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荊楚懷古暨賞花之旅


                        荊楚懷古暨賞花之旅

                                    顧庭銘

  一○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傍晚,飛機安抵武漢市天河機塲,開始我第四次在湖北省境旅遊。在往後五天行程中,將環遊武漢、荊門、沙洋、鐘祥、荊州各地,看看華中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之進步;欣賞江漢平原上正在盛開之桃花、櫻花及金黃一片浩瀚無垠的油菜花海;更擬在文化底層中去體會經過歷史沉澱歲月打磨博大精深的荊楚文化。
  此行我原可享受恬淡歲月,但在內心卻忙個不停,年逾鮐背的我,也必須珍惜來之不易之時刻。
  萬里長江自高原奔騰東下,以鬼斧神工切開巫山背斜,一出西陵峽,即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流過江陵後水勢驟減,河道分流。遠古時漫成汪洋一片,史稱雲夢大澤。經過千萬年的沉澱淤積改變了地貌,但在江漢平原上,仍留下千湖之省百湖之市之稱號。
  沼澤、水草、陽光,滋生萬物,自然是人類繁衍之地。據說在先秦時期之江漢平原上,早已出現村落。當時原住民稱為巴人,經過時代的淬煉迄今卻神秘地消失,只留下一曲傳唱迄今的《下里巴人》,和三峽兩岸的懸棺遺跡。《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略以巴郡南郡蠻有巴樊瞫相鄭五氏,巴氏務相有擲劍中穴,駕土舟能駛本領,為眾擁立為廪君,君予夷城(今恩施)。致疑及巴人即是今日土家族先祖,但未被完全接受,因巴氏僅是土家族之一支也。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關於楚人之族源,周文王曾拜祝融後裔鬻熊為師,周成王封鬻熊後代熊繹於楚地,子爵,羋姓熊氏。楚國經過四十六代君主之嬗替,千餘年之國祚,前三百年建都丹陽,後七百年建都於郢。國勢強到掩有華南華東全部,戰國七雄中最強,曾多次逐鹿中原。但也不免「亢龍有悔」,終於在公元前223年楚王熊負芻時,為秦所滅。後世同稱秦滅六國,楚國最冤。
  這段歷史陶冶出荊楚文化精髓,文獻紀錄了全部事件和過程,我們在當地博物館中,尚能看到部份真實面貌,也可在方言中聽到少數離奇的語音和語彙。
  武漢
  武漢市扼長江與漢水交滙口,地理位置衝要,水陸交通發達,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今日大武漢市除轄原有之漢口、漢陽、武昌三鎮外,兼併了周圍十餘縣市,人口已近千萬,面積擴大到8,494平方公里,約為台灣面積之四分之一弱。武漢市在大陸居副省級地位。
  近年市內各項建設突飛猛進,單以車程中見到之摩天大樓,高150600公尺者約40餘棟。武漢綠地中心大樓也將於不久竣工,屆時共119層總高606公尺,較台灣101大樓將高出約百公尺。
  武漢一地勝景甚多,因限於時間,僅精選其中之四。
  黃鶴樓 在今日而言,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安徽謝眺樓及南京閱江樓合稱長江五大名樓。但以黃鶴樓歷史最久,始建於東吳黃武二年(223),至今已有1,800年歷史。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記載,略以鄂州本夏口城,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在三國原為東吳一座監視江面敵情之瞭望台,後因兵燹及歲月摧殘,屢毀屢擴建方成今日面貌。一具原有之葫蘆銅頂,陳列在園中,供遊人憑弔。黃鶴樓建於今武昌蛇山之上,面對長江,氣勢雄壯。道教界傳言,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為成仙聖跡,又成了道教名山。
  今樓分五層,連葫蘆頂通高51.4公尺,層層飛檐,通體金黃,底層各寬30公尺,全樓悉以鋼筋水泥鑄成。整座蛇山已建為黃鶴樓公園,遊客如織。一樓大廳正堂,嵌有一幅巨大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聯曰: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二樓鐫刻《黃鶴樓記》。三樓是詩人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之繡像,及一些吟詠名句。登頂眺望則見前面1957年通車之鐵公路雙層長江大橋,車水馬龍,像一位巨人,在推動著武漢之進步。
