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越王勾踐世系研究

越王勾踐世系研究

顧庭銘
  

   
  我顧氏宗親,現已尊越王勾踐為元始祖,主要係因《史記》與《漢書》7,9中皆云:「閩越(粵)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又云前者於漢元封元年,後者於漢建元三年,先後悉遷江淮。《輿地志》12則謂「漢文帝時,封東海王搖之子名期視者,為顧餘侯」,《通志》13亦云「越王勾踐七世孫閩君搖,漢封東甌王,搖別封其子為顧餘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順此脈絡往上思考,似颇能言之成理。
  但在勾踐之世,越稱於越,乃百越之一支,局處在「南至句無,北至禦兒,東至鄞,西至姑蔑,廣運百里」2一隅中,其語言、文化等與黃淮流域之華夏民族,頗有不同。
按古越語係膠著型,語法、語音皆甚特殊,這可從揚雄《方言》,《說苑‧說善篇》之越人歌,及《越絕書》中之維甲令,皆為古越語用漢字記音,得以證實。此時華夏民族貴族已早有姓氏,至越民族從已知古文獻研判,尚無法確定是否已有姓氏。不過於越周圍之苗、壯、布依等族,係採父子連名制,或尚無姓氏情形研判,則越民族似亦不離同樣文化風貌。15
關於勾踐世系,向為研究顧氏族譜者重視,在已知之古籍1,6,10,11中亦有此種記載,但因上述原因,致史料記載大相徑庭,且殘缺不齊。其中以《竹書紀年》成書較早,記載亦有年代說明,比較具體完整,特用作本文研究之基準,綜合列表如上。
無壬、無睪16、夫譚
在相關文獻中,僅《吳越春秋》有下述特殊記載,略以有人生而能言語,嚥喋嚥喋,自認為無餘之苗末,欲復夏王之祭,安集鳥(僚)田之瑞,眾因而封之。稍後具君臣之義,號曰無壬,無壬生無睪,無睪生夫譚,夫譚生元常,越遂興霸。
這段文字,因《吳越春秋》內容颇類小說家言,後人多有懷疑。筆者以為作者趙曄(-約83年),是會稽山陰人,對越國故地風俗,應有深入瞭解。且《越絕書》亦已提及夫譚其人,例如「若耶大冢者,勾踐所徙葬先君夫譚冢也,去縣二十五里」,「夫譚子允常」,且書中多處記述神巫之事。政權之形成,有起自神道設教者,太平天國依靠神道信仰,聚眾起義即是其中一例。越國之誕生,起自君長無壬有其相當可信度。
吳越兩國爭戰,始自越子夫譚與吳子餘祭。《左傳‧魯昭公五年(前537)》冬十月,越國常壽過會楚子於楚地瑣,共同伐吳,首次與吳結怨,可確定夫譚其人,也隨同增強無睪、無壬之可信度。
  允常、元常
  允、元二字,聲母相同,僅韻母併讀稍異,允常、元常當為同一人。
允常其人及史跡,史書6,10,11多有記載,在位十三年,卒於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越絕書‧記地傳》有「木客大冢者,勾踐父允常冢也」;「勾踐使樓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栢以為桴(椁)」。此大冢即今紹興印山越王陵,位於城西南十三公里之木柵村南,筆者曾於1999年踏勘,見其巨木排列搭成人字形巨椁,規模宏偉,足見當時國力已甚強大。
據《紹興府志》記載,允常之時都城尚在諸暨。《史記》說他「拓土始大」。周敬王十年(前510),允常初接位,吳王闔閭邀越合攻楚國,越不從,吳遂伐越,在檇李(嘉興)接戰,越敗。五年後,允常為報檇李之仇,趁吳襲楚都郢城時,北上偷襲,平。八年後殁於任,由勾踐接位。
  勾踐
  越與勾踐,皆為古越語漢字記音,在他遺世之劍及矛上之鳥篆銘文作戉及鳩淺、九戔14。至其原意,近世以泰語釋之,鳩與興復音近,淺與祭祀音近,勾踐原意可能為「興祀」之意,與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相符合。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勾踐初接位,吳王聞允常已卒,再興師伐越,但闔閭大敗,退至「陘」地陣亡。兩年後夫差為報父仇,在夫椒大敗越軍。勾踐卑辭說降,獻美女、寶器求饒。但暗中卻臥薪嘗膽,秣馬厲兵。十年後北伐,屢創吳國。周元王四年(前473年),勾踐終於滅吳,北上會諸侯,稱霸江淮,並遷都琅琊,僭稱為王。吳越爭戰過程,史書1,2,5,6均有詳載,從略。
