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右都御史顧佐及其族源
顧庭銘
傳略
顧佐(1),字禮卿,河南太康人,生於明洪武九年(丙辰,1376)四月初八 日。父澄,母岳氏。自幼苦讀詩書,鄉試中第十名舉人。建文二年(1400)參加會試中第二十七名貢士,殿試改列三甲 第六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除莊浪知縣(2),端陽日,守將集官僚校射,以佐為文士,難之。佐持弓矢一發而中,眾大服。
永樂初,入為福建道監察御史。七年(1409),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選御史,赴行在,佐預焉。先後奉命招撫廣西慶遠蠻人;至四川督採木材;從成祖北征,巡視關隘。因功遷江西按察副使,應天府尹。佐剛直不撓,吏民畏服,人譽之宋代包孝肅。成祖定都北京,召為順天府尹,因剛直使權貴不便。適貴州新入版圖,乃改派為貴州按察使。洪熙元年(1425)召為通政使。
宣德三年(1428)都御史劉觀以貪污被黜,大學士楊士奇、楊榮薦佐公廉有威,歷官並署風采,為京尹政清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二品),賜敕獎勉,命察諸御史,不稱職者黜之;御史有缺,舉送吏部補選。佐視事,即奏黜嚴暟、楊居正等二十人,謫遼東各衛為吏;降八人,罷三人。而舉進士鄧棨,國子生程富,謁選知縣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餘人堪任御史。帝使歷政三月而後任之。居正等六人辯訴,帝怒,並諸為吏者悉戍之。既而暟自戍所潛返家,脅他賄,為佐所奏,且言暟謀害己,詔戮暟於市。
帝北巡,命偕尚書張本等居守。還復賜敕,令約束諸御史,於是糾黜貪縱,朝綱肅然。
歲餘,姦吏奏佐受隸役之金,私遣歸。帝密示士奇曰:「爾不嘗舉佐廉乎?」。對曰:「中朝官俸薄,僕馬薪芻皆得之於隸,今遣隸之半,使出資,免役。則隸既得歸耕,官亦得資費,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歎曰:「朝臣貧如此」,因怒斥訴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誣之,必下法司治」。士奇曰:「細事不足干上怒」。帝乃以吏狀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頓首謝,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當貸汝」。帝聞之益喜,謂佐得大體。或告佐不理冤訴,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會鞫,果千戶臧清濫殺三人,罪當死,使人誣佐。帝曰:「不誅清則佐法不行」,乃磔清於市。
宣德八年(1433)秋,佐有疾,乞歸。不許,以南京右都御史熊概代理其事。踰年而概卒,佐疾亦良已,入見。帝慰勞之,令免朝賀,視事如故。
正統初,考察御史不稱職者十五人,降黜之。有邵宗者九載滿,吏部已考稱,亦與焉。宗奏辨,尚書郭璡亦言宗不應與在任者同考,帝遂責佐。而御史張鵬等復劾宗微過。帝以鵬朋欺,並切責佐。佐上章致仕去,賜敕獎慰,賚金五十貫,命戶部修復其家。
正統十一年(丙寅,1446)九月二十七日 壽終正寢,享年七十有一,葬於今縣西南七里顧墳。又太康舊志稱,佐卒,賜祭葬。萬曆三年勛撫王世貞奏請贈少保,諡端肅,入景賢祠,春秋致祭。1990年太康縣公佈佐墓列重點文物保管,並立石昭示,啟迪官員剛正清廉之風。
佐性孝友,操履清白,性嚴毅。每日趨朝,小憩外廬,立「雙藤」(3)戶外。百僚經過,皆折旋避之。入內直廬,獨處小夾室,非議政不與諸司群坐,人稱『顧獨坐』云。
然佐持法過深,論者以為病。
德配韋氏,育子璵。
族源
