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顧氏梁朝遺譜研究


                            顧氏梁朝遺譜研究

                                         顧庭銘

  前  言
  我顧氏族譜發軔甚早,據顧鼎勳《顧氏族譜》(鼎勳譜)記載,三國顧夷及東晉顧愷之皆曾撰寫家乘。迨梁顧野王集之,纂修成《顧氏族譜》十卷,及《梁朝遺譜》(梁譜)一卷。約一千餘年後,到清代康熙年間,由顧鼎勳再纂修時,將梁譜收入重梓,方得遺存至今,故梁譜乃我顧氏家族今日能見之最古老族譜。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吳郡人。配賀氏,祖子喬,父烜,子安饒、安文。梁太學博士,國子博士,掌國史,遷黃門侍郎,光祿卿。一生著述等身,乃我國古時著名大儒。詳見《陳書》列傳二十四,《南史》列傳五十九。
  梁譜內容,上自東漢顧綜,下迄陳代顧越,記載六百年間二十八位傑出先賢之個人傳記。此與北宋顧彥成之《英賢紀略》記載顧雍一人世系,頗有不同。涵蓋之人物名諱如下:
  東漢:綜、廞(ㄑㄧㄣ)。
  東吳:雍、徽、夷、悌、邵、譚、承。
  兩晉:榮、臻、眾、和、悅之、愷之、烱、敷。
  南朝:
   宋:琛、邁、顗(ㄧˇ)之。
   齊:訓之、惠、憲之、璪。
   梁:協、子喬、烜。
   陳:越。
  傳  記
  梁譜詞句古典,內容長達萬餘言,非本文所能全錄,請參考顧祝同《顧氏族譜》,或顧雙進《顧氏世系探討》所載原文。茲按照傳記體例,節錄各人物之人時事世系出處等要素,並加以補充、修改或論述之,但二十八位人物之架構保持不變。
   字文緯,東漢吳郡人,雍其後也。明帝時,有道科,拜議郎,入為大官令,遷太常。永明初,以御史大夫進尚書令。永平二年(59)冬十月,帝舉三代禮,上日幸辟雍,延綜為三老,設几杖,從綜乞言。及卒,賜葬婁門,立祠祀焉。
  《後漢書˙孝明帝紀》確有記載此禮,至綜之被邀,或出自顧氏古譜。明廖用賢《尚友錄》卷十七,亦有相關記述,益增綜老事蹟可信度。綜之年庚世系與雍之間之嬗替則不詳。
   字宏道,東漢吳郡人。性至孝,丁母憂廬墓三年。順帝永建中,郡守舉為明經孝廉。桓帝時上疏乞體念江南民力困弊,免增田稅,詔除秣陵令,固辭。延熹二年(159)卒。
  父奉,字季鴻,為顧氏先賢見諸正史第一人。《後漢書˙程曾傳》:奉在程氏門下習《嚴氏春秋》。《後漢書˙張霸傳》:霸為會稽太守時,表奉為潁川太守。《吳錄》:奉為雍之曾祖。梁譜宗派圖,兄廙(ㄧˋ)
   字元嘆,東吳吳郡人,配陸氏。幼從蔡伯喈學琴書。弱冠為合肥長,後轉長婁、曲阿、上虞,皆有政聲。孫權領會稽太守,不之郡,雍行太守事,入為左司馬。權繼吳王,雍遷大理、奉常。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進封醴陵侯。雍出身江南土著士族,人眾勢大,於東吳周瑜、魯肅、呂蒙謝世後,受權倚重,代孫劭出任丞相平尚書,精勵圖治,為相長達十九年。赤烏六年(243)卒,距生於東漢建寧元年(168),享年七十有六,諡肅侯。見《三國志˙顧雍傳》,為顧氏先賢第一位在正史立傳者。
  雍之世系,梁譜:克讓之子。《吳錄》:曾祖父奉。《吳書》:子邵、裕(穆)、濟。邵,早逝,配孫氏。裕有篤疾,襲醴陵侯。濟,無後。
