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安顧氏族譜史料考釋
顧庭銘
四川廣安顧氏一族,自明洪武初修文公由楚入蜀,定居岳池縣司空山以來,已歷六百餘年。其間迭遭戰亂,譜亡人散。今族中菁英顧先覺等,趁今承平歲月,孜孜於搜尋族史,有關族源部份,參考下列史料。
一、輝先公祠碑敘。清嘉慶二十年(1815)。
二、三龍公暨歿葬本山亡靈墓志小引。清道光十九年(1839)。
二、三龍公暨歿葬本山亡靈墓志小引。清道光十九年(1839)。
三、顧氏宗祠碑敘。清咸豐六年(1856)。
四、譜序或小註等集錦。
但以上史料,古人習於用典,深奧難解。又經輾轉抄錄、翻印及歲月摧殘,少數文字已魚魯亥豕,或字跡磨滅。余前於2018年,已對第三項史料完成考釋,提供參考外,茲再考釋其餘各項,以竟事功。
輝先公祠(1)碑敘(2)
聖王之治天下也,自人道始。人道在親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3),收族故宗廟嚴。武周之為達孝(4)也,一曰修其祖廟。蓋祖廟之修,所以合族屬,敦本源,序昭穆,明世系,辨尊卑,崇禮讓;統上治、下治、旁治(5),以別親疏遠邇,而推本於一源者也。
粵稽(6)我族,原籍楚省麻城孝感人也。先世由明初洪武間入蜀,落業廣安北五十里許,地名大磨坪、淳風埡、鳳凰嶺、金子石、高岩頭、半邊洞等處,聚族而居,聯絡十餘里。(今)田園廬舍遺迹猶存,墟墓墳塋丘壠如故,但兵燹譜亡,遠宗莫考。
今因建豎會碑,而欲遡厥(7)源流,求其信而有徵,明白無紊者,斷自尚武公始,公以前不與。
按公為明歲進士(8),兄弟三人,伯尚文,叔尚斌,二公之後無聞。仲即武公也,配孟孺人,生餘公,為明恩進士(8)。餘生儉俸、儉樓、儉上、儉明公。
當明季獻賊為害(9),族人遭塗毒於古佛寺、馬頭寨,而僅存不滅者,不過千百什一。離散逃遷,度地(10)不一,故俸樓二公失傳。然今之散處於馬埧、台子壪、陳家壪與龍竅(11)埧者,大都皆其遺裔也。
第世次多紊,考據未詳,姑闕疑焉。若我上、明二公,避竄黔省綏陽。鼎革後,康熙四年歸郡,乃遷居今之馬埧、瞿家嘴、張家嘴,耕讀傳家,恢復先緒。上生加潤、加現;明生加燦。潤後未入會,不錄。現公三子,長元龍,次庠生化龍,三昇龍。燦生一子,庠生紀龍。元子七,長太學鏈,次鐩、鑝、(金蘧)、鐈、鍵、鈞,鑝公出嗣。化子三,長庠生釗,次鑌,又次庠生鈖。昇撫子鑝。紀亦三子,長鏜入太學,次鐸,三錞亦入太學。支流以及六世,派分十有三房。繼此,子又生孫,孫復生子,子繼孫承,於茲已十數世矣。
自乾隆四十年間,祖以十三房之眾,積會置買新業,以為祭田;建祠以昭時祀。歷嘉慶初遭王徐之變(12),焚毀正殿。幸天威丕振,餘黨剿絕,復覩昇平。十年後,余叔侄輩入庠食餼,與學優未達身入成均(13)者,蟬聯媲美,入廟謁祖,痛先靈之無歸,勃興肯堂肯構(14)之思。
余叔德盛公與國學德懋公,德巍汝吉公,率諸子侄竭力從事。於嘉慶乙亥重建正殿,更造樂樓。旋買吳姓田業一契,以厚祭莊(15)。時余處舘馬頭寨,得近先塋,恐為豪勢侵蹂,逐處(16)誌以碑銘。至是祠墓兩端亦稍就緒,所慮戶口日繁,世代湮遙,老者不明其世次,少者罔究其由來,尊卑上下,淆然莫辨;再傳之後,不視同宗為秦越(17)乎?
