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顧氏進士錄
顧庭銘
前 言
我國自隋唐開始,改以科舉考試為國掄才,目的在於革除魏晉南北朝之門閥壟斷。在眾多考試科目中,進士一科較受重視,此因最易進入仕途。自高祖至哀帝21朝中,共任用宰相524位,而從進士出身者,竟多達232位;唐中葉以後,幾乎全由進士出身者出任之,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至哀帝天佑四年(907),錄取進士總人數,各種史料記載多不相同,估計約在七千人左右。可惜唐之《登科記》今已不存,徐松《登科記考》只著錄1,295人,後經孟二冬補正為1,529人,也只及總人數四分之一,餘均湮沒。
據陶易在《唐代進士錄》(2010版)一書中考證,我顧氏子弟在唐代中進士者只有7人,復據顧恒一《顧氏史錄》補充8人,合計15人,後續發現,容再補正。
自唐末宣武節度使梁王朱溫,篡唐(907)建立後梁,使全國分裂成五代十國,迄後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979),建立大宋一統中國,七十二年間,雖戰亂不已,但並未全部停廢科考,亦曾舉行進士考試47次,在顧恒一《顧氏史錄》中,輯得我顧氏子弟中舉者有兩名,一併附錄於後。
名 錄
顧世愚 進士。
樞密院知事,顧野王裔孫。《顧氏史錄》。
顧朝陽
開元進士,顧世愚弟。《顧氏史錄》。
顧道衍
開元二十四年﹝736﹞進士。
四門博士,新城主簿,顧野王裔孫。《顧氏史錄》。
顧 況 至德二年(757)進士。 蘇州海鹽人,字逋翁,號華陽真逸(隱),晚年號悲翁。曾任鎮海節度判官,後入朝任校書郎、著作郎。善詩歌,工山水,性詼諧,喜嘲諷。德宗時李泌為相,泌死,作《海鷗咏》嘲誚之,為憲司所劾,貞元五年貶為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煉丹修道,號華陽山人,約在元和初壽終。況寫詩不避俚俗,平易流暢,有詩集二十卷,《全唐詩》錄其239首。白居易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句,受顧況賞識,得中進士,傳為佳話。見《舊唐書》卷一三○。
顧少連(741-803) 大歷五年(770)進士。 蘇州吳縣人,字夷仲,授翰林學士,拔萃補登封主簿,曾除虎患,後任監察御史,吏、兵部侍郎、尚書,京兆尹,封本縣男,後為東都留守。杜黃裳《東都留守顧公神道碑》稱,貞元十九年十月四日 薨於洛陽私第,享年六十有三,贈尚書右仆射,諡曰敬。子師邕。見《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二。
顧承貞
貞元進士。 大司馬參軍,思農卿。《顧氏史錄》。
顧德昭
德宗進士。 御史,門下省中郎。《顧氏史錄》。
顧師邕 長慶三年(823)進士。 蘇州人,字睦之,累遷監察御史,李訓荐為水部員外郎、翰林學士。後李訓遣宦官田全操等六人按邊,既行,命師邕為詔,賜六道殺之。會訓敗,不果,師邕流放崖州,至藍田,賜死。顧少連長子。見《新唐書》卷一七九。
顧 陶 會昌四年(844)進士。 杭州人,大中間任太子校書郎,以三十年精力,著述《唐詩類選》二十卷。
顧非熊 會昌五年(845)進士。 姑蘇人,困於舉塲三十年,頗負屈聲。武宗久聞其詩名,親自調閱考卷,敕有司追榜放及第。初歷幕職,大中時授盱眙主簿,不願拜迎長官,棄官歸隱,後居茅山十餘載,不知所終。以五律見長,有詩一卷。顧況之子。
顧 雲 咸通十五年(874)進士。 安徽貴池人,字垂象(作霖),授校書郎。高駢鎮淮南,辟為從事。畢師鐸之亂,退居霅川。大順中分修宣、懿、僖三朝實錄,書成,加虞部員外郎,乾寧初卒。有《風策聯華編》、《昭亭雜筆》。
顧在鎔 光啟二年(886)進士。 吳縣人,餘不詳。中進士後捐資修繕光福寺、光福塔。《全唐詩》收錄其詩三首。
顧
儀 進士。 中書侍郎。《顧氏史錄》。
顧 裕
進士。 起居郎,編修。《顧氏史錄》。
顧宗遠
進士。 吏部尚書。《顧氏史錄》。
顧
轘 後梁一年﹝907﹞進士。 淮東判官,左神武統軍。《顧氏史錄》。
顧
懋 後周顯德進士。 節度判官,顧在鎔孫。《顧氏史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