  徽 字子嘆,雍之從弟。吳王聞其有才辯,召署主簿,轉東曹椽(ㄩㄢˋ),拜輔義都尉,又拜巴東太守,不及大用即卒,以其弟茲為曲阿長。《吳書˙吳錄》:子裕(與雍次子同名),字季則,位至鎮東將軍。
   字君齊,吳人,父霸,博學有才。魏齊王嘉平初(249),州牧辟為主簿,詔修國史,不就。著《顧子訓義》、《族譜家傳》等百卷。
   字子通,雍之族人,以孝悌廉正聞於鄉黨。年十五為郡吏,除郎中,稍後遷偏將軍。待妻有禮,恆晨昏面見。每得父書,即整衣正冠設几跪讀,每句應諾。父壽終,飲漿不入口者五日,又畫棺於壁,對之哭泣,服未闋而卒。祖為廙。父向,仕吳為前將軍,歷四縣令。子四:彥、禮、謙、祕。祕,字子貞,晉州刺史,卒於任,子眾。
   字孝則,雍長子,配孫策之女。博覽書傳,少與舅氏陸績齊名。年二十七起家為豫章太守,在郡五年卒官。子譚、承。見《三國志˙吳書》列傳第七。
   字子然,邵長子。弱冠與諸葛恪為吳太子四友,入講詩書,出從騎射。赤烏中,代恪為左節度,加奉車都尉。祖雍卒後數日,拜太常,繼雍之平尚書事。後因遭人搆陷,坐徙交州,幽而發憤,著《新言》二十篇。見流二年,年四十二,卒於交阯。見《三國志˙吳書》列傳第七。子粹、敉,後代失考。
  承 字子直,邵次子。嘉禾中與舅氏陸瑁皆以禮徵,拜騎都尉,領羽林兵。後為吳郡西部都尉,與諸葛恪共平山越,拜昭義中郎將,入為侍中。芍陂之役,再拜奮威將軍。數年,亦坐搆陷,與兄譚等枉見流徙。年三十七卒於交阯。見《三國志˙吳書》列傳第七。子一,名雒,徙灌陽,後無考。見《顧氏史錄》。
  榮 字彥先,裕(穆)之子,晉時人。弱冠仕吳舉賢良,為黃門侍郎,太子輔義都尉。拜郎中,歷尚書郎,太子中書舍人,廷尉正。入晉越王倫篡位,逼榮為長史。倫誅,榮受連坐,力救得免。惠帝臨幸漳南,榮任侍郎,元帝遷長安,徵榮為散騎常侍,不就,歸隱光福山中。東海王駐軍徐州,以榮為軍咨祭酒,適逢廣陵陳敏反,合謀攻敏,破之。懷帝永嘉四年(310)拜鎮東大將軍。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卒於官,贈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復追封為公,諡曰元。子毗、臻(畸),見《顧氏史錄》。
   又名畸,榮次子。晉元帝建元中,安東王導舉為諮議參軍。元帝即位,除武康令,有政聲,拜給事中,黃門通事舍人,兼太常協律,掌五樂事。成帝咸康七年(341)上疏制樂,以贊政道,佈仁義,帝從之。轉諫議大夫,八年轉進光錄大夫。見宋《太平御覽》卷五六九優倡。
   字長始,吳郡吳人,祕子。伯父早逝,事伯母以孝聞。州辟主簿,舉秀才,除餘杭、秣陵令。晉元帝為鎮東將軍時,命眾為參軍,後以討華軼功,封東鄉侯,辟丞相掾。兄任交州刺史時,為州民所害,眾赴州迎喪,值杜弢之亂,羈絆六年乃還。元帝踐祚,徵眾為駙馬都尉,奉朝請,轉尚書郎。大將王敦請眾為從事中郎,會詔除鄱陽太守,加廣威將軍。後敦搆逆,令眾出軍,眾延遲不發,事平,除太子中庶子,為義興太守,加揚威將軍。後以平蘇峻反之功,封鄱陽縣伯,除平南軍司,不就。更拜丹陽尹,本國大中正,入為侍中,轉尚書。成帝咸康末遷領軍將軍,揚州大中正,再辭,以丁母憂去職。穆帝即位,徵眾為領軍,服闋後就。後以年老乞骸骨,上不許,遷尚書僕射。穆帝永和二年(346)卒,享年七十有三,追贈特進光祿大夫,諡曰靖。
  長子昌嗣,為建康令;季子會,為中軍諮議參軍;(次子疑為哲)。見《晉書˙顧眾傳》。
