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殷虛紀行


                           殷虛紀行

                                顧庭銘

  豫北道上
  一○七年九月七日晨八時許,余乘長榮客機自桃園機場起飛,2小時45分鐘後平穩地降落在鄭州機場,開始我第四次在河南省境遊程。我們乘坐三排式商務車取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北行,直奔豫北殷虛古都。
  車在疾駛,平穩舒適。兩旁行道樹垂柳和白楊都挺拔翠綠,像是肅立兩旁,夾道歡迎。再向兩側遠處望去,玉米田浩瀚無垠,一直延伸到地平線,所呈現之豐滿景象,令人陶醉。河南的玉米種植是夏播秋收,現正值花粒期,不久即可採收。據統計全省種植共約5.3億畝,年收穫量有4億噸之多。
  大陸在上世紀一連經過土地和文化革命,社會秩序激烈動盪,幸而大破大立後,已恢復平靜,現在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景象。
  車出鄭州即過黃河,再經新鄉鶴壁兩市,安陽亦就在望。全程199公里,行駛了2小時38分鐘。今日安陽市下轄之殷虛區,乃晚商時期都城所在,此時心中急切地想一睹她的風采。
  殷虛地望
  商自契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起,至帝紂淫亂失國止,前後六百年間,大略前三百年遷都13次,後三百年定都殷虛一地,除了政治因素外,另得歸因於安陽之地理特性。
  大安陽市位於太行山東麓,地勢西高東低,屬第二級第三級階梯,地形雖有變化,但仍以平原為主,佔總面積一半以上。最高峰在林州市,海拔1,632m,最低點在滑縣,僅海拔50m。安陽是一處傾斜平地,自然水患就少,適於生聚繁榮。
  商的先祖從遊牧走向農耕,無論何種生活方式,都離不開水是重要生存資源。這在甲骨文中能看到相關卜辭。例如:
  「戊子貞:其于洹泉,三牢,□牢?」
  「戊子貞:其于洹泉?」
  這是殷人因為需要水又怕水患,產生對河之敬畏。巫師在洹水用牛燎祭,用木架著燒。燎祭有時用牛,有時用人牲,意在虔誠兼收威懾人心。
  安陽一地之河流大部份屬於衛河海河水系,東流至天津入海。洹河古稱洹水,今稱安陽河,源出林州林慮山,流經殷虛後入衛河,全長162km,為常年河。自1928年殷虛考古發掘以來,所有出土遺址,都分布在洹水兩岸,故是殷商之母親河,孕育出燦爛的殷商文化。
  甲骨文中多次提到:
  「王其侑于」,
  「求禾于」,
  「求」,
  「于北?」。
  初不知在何處,今已有較合理說法,即是漳,兩字音相近。
  漳河在今安陽北側之河北地界,同是衛河水系,源出山西東南地。源頭分清漳、濁漳、幹漳三支流,在冀省合漳村匯流後稱漳河,流至館陶入衛河,全長466km
  漳河河槽陡峭,旱澇突出,致殷人心生畏懼,經常舉行燎祭,求禾或求年。
  洹水較水和緩,更適於生聚,故殷人選在洹水流域建宮殿宗廟,築墳塋,造祭台等,聚成都會。
  盤庚遷殷
  盤庚遷殷是商代一件中興大事,因遷殷後得到273年穩定政局,這在古籍中都有明確記載。盤庚名旬,成湯十世孫,祖丁之子,陽甲之弟,是商代第十九位君主。元年丙寅即位居奄(今曲阜)。七年應侯來朝。十四年自奄遷于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亞圉。二十八年陟,由弟小辛繼位。
  回首商自建國後不停遷都,所謂「先八後五」,居無定所。茲盤庚又欲遷都,引起殷人咨胥皆怨。於是諭告諸侯大臣曰:「昔高帝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今舍而弗勉,何以成德」,遂決心遷都,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
  迨小辛立,殷復衰,後人思念盤庚之德,作《尚書‧盤庚》三篇,以勵國人。
  學者分析盤庚遷殷之舉,歸納成政治鬥爭和黃河水患兩說,或兼而有之。商代王位繼承兼採「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制。以盤庚為例,先考祖丁之弟南庚,祖丁育陽甲、盤庚、小辛、小乙四子,依序繼帝位。當盤庚繼位時,何以南庚、陽甲之子不能父死子繼。這種政治制度產生政治紛爭,實無可避免,《史記•殷本記》即說自中丁廢適而立諸弟子,諸弟子爭相代立,比九世亂。
