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琉球民族意識
顧庭銘
近來國際社會再度掀起琉球主權不定論,這給沉寂已久的琉球獨立運動莫大鼓舞。而日本為佔為己有,竟無恥地抹殺琉球固有歷史和文化,余特將歷次遊歷所見,記之以文,以明真象。
回憶民國五十年夏,奉派赴駐韓美軍考察,途經那霸巿,那時琉球飽受戰爭摧殘,滿目瘡痍,慘不忍睹。八十一年夏,琉球已交給日本,我再次進入旅遊,見到農舍村落恢復磚牆瓦頂,屋頂或門口立着風獅爺、石敢當,守衛着傳統,保留一絲古意。當地導遊很技巧地說:「全琉球只有縣政府升一面日本旗」。言下之意,對日本的統治,在內心有着強烈的敵意。到九十年春及九十七年再度前往時,則不啻已是進入西方世界,見到的全是現代化建設,前後四五十年間有了天地之別。
琉球島鏈極度貧瘠,本身毫無建設力量,日本利用這一弱點,大量投資,緊緊的收攬住這方人心,似乎很見效,迄今在縣內能見到的太陽旗,已不祗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如印度半島、南洋、朝鮮半島等各地,諸凡被列強侵佔的國家或土地,都紛紛獨立復國建國,唯獨琉球沒能抓住這一機會,仍被無條件投降之日本所併吞,實在令人痛心也是諷刺。
琉球風情
琉球,是中國對這片土地的稱呼,據公元1650年中山王國以漢文自撰之國史《中山世鑒》中稱,略以琉球古名琉虯,似東海中一條蟠旋蜿蜒之龍,因避中國帝王之諱,致隋書中改稱流求。宋書中流求國及元史中瑠求,則是指台灣。直至明清起才正式確定琉球之名,及所指之地域方位(1)。但琉球人始終自稱為倭急那(Uchina)。
琉球位於東海,介於日本九州及台灣之間,由琉球、宮古、八重山三列火山島群所組成,陸域面積合計2,265平方公里,約與台北縣巿相等,人口約136萬,大部份集中在中南部。
島上原住民多為史前移來,不類大和民族,族源不甚明瞭。從目視觀察身材高約1.6m ,膚色黯沉,眉毛、髮鬚、體毛較濃,顴骨稍高,似與北海道的倭奴族聚類。據史書記載婦女曾以墨鯨手,為虫蛇之文,年年增添,至老手背皆黑。琉球雖已被日本併吞一百餘年,但民族認同一直在糾葛不清,絕大部份琉球人不承認是日本人。
琉球語使用人數,目前仍不少於一百萬,語言系統有謂屬於阿爾泰語系者,日本人則竭力稱是日語方言之一種。但日琉語言之差異,遠較日語本身方言間差異為大,即使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亦聽不懂琉球語,故學者認為是一種孤立型語言,他的特徵是只有a、i(e)、u(o)三個母音(2)。明代冊封使陳侃在《使琉球錄》中記載,琉球語稱琉球人為倭急那比周,日本人為亞馬奴比周,唐山(中國)人為大刀那比周,都與日語東京方言不同。今日琉球除在正式場合使用日語外民間仍操琉球語。但無可避免的,在日語強勢影響下,琉球語將日趨式微。
島上的人文景觀,如將現代化面紗揭開,在底層都是濃濃的中國味;琉球人曾長期擁有過他,很珍惜的保存了下來。
風獅爺和石敢當是兩種普遍的吉祥物,都源自中國。屋頂立一隻風獅或在屋前邊柱頂各立一隻,用意都在防風止煞,祈祥求福。形制與金門者稍異,張口者寓意招福,閉口者寓意守福。石敢當又稱泰山石敢當,立於路沖或凶位,上刻石敢當三字,用意在辟邪鎮煞,是民間靈石崇拜之具象。
在那霸巿有座至聖廟,即孔廟,始建於康熙十二年,是琉球王朝崇尚中國文化的象徵。大成殿規模不大,但格局方正,整潔素雅,內部制度、俎豆、禮儀悉照中國會典,充份顯示出儒家的精神。康熙五十八年在廟南建明倫堂一座,算是府學,講授聖讀衍義。
琉球是島國,與中國等政貿往來,古時全靠船隻,因此亦崇信媽祖,且十分虔誠。在久米村有座上天妃宮,那霸巿有座下天妃宮,久米島有座天后宮;天妃是元明兩代的封號,天后是清代的敕封,從宮名即可看出始建年代。明清兩代由中國派至琉球冊封船,和琉球到中國的貢貿船,在舟尾都建三層鑾閣,上層供聖旨,中層供媽祖,祈求護航。冊封舟在啟碇前,正副冊封使要先到港口天妃宮,恭奉媽祖上船,每靠泊當地港、鎮、嶴各地,地方官員必登舟禮拜,待到達那霸,再將媽祖移駕安放下天妃宮。琉球進貢船出航後七日內,每天都有大夫、秀才、鄉官輪流至當地天妃宮燒香膜拜,祈求航行平安。