   字君孝。二歲喪父,童年即有清操,為族叔榮雅重之。王導為揚州太守時,辟從事,累遷司徒椽。東海王冲為長水校尉時,和為主簿。晉元帝永昌初,除司徒左曹掾。元帝太寧初,大將軍王敦請為主簿,遷太子舍人,車騎參軍,護軍長史。王導又徵為別駕,遷散騎侍郎,尚書吏部。司空郗鑒請為長史,領晉陵太守。成帝咸康初,拜御史中丞,劾奏朝臣貪墨玩忽,百僚畏憚,遷侍中。成帝中興後東遷,准和之奏議,改冕旒用玉珠,迭有興革,轉吏部尚書,領軍將軍,太常卿,國子祭酒。康帝即位,拜銀青光祿大夫,領國子祭酒。丁母憂去職,起為尚書令。穆帝永和七年(351),以疾篤辭位,拜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尚書令如故。同年卒,享年六十有四,追贈侍中、司空,諡曰穆。
  曾祖容,祖相。子淳,歷尚書吏部郎,給事黃門侍郎,左衛將軍。見《晉書˙顧和傳》。《世說新語》注引《顧和別傳》作祖容,父相。各譜所記亦皆有異同,《晉書》為正史,又言當代事,權宜為準。
  悅之 字君叔,少有義行。初為殷浩之揚州別駕,浩因軍敗貶論死,悅之乃上疏為浩申訴。朝中有謂浩乃太祖所廢,必不得翻。仍固爭之,浩果得申,詔復本官,時人咸稱之。歷尚書右丞,卒于家。
  子愷之,父失考,見《晉書˙殷浩、顧悅之傳》。有謂父為毗,無據。
  愷之 字長康,號虎頭,生於晉穆帝永和四年(348),晉陵無錫人。少博學有才氣,嘗寫箏賦,自詡媲美嵇康。廢帝太和元年(366),十九歲,大司馬桓溫延為幕府參軍,相處親昵。孝武寧康元年(373),桓溫卒,愷之謁墓賦詩云:「山崩溟海竭,魚鳥何所依」,哭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四十八歲,復被荊州刺使殷仲堪延為幕府參軍。安帝義熙元年(405),任散騎常侍。愷之一生多逸事,食甘蔗習慣從梢至本,謂之「漸入佳境」。為晉之畫聖衛協入室弟子,屬密體畫派,恆於天氣明朗,方登樓去梯作畫,妻尚不知其作為。畫人像恆不點睛,認為「四體妍蚩,本無闕少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曾為京師瓦官寺繪維摩詰壁畫,點睛後轟動朝野,募得布施百萬。性豁達,曾將畫密藏箱中,前貼封條,寄存桓玄家。玄從箱背撬開,盡取其畫,而緘閉如舊。愷之見封條完好,不認為畫被竊,云是好畫通靈,遁空化去,了無愠色。故人云愷之體中痴黠各半,合得平,乃有才、畫、癡三絕之稱。義熙五年(409)(梁譜作元嘉三年)卒於官,享年六十二歲,父悅之,子失考。見《晉書˙顧愷之傳》,溫肇桐《顧愷之新論》年表。
  烱 字漢公,延之之子。少雋異,喜與諸少年馳逐於擊劍射藝之事,及長,翻然改悔。折節讀書,十年不出戶。殷浩為揚州太守,舉烱為郡丞加諮議從事。浩卒,桓溫復引為內史,遷車騎參軍。晉成帝咸康初,為司空郗鑒所賞,除奮武將軍,拜尚書左僕射。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卒於家。
  各譜有謂烱之父為顯,或祖為顯,說法分歧。本文採梁譜及《英賢紀略》之相同記載,以烱為延之之子。
   字祖根,幼聰慧,祖和與時賢清談,敷潛燈下習賓主禮,都無失,祖喜曰:「不意衰宗復生此寶」。七歲,祖孫同遊虎丘,見佛涅槃,弟子有泣有不泣,祖問其故。敷答曰:「忘情故不泣,不忘情故泣」,才識類如此。十七歲,官著作佐郎,言論國事,宏遠自期。年三十二卒,時論惜之。父淳,子無考。
