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杭州良渚遺址紀行


杭州良渚遺址紀行

顧庭銘

  杭州良渚遺址之行,發願於去年深秋,我從安陽考察殷墟歸來之後,心中渴望著能再次認識商代以前在長江流域之文化。適逢今年(201978日,被譽為中華第一城之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乃急切地想躬逢其盛,體會一下用一秒鐘就能看懂四五千年前中華文化之快感。
  惟余已年屆九二殘齡,步履蹣跚,不利遠行。幸而請到一位世界巴黎塔尖級卻無執照的嚮導,她甘願頂著理學博士,名校教授,奈米量測專家等光環,一路親切伴行。沿途規劃行程,照料食宿,並資助全程機票和住宿費用。世上真有這樣的嚮導?不!她是我的愛女,顧逸霞。
  1115日上午,我們在桃園機場會合,午後搭長榮客機,飛行一小時五十分鐘後,平穩地降落在杭州蕭山新建的國際機場。這座機場從1997年破土動工,到2012年才全部竣工,取代過去市內的筧橋機場。現有登機空橋百餘座,2018年旅客吞吐量高達3,824萬人次,其規模之大,在全國235座機場中排名第十。
  今晚下榻在餘杭區良渚文化村中,一幢結合自然、人文、靜謐、親子等新古典風格之巨構,名良渚君瀾度假酒店(NARADA)。酒店於2001年落成,建在丘陵緩坡上,景色優美。佔地275畝,建地7.3m2,有312間客房及全部新穎休閒度假設施。經營中默默地秉持著感恩、寬容、和諧、超越之企業文化,為國內外來往旅客,提供最尊貴服務。
  良渚遺址
  良渚文化和遺址,最早發現於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鎮,即今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
  19355月間,西湖博物館施昕東先生,在家鄉偶然間發現一些陶片,推想附近可能有遺址,後奉准在鄰近作田野考古發掘。從1936年起進行了三次,出土大量石器、陶片、玉器等,初判係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經碳十四測定,證明在地下已埋藏了4,7005,300多年,年代可追溯到夏代以前之虞朝。
  自此以後,經過八十餘年之計畫性考古發掘研究,範圍擴大到江浙太湖流域,共發見135處同年代之遺址,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骸,及土牆、村落、祭壇、墓地、宮殿建址等,定名為良渚文化,並於今年76日獲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天目山餘脈,在餘杭彭公鄉附近分叉成南北兩支,向東開展著延伸。兩山之間必有一水,即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向東流動之東苕溪。經過歲月演變,溪流漫成水網,將所經流域沖積成一片適於人類耕種之平原和溼地,良渚人即在其上繁衍綿延。由於莫角山宮殿及反山王陵之發見,更證明這裡尚是良渚國都所在。
  但良渚人是何種民族?從出土遺骸化驗,據說其Y染色體之DNA,屬於單倍型類群,常見於南方漢族,南島語系民族和壯侗語系民族。良渚博物院也特將出土之殘破頭顱,復原成像,顯示出有長顱之頭型,標準的中國南方民族。
  依學者推測,因出土之玉琮和玉鉞,皆刻有戰神圖案,推想良渚人是古史傳說中之蚩尤部落,因同樣的驍勇善戰。也可能是古越族,於數萬年前離開寧紹平原,越過錢塘江北上,在肥沃的溼地上生聚,創造出富饒的稻作文化和玉器文化。也有學者考證周秦古籍,見《鶡冠子•王鈇第九》中,記載着成鳩氏手握王鈇(斧鉞),此與良渚王族之玉鉞,同為王權、兵權之器,故良渚王國又是成鳩氏之國。
  但良渚人何以突然消失,有說在地層斷面,見有淤泥和泥炭堆積層,解釋良渚人曾經遭受長期海蝕或洪澇,致使全族逃散或滅亡。當然戰爭和瘟疫也可能滅族。也有學者認為良渚人並未消失。1959年起,在上海閔行馬橋鎮發見之馬橋文化,其先民即是良渚人之後裔。良渚人究竟是何民族,至今尚無定論。
