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增城顧氏族源研究
顧庭銘
頃接福建泉州天錫宗親來函,略以莆田顧氏分支之廣東增城顧氏太始祖近公,因不詳其生平,謹檢附該族《顧源開祖宗譜》(增城譜)(1)殘卷,請研究指教等因前來。
茲先參照該譜所載,分析其族源概況如下:
增城位於珠江三角洲北部,現為廣州市代管之一區。清嘉慶《增城縣志》(增城志)(2)記載,縣內顧氏家族至嘉慶年間,已繁衍族眾計城內數戶,石灘、田心、清寧各五六十戶,而以石灘為重心。據石灘鎮顧屋村對外簡介,顧氏始祖係於南宋時從福建武陵縣經水路遷來,至今尚有小樓先鋒山太公墓可證。顧屋村現轄田心、新墟、下橋三自然村,都430戶,1,780口,從事農耕和養殖,村中領導班子幾全為顧姓人士。又《增城志》1995年本(3)稱,入增城始祖為顧宗哲,石灘顧屋人,南宋隆興年間自莆田遷入。
查福建無武陵縣,但莆田西側山區大田縣下有武陵鄉、武陵村地名,宋時同屬莆田興化軍管轄。
開基祖
先檢討《增城譜》中五代開基祖,以明史料之正確性,及所處之時代背景等。綜合參考拙作《莆陽顧氏源流考略》(莆陽略)(4),《晉江顧氏家譜》(晉江譜)(5)及《增城志》等,比對考證分述如次:
孺立 據《增城譜》,公字□道,號仁敬,行百五。南宋初紹興間(1131-1162)舉文學,官至宣議郎,為增城一世祖。子一,宗哲。《晉江譜》則稱:宣議郎,子宗哲任增城簿公,公隨子因家焉。
宣議郎,為宋從七品散官,有官名無官職。至遷居增城年代,當推定在南宋乾道二年(1166)前後,或為《增城志》所稱之南宋隆興年間(1163-1164)。
宗哲 據《增城譜》,於南宋乾道丙戌(1166)年官增城主簿。子一,安。《增城志》清嘉慶本,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本莆田人,遷居增城。《晉江譜》,任增城簿公。《增城志》1995年本,本縣石灘鎮顧屋村人,南宋隆興年自莆田入增城。各文獻所載內容可互補互證,皆為信史。
安 據《增城譜》安有二子,汝英、德美。《增城志》明嘉靖本(6),宋開禧貢生,任潮州府通判。清嘉慶本,宋開禧辟舉,官潮州府通判,階朝請大夫。但《潮州府志》(7)無記載。
辟舉,宋制地方郡守等按需要自辟之掾屬,為仕途之一種。安以貢生資格參與辟舉,應屬合理。
汝英 《增城志》明嘉靖本,無記載。清嘉慶本,高桂坊人,嘉定舉茂才,除南雄軍司戶,遷肇慶府通判,累進朝議大夫。《肇慶府志》(8),增城人,舉茂才。
增城顧氏開基祖中,唯汝英身份不易確定,原因有二。一是輩份顛倒,按《莆陽略》中,汝、孺字輩為莆田六世及九世,孺立怎能為汝英之曾祖。二是籍貫不同,《增城志》記載增城事,應是最接地氣,可視為第一手史料,明確記載是高桂坊人。按高桂坊在南海縣,為宋南海學宮所在地之街道名。又汝英、德美兩名,亦不似兄弟排名。故汝英為孺立直系血裔之說,存疑。
德美 據《增城譜》子二,允子、允寅。《增城志》清嘉慶本,嘉定舉茂才,官南雄州稅課大使。明嘉靖本,以茂才,薦授南雄路稅課院大使。各文獻記載同,判屬信史。
允子 《增城志》明嘉靖本,由大學生授惠州歸善縣主簿。清嘉慶本,由國子監官歸善主簿。兩志記載相同,但查《歸善志》(9)無記載,疑為撰修疏漏。
