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億年奇景太行山

億年奇景太行山
顧庭銘
  太行山
  從地質考證,知今太行山區在六億年前,尚是汪洋大海,後經地殼變動,從海底隆起,才形成今日稱為華北屋脊之太行山脈。她從北向南蜿蜒400公里,縱貫冀晉兩省間,到豫北再折向西行,成為豫晉兩省之自然分界。
  太行山北高南低,西側緩坡,東側筆立,最高峰在北端之小五台山,海拔2,882m,其餘都在1,0002,000m間。受到千萬年地殼運動,水流切割及自然風化等影響,使山脈形成橫谷雄關及赤岩絕壁等奇景。橫谷係水流切割而成,當地稱為陘(ㄒㄧㄥˊ),古有太行八陘之稱,亦是東西交通孔道,軍事要塞。
  太行山東側是華北平原,西側是黃土高原。夏季東海氣流,飽含水汽,受太行山高峰阻擋,凝聚成暴雨,常使平原洪水為患。洪荒時期初民,心智未開,認為暴雨是天漏之象,致有女媧氏採五彩石補天之神話。故太行山又稱女媧山、王母山、五形山等。而女媧氏竟是人首蛇身,雖與伏羲氏兄妹血親婚配,卻是「搏土造人」,情節之怪異,姑妄聽之。惟太行山地區,自古是中華民族祖先之活動地,則無疑問。
  因太行山形勢險要,向來為兵家所必爭。從春秋戰國之齊伐晉,秦伐韓開始,至明清到民國,三千餘年間烽火不斷。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游擊基地,留傳不少英勇事蹟,這在我童稚時即已聽聞,茲以八七殘年,身歷其境,足慰平生。
  豫北太行山多碩長赤岩絕壁及險峻大峽谷,堪稱億年奇景。一○三年十一月二至四日,遊罷鄭州、登封、洛陽三地,即於次日進入太行腹地,暢遊峽谷風情之雲台山,赤岩絕壁之萬仙山,盡情地陶醉在溝壑縱橫,層巒叠嶂,飛瀑流泉之蒼茫奇景中,畢生難忘。
  雲台山
  十一月五日一早,車由焦作市出發,駛向太行山南麓之雲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或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修武縣境內。因常年雲霧繚繞群峰間,故名雲台山。修武人自詡:雲台山有泰山之雄,峨嵋之秀,華山之險,並雄中見秀,秀中藏幽,傲視天下。
  景區大門樓高三層,闊約兩百公尺,背依奇峰筆立之雲台山脈。入園驗票同時輸入右手食指指紋,以後憑驗指紋往來各景點,內部行駛環保車,並由GPS調度,確是一座現代化的自然公園。
  雲台山有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茱蓃峰四景點,因受一日行程所限,僅選前兩景點。紅石峽是經過千萬年水流切割雨水浸蝕而成,上游是子房湖,下游潛入地底暗河,不知所向。酈道元《水經注》稱,紅石峽潛流三十里而出,今人考證出口處在縣之五里源鄉海蟾宮附近。
  紅石峽又稱溫盤峪,峪中冬暖夏涼,氣溫宜人。峽谷最寬處約20m,最窄處不足5m,深約百公尺。
  我們先在跨谷大橋上,俯視峽谷全景,然後踩著步道,逐漸下降,直到谷邊。盡頭即進入開鑿在峭壁間的棧道,寬不過兩人並肩,高不致碰頭,外側有石欄護持,雖迂廻曲折,卻甚安全。沿途仰望峭壁連天,俯視谷深幽幽,驚險萬分。
  峽谷絕壁全由赤岩構成,層理分明,在陽光照射下通體赤紅,故名紅石峽。谷底急流,受巨石所阻,在潭中翻滾,水花四濺,依次有白龍、子龍、臥龍、蒼龍、青龍五潭。峭壁頂端水流,直瀉入潭,形成白龍、眠龍、黃龍、首龍四瀑布。過白龍潭後可見一線天,兩側峭壁筆立,距不盈丈,高約百公尺,仰望之氣勢逼人。
  黃龍瀑布頂端是一處拱橋,跨越蒼龍潭兩岸,高約數丈,寬不過三尺,遊客必須經過此橋,方可到達彼岸,走向出口。但此橋幅窄面滑,對耋耄遊客而言,確在考驗脚力和定力,稍一不慎,即跌入潭中。
      在峽谷中確是步移景換,目不暇給。她集泉瀑潭澗於一谷,融雄險奇幽為一體,是國內少有的丹霞地貌峽谷奇景。
  遊紅石峽不走回頭路,全程約兩公里,在棧道上蹣跚而行,到盡頭須拾級爬坡,落差約百公尺,甚費脚力。出口處是子房湖之壩頂,已有環保車等候接往下一景點。
  潭瀑峽又稱小九寨,在子房湖上游,峽口築壩成湖,供遊客乘竹筏戲水。內建地質博物舘一座,主要展出華北地區古海洋之地理演化。入峽口但見峭壁聳翠,秀峰嵯峨,山尖露頭是寒武紀之灰石頁岩,形成於五億年前,置身谷中,頗有時光倒流之感。
  溯溪而上,可見雲台天瀑,落差約300m,可惜此行適逢乾季,水勢稍弱。
  萬仙山
