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四川廣安顧氏開基祖探索


            四川廣安顧氏開基祖探索

                        顧庭銘

  以四川廣安市岳池縣為中心之顧氏一族,自明洪武初發祥以來,迄今已繁衍族眾多達數千人。大陸改革開放後,政局承平,經濟繁榮,進而引發國人盛世修志富足編譜慾望,廣安顧氏自亦不例外。但六百五十多年來,歲月動盪,明末張獻忠變亂時,族人曾避居貴州遵義綏陽縣(明初屬蜀地),至清初又遷回,致使族中史料散失。近年在族中長老領導下,組織宗親會,敬天法祖,並藉重修族譜,敦睦族誼。但此舉,必須先瞭解開基祖之生平,根在何處,及遷移經過等,以使新譜更臻完備。
  關於該族開基祖,從殘存老譜中僅知,是在明洪武十三年由湖北麻城孝感鄉遷來;又從三世祖顧邦佐、邦佑宗祠發現之《顧氏宗祠碑序》中,續知名顧修文,歲貢生出身(1),餘皆不詳。今族人顧先覺等,透過《中華顧園》網等平台,向外懸賞徵詢,想從各地顧氏族譜尋求相關事迹,惜尚未見成效。2017年冬,余應邀參與研究,感於囑託殷切,乃另闢蹊徑,嘗試從方志入手,尋求答案。
  孝感移民
  該族開基祖,在明初時代背景中,應是在大移民洪流中從江南遷到湖廣,再從湖廣入四川,其間或經過江西,即所謂「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也,惟不知其過程細節。
  元末民變紅巾軍起義,各地群雄並踞,沿長江流域有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等,最後由朱元璋一統天下。混戰區之生靈,遭受長期兵燹、殺戮、逃亡,以致十室九空。據說朱元璋破張士誠後,揚州只餘十八戶,淮安城僅剩七家。而四川一地,從宋元爭蜀開始,即已人口銳減。按元法,軍所至,但發一矢相應者,必應屠之。據《文獻通考‧戶口》載,宋嘉定十六年時全川約有二五九萬戶,到元至元十九年時,只剩十二萬戶,到元末大夏政權時,又減至八萬四千餘戶,人口之驟減竟嚴重至此。
  明朝定鼎後,朱元璋為振興經濟,以「蘇松杭嘉湖五郡,地狹民眾無田以耕」為由,啟動「洪武趕散」作為。從洪武三年到永樂十五年,前後半世紀間,以山西大槐樹,蘇州閶門外,湖北麻城孝感鄉等八處為移民集散地。明史記載前後移民了十八次,驅使百姓遷到蘇北、安徽、四川等處,由政府配給田地耕牛種糧,強制落戶墾殖。
  麻城因春秋吳楚柏舉大戰而著名,縣內孝感鄉,是明代麻城縣所屬孝感、仙居、太平、亭川四鄉之一。明成化八年,因孝感人口消耗併入仙居,孝感之名自此消失,據說即是今日麻城市內鼓樓街道辦事處至沈家莊一帶,故與今日湖北孝感市有別。當年孝感鄉是「湖廣填四川,麻城過一半」移民四川之集散地。據學者統計,今四川族譜和方志214例中,元明時由楚入蜀之氏族有187例,其中以麻城人最多。故今日之麻城是巴渝祖籍聖地。廣安顧氏先祖亦是循此規跡,時在明洪武十三年左右,此時大夏政權業已結束。
  洪武歲貢
  歲貢即歲貢生,與貢士有別,是明清科舉制度一種。自明洪武初開始,各府州縣學宮可選生員升入國子監就讀,意為貢獻人才予皇帝,故名歲貢生。通常府一歲,州二歲,縣三歲才可選拔保舉一人,且年在二十歲以上,故一般生員想得此殊榮,並不容易。
  明制貢生除歲貢外,還有選貢、恩貢、納貢三種。遇皇帝登基或其他慶典,朝廷頒布恩詔,除歲貢外再加選一次,稱恩貢。在歲貢之外再考選學行俱佳者充貢謂之選貢。明代亦准許州縣生員自行納資入監,稱副貢或納貢,惟不算正途出身。四種貢生皆有資格被派職任官。
