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古譜英賢紀略初考


               古譜英賢紀略初考

                       顧庭銘

  前言
  北宋浙東西轉運使顧彥成,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見世代寢邈,本支日昧,倣先世秘書公之譜傳義例,將醴陵公以降迄沂之九百年間「本支直系」二十八世分別作傳,集之曰《英賢紀略》。
  因此譜成於北宋末世,故在顧氏譜牒中屬於鳳毛麟角。清顧鼎勳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撰《顧氏族譜》時,將之收錄,並由二十九世彥成起續至四十二世。三百年後,顧祝同將軍再於民國五十五年間在台予以校核重刊,現已普遍流通於海峽兩岸。
  《英賢紀略》是繼《梁朝遺譜》後又一經典之作,族人在撰譜時多予引用。不意近年國內譜牒研究興起,發見該譜各世代人物及其個別功名事蹟等,與一般文獻所載異多於同,甚至大相逕庭,頗受宗親質疑。
  茲將彥成公上下四代,先予整理,其餘上溯至醴陵公各世代,是否真能構成本支直系要件,容後另文考證之。各文獻所述之名諱對照如下:
  英賢紀略:瑩→沂→彥成→禧、球、琳
  武陵宗譜:臨→沂→彥成→禧、球
  無錫宗譜:遴→沂→彥成→禧、十七秀
  蕭山縣志:務德→沂→彥成→禧
  祖父
  從彥成公上溯至祖父這一代,即產生嚴重分歧。據《英賢紀略》記載,祖父名瑩,別作鎣,字潤甫。為西陵錦使,卒年四十六,子一沂。父珽玉,曾任武昌太守。
  西陵錦使宋時改為保和大夫,明廢,相當於郎中、醫官之屬。瑩是否曾任此職,已無從查考。但所稱父名珽玉乙節,在《武陵宗譜匯編》世次列傳中則也稱顧珽玉,顧晉之子,字潤甫,卒於熙寧九年(1076),得年四十六。妻趙氏,育子三,名清、慎、勤。清裴天錫《武昌府志》(1687)稱,武昌一地宋置知軍,係武職,至明方改為太守,在歷任岳飛等27名知軍中,並無珽玉其人。
  珽玉與瑩父子兩人,竟同字,同得年四十六,也不確定是父子關係,顯示這段史料皆不可信。
  在《武陵宗譜匯編》中,彥成之祖又名臨。據《宋史》列傳一○三,顧臨,宋會稽人,翰林學士出身,官至刑兵吏部侍郎,傳中無父祖子嗣記載,故臨、瑩也非同一人。
  《無錫顧氏宗譜》又將彥成祖父寫成遴,更不知所據。
  彥成公之祖又名務德,是出自清鄒勷《蕭山縣志》(1672)人物志,稱:「顧沂,生三歲與諸兄育于伯父。迨長奮志於學。登進士,至朝散大夫,轉光祿大夫。父務德,贈中順大夫。子彥成,承蔭朝散大夫,兩浙運使,以書堂為學,基田三十六頃為學田,中書舍人薛昂志其墓」。《姚江顧氏宗譜》卷下,也作類似記載,稱:「務德贈中順大夫。沂,務德子,生三歲與諸兄育于伯父。迨長奮志於學,伯父奇之。登宋嘉佑六年王俊民榜進士,至朝散大夫,光祿大夫。成,沂子,承蔭朝散大夫」。
  彥成之祖父,究竟是瑩、臨、遴還是務德,從《蕭山縣志》中約可略見端倪。所謂生三歲,按例年僅一週歲至兩週歲餘,尚難離開生父母,對身旁一切事也記憶不清。沂之所以育于伯父,諒必生父母同遭遽變雙亡。合理解釋是務德是生父,因曾因子貴追贈中順大夫。務德與兄皆因卑微而失考。後世不同撰譜者,將之依附同姓有地位者為祖,分別攀上瑩、臨或遴。
  沂
  彥成公家族發迹始自父親顧沂。據《英賢紀略》記載,沂字歸聖,熙寧九年(1076)進士。除廣德軍教授,轉秘書正字,出為通判,改知龔州。秩滿加朝奉大夫,秘書郎。卒年六十二。子五,彥成、彥威、彥章、彥容、彥恭。知龔州時儲義廩,辦小學。曾聞鬻女償逋,乃解橐代償,不責其報云云。
  但此段記載頗有可議。首先中進士一事,據彭延慶《蕭山縣志》(1935)卷十三選舉表載,沂中進士是在宋嘉佑六年(1061)王俊民榜。傅璇琮《宋登科記考》稱:顧沂是越州蕭山人,仁宋嘉佑六年進士,歷知永福縣,累官光祿大夫。其餘會稽、浙江、福建等通志,亦作如此記載。而所謂熙寧九年我顧氏宗親中進士者,則為顧襄,蘇州人,官至大學正。
  其次,據明李得中《廣德縣志》(1612),清胡文銓《廣德州志》(1794),清章學誠《和州志》(1774),明唐誥《和州志》等,皆未見沂於宋時任教授、秘書正、通判等記載。龔州位於廣西潯江北岸,宋時屬廣南西路,轄一平南縣。據清金鋐《廣西通志》載,知龔州者前後計七人,並無沂在內。《英賢紀略》所載沂之官職,皆屬子虛烏有。
  顧沂真實經歷,是知福建永福縣。據明唐學仁《萬曆永福縣志》,沂是第三任知縣,於大觀年間任。清陳壽祺《福建通志》(1871)則修正任知縣之任次。陳氏認為宋徽宗大觀年號僅歷四年(1107-1110),去沂中進士之嘉祐六年已有五十年,故任次有誤。
  據龔明之《中吳紀聞》記載,蘇州望族龔宋元之次女,嫁沂為妻。又前揭《蕭山縣志》也稱,彥成乃沂之獨子;《英賢紀略》所述之彥字輩其他各子,疑皆沂之從子也。
  彥成
  據《英賢紀略》稱,彥成字子英,號古介居士,吳郡人,沂之子。政和元年(1111)任浙東西轉運使,篤志祖先。五年,撰《英賢紀略》。子一,球。球之兄曰琳,弟曰禧。
  《中吳紀聞》卷六顧景繁文,則稱彥成字子美,與前述之子英,難辨何者係筆誤。
  轉運使係唐置,主管鹽政等。宋之浙東西轉運使,俗稱漕司,從三品官,衙役杭州。除主管財賦,還兼官吏考察,治安維持,刑獄清點等,儼然是地方行政長官。
  南宋洪邁《夷堅志》中有段《福禍不可避》之記載。略以建炎丁未,顧彥成為兩浙漕司,杭卒陳通,積怨有司,將為亂。會顧出巡吳興,一月後還。杭之官員及漕台,齊聚出迎,是夜亂作,官員盡死。而顧君因舉家泊城外僧寺,作佛事,聞訊疾走湖州,逃過此劫。
  顧彥成之個人事迹及宦途行誼,知之欠詳,只知無進士出身,靠父功承蔭而得官祿。竊疑《英賢紀略》係由僚屬代筆,公僅署名而已。據顧恆一教授在《顧氏史錄》中考證,譜成後確曾進呈徽宗御覽,蒙賜御筆《顧氏英賢贊》。可見公對於譜中舛誤,竟茫然無知也。
  各文獻皆稱彥成只有一子,名禧;所謂球、琳二人,另以玉字偏旁排行,疑為公之從子也。
  