  良渚古城
  1116日,以一日之功,參觀良渚古城遺址,及良渚博物館。兩地離酒店不遠,可乘付費交通車前往。入園門票,已於七日前在網路遠距訂購,今日只要輸入QR碼即可入園,免去臨櫃排隊購票之苦。今日的大陸,管理資訊化已十分普及,與改革開放前過著「票」的生活,不可同日而語。
  古城遺址位於餘杭區之瓶窖鎮,集合了良渚文化之精華。佔地631公頃,內含230多個遺跡。四周有城牆環繞,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座向。東西寬約1,770m,南北長約1,900m,為方便灌溉和水運,四周開設8處水門。
  今已時屆深秋,園內田禾結實纍纍,遠近金黃一片。沿途種滿了三葉草。灣灣的河流中,先民們緩緩地划著竹筏,沿河散落著原始的民居,呈現出一片水鄉澤國風貌。
  因城內幅員遼闊,園區特設免費觀光車代步,沿途設9個站點,全程看完需三小時以上。
  城牆遺跡 古城牆經過歲月摧殘,早已倒塌。我們參觀了一段代表性的所謂南城牆,亦已埋入地下,地面看來只是一堆隆起的小土丘。開挖後發見牆基下舖有一層石塊,用意在於穩定基礎。牆體由黃土堆築,夯實。底寬40-60m,殘高4m。在探孔縱剖面上,見到土層之顏色變化,這代表著不同年代的堆積。
  在別處水壩區,有以草裹泥壘基者,其上再堆黃土。草裹泥包為良渚先民之創舉,便於運送、堆砌,且有較強之防滲透能力。估計在城牆及水壩等處,共約使用一千多萬立方之土方,足見工程規模之大。
  但古城夾河而建,世無先例;城牆兩側又是緩坡,牆基過於寬大,並無禦敵作用。致疑及非城牆,而是古代天文之「四陸」,因涉及玄學,尚難確信。
  王國宮殿 莫角山遺址位於古城之中心偏北,1992年發見,是一處長方形人工堆建之崇台,面積約30m2,高10m。上分四部分,一是夯土廣場,可能是先民們舉行隆重祭典之處。2016年在大莫角山上發見7處建築基址,每處面積300-900m2。小莫角山上發見4處建築基址遺跡。推想當時宮殿建築之大,似乎要很大之生產力和經濟力支持。莫角山台地東坡,出土2.6萬斤碳化稻穀堆積,則這裡又是國之糧倉。
  反山王陵 位於古城之西北角,台地高出地表4m,東西長90m,南北寬30m1986年發掘出11座墓葬,豎穴,土坑,全部單人穴。骨骸全已粉化無蹤,難辨性別。隨葬品分布在原遺體各部位,因有不少玉器,被認為是貴族王陵。這裡共出土陶、石、玉器象牙等,共1,273件,其中玉器佔九成,可見身份之高貴。12號墓出土之玉王及玉鉞王乃稀世珍品,震驚中外。
  良渚文化
  良渚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在江浙滬境內創造之文明與文化,十分燦爛奪目,填補了夏代以前歷史之空虛。良渚博物院特將之整理展出問世,我們是在16日下午流連在院中,欣賞中華民族先民們的智慧結晶。
  民居 良渚先民聚落模式,一種是坡地村居,配合著掘土為井,供應用水;井壁用木框或石砌。一種是依河而建;少數環壕而建,壕中是墓葬。建築形式,依地勢、環境與空間來決定。淺穴式是從地面向下挖土坑,上以茅草等物蓋頂。地面式是以地面為基礎,立柱子,四周用木條或竹子作骨架,抹泥成牆。用蘆葦或茅草舖成人字型屋頂,斜面開個小窗流通空氣。雖是陶器年代,卻未見有磚瓦用作建材。但在廟前遺址之水井內部,其木方護壁,已有中國特有之榫卯套合。
  農業 良渚先民適應溼地多水環境,開闢農田,種植水稻。據出土碳化穀粒分析,其品種已有、粳之分。大量三角形石犁出土,說明農耕技術已從一鏟一鍬之耜(ㄙˋ)耕,進化為連續耕作之犁耕。大量豬骨、鹿骨之出土,說明豬、鹿已馴化成家畜。大量螺絲、蟶子、河蜆等殼,及南酸棗、甜瓜、桃、李、杏、柿、菱角、芡實等出土,說明當時水產品及農產品之豐富。
  紡織 在良渚古城作坊展示中,已見用陶紡輪捻紗,用腰機織布,原料是葛蔴纖維,織成苧布、葛布。在吳興錢山漾遺址中,出土絲帶和絹布殘片,經碳十四測定約為5,300年前遺物,良渚時已有絲織品。未發見棉織品,因棉原產地為西域,遲至宋元明才大量引進推廣種植。