  十一月五日,下榻在新鄉市輝縣某賓館,六日一早向著萬仙山景區進發。山區尚是原始森林,路側新植的鐵杉和白楊,整齊而有新生的朝氣,一路上呼吸著芬多精,頗感氣清神爽。遠望山峰,則見將軍峰、七郎峰、華山石人、虎嘯石等,因其形似而名之,但憑想像。
  金秋的萬仙山,雲高天藍,樹葉盡赤,正是紅杮、山楂豐收季節。今日恰逢艷陽高照,雲霧散盡,故遠看近賞都能爽心悅目。車在60°斜坡的山地,成之字形來回行駛,逐漸爬昇,約半小時後到達盡頭,前面即見一堵赤岩絕壁,下面是大峽谷,幽幽深淵,今日的行程從這裡開始。
  絕壁拔地而起,長約一公里半,高約200m,聳直陡峭,形似斧劈一般。隱約可見崖頂有一村落,名郭亮村。
  郭亮之名,始自東漢末年。山區農民受饑荒及官府所迫,有名郭亮者,率眾揭干而起,反抗剝削。政府派兵鎮壓,郭亮寡不敵眾,退守西山絕壁。一面在前山設懸羊擂鼓,佈下疑兵,一面從後山逃逸。後人在崖上建村,遂以郭亮為名。
  元末申氏家族原在南京為官,明初朱元璋攻破南京時,將之發配青海服苦役,押至山西途中,族人乘機逃入太行山,隱居郭亮村,繁衍成今日面貌。
  郭亮村矗立在海拔1,700m山崖上,原先村民對外交通,全靠一條天梯。村民壘石成階,鑿壁架梯,鑲嵌在峭壁之上。平日所須食糧用品,牛犢種猪,都是由人背著、抱著攀登720級天梯上山。這樣艱苦生活,促使女子出走下嫁到平地,平地女子不肯嫁到山上,因而性別失衡。
  1972年村人申明信,發動村中十餘位壯士,在全無工程機械狀況下,過著喝玉米粥配蘿蔔乾的苦日子,以五年時間,將絕壁鑿出一條寬6m,高4m,長1,200m之長廊隧道,供車輛單線行駛。據說從隧道中清出的碎石多達26,000立米,打秃鋼鑿十多噸。這條隧道今名郭亮洞,留下四句話語,紀錄當時工程之艱難:
     十三壯士出郭亮,
     掄錘執鑿敲太行,
     打通天塹破石壁,
     橫斷千仭穿一廊。
現被稱為絕壁長廊,或掛壁公路,列名世界第九奇跡。
  遊覽車只准駛到洞口,換乘環保車方准入村,但團員們陶醉在景觀之壯麗,都願步行而過。隧道路面坡度平緩,步行尚不吃力。為了採光,沿路靠峽谷一側,鑿開許多大小洞口,遊人透過洞口,可以欣賞峽谷全貌和絕壁之雄姿。出隧道口郭亮村即已在望。
  郭亮村被譽為太行名珠,建在谷底一片山坡上,村四周有環村道路,村屋及設施等建築,都是就地取材,全用石方建成,所見全是石屋、石牆、石磨、石桌、石凳、石牀等。郭亮人自豪的說:只花力氣,不花金錢,要啥有啥,千年不朽。我們沿步道,一路瀏覽村景,感受到在繁華中卻保持著鄉野的寗靜。現屬於輝縣沙窰鄉管轄,人口83戶,329人。原本都過著世外桃源般遺世生活,但經發展觀光村後,現已車水馬龍,一如市廛,家家開起飯莊民宿,改善了經濟,卻也失去了純樸。                
  大峽谷右側是下山廻路,沿途設三處觀景台,我們在台上遠眺對面,留下寶貴記憶,即峽谷之深幽,絕壁之壯麗,掛壁公路之驚險。
  回程坐環保車下至南坪,換乘遊覽車,結束太行山兩日億年奇景之旅。
  會親記
  此行有幸,能在河南會見從未見面之宗親顧雙進,他應邀在鄭州機場入團,我們共處同遊六天後,復在鄭州機場分別,完成我惦記已久的心願,臨別依依,不在言中。
  顧雙進世居河南范縣,1947年出生,曾任范縣黃河河務局副局長。退休後事奉高堂,勤儉持家,餘暇研究顧氏族譜為樂,曾撰寫《顧氏世系探討》一書,在宗親間流通。
  河南范縣,原為夏代伯爵之顧國所在地。一般多認為商湯滅顧國後,族人星散,以國為氏,而有顧姓。此一說法,使余初期曾誤認雙進為顧國後裔,進而聯繫而致結識。
  十餘年來,通過網路通信,交換心得,相互切磋,遂成筆友。
  我們共同成就,在於釐清明開國功臣征南將軍鎮遠侯顧成之家世。成有八子七女,其一子名亮,明時任武昌中衛前所副千戶,永樂十二年前殁於任,按制由其子保襲位。明宣德五年武昌中衛改編為東昌衛,移駐山東聊城,保公隨軍調遷。正統六年先因濮州有董氏者,聚眾僭號,既平之;復有山西洪桐流民附籍濮州者,輒與州人爭田,忿鬥不息,明廷遂調東昌衛備禦濮州,是為顧保公入濮州定居之始。
  濮州因濮水而得名,隋置沿襲至清代,民國改州為縣,建國後降縣為鎮,併入范縣迄今。
  明代軍制,千戶係世襲,濮州備禦千戶,到明末歷九世而告終。現後裔三千餘眾,分居范縣及鄰近各鄉鎮。追根溯源,今范縣顧氏,皆江都顧成之後裔,與夏之顧國無涉。誠如顧炎武在其《顧氏譜系考》中所云,歷殷、周、秦三代,已無顧國傳人。
  顧雙進近年致力於《濮州顧氏族譜》之重修,因族繁系雜,編修吃重,並邀余為之序,盼能早日完成付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