爰集族議,是為詳道其原委,苦為規約條例,泐諸貞珉(18),俾我族屬瞭然在目,咸凜然於本源之所在。而昭穆得其序,世系得以明,尊卑得以辨,油然而生孝悌之心,以一返其澆漓(19)之習。親之尊之而又敬以收之,則禮讓行而人道竭(20)矣,謂非吾族之幸哉,是為敘。
裔孫人璠玉成氏敬撰(嘉慶乙亥)
註釋
1.基於《三龍公暨歿葬本山老少亡靈墓志小引》中,提到「上足培」、「次足輝」之句,推想有以培、輝為名或字或輩份之重要人物,在廣安顧氏家族中。此處暫解讀為「輝」之先公祠碑敘。
2.出處:清光緒三年廣安《顧氏宗譜》。
3.收族:《儀禮‧喪服》: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禮記‧大傳》: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疎,序昭穆。
4.武周達孝:《中庸》稱善繼人之志。意思是周武王和周公通達孝道,是繼承先人之志,修祖廟也是行孝之表達。
5.語出《禮記‧大傳》: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禰:《說文‧示部》親廟也;《玉篇‧示部》父廟也。
6.粵稽:首見於《尚書‧堯典》:曰若稽古。曰若又寫作越若或粵若,常用在追敘往事之開端。稽,考察也。
7.遡厥:遡是溯之異體,《說文》解作逆流而上。厥,當助詞,作以或之解。《尚書‧無逸》: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
8.歲進士:明代歲進士,非殿試進士,是民間對歲貢生之雅稱。又恩進士,恩貢之俗稱,為秀才之一種。
9.明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入川,建立大西國,年號大順。延至大順三年,在四川今南充之鳳凰山中箭陣亡。張在川曾大肆屠殺,人口銳減,至清康熙二十四年才移湖廣之民充填四川。
10.度地:度作經過解,如度日如年。
11.原文作(上穴下孔),亦可寫作(上孔下穴)。竅之異體,空也。
12.王徐之變:指明末白蓮教徒王森、徐鴻儒之亂。嘉慶二年餘眾再掀川楚教亂,漫延進岳池,全縣戒嚴。知縣朱泰茹令全縣築118砦,以資抵禦。賊首王三槐、羅其清、張映祥、徐添德等多人,先後於是年冬十一月始,入境燒殺搶奪,團練、鄉勇、官軍等據砦抵禦。至嘉慶五年賊方渡嘉陵江逸去。此役顧氏族人義勇死難留存青史者有顧全、顧永清、顧永潔、顧人滋、顧人林、顧開矄等。保舉有功者有顧宗煃,以同知銜分發雲南試用。(廣安縣志、岳池縣志)
13.成均:詞出《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今泛稱官設之最高學府。
14.肯堂肯構:語出《書經‧大誥》: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比喻子能承繼父業。矧:況且,也。
15.祭莊:蒙城縣莊子祠,於霜降時行祭祀之禮。祈人心莊敬,生命莊嚴,世風莊重。
16.逐處:各處、每處、隨處,例如人間有逐處。
17.秦越:春秋時,秦在西北,越在東南,相距遙遠。借以比喻關係疏遠。
18.貞珉:原文作(石民),石刻碑銘之美稱。莊士超《五人墓》詩:不欲求仁竟得仁,永垂義烈勒貞珉。又珉同玟。
19.澆漓:浮薄不厚,多指社會風氣。
20.人道竭矣:《禮記‧大傳》註,竭,盡也。意為做人的道理也就這麼多了。
三龍公暨(1)歿葬本山老少亡靈墓志小引(2)。
世俗艷稱貽謀(3)尚矣,然窃見豪宗右族(4),貲累巨萬,畝連阡陌,浸假梓澤虛墓(5),木拱(6)使房頹,父老過之有流涕者。
余五世祖長元龍、仲化龍、季昇龍,獨重敦本存祭莊(7),一於立山之陽,歲收作祀典,沿今百有餘年。己亥(8)冬,族議權治公塋,時鱗飛、瑞亭二君,欣然倡首,鳩工累石。與正吾公(9)并舉,外建石坊,昉(10)周禮合祭。凡祖以下瘞此者,概貞珉(11)以示來茲,敬守勿忽其樵牧諸禁勒後。噫!祖之所遺祭莊地數弓(12),田數畝,歲收租入十數金,視世之累巨萬(13)連阡陌,詡詡然自矜為燕翼貽謀(14)者,亦微乎微耳。
顧上足培(15)先祖考正吾公之佳城,次足輝祖伯仲季之兆域,暨附葬本山亡靈之祭掃,下之孫,若曾元(16),亦獲夫歲(17)分餘澤,以小補仰事俯蓄(18)之需,是遵何道哉。
余因以嘆,惟不忘本源者,乃得敦本之賢,子孫更有繼監修諸人而起者,是則斯舉之不朽,亦列祖之厚望。余故述其顛末(19),以為族子弟敦本勸,而在事者各勒名於左。
裔孫存篤玉堂氏敬誌
註釋
1.原文作堲,《淮南子氾論訓》:夏后氏堲周。注,禹世無棺椁,以瓦廣二尺長四尺,側身累之以蔽土,曰堲周。原文又作塈,《說文解字‧土部》:塈,仰塗也,以泥塗抹屋頂。堲與塈之解,皆不合原句文意。窃以為乃暨之誤,和、及之意。
2.出處:光緒三年廣安《顧氏宗譜》。
3.貽謀:語出《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武王豈不仕,治厥孫謀,以燕翼子」。後世用燕翼貽謀,比喻能庇佑造福後代之祖先。或指父祖給子孫之訓誨。
