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陳顧野王子嗣問題研究


                  陳顧野王子嗣問題研究

                                 顧庭銘

        提要
        本文特先將參考文獻之書名、成書年代、作者,及內容摘要如下,以供瞭解希馮公子嗣問題之演變過程:
        1.陳書(636),姚思廉。傳24:祖子喬,父烜。三弟充國,早卒。
        2.南史(659),李延壽。傳59:祖子喬,父烜。
        3.至元嘉禾志(1288),徐碩。卷13:安饒墓,野王傳。
        4.寰宇通志(1456),陳循。卷1314野王傳祠。
        5.大明一統志(1461),李賢。卷8:同上。卷39:野王傳子安饒
        6.吳郡志(宋),范成大。人物:野王傳。冢墓:野王墓。
        7.蘇州府志(1379),盧熊。卷44:野王墓。
        8.吳江縣志(1561),曹一麟。卷25:野王傳。
        9.嘉興府圖經(1549),趙文華。海鹽:野王傳子安饒。安饒墓。
      10.平湖縣志(1563),程楷。卷5:丘墓,安饒墓,野王子。古蹟:顧書堵。
      11.海鹽縣圖經(1624),樊維城。野王傳子安饒。承嘉禾志安饒墓。
      12.浙江通志(1736),沈翼機。卷236:野王墓。安饒墓,安饒野王子
      13.英賢紀略(1115),顧彥成。二子:胤宗。胤(周南)。
      14.無錫宗譜(1553),顧可久。五子:盛南鴻南周南夏南允南。
       15.武陵宗譜(1813),顧步青。五子五侯:安遠侯盛南寧遠侯鴻南 靖遠侯周南(安饒平西侯夏南征西侯允南。
       16.姚江宗譜(明清)。卷下:野王傳;安饒,野王子
       17.英賢紀略十八傳(1639),顧紹業。二子:安饒安文。
       18.蘆虛宗譜(1920 ),顧寅方。二子:安饒安文。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吳吳人。在陳為太學博士,大著作,掌國史,遷黃門侍郎。一生成就在於《玉篇》《輿地志》等十餘部著作,乃一代國學大師,永受後世景仰。但遺憾,在《陳書》傳二十四,或《南史》傳五十九顧野王傳中,只記載父祖名諱,不記子嗣。致一千四百多年來,流傳至今之相關文獻,對其子嗣問題,不是刻意迴避,即是聚說紛紜,莫衷一是。
  大凡涉及人物世系之文獻,不外乎史書、通志、方志、族譜及私人筆記等。筆者特在台就搜尋之所及,摘錄相關要點如上表,以期瞭解本問題之演變,進而企求突破。從上表可看出希馮公子嗣可有無子、一子、二子、五子諸說,各持己見,散佈在不同文獻中。
  史書
  在《陳書》《南史》野王傳中,未見記載子嗣,是否即應解讀野王無子,茲再深入分析之。
  《陳書》人物傳,對上下世代,視狀況有不同寫法。例如野王傳是文首記載父祖名諱,文末未記載子嗣。與希馮公同列傳之陸瓊,則於文首記載父祖名諱事蹟,文末記述長子、三子,獨缺二子。列傳二十七之顧越,則上下世代全不記載。準此,則無記載,也未必即表示無此世代,例如陸瓊必有次子,顧越豈能無父。
  其次,《陳書》作者,雖由姚思廉(557-637)署名,但據《南史》姚察(523-606)傳,述及「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索書,且進。臨亡,戒子思廉撰續」。「顧姚栖託藝文,各踐通賢之域」。及《陳書》中稱:「吳國陸瓊,北地傅縡,吳興姚察,並以才學顯著」。可見《陳書》原稿出自姚察之手,他與希馮公(519-581)曾同朝、同年代、同為史官,按常理不會不知彼此子嗣。
  故《陳書》野王傳子嗣問題,大致有無子、子早世、缺史料,或無功名事蹟不予入史等多種可能,惟以無子說成份居多。
  通志
  我國全國性地理通志,在唐代有李泰之《括地志》,雖以希馮公《輿地志》為藍本,但今日全部輯文並未發見有希馮公相關事跡。北宋有樂史之《太平寰宇記》,亦僅在卷九十一建州志中,留存「顧野王仕陳,光祿卿」一句。故元《至元嘉禾志》內含之嘉興一地史料,成為今日本文追索最早且具體之文獻。
  《至元嘉禾志》由嘉興路教授徐碩篡寫,完成於至元二十五年(1288),經清代收入《欽定四庫全書》方得保存至今。該志卷十三人物乙節,記載顧野王傳;海鹽縣墓冢乙節,記載顧安饒墓,文曰:「在縣東北三十里,高一丈三尺,周圍七步」。考證:「安饒,陳人也,仕至鴻臚卿」。
  明代地理通志稱《寰宇通志》,於代宗景泰七年(1456)由陳循編篡。不意到天順二年(1458),英宗覬覦代宗修志享譽在前,乃飭令毀版,重修《大明一統志》。
  《寰宇通志》今已散佚,部份收入《玄覽堂叢書》保存至今。在卷十三蘇州府卷十四嘉興府下,僅詳載希馮公之廟、墓、祠、傳,都無涉世代。