  廣安顧修文公如確有歲貢身份,必有其學籍所在地。一般常例都會在保舉之省州府縣方志中留下紀錄,有時還附注簡歷,但修文公究竟記載在何一方志,則須廣泛搜尋。
  茲先以人地關係作為思考主軸,想定下列搜尋目標:
  祖籍地:江南省,蘇松杭嘉湖府州縣系列方志。(2)
  中轉地:湖北、江西、安徽等省,黃州、遵義、麻城等系列方志。(3)
  定居地:四川省、廣安州縣、岳池縣系列方志。(4)
  循著以上思維,運用身邊豐富圖書資源,選出30餘種方志細心查閱,遺憾的是竟未能發現顧修文其人;或姓同名異而時空背景相似之人,也僅在《湖州府志》洪武初府學歲貢中,查得名「顧  文」者一人,但他是鎮江通判。因此,從方志入手之舉也暫予中止。茲紀錄研究歷程,提供後繼者在決定研究方針時參考。
  然此一結果,並不表示確無顧修文其人,或《廣安顧氏宗祠碑序》記載不實。蓋因在考證中發見,各方志在記載明朝貢生名單極不完整。例如清嘉慶二十一年修撰之《四川通志》記載岳池縣貢生,在清代172年間有55人,而明代275年間卻只有18人;《岳池縣志》記載亦同,顯見明末以前史料受到湮滅。此或與張獻忠等作亂有關。據《岳池縣志》稱,張氏作亂後,全縣只剩縣民十二戶。可見當時燒殺破壞逃亡之嚴重,因而使史料潰散亦是意料中事。
  史料片羽
  但在冗長探索中亦非全無收穫,例如在下列方志中也發見一些與廣安顧氏相關之人物,可補現有族譜之不足,或引發尋找族源之契機。
  《廣安州志》,清咸豐九年本:(5)
  「顧魯齋,道光乙酉恩科副榜」。(P154
  顧全、顧永清、顧人杰、顧洪亮、顧永潔、顧人滋、顧人林、顧開臐,嘉慶中義勇死難,恩卹。
  《岳池縣志》,光緒元年本:(6)
  「顧宗煃,分發雲南候補同知,任《岳池縣志》分校」。(P17
  「顧宗煃,同知銜。咸豐十一年由城防保舉以實職,從九,不論雙單月儘先選用。現加捐實職同知,分發雲南試用」。(P184
  「顧宗煃,由監生報捐中書科中書,加捐同知,分發雲南試用」。(P193
  「顧繼文,字再周,貤贈儒林郎,中書科中書銜加二級,宗煃之祖父。顧謝氏,貤贈安人,宗煃之祖母。顧肇岐,號啟堂,勅贈儒林郎,晉贈奉政大夫,同知銜,宗煃之父。顧王氏,誥封安人,晉封宜人,宗煃之嫡母。顧王氏,誥封安人,晉封宜人,宗煃之生母。顧宗泗,貤贈奉政大夫,同知銜,宗煃之兄。顧覃氏,貤贈宜人,宗煃之嫂」。(P196
  顧宗煃在雲南署理威遠廳(今景谷自治縣)撫夷清餉同知時,曾參與迤南兵備道沈壽榕消滅威遠虎患,著有功績。
  清光緒皇帝實錄》中,亦記載顧宗煃在雲南任職情形。
      顧宗煃,字霽崖,能詩文。游宦間常與文士墨客僧侶等以詩文酬應,見華銀山伏虎寺僧釋昌言之《華銀山志》,丁樹誠《仕隱齋涉筆》,沈壽榕《玉笙樓詩錄》。曾贈伏虎寺僧益謙聯云:「曩日傳箋曾博山靈笑,何時著屐來評島佛詩」。誦華銀山雪景曰:「大地妝成銀世界,諸天釀成雪光輝,千岩萬壑人蹤滅,七寶林中玉屑霏」。
  《廣安縣志》,1968年版(7),除《廣安州志》所摘內容外,另有:
  「顧鼇(鰲),字巨六,鄉榜。光緒三十三年任五品警官,宣統三年任統計局副科員,兼充憲政編查館考核科官員」。(P672
  顧鰲(1878-1956),是清末民初政壇維新派風雲人物,四川廣安馬壩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舉人,日本法政大學畢業。回國後任內閣中書,後以道員任用,得賞二品頂戴。歷任京師五品警官,司法處僉事,京師法院庭長,大理院行走,民政部幫辦,統計局提調,內閣法制院辦事員等。