4.右族:豪門大族。《晉書‧歐陽建傳》:建,字堅石,世為冀方右族。
5.浸假:語出《莊子‧大宗師》:浸假而化之左臂以為雞。假令、假如之意。梓澤:泛指名園。虛墓,同墟墓,或作空墓。
6.木拱: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意指墓木已成拱抱,比喻時日已久。譯文:假如名園墟墓,日久頹廢。
7.祭莊:每歲霜降時分祭莊子之禮。
8.己亥:推定為清季第四個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
9.正吾公:即第四代加現公之字。
10.昉:明亮,或起始。此處作起始解。
11.貞珉:解同前。
12.弓:古時計算長度單位,六尺為一弓。
13.累巨萬:語出《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不可校。
14.燕翼貽謀:見註3
15.上足:對別人子弟之美稱,也稱高足。
16.曾元:指曾孫和元孫(玄孫)。
17.夫歲:夫,發語詞。《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18.仰事俯蓄:泛指維持家計。《孟子‧梁惠王上》: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19.顛末:始末。
譜序及小註等集錦
始祖尚武,字丕烈,明勅授修職郎(1)。由歲貢任奉節縣訓導(2),後任邛州教諭(3)。原籍楚省黃屬麻城縣孝感鄉高階簷。先世於明洪武間,遷蜀北果郡岳邑東關鄉、淳風埡、大磨坪等處。數傳至公,弟兄三人,伯尚文季尚斌均失傳。公生嘉靖時,為人剛正不阿,以詩書啟後,清白傳家,故子孫繁衍,人才輩出。卒厝淳風埡中節□古墓上層右第二塚,巳亥向(4),立有碑記。(光緒三年《顧氏宗譜》總表附註)
至若(5)軒公與文魁、文烈,稽其世次,匪伊異人,蓋我武公之侄若孫(6)也。(光緒三年廣安《顧氏宗譜》舊序)
公(7),上明二公(8)之祖,佐公佑公(9)魁烈二公(10)之叔祖也(11)。(同上)
武猶子(12)軒,明庠膳生。公以前無考稽,其世次實屬武公侄(13)。(廉集)
軒猶子之星,原名失考,字文魁,生萬曆時。公以前無考稽,其世次實係軒公侄(14)。(樂集)
軒猶子之功,原名失考,字文烈,生萬曆時,公為文魁胞弟。(樂集)
註釋
1.修職郎:明制為散官,虛銜,從八品。
2.經查光緒十九年曾修翹《奉節縣志》,明清教諭名單中無顧尚武。又本志無訓導記載。
3.經查康熙《邛州志》,嘉慶《邛州直隸州志》,民國《邛崍縣志》明清訓導或教諭名單中,均無顧尚武記載。
4.巳亥向:指墓方向,坐東南偏南向西北偏北。
5.至若:連詞,也作至如、至於。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之光,一碧萬頃。
6.譯文:至於軒公與文魁文烈,究其世次,是尚武公之侄和侄孫。
7.公:指尚武公。
8.上明二公:指儉上與儉明。
9.佐公佑公:指邦佐、邦佑。
10.魁烈二公:指之星文魁公,之功文烈公。
11.譯文:尚武公,是儉上儉明二公之祖;邦佐、邦佑、文魁、文烈之叔祖。
12.猶子:侄子,《禮記‧檀弓上》: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如同兒子,《論語‧先進》:回也視予若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
13.譯文:尚武公之侄子軒,是明庠膳生。軒之上代是誰,不知。但在世次關係中,是尚武公之侄。
14.譯文:軒之侄子之星,原名失考,字文魁,生萬曆時。之星上代不知,但在世次關係中,是軒之侄。
回顧與前瞻
廣安顧氏一族,六百餘年來,迭經兵燹譜亡,在族人努力下,得知到清乾隆年代已有六代三十九房,繼續搜尋中。
從以上史料概略認知,該族自明洪武修文公始至明嘉靖尚武公昆仲,約一百五十年間,合族安度平靜歲月,合理的推算應可繁衍五代。惟今僅知兩代名諱不知生平,引為憾事。自嘉靖到萬曆,乃全族蓬勃發展期,無奈到明末張獻忠犯川,族人塗炭,倖存者不過千百什一。迄今只知第三代中,儉上儉明兩支避難綏陽,逃過一劫,其餘儉樓儉俸諸支,則遭戰亂不知去向。此役終後到康熙四年上明二公復返廣安生聚,逐漸恢復先緒,繁衍到乾隆年代,號稱六世十三房。但離散不相聯絡者,不知凡幾。
茲將以上零星史料,繪成族源世系圖,提供今後修篡新譜時按圖索驥之用。
開基祖修文公之歲貢生功名,係地方學宮選拔貢獻給皇帝入國子監深造之優秀學子,相關志書都會記載,有時還附記籍貫。余於客歲將其祖籍地江浙,中轉地湖廣,定居地四川,相關之省府州縣方志三十餘種,逐一查閱未發見修文公之名。但也不能即此認定修文公無歲貢出身,蓋志書常因戰亂史毀而缺載。
關於廣安顧氏歷代後裔之生平事蹟,只要有功名官祿,或學藝成就,或有節義英烈事蹟等,都有可能在相關文獻中默默流芳。不過書海浩瀚,想尋找答案,往往是可遇而難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