允寅 《增城志》明嘉靖本,以茂才,薦授廣西梧州路知事。清嘉慶本,元辟舉,舉茂才,官梧州推官。而《梧州府志》同治十二年本(10),則無記載。
太始祖
依《增城譜》稱,開基祖孺立公係南宋紹興年間舉文學,以此為基礎,上推八代約240年前,則太始祖近公已是五代十國人物。我國私家修譜始自北宋,近公如無顯赫功名官祿重要事蹟等,則難期文獻記載傳世。
余前研究莆田顧氏始祖時,係採用唯一記載莆田顧氏族源之《武陵宗譜匯編》(11),其中莆田支記載如下:
顧懋→秀來→德安→迴→端禮→汝賢→才榮→澣→孺敬→寓洪
又云:懋字孚忠,後周顯德中進士,北宋開寶中為鎮江節度使判官。傳至德安,於北宋至道中(995-997)遷居莆田。
《晉江譜》稱迴為莆田顧氏四世祖,依次上推,則懋為莆田一世祖。
《武陵譜》之可信度如何,確須討論,但目前捨此別無他途,留待後世繼續驗證。
《晉江譜》在明正德十二年(1517)修撰時,已稱「六世以上卷帙散失,今闕焉」。故至民國十九年重修《增城譜》時,亦有同樣限制,更遑論近公矣。
在以上史料中皆不見近公或駒公名諱,是否有其他文獻可以佐證,等待日後發見。余意《增城譜》在撰修時,對於近公之出處,可能來自傳聞。
人物誌
增城顧氏家族,自南宋顧宗哲奠基以來,八百年間人才輩出。《增城志》中記載本籍知名顧氏人物有二三十則,多由進士、辟舉、歲貢出身,分別仕於本縣或外縣。明顧常在、清顧大文,皆為縣中碩德名士,《增城志》更收入列傳,予以表揚。顧昆猷為子存恕讀書,建別墅於南關,號半村,古為縣之勝蹟。諸多事迹顯示顧姓為縣中望族。
顧常在,石灘人,嗜學能文,補弟子員充貢,遊太學。既卒業,遂歸蠟屐,日遊山水,閒有終焉之意。或勸之仕,則答曰,仕以行所學也。學之不足而冒榮焉,寧非以官為貨乎。遂結廬高灘,峝藝園蔬種稻自給,安農圃之樂。適峝中荒歉,避役逃亡者踵相接,乃出所藏穀餉焉。葉逕苦竹二陂,稅田十餘頃,苦潦不能耕,其民困於逋稅。常在鑿圳以資蓄洩,遂成沃壤,皆樂業焉。峝之民德之,至今垂之石刻。
(註:峝,華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域。)
顧大文 字道載,號炳齋,石灘人。性寧靜寡營,幼讀父書。弱冠時,鄭督學錄黌序第一,旋餼於庠。乙酉選拔北行,遇友人官而窶,解囊以助。友卒,并扶櫬歸里。宦遊十餘載,以次選羅定、西寧縣教諭。課諸生務先德行,資貧乏以膏火。屆八秩開三,闔邑稱觴。後陞府學教授,緣足病,遂解組。性廉介,宦橐蕭然,唯數篋圖書,以遺子孫而已。
參考文獻
1.顧源開祖宗譜,登如氏學修,民國十九年。
2.增城縣志,清熊學源,嘉慶二十五年。
3.增城縣志,編委會,1995年。
4.莆陽顧氏源流考略,顧庭銘。
5.晉江顧氏宗譜,方豪,明正德十二年。
6.增城縣志,殘卷,明嘉靖本。
7.潮州府志,清周碩勳,光緒十九年。
8.肇慶府志,清屠英,道光十三年。
9.歸善縣志,清章壽彭,乾隆四十八年。
10.梧州府志,清吳九齡,同治十二年。
11.武陵宗譜匯編,清顧步青,嘉慶十八年。
12.廣東通志,清魯定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