  歷代騷人墨客好以黃鶴樓為吟詠主題,要以唐˙崔顥一首為最佳: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東湖磨山櫻花園 位於武漢磨山南麓,園林佔地150畝,內部悉仿日本庭園風格,以五層高塔為中心,伴以湖塘、小島、溪流、虹橋等,景觀不俗。園內植櫻花樹約五千株,部份係日相田中角榮國是訪問時贈送。三十餘品種,正在齊開,遠遠望去燦若白雲紅霞,這在武漢而言,已是少有佳景。
  晴川閣 取名自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位於武漢市龜山東麓之禹功磯上,北為漢水,東鄰長江,與黃鶴樓隔江相望。晴川閣是明嘉靖年間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始建。禹稷行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為歷代祭大禹之所。宮右有禹碑亭,宮左是禹功磯。鐵門關,始建於三國,歷代都是軍事要塞。今所見者乃是1993年重建,通高26公尺
湖北博物館 位於武昌區東湖路,創始於1953年,幾經擴充方有今日規模。現有藏品計23萬餘件,一級文物千餘件,大部份為史前陶器及楚墓出土之青銅器、漆器和竹簡等,有三樣鎮館寶物。
鄖縣人頭骨化石,1989年在省內十堰市鄖縣出土,經研究為百萬年前出現之晚期直立人,這可證明江漢平原也是中國人類發祥地之一。
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省內隨縣城郊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全套65件,每組均能奏出三度音階之雙音,可以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長55.7公分,青銅精製,千年不鏽。上有「戉王鳩淺自作用劍」八個鳥篆銘文。因在江陵楚墓同時亦出土吳王夫差矛,致解釋兩者同為楚滅越時之戰利品。否定以往勾踐嫁女陪嫁之說。本館展出之劍為唯一真品。
  荊門
 荊門位於江漢平原稍北,橫跨漢水,素有荊楚門戶之稱。區域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湖泊密布,河網交織,為鄂省糧棉集產地。1935年漢水潰口成災,將附近冲成百里荒原。1953年李先念主鄂政時,在此成立國營五三農塲,開發水旱耕地、林地、果園、水域等共約三十萬畝,內含之屈家嶺管理區(縣級),即是此行前往觀賞桃花之所在。
  屈家嶺桃花 屈家嶺月寶山素有「人祖故里,桃花世界」之美譽。桃花節已於三月十九日登塲,我們到達時熱鬧已過,但萬畝桃花美艷怒放依舊。遠遠望去大地一片粉紅,煞是壯觀。園區為表示當地美麗風光和生態活力,特在桃花節配合各種文藝表演,以突顯農耕亮點,和純樸的民俗民風。
  沙洋油菜花 從屈家嶺南行前往沙洋縣,車在萬里平疇上沿著公路疾駛,我們向兩側望去一片油菜花海,將大地染成金黃一色,整齊地伸展到遠方地平線。美的定義古今皆無定論,漢字謂羊大即是美,我引用至此,認為景觀大整齊就是美,因他引起我情感愉悅,刺激我情緒興奮。車一直在花海中前進,午前抵達沙洋縣之張池村,油菜花景觀也到了巔峯。這時村中廣塲搭台結綵,台上正演著黃梅戲,遊人圍觀拍手叫好。車一停妥,團員即一湧而出,急忙走進花田,各自仰首觀賞,拍照攝影忙個不休。
  油菜花屬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因種植易成長快,是冬季稻田休耕時最佳間作,採收菜子榨油,枝幹犂入土中成了綠肥,改良土質,增進地力。綜合經濟價值是採收菜子榨油,副產粕餅、綠肥、花蜜,至觀光效益僅是他的附帶價值。現全國種植面積,估計近一億畝,荊門只是著名油菜花田之一。
         鐘祥莫愁湖 鐘祥位於漢水之東,是楚文化重要發祥地。春秋戰國時代為楚之別邑,當時稱為郊郢或郢中。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於秦,太子熊橫即位在鐘祥是為楚頃襄王。明嘉靖帝生長於此,登基後取「祥瑞鐘聚」之意,改名鐘祥。今日鐘祥是人瑞聚集處,壽過期頤之年者多達百位。據科學家研究,係因此地水質呈弱鹼性,土質中含有某些珍貴的稀有元素。
  莫愁湖原名滄浪湖,是鐘祥勝景之一,今晚下榻在湖邊莫愁湖國際大酒店。傍晚披著斜陽,徜徉在湖畔曲徑,清風習習,波光粼粼,心中默念著一段莫愁女纒綿悱惻的故事。