太康顧氏族源,據該族歷年族譜及文獻記載,源出金陵(4)希覺公,元時任職於樞密院。至子顧泉公,元時任太常禮儀院檢事,因而宦寓康陵,現被尊為太康顧氏一世祖。
茲按照族譜,綜合敍述世系如下:
顧澄,字景清,據族譜載,元時出身明經科。任陽城縣令累官遼州知州。惟上述州縣方志元明職官志中,皆無顧澄其人。此或因清代方志,記載元代職官之疏失。入明,於洪武初為江浙鹽運使司庫官。乾隆太康縣志則記載,澄於明時聘為賢良,官至蘇州府通判。後以子佐貴封贈右副都御史。配岳氏,育子輔、佐、睿。
顧輔,為江浙鹽商,子瑛。瑛配馬氏,生暵。暵,七品散官,配不詳,生柏、朴二子。
顧朴,字希文,號竹軒。據其墓誌銘記載,生於明弘治元年(1488),正德三年貢生,官至高平縣主簿。晚年患腿疾,殁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享年七十有二。配王氏,育子銑,娶郭氏。朴之墓,甫於2017年三月中旬,在縣之官莊村因施工下水道時出土,一度訛傳為佐之孫。
顧璵,字廷璠,號梅花道人,佐之獨子。據乾隆太康縣志卷五記載,璵係隱逸之士,絕意仕途。能詩,作梅花百咏。配趙氏,育子承祖、繼祖。承祖字孝先,配劉氏,育子應奎。繼祖字法先,廕襲光祿寺署丞。配王氏,育子曾秀。
結語
但傳今之族譜似乎錯誤甚多。茲以族中指標人物八世祖顧鏡而言,鏡字鑒明,配張氏,官至登州推事,升至監察御史。父仲,祖應奎,子忠、恕,屬於顧佐一系。但據太康縣方志及第一手史料明天順元年進士登科錄載,顧鏡,太康人,配李氏;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丁丑科進士,官至登州推官;父義,祖泰,曾祖文;母陳、王氏,兄鏞、銘、銓。文入元官至監察御史。兩者家世大相逕庭。
再以九世祖顧忠而言,族譜稱字推城,官至侍講學士,戶部尚書。但據太康縣志載,忠任元代刑部尚書。兩者官職不同,並相差一朝代。
又族譜稱,顧恕官至侍講學士,吏部侍郎。按常理忠、恕兩人,皆應進士出身,但太康縣志卻隻字未提。
總之,太康顧氏族譜之部份世代中,疑將同縣同姓異支者,誤拼成同支;或錯引顧氏歷史人物為太康顧氏祖先,胡亂寫入譜中,皆須重啟研討。
顧佐登科錄中記載,曾祖名諱希覺(疑為字)公,屬第一手史料,可確信,亦應在族譜中增列。
參考資料
1.明進士錄中,另一位顧佐(1443-1516),號簡庵,臨淮人。成化五年中三甲 第一百四十九名進士,累官至左副都御史,巡撫山西。見《明史》卷一八六,列傳七十四。
2.《莊浪縣志》,清邵陸纂修,乾隆二十四年版,頁203。前任知縣高成,洪武三十一年任;後任于子蹇,永樂年任。顧佐於建文二年中進士,故推定於永樂初年即除莊浪縣。
3.雙藤,又稱引藤。古時三品以上京官出行時,在轎前引導之鞭棍。
4.今南京別稱金陵,始自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之金陵邑。元稱集慶路,明初稱應天府,永樂時方改名南京迄今。
5.顧佐殿試時之家世表(登科錄)中,填祖父名洞「夫」。夫字是以形似避「天」子之諱。
6.《明史》卷一五八,列傳四十六。顧佐。
7.《太康縣志》,杜鴻賓纂,民國二十二年本。顧佐。
8.乾隆《太康縣志》八卷,武昌國纂,海南出版社。顧泉、澄、佐、璵、繼祖、朴。
9.《陽城縣志》,清賴昌期纂,同治十三年本。無顧澄。
10.《遼州志》,清徐三俊纂,雍正十一年本。無顧澄。
11.《太康縣名宦顧公家乘》。
12.《重建都察院右都御史顧公墓碑記》,顧本領撰,1990年。
13.《顧朴墓誌銘譯文》,顧本領、克強撰。
14.《開封府志》明朱睦桔撰。
15.《開封府志》三十四卷,明曹金撰,萬曆十三年刻本,日本內閣文庫藏。
16.《建文二年會試錄登科錄》,明陳廸編,烏絲闌鈔本。太康顧佐。
17.《天順元年進士登科錄》,明不著名編,天順刊本。太康顧鏡。
18.《明代登科錄彙編六十五種》,台灣學生書局,19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