   字弘偉,南朝宋之吳郡吳人。起家州從事,駙馬都尉,奉朝請。宋廢帝景平中,除大匠丞,彭城王義康之右軍驃騎參軍,晉陵令,司徒參軍,尚書庫部郎,本邑中正。文帝元嘉七年(430),太祖遣名到彥之者經略河南,大敗,悉委棄兵甲,武庫因之空虛。適太祖宴會,有荒外歸化人在座。太祖問琛:「庫中杖猶有幾許」。琛詭言:「有十萬人杖」。上自覺問之洩密,及琛詭言,甚喜。明年,以宗人入尚書省雜坐遣出,免中正,但仍補王義康之司徒錄事參軍,山陰令,司徒錄事,遷少府。十五年(438),出為義興太守。十九年,徙東陽,命監視大將軍王義康,固辭忤旨,廢黜還家。二十七年,魏人侵瓜步,權派琛為建威將軍,初除東海王褘冠軍司馬,行會稽郡事。後王誕代褘,復為誕之安東司馬,後為會稽太守,加五品將軍。三十年,與王誕共誅宋劭。事平,遷吳興太守。武帝孝建元年(454),徵為五兵尚書,寧朔將軍,吳興太守。以起義功,封永新縣五等侯。大明元年,因吳縣令張闓,錢塘令沈文秀官箴失常,連坐被彈,世祖怒,免官,因母老仍停家。大明三年(456)竟陵王誕在廣陵反,遣陸延稔齎書令琛為征南將軍,琛長子寶素為諮議參軍,次子寶先為從事中郎。世祖疑琛會有異志,特遣使誅琛父子。會延稔先至,琛即執斬之,並遣二子解首至朝中,世祖所遣使亦是日至,幸而獲免。上嘉之,召琛出為西陽王子尚撫軍司馬。琛母孔氏,時年百餘歲。安帝隆安初,瑯琊王廞亂吳中,以孔氏為司馬,加貞烈將軍。時東土饑荒,人相食,孔氏散盡家糧賑邑里,活人無數。琛仍為吳興太守。明年,坐郡民翦錢盜鑄,免官。六年,起為大司農,都官尚書等。明帝泰始初,與四方同反,兵敗,奉母奔會稽,歸降,子寶素自殺。後廢帝元徽三年(475)卒,享年八十有六。
  曾祖和,祖履之,父惔,子寶素、寶先。見《宋書˙顧琛傳》。後世有以履之為琛之父者,當以《宋書》所載為是。
   字彥英,父平叔。能詩文而輕薄,好逞意氣,父嘗嚴斥之。值始與王濬北征,邁任行軍參軍,濬之深言密事,皆與之謀。時有別駕劉瑀者,不欲人居己上,故意折節事邁,假布款情,邁即深相感信,遂將濬之密言悉告之。瑀即向濬告發,濬大怒。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廣州蕭簡作亂,邁為之盡力,與蕭父子三人同死。上惜之,議卹其家。參《宋書˙劉穆子傳(瑀、邁)》。
  顗之 同覬(ㄐㄧˋ)之,字偉仁,南朝宋吳郡人。初為郡之主簿,謝晦南蠻功曹,晦深相知待。王弘辟為揚州主簿,衛軍參軍。後為山陰令,理繁以簡,縣用無事,吏民悅服,遷揚州治中從事史。太子劉劭弒君(劉義隆)而自立,朝士無不移任,獨顗之不徙官。武帝劉駿即位,遷御史中丞。孝建元年(454)出為義陽王劉昶東之中郎長史,寧朔將軍,兼會稽郡事。尋徵為右衛將軍,兼本邑中正。二年,為湘州刺史,有治績。武帝大明元年(457),領度支尚書,本州中正。尋為吏部尚書。有名唐賜者,病中吐蟲十餘條,臨死囑妻張氏,於死後刳腹出病。後張氏果履其言,子又不制止。郡縣以張氏刳夫之腹,罪在不赦,法難決。顗之曰:移動路屍猶謂不道,況張氏忍行所不行,當以大理為斷,致詔旨如議。加左將軍,出為吳郡太守。時戴法興、戴明、巢尚之三人權傾人主,顗之獨無降意。蔡興宗與顗之善,嫌其風節太峻,顗之即命從子顧愿作《定命論》以明志。略以:人各有定分,非智力之所可移,惟當恭己守道,信天任運,妄求僥倖,徒傷雅道。宋明帝泰始初,四方同反,普天叛逆,莫或自免,獨顗之心迹清全。二年,東土平,復為左將軍,吳郡太守,加散騎常侍,湘州刺史。泰始二年(467)卒,年七十六。追贈領軍將軍,常侍刺史,諡曰簡之。                                                                       