  《大明一統志》由李賢於天順五年(1461)篡成。該志卷八蘇州府卷九松江府下,記載野王之廟、墓、祠。卷三十九嘉興府人物下,則記載野王傳。並於傳之末特書「子安饒,仕至鴻臚卿」。
  李賢,進士出身,官至尚書、大學士,乃治世重臣。受命主持本志重修時,卻因時間倉促,參與人員龐雜,致損及志書品質,頗受各界詬病,顧炎武曾評曰:「舛誤特甚」。不過所言野王子安饒乙節,核與嘉興府志相符,言之有據。
  總結由唐宋至元明,《至元嘉禾志》最早出現顧安饒這位人物。《大明一統志》則最早確認野王與安饒間之父子關係,影響後世文獻至深。
  方志
  地方志書是通志之基礎,內容比較詳盡,接地氣,有可能是第一手史料。根據《陳書》野王傳,希馮公是吳郡吳人;又侯景平,太尉王僧辯深嘉之,使監海鹽縣。則凡是吳江、蘇州、嘉興、海鹽、平湖系列方志,皆可能記載希馮公相關事蹟。
  歷代志書浩瀚,宗親顧宏義博士《宋朝方志考》(2010)一書稱,有宋一代不論存佚,共查得1,031種,但絕大部份已散佚。今中華書局出版之《宋元方志叢刊》(1990),也只輯得43種,而與本文相關者,僅《吳郡志》《吳郡圖經續記》《至元嘉禾志》三種。前兩種內容,只有宋范成大之《吳郡志》提到希馮公之傳、墓,但都不涉家世。
  關於《蘇州府志》各種版本,明盧熊本(1379)卷四十四冢墓,僅云:「野王墓在橫山東平地,不起墳,其地近越來溪。紹興中碑石斷裂,尚巍然,植立後為醉人推仆,辟予地」。《吳江縣志》曹一麟本(1561)卷二十五人物之五,有野王傳。清陳荀本(1747)卷十記載野王墓。以上皆無安饒為野王子之記載。
  但《嘉興府圖經》明趙文華本(1549),及天啟四年(1624)樊維城《海鹽縣圖經》,則均在野王傳末,記載「子安饒,仕至鴻臚卿」;並謂:「安饒墓在吾鹽東五十里,舊為縣境」。
  從海鹽析出之《平湖縣志》,自嘉靖四十二年(1563)之程楷本起,經朱維熊本(1689),高國楹本(1745),彭潤章本(1886)等,乃至《浙江通志》沈翼機本(1736),皆確認野王與安饒之父子關係,與《大明一統志》記載相同。
  族譜
  顧氏族譜記載顧氏祖先事,自然認為比較正確,但事實並非盡然,希馮公子嗣問題即是一例。古譜《英賢紀略》係浙東西轉運使顧彥成於政和五年(1115)所撰,今族人視為經典之作。譜中卻認為希馮公有二子是胤和宗,且謂胤字周南。經考證,此兩人是唐武周朝宰相顧琮及其父胤,《英賢紀略》顯然是張冠李戴。而所謂字周南,在新舊唐書顧胤傳中也不存在,卻隱含著顧安饒這位人物,算是在沙中掏得一金。
  顧可久《無錫顧氏支譜》完成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內稱野王有盛南、夏南、周南、允南、鴻南五子。五子說是源自元顧興荒誕不經之《石函譜傳》(1295),但所謂「周南又名安饒」,卻在無意間引出下述關係:
  野王子胤(周南)周南(安饒)安饒(野王子)
        以上不同名諱,卻暗指同一人物,似乎在冥冥之中說安饒是野王之子。
  後顧步青《武陵宗譜匯編》(1813)因之,並將五子提升為五侯。五子說,五子五侯說因過份炫誇,亦不符史實,自然屬於虛構杜撰,不足為訓。
  近世有不少顧氏族譜,尤其鄰近原名武陵溪之吳江蘆墟市河,希馮公父烜隱居地,例如顧紹業《英賢紀略十八傳》(1639),顧寅方《蘆墟顧氏族譜》(1920),和顧久雄《同里西宅顧氏族譜》(2005)等,皆謂希馮公有二子,名安饒及安文。此說因多了一位安文,看似原創,惜未見出處,仍存幾分疑慮。
  芻議
  希馮公子嗣問題,困惑了一千四百多年,未因上述系統性搜索而得到解答。從《陳書》野王傳,原本已可體會到希馮公可能斷代。但在嘉興府系列志書中,確也出現野王子安饒這位人物,這可能與安饒墓在嘉興一地有關。在此一系列志書中,顧安饒常與希馮公形影不離,方志作者何以要這樣寫,想必已經過深思熟慮,言之有據,今人也無證據可以斷然否定之。
        《梁朝遺譜宗派圖》及《英賢紀略家傳圖》中,均記載希馮公有二弟安國。基於《陳書》野王傳中有「三弟充國」一句,故必有二弟其人,但未必如其名,因在歷代其餘史志譜傳中均未見之。
  再回首研讀《陳書》野王傳,傳中記載「野王體素清羸」,「殆不勝衣」,此皆子息不旺之徵。又傳中也說「第三弟充國,早卒。野王撫養孤幼,恩義甚厚」。
  竊以為安饒、安文皆充國之子希馮公撫孤,視同己出,納為嗣子,後世則逕言野王之子。
  筆者這樣假說,自然缺乏直接證據。也許答案正隱藏在某一志書中,例如明天順五年(1461)以前迄今未發見之嘉興、海鹽系列志譜。一旦發見會豁然開朗。無奈志書浩瀚,非筆者一人所能盡讀。今藉《妙林筆記》《中華顧園》兩網,公布拙見於海峽兩岸。凡我宗親無論對我假說是肯定或否定,余皆虛心接受,深盼引據賜教,以釋懸疑。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