那霸巿有座天使館,在下天妃宮一側,是明永樂二十二年由中山國王尚巴志始建,作為冊封使居住及辦公之用,現館內陳列當年冊封過程、官服、冠冕及重要史冊如歷代寶案等,保存完整。
首里城位於那霸巿,琉球王國的故都,城垣宮殿都建在山丘上,是重要歷史景點。
入城先經過一座四柱三門雙重飛檐中國式古典木牌坊,上有「守禮之邦」四個大字。過牌坊後是歡會門,琉球語稱Amaeuzyo,歡迎之意。再入瑞泉門,門口兩旁樹立「冊封七碑」,碑文字跡有些已模糊,有一方「中山第一」石碑尚堪辨認,是清冊封使徐葆光於康熙己亥冬至所書。旁有「龍樋」,泉水從龍口湧出,供應王宮用水。又經漏刻門,別名下轎御門,文官到此必須下轎,以示對國王崇敬。再前行進入廣福門到達外御庭,這裡是舉行各種儀式之處。外御庭後是奉神門,門內才正式是御庭,一座四合院造型建築,左右分列北殿和南殿;北殿是政務中樞和接待冊封使所在,南殿接待一般臣民,中間是正殿,二樓即是國王的金鑾殿所在。
王宮正殿是中國式加上琉球特色的紅色木構建築,氣勢不凡。屋脊兩端和正中各飾張牙龍首一具,殿前兩旁再立龍柱一對,龍圖騰都是三爪,以示位階低於中土之五爪。正殿坐東朝西,以示臣服中國。鑾閣設左右龍柱,紅底金龍蟠繞,龍椅擺在中間。閣後懸掛清朝頒贈匾額,中間一方「中山世土」匾,紅底金字,是康熙二十二年御書贈送中山尚貞王的,右手「輯瑞球陽」匾,雍正二年贈,左手「永祚瀛壖」匾,是乾隆四年贈,此類清廷頒贈匾額,共有七塊之多,最後一塊「瀛嶠屏藩」是同治四年(1865)頒給末代尚泰王的,距離琉球亡國只有十四年了。
今每年金秋十月,在首里城都要舉辦一次迎接中國冊封使大典,扮演國王、后妃、官員人等,都穿明代服飾,在鐘瑟齊鳴下,到守禮門迎接冊封使,及象徵王權之駝鈕鍍金銀印,場面熱烈。
余每次遊首里城時,看到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在老師率領下入城參觀,想是在實施民族教育,緬懷故國昔日風華。
琉球王朝
琉球中山國史,都以漢文紀錄在《中山世鑒》、《中山世譜》及《球陽》三部典籍中(3)。
據記載,琉球開國始自天神阿摩美久下凡,天帝賜予草木土石做成島嶼,再命其子女二人下凡,結成夫妻,生三男二女,長男天孫氏建立天孫王朝,歷一萬七千年。史學家研究,認為這則神話形成於十六世紀左右的尚氏王朝,目的在於鞏固王權,創造君權神授之說,面對各地按司(部落)之爭奪。
天孫王朝結束於十二世紀末葉,相當於中國南宋,開始舜天王朝,這時琉球島上已從早期的原始社會,進入氏族社會。舜天王朝歷經舜天(舜尊敦)、舜馬順熙、義本三代,約計七十年。義本自稱不德,晚年讓位給英祖,開始英祖王朝,即是爾後中山王國的始祖。這一王朝歷經英祖、大成、英慈、玉成、西威五代,計八十九年,結束於公元1349年,相當於中國元末明初。
在英祖王朝末代,島上各地按司割據,出現北部的山北國,南部的山南國,中部的中山國,進入琉球的三國時代。
山北國以歸仁按司為中心,佔據仲泊地峽以北大片高山土地,但因地廣人稀,國勢最弱,歷怕尼芝、珉、攀安知三代,計九十四年,曾有過一次向明朝進貢紀錄。山南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佔據本島南端,歷承察度、汪英紫、汪應祖、達勃期、他魯母五代,計九十二年,中山國則以首里按司為中心,佔據島的中部,繼承英祖王朝之後,國勢最強,歷經察度、武寧二代,計五十五年。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佈詔諭,中山國察度即派弟泰期出使明朝,1383年怕尼芝、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正式成為明朝三藩邦國。1392年,朱元璋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善於造船及航海者,至琉球教導製造大型船隻技術,以減輕雙方船隻往來受海浪之危害。