  高祖謙,祖崇,父黃老。見《宋書˙顧顗之傳》。後世譜傳有謂父惔或道者,皆無史可證。
  訓之 字讀政,為太原守,五世同堂,家有百口,朝多宴集于堂。兄淵之,長子黯,次子默(後出嗣改名)。
   原名默,字子敬。好古籍,讀書徹夜達旦,與兄黯相師友,不喜仕進。聞顧歡學有所本,引為同志。州郡屢有表荐,俱不應辟。會有昭求直言,乃與顧歡同上疏,以修身進賢為辭,上屢寵答之。後東歸於吳,卒于道。父訓之,子璪。
   字正禮,南梁吳郡人。九歲失怙,隨母寄居外祖家。長好學,初為揚州議曹從事史,兼太學博士,舉秀才。遷安城王蕭國左常侍,兼廷尉正。大尉臨川王召掌書記,除安都令。未至縣丁母憂,奉喪還,於峽江遇風,同旅皆飄溺,惟恊舟觸石得泊,咸謂精誠感天。服闋,出補西陽郡丞,還除北中郎,行參軍。復兼廷尉正,出為盧陵郡丞。會西豐侯正德任吳郡太守時,除中軍領郡五官,遷輕車,湘東王參軍事兼記室。梁武帝召為太博士。天監十五年(516),恊與徐勉等五人編《國史》七百卷。普通六年(525)西豐侯正德受詔北伐,表荐恊為府錄事參軍掌書記。軍還,會上詔舉士,由湘東王表荐,奉拜為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通事舍人,後遷步兵校尉,守鴻臚卿員外散騎常侍。武帝大同八年(542)卒,壽七十有三。恊一生儉廉,無衾為殮,武帝悼惜,代為殯葬,贈散騎常侍,諡曰溫子。恊終身布蔬,少時聘舅女張氏,因逢母喪未婚,後竟不娶。至六十歲,張女猶未他適,恊義而迎之,卒無後嗣。撰《姓苑》五卷,《文集》十卷,行於世。父為寶素。
  憲之 字士思,南齊吳郡吳人。州辟議曹從事,舉秀才累遷太子舍人,尚書比部郎,撫軍主簿。宋廢帝元徽中仕南齊為建康令。有盜牛者與本主爭訟,前任不能決,憲之使牛任其所去,牛逕還本主家,盜始服。齊高帝執政時,出任驃騎錄事參軍,遷太尉西曹掾。齊台建,任中書侍郎。高帝即位,除衡陽內史。時郡境連年疾疫,死者悉裹葦蓆,棄屍路旁,命訪其親黨葬之,無親者代葬之。土俗以民有病,以為先人為禍,皆開塚剖棺,洗枯骨,名除祟,憲之曉諭以死生有別,事不相由,陋俗遂除。刺史王奐見衡陽無訟事,歎為教化已至極點。武帝永明六年(488),為隨王東中郎長史,行會稽郡事。時山陰人呂文度恃武帝寵,在餘姚立邸,頗縱橫。憲之即表除之,並拒弔呂母之喪,雖見隙,終無傷。後遷巴陵王長史,南兗南豫兩州事,加建威將軍,行婺源事。曾諫竟陵王禁民入山樵采事,奉准弛禁。遷給事中黃門侍郎兼尚書吏部郎中。齊明帝建武中,丁母憂,服闋,改授輔國將軍,晉陵太守,後遇疾乞歸。東昏侯永元初,除豫章太守,有貞婦萬晞,少孀,無子,拒改嫁,即賜束帛表其節義。梁武帝為揚州牧時,徵為別駕從事史,因風疾固辭返吳。及歸,資無擔石,不免饑寒。天監八年(509)卒於家,年七十有四。父綽。
  祖顗之,見《梁書˙顧憲之傳》。《梁書》未及其父,各譜多作約,約為綽之兄,仍以綽為是。
   字玉吾,南齊吳郡人,篤學有志操。父喪,奉母以居,啜菽飲水,未嘗言貧。從祖顗之器其才,資助之,遂大肄於學。南齊永明初徵為太博士。時文士王融、謝朓、沈約等文章,始新變四聲,競相雕糜,璪獨鍾古文詞,與眾殊不合,且吳音不變,以至與諸少年不諧,終不見用。後引疾歸而養母,年八十一卒。父惠。