  《英賢紀略》僅謂禧之號毗村居士,居光福。子允昭、允文。《武陵宗譜匯編》則稱子淳、俸、賓。兩者南轅北轍,未悉何者為是,或兩者皆非。
  牛若麟《吳縣志》(1642)卷五十人物志,略以禧字景繁,號痴絕叟。祖沂,父彥成。受世賞而不求仕錄。居光福山中,閉戶誦讀,博極墳典。紹興間辭有司以遺逸薦,隱居山中五十年,築室曰邳村,表曰漫莊。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六,亦作如斯記載。
  禧之生平,從所寫詩文研判,約為宋高宗趙構至孝宗趙眘間之詩人、隱士。光福山在蘇州之西,太湖之濱,嵌入湖中呈半島。湖光山色,洞天福地,自古為文士所賞。禧隱居山中,日與文士酬應,著述甚豐。遺世者唯《志道集》一卷,內含《採桑行》等詩詞三十餘首。例如:「蠶者不得衣,不蠶者得衣,長安富貴家,上錦下襦」。此集有多種版本,傳為後世搜求遺稿編輯而成。
  禧之子嗣不明,《吳縣志》《中吳紀聞》均無記載。其餘文獻見有名顧宏者,認為是嗣弟或子,未悉孰是。
  結語
  經過以上考證,《英賢紀略》中彥成公上下四代,就已知史料,予以重新整理,但有待新史料發見,續予修正。
  務德 越州蕭山人,生平及家世皆失考。因子貴追贈中順大夫,子沂。
   越州蕭山人。生三歲因家遭變故,育于伯父。迨長奮志於學,中宋嘉佑六年王俊民榜進士。歷任福建永福知縣,至光祿大夫。妻龔氏,蘇州龔宗元次女,子彥成。
  彥成 吳郡人,字子英(美),號古介居士。宋政和元年蔭襲浙東西轉運使,官至光祿大夫。五年,作《英賢紀略》,進呈宋徽宗御覽,蒙賜御筆《顧氏英賢錄》。建炎丁未(1127)因禮佛積德,逃過死劫。子禧。
   吳郡人,字景繁,號痴絕叟,宋高宗至孝宗間人。工詩文,不求仕進。隱居光福山漫莊,築室邳村,讀書著述。有《志道集》一卷遺世。子嗣不明。
  宋世繼魏晉南北朝以降,門閥觀念尚未完全革除。修族譜之目的,在於光宗耀祖,兼示出身名門。如不知祖先為誰,多依附同姓顯貴家族;如已知祖先為誰,嫌其出身卑微,則捏造功名爵位,使族譜成為最不可信之文獻。《英賢紀略》是在這種氛圍下產生的。
  余此次嘗試考證彥成公上下四代,發見只到父沂這一代,個人事迹即已錯亂;到祖父這一代,則連名諱都有分歧。更有進者,竟可將唐武周宰相顧琮及父胤,嫁接成陳顧野王之二子,真乃匪夷所思。
  家族之形成過程,原本遵循著宗法制度,自然地繁衍綿延,維持單一血統。但過程中無法避免絕嗣、過繼、入贅、改姓等特例不斷摻入,破壞着血淵純淨。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三中,對姓氏形成延續之複雜性,作過詳細考證。
  《英賢紀略》迫於理想,為了湊成「本支直系」光榮傳家,不得不附庸在偽造家世之時代惡習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