周貞定王四年(前465年)十一月,勾踐卒,善終,在位三十一年,堪稱一代雄主,傳位於鹿郢,廟號菼執。
菼執何意,古無解釋。近年學者試以泰語釋之,菼意近祖宗神,執意近初始,故按古越語形容詞倒置語法,菼執是初始之神,以漢語言之,是太祖、太宗之意。14
《越絕書》:「獨山大冢者,勾踐自治以為冢,徙琅琊冢不成」。10勾踐及其後代都葬在何處,迄今無一發見,成為千古之謎。連琅琊建都百年,亦未發見任何遺蹟。
勾踐子女除子鹿郢外,尚有一庶子,不知其名,10一女稱越姬。8楚昭王卒於軍中,伏師閉塗,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為惠王。4劉向直指此越女為勾踐之女。8她生前立下諾言,誓與昭王共生死,昭王卒時,即自殺殉死。朝中大臣以「母信者,其子必仁」,乃迎立其子熊章繼位。近世發掘荊州熊家楚冢群,清出越姬墓,得以證實。
  由此可見楚越兩國關係之密切,亦為越國屢次拒絕聯吳伐楚之原因。
  鹿郢、鼫與、與夷、興夷
  鹿郢一名,《左傳‧哀公二十四年》作適郢。《史記‧索隱》說鼫音石,越語適郢、鼫與同音。與和興可能係刊誤。鼫與同與夷,可能在東漢是民族歧視。
這代君主,於琅琊享受先王餘蔭,遺留至今之「者旨於賜」鐘、劍、矛、戈等多達18件。14從銘文中考證出皆為鹿郢用器。
《國語‧吳語》記載,「越王令諸稽郢行成于吳」,是派諸稽郢到吳國當質子。諸稽之省為者旨,於賜或為郢。14
越王者旨於賜鐘鳥篆銘文為:「隹正月仲春吉日丁亥,越王者旨於賜擇其吉金,自作和鐘,我以樂考帝,喜爾賓客。陳以鼓之,夙暮不忒。順余子孫,萬世無疆,用之勿喪」。14可看出當時朝中一番強盛歡悅氣象。《左傳‧哀公二十四年》:「公如越,得大子適郢,將妻公而多與之地」,當時適郢已協助處理國政,且有女成長待嫁。
  他於接位時已年老,在位六年即卒,善終,傳子不壽。
  不壽
「周貞定王十年,於越子鹿郢卒,不壽立」。1不壽留下一件矛及劍,矛之銘文:「戉王者旨於賜之大子敝17壽自作用矛」。大子解釋成長子,敝壽即不壽。劍之銘文:「戉王丌北古」,與「周貞定王二十年,於越子不壽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句立」1相對照,盲姑即丌北古。
  不壽見殺,解釋為子朱句弒父自立。盲姑為不壽之廟號。
  朱句、翁
朱句遺留至今之兵器,有銅格、劍、矛等18件,14從其上銘文,研判出朱句其名之異寫。例如「戉王州丩」;「戉王州句自作用僉」;「戉王州句自作用矛」等,州丩、州句即朱句。《史記》等古籍6,10,11作翁,係因朱句與翁兩者之滅滕、滅郯事蹟及在位年代相同,研判為同一人。
朱句較有作為,於周威烈王十一年滅滕;1次年滅郯,以郯子鴣歸。1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於越子朱句卒,1善終,在位三十七年,有子翳、豫,﹝3傳長子翳。
  翳、不揚
  翳與不揚研判為同一人者,係因不揚之金文作「台旨不光」,台訓為我,不光即無光,與翳同義。又名授。3
翳,近視懦弱,見於祖父不壽見弒,不欲為王。《淮南子‧原道訓》《莊子‧讓王》都說他逃到山穴中,越人用艾草薰之以出,被迫接位。﹝18﹞繼位三十三年後,可能在琅琊無法立足,乃於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79)遷都回吳。1周安王二十六年七月,果然被子諸咎所弒,1在位三十六年。
《呂氏春秋》說翳有四子,弟豫預謀篡位,先殺翳三子,諸咎遂逐豫弒父,翳死得莫明。3
  諸咎、孚錯枝、初無餘之、無顓 
翳遺有「者汈」編鐘一套13件,銘文94字,其中有「隹戉十有九年,王曰:者汈!」之句。者汈即諸咎;越十有九年鑄造。近人按泰語,釋咎為米糧,釋諸為首長,諸咎可能在翳生前擔任過司徒之類職務。14
因諸咎弒父,引起越人不滿,同年十月,越人弒諸咎,越滑(亂),吳人立諸咎之子孚錯枝為君。1,6索隱
