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臨泉顧氏族源初探
顧庭銘
一○七年夏月,該縣鮦城鎮顧氏宗親來函,略以本族迄今僅憑祖墳所在地,確知係於三百年前從河南項城傅集莊直河頭顧老莊遷來,傳說中顧老莊祖先又是七百年前來自山東。三百年前顧老莊一位太祖母攜子三人,從項城移民至鮦城落戶。第三子早世,長子顧延成、次子顧延義兄弟繁衍迄今已有族眾三千餘。惟因兩地並無族譜可以對接,致不明彼此傳承脈絡,請指明尋根方向云云。
兩地之顧氏世系問題,在鮦城當地有一傳說。延成延義兄弟皆有秀才功名,因見鮦城顧姓字輩混亂,乃繼兩地使用之六字輩序,續訂二十字,專在臨泉使用,現已延用至八輩。又延成後裔不明,延義則生亮,亮生永剛、永常。永剛生洪、福、純、蕃、紹五子;永常生明,明生三子。如此清晰世系,似非出自口耳相傳,可能有老譜所據,但譜在何處?又秀才是州縣學宮童生經考試合格者,通常縣志選舉志都會記載,但項城、潁州、阜陽等方志皆未記載,致無助於族源之釐清。
按族譜為史之基礎,探索族源如同研究歷史事件,只少要具備四個W。即人(who)、時(when)、地(where)、事(what)。本例涉及因素,時介於明清之間,地含臨泉項城兩縣,事涉逃荒避難或「洪武趕散」等,尚略有史跡可尋,唯獨人的因素僅知其名不知生平,無法據而深入探討。大抵人之能在文獻留名,無非要靠個人之功名、勳績、官位、學識才能,感人事蹟等,然延成兄弟皆不具備,目前唯有從兩地顧氏家族作一次田野調查,或可歸納出族源脈絡。茲先瞭解相關之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
臨泉縣在三千年前稱沈地,是呂侯姜子牙故里。明初入潁州,清雍正十三年升潁州為府,下設阜陽縣,民國二十三年析阜陽西鄉地為臨泉縣迄今,故民國以前無獨立方志。民國二十五年劉煥東初修《臨泉縣志略》,經查內無顧氏史跡記載。
該縣地處華東中原之間,黃淮海平原腹地,自古被稱為「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是各種商品東進西出橋頭堡,南來北往行旅結合部,孕育成典型的移民社會。
1994年版《臨泉縣志》稱,縣內各同姓氏族多不同源,民間素有「九李十八張,七十二王家之說」,致疑及本縣顧姓可能亦非同源。現縣內顧姓聚落散佈,除鮦城鎮大顧莊外,尚有胡集區之顧集、大顧莊,邢塘區之顧集,黃嶺區之大顧莊。以上各莊顧姓總人口3,290人,有2,705人集中在鮦城鎮,佔總數之82% 強。(1)
項城臨泉雖分屬豫皖,但同濱淮河支流之潁河上中游。兩縣在賈嶺、新橋相接,阡陌相通,雙方移民,並無屏障。項城之顧姓聚落分佈,集中在傅集鄉直河頭之顧老莊,傅集之顧馬莊,高劉之小顧莊等地。直河頭地理位置特殊,俗稱三不管地帶,共有14姓,顧姓為其一,總人口700多人。以此推算,直河頭之顧姓人口約為幾百之數。(2)
又據張鎮芳《項城縣志》(3)載:顧老莊寨又名維善寨,直河頭牌,城東北四十里。咸豐八年顧景義顧良臣顧春芳創修。宣統三年顧升堂監生顧世培重修。
災荒移民
項城雖位於沖積平原膏腴之地,但歷年自然災害不斷,據1999年版《項城縣志》記載,自宋初至清末境內共發生自然災害190次,其中水災72次,最嚴重時人食草根樹皮,甚至食人。以洪武三年為例,因黃河潰堤,沙河沖決,洪水湧入項境,死者數以千萬計。四年,政府見於連年兵災、水災,人口大減,田地荒蕪,乃策動從晉魯江蘇等地分次移民入項墾殖。
據不完整統計,由山東棗莊、新城等地遷入者,有王、趙、田、吳等姓。由江蘇金陵、句容遷入者有閻、馬等姓。其餘亦有從山西洪洞遷入者。似乎以來自山東為大宗,致疑及縣內顧氏可能來自江蘇,或由山東中轉二度移民入項。
有清一代,項城因黃河決堤,連綿霪雨而造成洪澇共31次。咸豐初縣內捻軍太平軍繼起,為害生靈,水災、兵災、蝗災引起饑民逃荒乃意料中事。臨泉顧姓族人所持七百年前由外地入項,三百年前移民臨泉之說,應非無稽之談。(2)
顧姓人物
在項城、臨泉、阜陽三地方志中有不少顧姓人物留下蹤跡。有的是朝廷命官,任滿他調或告老還鄉。有的是生員,出身本地學宮,乃本籍人士。有的是軍衛職官,因與田地有關,傳承一久,落地生根,成為今日臨泉等縣顧姓族人一份子。茲臚列名錄如下:
顧芳宗(2) 字可亭,浙江上虞人,貢監生出身。康熙二十二年任項城知縣,二十九年主持《項城縣志》編撰。曾任大理知州,仕至戶部郎中。
顧其祖(4) 順天宛平人,嘉靖七年三月任項城典史。
顧 詩(4) 拔貢,嘉靖八年正月任項城訓導。
顧 儼(4) 江蘇吳縣人,監生,道光二十二年任項城典史。
顧慰祖(4) 順天宛平人,監生,光緒二十六年代理典史。
顧 翀(1498-1568)(5) 字於漸,號遠齋,慈谿人,嘉靖十一年進士,初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丁憂服闋補兵部,擢河南按察僉事。二十二年任兵備道。後陞福建參議,遷四川按察司副使。致仕歸,隆慶三年卒,父銓,子瑤、珍、珂。
顧 真(5) 正千戶,山陽人,宣德二年任。二輩堅,正統年襲。三輩德,成化年襲加僉事。四輩惟忠,弘治年襲。
顧夢庚(5) 江寧人,貢生,康熙二年任阜陽學正。
顧 寧(5) 清舉人。
顧學詩(5) 嘉靖貢生,任淄陽縣訓導。
顧 正(5) 隆慶間貢生。
顧 旺(5) 明舉人,官江西織染局副使。
顧宏發(5) 仙居人,隆慶間任潁州府學正訓導。
顧邦寧(6) 河南人,崇禎歲貢,任潁州府訓導。
顧 清(6) 河南都司潁上縣設守禦所百戶,昆山人,宣德六年任。二輩勇。三輩通。四輩寧。五輩守義,以倭功升授副千戶。六輩思節。七輩廷臣。八輩宏勛。清順治十五年裁潁上所,歸縣。
顧 恩(7),嘉靖貢生。
顧御名(7),成化貢生。
實地研究
臨泉顧氏族源,既無法從指標人物在文獻中求答,尚有一途,是對兩縣顧氏家族作實地研究。以訪談、觀察、口述史實等方法,搜集資料,分析出所需答案。
這種田野調查工作,通常曠費時日,宜與族譜修撰、篡修合併進行,以彰顯成效。負責研究者需要逐家拜訪,故應先取得宗親會授權,以確定身份。研究者也可能是一組人,牽涉到組織和分工。
以族源為主題之訪談,能從族人處聽到的會是些經過歷代輾轉傳播的故事。在傳遞過程中,會摻進個人自己好惡。通常有趣之事,容易引起情感共鳴,亦容易進入記憶;有些則被遺忘或模糊,稱之為記憶偏差,會產生不理性結果。一個最極端例子,是顧氏先賢顧野王之後嗣,經過代代相傳,即使已入譜,竟仍將安饒、安文二子訛傳成五子五侯之說,甚至視為五路財神。故訪談結果未必正確,須再予客觀求證分析。
觀察是帶著既有目的,用感官和一些輔助工具對現象作系統性直接了解。祖先的墓碑可視為第一手史料,因刻上字後不再變動。例如台灣之閩粵先人,於明清時渡過海峽,在台南大平原上墾殖,去世後在墓碑上刻著龍溪、銀同、桐城、潮安等地名,表示墓主根之所在(12)。有時以家鄉地名作為墾殖地地名。即使時到今日,筆者的壽穴碑上亦刻有寧波兩字。不知皖豫兩省是否亦見此俗。
墓誌銘只有名人才有,壙誌、墓誌就比較普遍,傳遞的族源訊息,比族譜還詳細。神主牌幾乎家家都有,有祠堂者集中於祠堂,亦有來自何地記載。有一種名為族志的布幛,將家史寫在其上,捲起後便於移民時攜帶,掛起後供子孫懷念膜拜,所載史料較族譜為真實詳細。總之,一塊破碎墓碑、壙誌,一座神主牌,一篇陳舊的族志、執照、書契等,都是研究者搜尋目標,可能從中分析出珍貴史料。
明代軍衛制中之千戶、百戶,為正五品、正六品官,論級別與知府、知縣相當,都由朝廷任命、承襲。如能查訪到顧真、顧清家族後代,以及縣內明清時生員家族,亦可能從中獲得珍貴史料。
項城直河頭顧老莊之顧景義等五人,尚是清咸豐宣統年代人物,距今不遠,如能訪得其後代,或許能知其祖先之事。
以上是筆者在台研讀相關文獻結果,所述之管見,未必符合當地現況,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臨泉縣志,編委會,1994年。
2.項城縣志,市志辦,1999年。
3.項城縣志,張鎮芳撰,宣統三年,頁376。
4.項城縣志,劉鎔篡,宣統三年。
5.阜陽縣志,清潘世仁,乾隆二十年刊本。
6.潁州府志,清王歛福篡。
7.阜陽縣志,清周天爵,道光九年本。
8.臨泉縣志略,劉煥東,民國二十五年。
9.臨泉縣志,編委會,1986-2005。
10.阜陽縣志,編委會,1994。
11.阜陽地區志,編委會,1996。
12.台灣區姓氏堂號考,楊緒賢編撰,民國六十九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