  各族譜有謂璪之父為延之或愿者,延之年代太前,錯誤較大,可勿論。按淵之之子為愿與惠,愿早卒,惠繼嗣,故璪之父作愿或惠皆對。又本譜只說卒壽八十一,因不知生年,焉能推算其卒年。
  子喬 字仙,號武陵,嘗為武陵王參軍。少聰穎,博涉書記,年十二,文辭已現老成,齊武帝永明中,邵陵王子賀徵為州議曹從事史,遷湘東王府錄事參軍,臨賀王記室。梁武帝深愛之,除武陵令。武陵王紀聞其賢,請為記室參軍。梁武帝天監八年(509),王欲多蓄兵馬車乘,子喬陳述禍福,乃止。九年,以疾辭位,居家著書,人稱其詩曰武陵體。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卒,門人私諡曰文成。父璪,子烜。
  後世族譜有謂子喬之父為昌衍,祖為璪者,仍以梁譜及無錫《顧氏族譜》所載為準。
  烜 字玄英,風儀美秀,學有淵源。梁武帝天監十三年(514),吳郡太守王暕舉為郡丞,行府州事,後召為侍中,轉南平元襄王偉國左常侍。(中)大通元年(534)除建安令。烜極博古籍,于書無所不讀。諸弟子爭就之,築舍屋傍,暇則相與扶輿護從,講學其中,習六經班馬史漢。比去任,明經者五六十人,學者號文敏。臨賀王正德任吳郡,以烜為中軍領本部五官掾,後為信武將軍,擢記室兼參軍事,陪從遊宴。侯景之亂,烜力請還鄉,與仲子安國棲隱武陵溪上,撰《五經微旨》十二卷,《南朝實錄》三卷,《溪隱集》數卷,終於家。父子喬。
  越 字思南,吳郡鹽官人。少孤,勤苦自立,聰慧有口辯,精毛氏詩,尤善老莊,乃至微言玄旨,九章七曜,音律圖緯,咸盡其奧。弱冠遊學都下,梁太子詹事周捨甚賞之,辟為揚州議曹史,兼太子左率丞,後遷右常侍,歷安西湘東王府參軍。越身高七尺三寸,美鬚眉,聲若洪鐘,容止可觀。因議論宏遠,武帝深重之,除五經博士。梁敬帝紹泰元年(555),遷國子博士,後以世路未平,無心仕進。侯景之亂,避難東歸,賊數度授以爵位,不受。棲隱虎丘。與文士為友。世祖即位,除始興王之諮議參軍。陳文帝天嘉中,詔侍東宮讀。武帝尤愛之,以越篤老,厚禮遇之,除給事黃門侍郎,又領國子博士,侍讀如故。陳廢帝嗣立,拜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華皎搆逆時,越在東陽,被譖於宣帝,言其有異心,乃詔令下獄,會坐免。陳廢帝太建元年(568),卒於家,年八十有七。著有毛詩、老子、孝經、論語等文疏四十餘卷。父仲成。
  越之字,《陳書》作思南,《南史》作允南。按姚思廉之《陳書》,是繼承父陳吏部尚書姚察之遺稿,既與梁譜記載相同,應視為正確。
  結  語
  梁譜傳世迄今已歷一千數百年,三百多年前顧鼎勳重梓時曾說:「遺譜所傳,互為抄襲,不鮮魚魯;久置敝笥,寧無蠹蝕。勳謹為校訂,重付剞(ㄐㄧ)劂(ㄐㄩㄝˊ)」。照此說法,此時尚應見過原本。上海顧恆一教授在《顧氏史錄》一書中說,此譜可能尚遺世迄今。據1990年上海市《金山縣志》收錄之姚光先生《金山藝文志》存書書目其四,有關家譜年譜傳記類中,即有顧野王《顧氏譜傳》及姚思廉之《顧野王傳》兩種書目,且非刻本,表示姚家藏書中有此譜之寫本。姚光先生於1945年去世,1950年先生哲嗣將以上藏書五萬冊,悉數捐贈上海金山區圖書館。姚氏哲嗣如在殘存書稿中發見此項族譜,請公諸於世。