吳人擁立之君,越人又不服,於周烈王元年(前375年),於越大夫寺區定越亂,立初無餘之,是為莽安,1政局才穩定下來。《史記》說:之侯〈初無餘之〉為翳之子,但翳四子已遭殺盡,故初無餘之之父似非翳,失考。衡情,初無餘之應仍是勾踐後裔 。
周顯王四年(前365年),於越大夫寺區之弟思〈忠〉,再弒其君莽安,次無顓立。1
  無顓在位八年,周顯王十二年卒,善終,是為菼蠋卯,次無疆立。1
  越國自勾踐稱霸起,後代中不壽被子朱句弒,翳被子諸咎弒,諸咎被越人弒。孚錯枝被越人逐,無餘之又被越大夫弒之。合計八代中有五君被弒(逐),朝綱猖狂至極。歷春秋戰國,各國歷代君主被弒者多約百例,這可能與當時倫常道義,尚未完全深化成為政治規範有關。
無疆
《史記‧索隱》說無疆乃無顓之弟,《竹書紀年》說無疆乃無顓之子。自周顯王十二年(前357年)接位後,晚年愚狂自大,想北伐齊又西伐楚,後受齊國遊說,乃於周顯王三十四年先伐楚。1三十六年楚圍齊于徐州,再伐於越,殺無疆,1楚盡取江浙地。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越國雖亡,越民族仍甚強大,例如周隱王三年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舟三百,箭五百萬及犀角象齒。1《戰國策‧五國伐秦》中說楚國「東有越纍」等,都在說明當時狀況。
無疆後代,仍為一君長。無疆子之侯(玉),之侯子尊,尊子親均自立君長。後親失眾,楚伐之,走南山。10,11
  南山地望,解讀為浙閩交界之山,即今武夷山區,古閩族之地。越族與閩族融合成閩越族,蟄居閩江流域,成為化外之民,故史無記載。但武夷山中之武夷君神,經考證是君無餘,證明兩者之關聯性。
       據歐陽氏族譜載,無疆次子蹄,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為歐陽亭侯,是歐、歐陽、歐侯三姓之源頭。烏程在今浙江長興縣,濱太湖之西南。
自無疆被殺於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起,至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定江南及百越止,中間110年為閩越族歷史晦暗期。百餘年間人物如何嬗替,毫無史料可稽;司馬遷所言無諸與搖皆為勾踐之後,可信度究有幾分,皆為研究顧氏族譜尊勾踐為元始祖之障礙。
        世系表               
                            
  參考資料
1.《竹書紀年‧卷下》
2.戰國左丘明《國語‧越語》
3.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審己篇》.
4.西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
5.《史記‧吳太伯世家》
6.《史記‧越世家》
7.《史記‧東越列傳》
8.西漢劉向《列女傳‧楚昭越姬》
9.東漢班固《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10.東漢袁康《越絕書‧卷八》
11.東漢趙曄《吳越春秋》
12.陳顧野王《輿地志》
13.宋鄭樵《通志‧氏族略‧顧氏譜》
14.董楚平《吳越文化志‧第五、十章》
15.本文不採納勾踐為夏禹之後裔說
16.原文為(目睪),睪之異體字,便於打字,本文皆寫作睪。
        17.原文作敝之左半,為敝之異體字。
18.《淮南子‧原道訓》:「越王翳逃山穴,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莊子‧讓王》:「越人三世,弒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史記‧索隱》引《莊子》:「越人三弒其君」,少一世字,致生岐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