公元1405年,明永樂三年,佐敷按司巴志推翻中山國武寧王,自立為中山王。繼於1416年征服北山國,1429年征服南山國,統一琉球,定都首里。蒙明永曆帝賜姓尚,建立第一尚氏王朝,開啟琉球王國的黃金時代,以後與中日朝鮮及南洋各國進行貿易。
第一尚氏王朝歷七代,計六十三年。十五世紀起,日本倭寇在海上猖獗,琉球海上貿易亦受阻礙。致在1469年,明憲宗成化年代,王朝發生內亂,末代尚德王被殺,群臣推舉財務大臣(御鎖側官)內間金丸為 君。他以「世子」身份向明朝報喪,1472年明朝冊封金丸為王,並賜姓名為尚圓,史稱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先後征服八重山、與那國等島群,勢力擴張到全部琉球群島,史稱三省並三十六島。在東海中蜿蜒千餘公里。第三代尚貞王採用明清政治制度,確立官員品秩、朝儀、神官、賦稅、經濟等制度,劃定行政區,擴建首里城,廢除殉葬陋習等,政績卓著。
不幸公元1609年,日本九州的薩摩藩,在明朝鞭長莫及之下,進攻琉球,擄第七代尚寧王及王子官員等百餘人至鹿兒島,三年後釋還。此後第二尚氏王朝表面上雖仍是主權獨立國家,但必須向薩摩藩進貢稱臣,並割讓北部五島。這樣的態勢延續了兩百多年,種下爾後琉球被日本由蠶食至兼併的禍根。
十九世紀末葉,中國內憂外患頻仍,已無力兼顧琉球安危。而日本自德川幕府歸政於天皇後,一群武夫在國內已無事可做,於是向周邊國家尋釁,以維持權勢,琉球既已納貢稱臣,是最易得手之一地。1879年二月日本不顧國際公約,突然出兵兼併琉球,並執末代尚泰王父子流放到日本,1901年在日本逝世。
第二尚氏王朝歷經十九代計四○九年,後兩百年周旋於中日之間,飽受委曲。
中琉關係
中琉兩國的接觸,可遠溯公元七世紀的隋代,曾派朱寛等入海至流求國求訪異俗(1)。公元753年,唐高僧鑑真擬前往日本宏揚佛法,第六次東渡成功,途經阿兒奈波島,後世註解即是琉球(4)。但琉球正式奉表稱臣,接納詔書,願為中國藩邦,則始自明洪武五年。當時島內三國分立,互相征戰,明太祖知悉後,去詔書要求「能體朕意,息兵養民,以綿國祚」,三國果然皆罷戰息兵。此後歷代國王更替,都向中國報喪並請求冊封新 君,這種關係延續了五個世紀,即使日本薩摩藩入侵制約,仍未中斷。經統計明清兩朝,自明洪武五年迄清同治五年,向琉球派出冊封使共二十五次,查得姓名者共四十五人,除前往頒發詔書、封號、印綬外,還帶去中華文化。並將當地氏族、山川、語言、物產等紀錄成冊,保存至今者有《使琉球錄》、《使琉球記》、《中山傳信錄》等十七種,還有使臣個人文集等,為數甚多(5)。
自明洪武五年起,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年號,奉中國正朔,有關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用漢文寫成,充份歸慕中國。
對中國的朝貢,始自明洪武五年迄清光緒三年,共約248次,其間一年一貢或兩年一貢少有間斷,即使明末唐王逃到福建繼位亦未中斷。每次朝貢隊伍人數眾多,有多達百餘人者,貢船又兼鬻販貨物,免徵關稅。朝廷體念海域島國,及本著「厚往薄來」原則,接待回贈都十分豐厚,且不卻其頻繁。
明洪武二十五年起,中山國派王子日孜每等來華留學,以後分批派遣王室親族和大臣子弟前來;入京都國子監者稱官生,久米村子弟到福建留學者稱勤學人。勤學人除學習儒學外,兼習冶煉、造船、製糖茶等工藝。明清政府分在南京、北京國子監建學館供應膳食。留學生的漢文水準甚高,大都會用漢文做詩,據檔案記載,在爾後出任貢使時與皇帝迭有唱和。
中琉兩國關係之密切,明史中稱「虔事天朝,為外藩最」。即使1879年日本滅了琉球,末代尚泰王被流放日本前,還要求赴北京向光緒帝辭行,這份深情,令人落淚。
復國運動
