的雲雨,故一過鞍部,立即雲開天晴,我們可以放鬆心情繼續走向下一景點,占婆遺址。
占婆遺址
  美山占婆遺址,位於廣南省維川縣維富鄉美山村的森林中,距離峴港西南60公里,在這裡可以看到古占婆人的宗教信仰和建築藝術。
占婆(Champa)人源自印度,於公元192年(東漢初平三年)左右,進入中越地區墾殖,種植水稻,建立占婆王國。四世紀末,國王巴哈德拉瓦曼下令開始建神殿,延續成為今日的美山遺址。據法國人喬治.馬司培羅所著《占婆史》記載,占婆建國後歷經15王朝,末朝被越南王於1471年征服。族人自此分散中南越各地,美山聖地也就湮滅在森林中。直到1885年被法國人無意間發見,以後由法國遠東博物館派員考察,進行研究,並修復部份神廟。1964年以前,美山一地還保持50座完好建築,但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只剩下20座,且無一完整無損。                                          

                     
        現在的美山聖地,在森林中分落成三區,我們參觀的是較完整的BC區,其餘兩區尚淹沒在荒草中。即使BC區神廟亦已殘破不堪,不過在零亂中仍可看出其原貌,及當年精細的雕刻水準。此外一些斷垣殘壁及不明意義的雕刻石塊,散落一地。
  占婆人所佔領之土地,原為我漢代日南郡象林縣,隸屬交阯刺史管轄,是漢疆最南端。東漢末年,占婆人區連﹝釋利摩羅﹞殺象林縣令,建占婆王國,因國勢強盛,又鞭長莫及,中土只好默認。
  其地在《後漢書》中稱林邑,《舊唐史》稱環王,《新唐史》稱占婆,《宋史》以後均稱占城。據《舊唐史‧環王傳》記載,略以環王亦曰占婆,占不勞,俗凶悍,有文字,喜浮圖道。戰乘象,藤為鎧,竹為弓矢。不設刑,死罪者使象踐首,或送不勞山,畀自死。對漢廷時有朝獻,不順服時亦曾征伐。
  文中占不勞,應為梵文Champapurapura梵文是城之意,即是宋史以後占城之由來。其餘浮屠道及死刑犯驅象踩首處決等,皆屬印度文化。
  早期占婆人都信仰婆羅門教,崇拜濕婆神。濕婆神有毀滅和再生雙重神力,按照性力派的教義,再生神力表現在性器官上,在祭祀時以靈甘(Linga)代表濕婆之陽具,以優尼(Yoni)代表濕婆妻子克利(Kali)之陰戶。另一種稱烏摩,指處女,其代表之具象是乳房。烏摩年輕貌美,克利黑面獠牙,據說占婆人喜愛烏摩多過克利。
                                             
        我們順著參觀路線進入,除看到神廟外,還可看到地上雜亂地擺着很多靈甘和優尼。優尼形似石磨盤,無磨齒,分圓形和方形,也有靈甘和優尼結為一體,大概代表著不同意義。特選一高大之靈甘,與之合影,意欲吸收其神力,至是否靈驗,則不足為外人道也。
                                             
