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安顧氏宗祠碑序考釋
顧庭銘
前 言
四川廣安市顧氏一族,迄今已繁衍族眾多達四千餘,儼然成為川東望族。2017年清明,十三世裔孫顧先覺回廣安祭祖,在十五世裔孫顧本均、顧海洋、顧本川等引領下,至三世祖顧邦佐(1614-1692)和顧邦佑(1617-1683)宗祠遺址上,發見一塊石碑,上面序文明確記載始遷祖顧修文名諱,並有明洪武初由楚入蜀字樣。此一發見,可彌補廣安顧氏族譜只記載先祖是洪武十三年由湖北麻城孝感鄉入川之不足。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此碑立於何時,序文未載。惟由文中記述係顧啟源(1802-d)撰,顧宗樑(1839-d)書,及宗祠之建造年代綜合推算,則約可判定立於清咸豐丙辰(1856)年直後。
碑上序文已日久風蝕,左上方又缺一角,計失四字,皆影響全文辨識。所幸該序文已經過宗親顧先覺、顧志偉、顧培友、顧培根等整理解讀,寫成初稿,並對完稿審核討論,亦經國立清華大學教授顧逸霞博士作電腦影像處理,奠下基礎。茲余應邀忝附驥尾,自當用心考釋,衷心期盼能為廣安顧氏族譜保存一頁史料。
顧氏宗祠碑序
嘗(1)聞木之茂者,必有其本;水之長者,不無其源。湯祀六百年,累代不忘亳邑。周基七百載,奕世(2)猶思岐山。既數典之甚詳,敢自來之或昧原夫!我族三代而上,世遠難追。自三代而下,大儒、名賢、忠臣、烈士,代不乏人。如周末泰公(3)身居宰輔,漢氏雍公名列瓊林。他如文康(4)、文軒(5)、涇陽(6)、愷之諸公,雖生異時,居異地,然要而論之,未必非我族之流衍。
念自洪武初年,我祖歲貢修文公,由楚入蜀,卜居岳邑治東司空山,祇期久安長治,永無播遷。詎獻賊突起,撓害全川,我祖乃遠避於貴州遵義府。斯時也,兵荒交警,遠徙流離,而族譜遂失。及至國朝定鼎,由他邑返川,家於廣安者雖多,然班次可考唯我祖邦佐邦佑二公而已。若翟家嘴、張家嘴、龍窟里(7),大抵皆我族之分支耳。邦佐公娶黔省羅孺人,家於台子壪;邦佑公亦娶黔省劉孺人,家於陳家溝。
厥後兩房孫支,以節孝貞靜垂閨閫(8)之儀型者,則有蒼瑜公妻馬氏,長均公妻李氏焉。以膠庠明經樹雲路之始基者(9),則有文淵、長遇、長選、春源、湛源、慎源諸公焉。
然後猶未有艾也,所可慮者世遠年湮,奕代罔識,來歷秋霜春露(10),後人難展孝思。所以嘉慶初年兩房捐貲積會,道光年間置買台子壪、馬鬃砦祭田數契,咸豐壬子春構祠正殿及兩廂,丙辰夏又建正廳樂樓焉。
然祠宇告成,固足以妥列祖,章程未立,又何以啟後昆(11)。今年復又撰書(12)祠序,永定規模,勒諸貞珉(13),一以聊報先人,一以垂教後世云耳。
啟源(14)敬撰 宗樑(15)敬書
注 釋
1.嘗,嘗字下半風蝕難辨,上半殘餘尚字,因後文為聞,判為嘗。嘗聞,解為曾經聽說。《論語》卷八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2.奕世,同奕代,累世也。晉陶潛《閑情賦》序文有「綴文之士,奕代繼作」之句。
3.文中泰公,似指姜太公。名姜尚,山東莒縣人,周文王拜為師。因姜字源出羊女,誤為羌人。我顧氏始祖一般尊越王勾踐,依《史記》記載為夏禹之後。而《史記》索隱引楊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因而禹也被認為是羌族,引申姜尚亦為顧氏先賢。然此說過份牽強,泰公籍貫非羌地,亦非周末人物。又因氏呂,更被呂姓視為始祖。按我顧氏姓源,遲至西漢末才在太湖流域孕育形成,顧翱是歷史上第一位出現之西漢末年人物。又夏之顧國乃地域名,自古文獻多望文生義,誤認為北顧之源。實則顧國為己姓,即《詩經‧商頌‧長發》鄭箋云:「顧、昆吾皆己姓也」。漢有太常卿己茂。
4.文康,指明顧鼎臣,諡文康。
5.文軒,人物不明。在明朝御賜諡號中無文軒。另有文僖賜顧清,則是否為文僖之誤。
6.涇陽,即明顧憲成,字叔時,號涇陽。人稱東林先生,崇禎追賜諡號端文。
7.此句十字,風蝕過甚,辨識困難。似見翟家嘴、張家嘴、龍窟里之地名。
8.閨閫,婦女所居之室,借指婦女。
9.此句十二字,風蝕過甚。似為以「膠庠」明經「樹」雲路之始基者。膠庠,周代學校名,大學為膠,小學為庠。雲路即青雲之路,比喻顯達之仕途,即俗謂平步青雲也。
10.秋霜春露,比喻恩澤與威嚴,也用在懷念先人。
11.後昆,即後代子孫。見《書經》:「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商書‧仲虺之語)
12.因碑石缺角失四字,但右側剩有一捺,疑為又字殘筆。按上下文意,填補「復又撰書」四字。
13.貞珉,石刻碑銘之美稱。珉即玟,石之美者謂之珉。
14.顧啟源,廣安顧氏九世祖,生於清嘉慶壬戍年,字屏山,耆員。
15.顧宗樑,廣安族譜作宗梁,當以本人自書者為準。十一世祖,生於道光己亥年,字敏行,庠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