  黃河一向善淤、善決、善徙。自公元前602年至1946年,先後決口泛濫1,593次,較大改道26次。時而奪淮入長江,時而奪海河注渤海。可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以曲阜之地理位置,水患應所難免。或因此,盤庚遷都至地勢較高之處,兼可避政治紛爭。《尚書‧盤庚下》也說:「適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績于朕邦」。
  1998年在殷虛東北又發見一面積4.7平方公里之都城遺址,考定年代約在商之中後期,取名洹北商城。《史記‧殷本紀》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之句,學者解釋是盤庚先遷洹北商城,後武丁接位,殷道復興,才遷都至今日之小屯村。
  盤庚遷北蒙後更名為殷,自此史籍《竹書紀年》《尚書》《史記》等以商、殷、殷商并用。商或殷兩字又兼作民族、地望和朝代之稱謂。
  商字在甲骨文中造字本意是刑具加牢獄加口,引申為論罪量刑。《尚書‧酒誥》中載,殷遺民「肇牽車牛,遠服賈用」。謝玉堂在《甲骨文由來與發展》一書中說,「商」人趕著牛羊,或用牛馱馬運方式載物,往來部落間交易,商量著對價關係,致產生「商人」一詞。殷虛中發掘出上萬件青銅器,鑄造時需要大量礦砂,殷人必須往來各礦區以物易砂,構成「商業」行為。
  殷字在甲骨文中象形,包含擊磬奏樂和懷胎婦女兩部份,凡三見,原不識此字。今引申為擊罄奏樂以怡悅孕婦。《說文》解為作樂之盛謂之殷。是否因遷北蒙後民生安樂,罄鐘齊鳴,故更名為殷。
  殷虛巡禮
  九月七日下午四時到達殷虛博物館,匆忙中只夠時間參觀小屯村現場,隔河之大司空村遺址只好放棄。館區總面積36平方公里,洹河從中穿過,遺址以宮殿及宗廟為中心,分宮殿及宗廟區,墓地群,甲骨窖穴,車馬坑,鑄銅遺址等,摘要如下:
  青銅器 主要出土於墓葬,保存最多的是婦好墓。自1928年發掘以來,已累計出土四五千件,分禮器,兵器,工具,用具,裝飾品等多種,反映出殷商之宗教信仰、審美觀念,工藝水準。但遊人目光都聚焦在司母戊鼎和司母辛鼎。
  甲骨片 自1899年至今,已累計出土約15萬片。其上契刻主要為巫師占卜紀錄,反映出商代農牧業,社會制度,天文曆法等,是研究上古史極珍貴資料。現館中展出之甲骨片,出土時大都集中在窖穴中。何以集中一穴,可能是有意識之埋藏保存,推測相當於現在之檔案庫,而附近又是巫師居所。
  車馬坑 館內展出之車馬坑,都保存完整。每坑葬1車,有5坑隨車葬兩馬,4坑各附葬1人。馬車造型美觀,重心平穩,一輿兩輪一軸型式,車輪接地面,以銅圈箍緊。每車左右兩馬並駕。殷商時代的車輪,以轂、輻、牙三者組成,其結構概念,到今二十一世紀猶未改變。
  婦好墓 1976年在小屯西北百公尺處地下發見,出土文物震動了學術界。現墓外立著漢白玉婦好立體雕像,這裡成了國人驕傲的旅遊熱點。
  壙穴呈長方豎井形,口部5.6m´4m,深7.5m。葬具內柩外槨。墓主骨架及棺木皆已腐朽不見,出土時僅見零星紅墨相間之漆皮,底層有較厚漆皮和朱砂。學者解釋因埋在水線之下,容易腐朽。殉人16,計男4,女2,童2,餘8具為骸骨。殉犬6。以上骨骸卻尚完整。
  墓中出土附葬青銅器468件,玉器750件,飾品420件,均極珍貴。
  墓中青銅器有銘文者190件,內鑄有「婦好」或「好」字者有109件,證明墓主應名婦好無疑。又甲骨文中有關婦好之卜辭有200多條,反映出墓主身份之崇高。
  學者考證婦好(B-1200年)是商王武丁三位配偶妣辛、妣戊、妣癸之一。卒於武丁中後期,育子孝已。
  婦好之名,銘文有多種不同寫法。婦是尊稱,好是姓,古音讀子,同子。廟號為辛。生前是殷商最高級女祭司;巫權蓋世,並有卓越的政治和軍事領導才能,曾率領大軍13,000人征服羌方、土方、巴、夷等方國。
  因為有關婦好之卜辭大部份出於武丁時期,但也有小部份出於武乙、文丁時期,中間相去百餘年。故學者認為婦好是《禮記‧曲禮》中之世婦,一種世襲女官,掌管祭祀、喪禮和賓客,名婦好者應不只一人。
  隨葬品司母辛鼎高80cm,口部64cm´48cm,短沿方唇,立耳直腹平底,柱狀空心足,現為國寶。
  司母戊鼎 又稱后母戊鼎,1939年在殷虛武官村農田出土,此行只在中國文字博物館中看到複製品。據考證母戊是武丁妻妾婦姘的廟號。疑是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先妣而鑄造。高133cm,口部110cm´79cm,重832kg,使用28塊陶笵一次鑄成。