  石器 石器和骨器都要經過精心磨製才能使用,大多作為生產工具和兵器。工具中石錛 數量最多,用途最廣。錛斧形狀有別,前者雙刃後者單刃。石錛裝上柄後,柄與刃緣垂直,用於除草、刨土、砍伐,相當今日之鋤頭。斧柄則與刃緣平行,用於砍伐。稻作工具有石製之犁、耜、鐮刀等。石犁與底托組合用於翻土,是良渚先民之創舉。耜形同鏟,用於翻土。兵器中石鏃骨鏃出土數量很多,其形分圓鋌、扁鋌、柳葉鋌三種,安裝箭桿後用於狩獵或殺敵。石鉞持有者表示是武士。日常生活中穿刺等細活,則用骨針。木作中無論切割、鑿孔、刮削等工作,也都有磨製之石製工具。
  陶器 先民見黏土火燒變質堅硬因而發明陶器,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良渚年代已發展成熟。分灰褐陶和黑皮陶兩種。製陶工藝由泥條圈築法進化到快輪製陶法,燒製技術亦由平地堆燒法進步到燒法。
  陶鼎是炊煮之器,由陶釜演變而來,即在釜之下加魚鰭形、丁字形或T字型三足,上有蓋,保潔食物。甗(ㄧㄢˇ)是鼎之變體,形相似,僅在釜中增一蒸架,用熱汽蒸煮食物。盛食物之器有陶豆、陶盤和陶簋,其形是圓盤之下有圈足或三足。陶簋是帶蓋雙層陶豆,下層盛食物,上層盛放調味料。盛水之器名陶壺,有貫耳壺、雙鼻壺不同形制,鼻孔繫上繩子即可於井中打水。儲酒之器有陶尊、陶盉、陶(ㄍㄨㄟˇ),下有三足或圈足。形小者名陶杯。其他陶製品還有陶紡輪、陶網墜、陶陀螺等種。
  玉器 良渚出土玉器數量甚多,有琮、璧、鉞、璜、鐲、吊飾等十數種。玉器擁有者代表身份地位高貴,一般平民則以擁有玉器為榮。
  玉琮最珍貴,《周禮》記載「黃琮禮地」。柱形四方,中有圓孔。十二節者高310m,邊長7.5´7.56.5´6.4cm。反山王陵十二號墓出土玉琮王,是二節,高8.8cm,外徑17.6cm。琮之外側轉角,刻以神人獸面組合圖,此圖亦在出土之玉鉞、玉璧上,是一種神徽,代表王權或神權。圖中之神,頭戴羽冠,兩手合持圓眼獠牙之獸面,是良渚人心目中共有之神祇。
  玉璧形扁中有圓孔,演變成祭天之器。
  玉鉞代表軍權,反山王陵中有鉞之坑,表示墓主是男性。
  遺址出土玉器多達九千多件,則璞石來自何方?學者引述《山海經‧南山經》中:「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太湖),東望諸毗」。連想到鄰近之天目山即是浮玉之山,必有隱藏未知之玉礦。
  良渚年代沒有鋼質利器,今人多不知如何將堅硬的璞石,加工成玲瓏剔透的玉器。其實琢玉過程,無論剖、切、鑽、磨,全靠「解玉砂」而非刀具。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石是指石榴石或剛玉等,其硬度遠在玉石之上,將之搗碎、篩選成解玉砂。明《天工開物》中記載着古人是如何巧妙地運用解玉砂和簡單工具,達成琢玉的目的。
  陶文 良渚陶器於燒製前或燒製後,在底部或鼎足正側面,大都刻有符號圖記。一類是象形的,十分寫實,可以明確辨識出是展翅的飛鳥,張嘴獠牙的狗,靜靜吃草的鹿,三隻腳的烏龜,尖牙利齒的鱷魚或肥胖的蝦子,茅草蓋頂的干欄。一類是抽象符號,例如田、、X、爪、Z、T、、八角星形等。皆單獨出現,用意不全明瞭,未見排列成句,並非文字,但不能否認他是走向文字的一個過程。
  良渚賦歸
  良渚博物院位於美麗洲公園內,佔地4萬平方公尺,2008年首次對外開放。內分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魂三廳,將良渚文化點點滴滴作了系統性的展示。內部照明,參觀動線,廚窗陳列,都經過精心設計,觀感不俗。
  我們順著動線一站站地瀏覽,經過約兩小時,末後在文物銷售廳選購幾本相關專著,攜回研究,俾加強對商代以前長江流域中華古文化之瞭解。
  三天的行程匆匆而過,見到杭州的今日,確實已高度現代化,卻也見到天空灰濛一片,顯現出現代化之後遺症。
  俗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日的杭州,多少已讓美麗的西子姑娘,有些花容失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