        婆羅門教義充滿著神秘,深奧難懂,濕婆之神格崇高,他是創造宇宙之神,我們在短暫的參觀中,難免誤解多過於瞭解。
  關於人類性器崇拜,大凡初民皆有之,例如餘姚河姆渡遺址中,亦有陶製生殖器具象。初民不明生的道理,嬰兒出生後又極易夭折,故必須鼓勵大量生育,才能維繫氏族不滅。美山遺址一間間神秘的靈甘廟,大概就是今日之性教育教室,教導陰陽相合而生,生後需要哺乳才能成長,想通了就覺得他一點也不神秘。
  美山神廟建築風格,與爪哇、吳哥窟等地者相近,與尼泊爾者不同,雖然有些神廟已倒塌成堆,但仍可在破碎中辨別濕婆神和天界舞女等雕像。
  今日越南占族無疑是占婆人之後裔,約有7萬人,他們自稱占姆。中越沿海占人,大都務農,善於種植水稻和果樹,以及興建水利和灌溉設施。占城稻的品種優良,曾引進中土。我們經過這片大地時,但見兩旁一望無際綠油油的稻田,顯示出新生的力量,和帶著喜悅的美感。
        占族男子裝束與當地各族男子相同,婦女裝束則稍帶傳統,例如身著橫花紋下襬帶穗之筒裙,頭戴黑色布帽。目前宗教信仰已稍有改變,三分之二仍信仰婆羅門教,忌食牛肉;有三分之一已改信伊斯蘭教,忌食豬肉。盡管占人混居一地,但兩教占人界限分明,不通婚,不住同一村寨,不同桌進食。占族社會迄今還有貴賤之分,貴指貴族和僧侶,賤指平民,是古代種性制度之遺毒。
        我們沿著指定路線,在遺址中邊走邊看,又忙著攝影記錄。森林中密不透風,燠熱難耐,有時卻又陣雨,變幻無常,走來並不舒服。只好耐著性子,走完全程,匆匆趕往人文薈萃而又令人發思古幽情之會安古鎮。
       會安古鎮
       會安古鎮,位於峴港東南約30公里處,秋盆河(Thu Bon)的北岸,會安江的入海口附近。地屬廣南省,人口約9萬,是中越歷史大港。
        十六七世紀時這座港口,是占婆人重要經濟中心。從中國南方各省來的華人,以及日本人、荷蘭人、英國人、葡萄牙人、印度人等,都因貿易關係,在此落腳或落戶,至今形成兩平方公里幅員之都會,聚集商肆、會館、寺廟、碼頭、教堂等一千多座建築。
        會安,是華人起的地名,寓有「來到此地會平安」之意,越南文寫成Hoi An。但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商人稱這裡是海埔(Hai Pho)、懷霍(Faifo)等,都是同名之音轉,究竟那個在先,無人說得清楚。
        十八世紀越南王朝內部權力爭奪激烈,波及到會安的發展,最後是港口淤塞,失卻功能,代之而起的是峴港。二十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大規模整修,使其重現風華,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
        會安港之商船進出,極盛期一日可達百艘。中國商船運來錦緞、紙張、毛筆、銅器、瓷器、銀器、硫磺等商品,回航時從會安購買胡椒、木材、香料、魚翅、燕窩、犀牛角、象牙等土特產。
        會安最早定居的是華僑,現在中國式建築到處可見,同時未受越戰破壞,保存完好。較突出的建築是福建會館、廣肇會館、潮州會館、瓊府會館、客家會館和中華會館。這些會館都建築華麗,雕樑畫棟,古色古香。作為來自各地華人互助、聯誼、團結中心。據說現在的華僑,仍以各自的會館為中心,形成福建幫、廣東幫、潮州幫、海南幫等不同社區。
        會館供奉著媽祖、關公、伏波將軍等神明。福建會館又稱金山寺,始建於1792年,保存了最好的中國式寺廟建築藝術。入內先經過三門四柱六重檐之雄偉山門,後殿供奉媽祖,屋頂掛滿著盤香。香味飄散四溢,常年不絕。花100元台幣代價,即可買一捲盤香,稱平安香,寫上名字,點著後掛在架上,可連續祈福一個多月。
        古鎮遊客甚多是金髮碧眼的歐美人士,因此做西裝之裁縫店即三步一間地出現。這裡可是做工精細見長,只須花台幣千元,兩日內即可量身訂製一套。越南仕女穿的高腰叉絲質旗袍,最受遊客青睞。可惜我們只有半日遊,無緣抓著這樣難得機會。
        來遠橋是秋盆河上歷史名橋,由日本人在十六世紀捐建,所以又稱日本橋。石砌的橋墩,木造的橋面,上建廊屋,內有一座真武觀,供奉玄天大帝。橋兩端各有一對石狗石猴看守。含意是這座橋從猴年(1593)建到狗年(1595)完工。另一說猴狗都是日本吉祥物。還有一說是當年建橋時河水暴漲,日本風水師在河道中插劍,再殺猴狗祭水龍王,鎮住水勢,順利竣工。都是道聽塗說,就當瓦舍戲言好了。
        市面建築特色,大部分是長形屋,比鄰而建,前面臨河,方便貨物進出,後門倚街,供出售商品,中間設天井,種些花草盆景,便於採光通風,二樓則住人。我們參觀了一家老舖,原本擺商品的店面,現改建成小型傳統劇場,地上放幾十張矮櫈,嘉賓滿座,台上細樂齊鳴,演員賣力演出,台下不時報以掌聲。
        越南三輪車形制特別,客人座位在前,車夫在後,行進時不擋視線,很適合遊客乘坐,可輕鬆而又快速瀏覽古鎮全貌。
        遊古鎮嚐小吃是尋找樂趣一種。會安街上有名小吃是高樓麵、白玫瑰和雲吞。高樓麵是邊吃邊可看緊樓下船上貨物而得名,粗麵條,拌滷肉醬,上灑香料,蓋幾片豬肉和豆芽,特點是麵用百年泉水揉成,很有咬勁。白玫瑰是用米皮捏成玫瑰花狀,內包肉餡,吃時沾魚露。雲吞即是包豬肉餡之大餛飩,以蝦仁熬湯,味道自然鮮美。
        會安最大特色,是家家戶戶掛著花色鮮艷大小不一的燈籠,散發著濃濃的中國味。燈籠店舖內都在趕製,舖前則掛滿五顏六色燈籠,非常悅目。此行為了欣賞全鎮燈會盛況,我們特地在廣肇會館內苦等到華燈初上,終於見到了五彩繽紛的燈籠一齊點亮,一時將古鎮打扮得若隱若現,憑添著朦朧的美感,那份浪漫氣氛,令人難忘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