  莫愁女,生卒年失考,鐘祥人。父盧公在漢江擺渡為業。楚襄王時某風雨夜,莫愁誕生在船倉中,啼哭不止。盧公抱而撫慰曰:「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聽到莫愁兩字啼哭即止,因以為名。故詩人說她生在風浪裡,行在風浪中,喝著漢江水,吃的是桃花村的糧。
  莫愁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脫得芙蓉一般,纖腰玉立,行動輕逸,天生有一副好歌喉。後被楚襄王徵入宮中充當歌舞姬,得到宮中名士宋玉屈原等指導,歌舞益發精進。她擅唱《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等曲,大致尚流傳至今。下里即鄉下,《下里巴人》為巴人民謠,曲俗卻和眾;《陽春白雪》為宮廷樂,但曲高卻和寡。見宋玉《對楚王問》。
  楚襄王因深愛莫愁,欲據為己有,將莫愁未婚夫王襄哥放逐到揚州。《莫愁樂》中記載了這段哀怨離情:「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目送王襄哥去後,莫愁即悲憤地投漢江自盡。(採鐘祥莫愁說)
  現莫愁湖旁新建一座莫愁村,仿荊楚古建築,店肆、街道、樓閣都具古意,連村名莫愁村三字都左右反著寫,寓意莫愁係投江自殺,此村乃水中倒影也。
  荊州
     荊州因荊山而得名,源自《尚書˙禹貢》。秦滅楚後在此設江陵縣,致有一地兩名沿用至今。荊州位於長江之北與沮水交滙口,歷來都是軍事要地。周莊王七年(前690)楚文王遷都至郢,即今城北紀南城,在此建官船碼頭;到楚成王時在此建別宮,名為渚宮。以後歷二十位楚王四百餘年之經營,方孕育出燦爛的荊楚文化,單以曾侯乙墓出土之文物,即知楚文化之高超水準。
  荊州古城 此城自周莊王七年算起,迄今已有約2,700年歷史。秦置江陵縣始有城廓,今日所見者大部份為明末清初重建。考古者曾在城之小北門西側,發現一段明成化年間留今之石灰糯米漿混成之內牆,五百年來仍堅若磐石。古城保存完好,為國內名城之一,頗富盛名。城內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4.5平方公里。城周長10.5公里,牆高9公尺,厚10公尺。共有六座城門,均建有甕城及箭樓,惜迭遭兵火,迄今只殘存無幾。
  近年為發展觀光,在城外建環城公園,實現「牆上走人,內環行車,外環跑馬」目標,及龍舟賽塲鳳凰廣塲等,以期發揚燦爛的荊楚文化。我們刻意留意這些新建設之造型,似乎都過份誇大抽象和新潮,與古城之純樸難相匹配。
  關帝廟 古城南門內建有關帝廟一座,表揚關羽義薄雲天。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以後多次重建擴建。正殿供奉關公坐姿塑像,上方匾額書「乾坤正氣」四字。乾字右半之「乞」改作「乚」。在通行簡體字的今天,廟祝已不識此為對乾隆帝之缺筆避諱,胡亂誆稱是書法之一種。
  關公義園 位於古城東南側護城河畔,全以義字為主題。關公塑像高58公尺,寓意在世58個春秋。通體用青銅鑄成,全重1,200餘噸,為國內最大,造型十分霸氣。現荊州市民暱稱此像為荊州首任市長。
  鳳凰廣塲 位於古城東門護城河外側,塲中矗立一座金鳳凰雕像。在耀眼陽光下騰翅欲飛,現為荊州市之地標。
  楚人崇鳳,視鳳為至尊至善至美神鳥,歷來都是楚民族之圖騰。楚莊王曾自喻為大鳳,說過「三年不飛,飛則冲天;三年不鳴,鳴則驚人」,後果然席捲南土,問鼎中原。諸凡楚人的禮器、兵器、建築、用具等,幾乎無處不飛鳳,這些都可以在楚墓出土的冥器中看到。
  錯失荊州 三國自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荊州,並自領荊州牧。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川,留下關羽鎮守荊州,與長江東岸之東吳大將呂蒙重兵對峙。二十四年劉備進漢中王,關羽想急切地慶功,竟親率大軍北征襄陽之曹軍,孫權即乘機攻佔荊州。關羽回軍搶救時陷在麥城,突圍時在臨沮回馬坡中伏,被吳將馬忠擒殺,時在建安二十四年底。
  關羽錯失荊州一事,後世多以不遵守諸葛亮聯吳抗曹之戰略指導之所致。其實東吳一直想討回荊州,聯吳抗曹只是一句空話。自蜀漢重心移入西蜀後,荊州一地伸入魏吳兩強夾縫中,可謂背腹受敵,乃兵家之大忌。關羽在荊州又苦撐八九年,師老兵疲,焉能不敗。荊州之失實因諸葛亮用兵錯誤,害死了關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