  鼎腹長方形,上有兩直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為我國已發見之最大青銅容器。
  關於司母戊、后母戊,司后兩字初有爭議。司字釋為祭祀,後學者提出商代文字允許反寫,認為是后字,得到學者附和。但查王本興編著之《甲骨文字典》中,帝后之「后」,通毓、育、後,另有其字,故仍以釋司為是。
  甲骨卜辭
  九月八日上午參觀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在過程中我獨鍾甲骨卜辭。甲是龜甲,骨是牛等肩胛骨。國人初不識其為殷代遺物,安陽鄉民一度將之磨粉,用來止血療傷,中藥稱為龍骨,藥舖都在出售。
  1899年金石家王懿榮患病購龍骨煎藥,發見其上有篆籀以前文字,引發學者們群起研究,現已成為一門甲骨顯學。
  此種甲骨迄今已搜集到大約15萬片,大部份出土於殷虛,從中整理出五千個單字,而能識別者尚不足2,400個。雖僅如此,卻已從中印證出商代歷史是信史,可據而確定華夏民族之獨立性,及瞭解到商代文化真實面貌,奠定甲骨文在學術上之價值。
  茲為配合本文所涉內容,列舉十個代表字:    
                                    

        殷商是萬物崇拜民族,將神靈歸納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主宰著人世間一切。巫師用占卜預測吉凶禍福。占是觀察之意,卜是用以燒灼甲骨。問卜時先按照求問者地位,求問事之重要性,選擇甲骨大小和品質,先磨平使表面潔白平滑。然後在甲骨背面鑿一道凹槽和鑽一圓穴。巫師舉行儀式後,用火燒灼圓穴,使甲骨正面產生裂痕,稱之為坼兆。裂痕夾角接近90度為「是」,否則為「否」,在中間者表示不確定。驗辭後契刻卜辭。
  一則完整卜辭,應有前辭、貞辭、占辭、驗辭四部份,可以在不同時間契刻。前辭紀錄占卜時間和貞人之名,貞辭又稱命辭紀錄占卜何事,占辭紀錄甲骨坼兆分析,驗辭紀錄占卜內容是否被驗證。
  從科學觀點,甲骨面之坼兆形狀,是隨甲骨內部之應力分佈而定,諸凡材質脆薄鬆傷處,必然易裂,與神靈何干?
  甲骨上之文字屬於漢字起源,歸納三四千年前的情形為:
  1.先用筆蘸墨或朱色在甲骨正面打稿,再用銅刀或玉刀照稿契刻。小形字單向契刻,大形字雙向肥刻。刻後字跡飾色。因係刀刻,故筆畫中豐末尖。
  2.字形尚不固定,可以一字多形,異字同形,組合字可以左右對換。通常一個字可有十幾種寫法。行文款式直寫由上至下,橫寫則由右由左或順著兆坼寫去不拘一格。
  3.造字已符合今日漢字之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轉注等六書。
  4.詞類分為名、動、連、介、形容等。
  5.語句結構已固定在SVO型式,與華夏周邊之蒙滿羌族甚至韓日之SOV不同。此點足以證明華夏民族非阿爾泰語系民族。
  6.卜辭大部份內容與祭祀、戰爭、狩獵、風雨、吉凶有關。
  經過兩個半天參觀,從現場、圖表、實物及導覽之解說中,粗知殷商文化之皮毛。綜合感想是甲骨文對中國上古史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出土青銅器造型精美鑄造精細,歎為觀止。但殷商之奴隸制度和巫術操弄下之人殉、人牲都殘酷到極點。
  卜辭中不斷見到:
       「戉隻羌」,
       「戉不其隻羌」,
       「貞:不其隻羌」,
       「貞:羌亡其困,十一月」,
       「羌其十人,吉」等。
        隻是獲之省筆,殷人俘獲羌人之後,驅使為奴,服賤役,燎祭時充人牲與牛牲等並祭,主人死時殉葬。殷虛出土殉葬者骸骨已有千餘付,幾乎都是先予斬首,取首級在墓中排列,面向墓主,增強墓主靈力。司母戊鼎說是用來烹煮人肉。這些都顯示在這個時代巫權之橫蠻和行為之殘酷!
  參考資料
  1.竹書紀年上。
  2.尚書‧商書。
  3.史記殷本紀第三。
  4.殷虛文字甲編考釋上下,屈萬里著。
  5.甲骨文的由來與發展,謝玉堂著,2010
  6.殷虛婦好墓,社科院考古所編,1980
  7.河南安陽婦好墓,1999
  8.殷虛婦好墓銘文研究,曹定雲著。
  9.甲骨文字典,王本興編著,2017
   10.中國歷史年代簡表,2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