1879年日本侵佔琉球後,廢王置縣,流放國王,掠奪中琉文書、文物、寶印等,琉球國內拼死反抗,發出血淚抗議。尚泰王密派通事林世功攜文渡海至清,請求出兵解救。當時清政府在西北、東北正受俄國侵略,無力維護琉球。駐日公使竟謂放棄琉球有傷中琉感情,不放棄琉球則惹怒日本,建議朝廷不如將問題延擱。1880年11月20日 ,林世功見挽救無望,向清政府提呈一封《以死迄師請願書》後,即絕食自刎殉國。其請願書內容要點:
「敝國慘遭難,日人益肆鴟張,一則宗社成墟,二則國主世子見執東行,繼則百姓受其毒虐」。
「功不能痛哭請救,已屬死罪,(中略)未敢損軀以塞責」。
「以令臣節,則功雖死無憾矣」。
林世功遺存辭世詩:「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兄弟賢」,可謂字字血淚(6)。
清日在處理台灣牡丹社事件時,中國代表李鴻章,日本代表添進一郎在天津談判,亦涉及琉球問題。美國居中調停,建議將琉球島群三分之,接近九州之奄美大島歸日本,琉球本島仍維持獨立王國,接近台灣之先島群島則歸中國,日本只同意先島群島劃歸中國,在以前山南國部份准許琉球復國,其餘大部份仍歸日本。琉球則以山南土地貧瘠,無法生存。各方意見不能一致,而日本侵佔琉球已成事實,致復國問題被擱置。延至中日甲午之戰,中國潰敗,割讓台澎,此時琉球問題再無談判餘地。
1945年,美軍進攻琉球,戰亂中使琉球人口減少四分之一,其中包括參軍戰死,被迫拒降跳崖自殺,或被日軍活活處死,以節省山洞中糧食消耗等;所謂姬百合紀念碑,紀念二百多名師生在洞中集體犠牲即是一例。
戰後聯合國將琉球交美國托管,此時是琉球復國之一次絕佳時機,可惜中琉雙方都沒能乘勢運用美國力量解放琉球,反而被日本在暗中唆使,多次向美軍示威,要求「日本復歸」。1971年美日簽定歸還沖繩協定,次年復歸日本,痛失千載難逢良機。
但中國的立場從未承認琉球是日本領土,當年忍氣吞聲是因國家積弱,現在已強大到在國際社會間舉足輕重,自應挺身而出,仗義執言,支持往日忠實的友邦。
琉球被日本併吞雖久,但島上的琉球民族意識仍十分強烈。據島內學者調查,目前有四成強的人仍稱自己是琉球人,三成強的人自稱是琉球人和日本人,只一成多認為是日本人。現在島內領導獨立運動的是琉球獨立黨,又名嘉利吉俱樂部。黨的目標是建立琉球共和國,揭示的國旗是白、紅、黃三星,並列在綠藍對半底色上,合稱三星天洋旗,寓有過去三國一統之意。
但復國的聲浪不夠強烈,被日本人譏為在酒館中借酒澆愁,喊喊獨立自爽,不成氣候。
琉球的復國,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識的長存,只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琉球才有復國的一天。其次要在島上發展工商企業,求得經濟的獨立自主。目前可以做的是先在國際間確立「琉球地位未定論」,研究並發揚有關琉球的民族、歷史、地理、語言、文化等,使其永不絕滅。基於「亡人之國,先亡其史」的道理,余刻意在遊記中摘述中山國史,以期喚醒琉球民族意識的復甦。
註:
1、見《隋書》卷八十一流求國。《宋書》卷四九一外國流求國。《元史》卷二一○瑠求。《明史》卷二二三外國四琉球。《清史稿》卷五二六屬國琉球。
2、琉球語,維基百科。《阿爾泰語系語言及其研究》,巴斯卡科夫著,內蒙古出版社。
3、《中山世鑒》,向象賢編撰,1650年。《中山世譜》,琉球國官修史書,首卷一,卷十三,附卷一。《球陽》,琉球國官修編年史書,蔡溫等編纂,1745年完成後,由史官續修至1876年,正卷二二,附卷四。
4、《唐大和上東征傳》,日人真人元開撰,汪向榮校注,中華書局。
5、《國家圖書館琉球資料彙編》,2000年,黃潤華。明清冊封使別集中琉球史料舉隅,王菡著,載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刋三卷二期,2006年。
6、《琉球救國請願書》集成,西里喜川撰,載琉球大學教育部紀要第三十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