  民國成立後任內務部參事,政治會議秘書等職,獲授上大夫加少卿銜,後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門下法律派幹將。1915年袁密謀稱帝,鰲任籌備處法典科長,負責起草《洪憲法典》。翌年袁帝制失敗,黎元洪大總統下令懲辦帝制禍首,鰲列為八名禍首之一。1917年張勳在徐州擁溥儀復辟,鰲出任機要秘書。
  北伐後在上海投在名人杜月笙門下,曾執業律師和經營古董字畫。1956年壽終於上海,2002年移葬北京昌平鳳凰山陵園,墓碑刻「顧鼇(巨六)先生之墓」,長眠在發跡之地。
  他早於1899年即在家鄉與蒲殿俊創辦四川紫金精舍,後演變成今日之廣安中學。自此一生懷抱政治理想和立場,堅持政治人物應「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風骨,惜君主立憲體制不容於當代民主思潮,長志難竟,但淡出政壇後,迄未改變其志。     
        顧鰲,廣安顧氏十二世裔孫,譜名紹銘。年幼時雙親離世,攜幼妹投靠舅父胡駿讀書,刻苦有成。育先淦、瞻、得威、得剛、鐸等五子;先淑、先璨、先瑜等三女。今已繁衍至第五代,都能克紹箕裘。
  顧宗煃與鰲兩人,雖一生有不同政治生涯,但都是族中傑出文化人物。按常例會有自傳、文集、墓誌銘等文獻遺世,透過這些文獻或可瞭解其家世,旁及廣安顧氏族源,現蒙鰲老哲嗣培德、培伏來函提供史料,已擇要收入本文。今族中顧先覺宗親(QQ1376354620)負責篡修新族譜,歡迎各方繼續賜教。
  其實一個家族或氏族,如想無窮盡的向上追問先祖究竟,在時空因素及紀錄缺乏之情形下,無法避免混沌不清。孔子自然姓孔,但父名叔梁紇,母名顏征在,《史記‧孔子世家》索隱說他是宋微子之後,到孔子世代間,卻只有七世祖孔父嘉一人以孔為姓。顧雍在東吳為相十九年,父祖是誰,《三國志‧吳書》不載。斐松之認為遺憾,作注時引《吳錄》,認為東漢之潁川太守顧奉是雍之曾祖,但說不出父祖是誰。後世治顧氏大宗統譜者多隨意填補,迄今爭議不斷。故一族之源頭或先祖之混沌不清,乃無可避免之事實。
  族譜編撰重在記近不記遠,記親不記疏,記信不記疑,凡記載皆應真實。廣安顧氏開基祖,既已知其名諱功名,且知明初來自何處,已較一般族譜為完美,夫復何求。
  參考資料
  1.《四川廣安顧氏宗祠碑序考釋》,顧庭銘,2018
  2.江南通志,蘇州府志,松江府志,杭州府志,嘉興府志,湖州府志,鎮江府志,吳江縣志,震潭縣志,華亭縣志,無錫縣志。
  3.湖北通志,黃州府志,麻城縣志,蘄州志。江西通志,都昌縣志。安徽通志,鳳陽府志,鳳陽縣志,鳳書,歙縣志,壽州志。遵義府志,綏陽縣志。
  4.四川通志,新篡雲南通志,廣安州志(乾隆、咸豐),廣安縣志,岳池縣志(乾隆、光緒、19552002)。
  5.《廣安州志》,廖朝翼纂修,清咸豐九年本,2010年重刊。
  6.《岳池縣志》,清何其泰纂,光緒元年本,民國二十年重印。
  7.《廣安縣志》,清周克堃纂,1968年。 
                8.《紹銘公傳略》,十三世顧培伏(大我)撰。
                9.十三世顧培德2018.12.25.致顧先覺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