  梁譜作者顧野王,是根據該譜序言所述,現為世所公認。野王生於梁元帝天監十八年(519),殁於陳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在世超過一甲子。按理,譜中所記人物,愈接近此年代,相關史料會愈益明確。但在野王生父烜這一則,卻只說「終於家」,未記載生卒年庚及著作《錢譜》一事。何以會疏略至此,唯一說法是野王撰此譜僅至祖父子喬,餘烜及越兩則,疑為甚久以後由後人補寫。
  齊顧歡為當時道家名師,梁譜不載,似有漏失。歡字景怡,一字玄平,吳郡鹽官人,南朝道家。祖父赳,晉隆安末,避亂徙居。歡家貧好學。年二十師事雷次宗,研習老莊玄學,通解陰陽書,精道法數術。母亡後隱居不仕,於天台開館授徒,生徒數百。齊高帝蕭道成慕其風教,徵為揚州主簿,進獻《治綱》後辭歸故里。齊武帝永明元年,再徵為太學博士,亦不就。晚年尚服食(道家修煉術),不與人通,卒於剡(ㄕㄢˋ)山,時年六十四歲。後裔宋顧知言,在天台繁衍成族。見《南齊書》顧歡傳。
  本譜所載二十八位先賢,後世研究族譜者,好以同一共祖,拼湊成一完整世系圖。但因梁譜所載之世系關係並不完備,致各家所繪世系圖參入個人意見多有差異,甚至南轅北轍。茲勿論是否有共祖,權宜歸納為四大族支。即:
  顧雍、邵、譚、承、榮、臻、烱、邁、訓之、覬之、惠、璪、子喬、烜。
  顧徽、和、敷、琛、恊、悅之、愷之、越。
  顧悌、眾、憲之。
  顧廞、夷。
  各族支自西漢得姓以降,在太湖流域吸收中原文化,儕身於社會高層之士族。又因人多勢眾,成為當時顧陸朱張四大望族之一。顧雍出身江東土生之士族,深得孫權信賴,任吳相十九年,平服潛藏山林頑抗之山越,厥功至偉。其餘顧氏族人在政治、史學、文學、藝術、宗教各方面都成就非凡,相關事蹟,也蒙寫入歷代青史,流芳千古,永為典範,應引以為傲。
  參考資料
  1.《顧氏族譜》,顧鼎勳,清康熙四十一年。錄《梁朝遺譜》全文。務本堂手抄本藏日本國會圖館,故宮博物館存微縮片。
  2.《顧氏族譜》,顧祝同,民國五十五年。錄《梁朝遺譜》全文。
  3.《顧氏世系探討》,顧雙進,2010年。錄《梁朝遺譜》全文。
  4.《後漢書˙孝明帝紀第二》卷二,永平二年冬十月。
  5.《後漢書》列傳二十六張霸;儒林列傳六十九下程曾。
  6.《三國志˙吳書》傳第七顧雍、邵、譚、承、徽、裕、悌。
  7.《晉書》列傳四十六顧眾;四十七悅之;五十三和;六十二愷之。
  8.《宋書》列傳四十一顧琛;第二邁;四十一顗之。
  9.《南齊書》列傳三十五顧歡。
  10.《梁書》列傳四十六顧憲之。
  11.《陳書》列傳二十四顧野王;二十七越。
  12.《南史》列傳五十九顧野王;六十一越。
  13.《顧氏史錄》,顧恆一,2008
        14.《顧野王年譜》,朱葆華,載《古籍研究》2003年第3期。附引唐許嵩《建康實錄》,野王係卒於陳太建十二年(580)六月,不知所據。
        15.上海市《金山縣志》,1990年版。第三十三編第一章第三節地方文獻之四宗譜年譜傳記,第923926頁,共七十三項中之首二項即為:
            《顧氏譜傳》,陳顧野王輯。(非刻本)
            《顧野王傳》,唐姚思廉。(非刻本)
        16.《姚光全集》,姚昆群、昆田、昆遺編,2007年版。全集第四卷第二編《金山藝文志•史部•譜牒》中,查無顧氏族譜記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