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太極拳
玅 林
一
余與太極拳結緣,始自民國五十三年夏。是年三十有六歲,正逢海峽兩岸都在為著國家統一,而秣馬厲兵。但雙方都是在戰後重整經濟,財政困乏。我雖已是中級軍官,且服役於高司單位,但每月薪資所得,不足以贍養六口之家。因而在工作負荷和節衣縮食雙重壓力下,使我身體日益羸弱。常年胃疾纏身,藥石罔效。
時余蟄居在北市寧波西街,鄰近植物園。園中林木蓊蔥,鳥語花香。空氣中充滿氧氣、負離子、芬多精,故是市民最佳晨運處所。當時諸如太極、少林、白鶴、八卦等各派拳術,都匯集園中,各領風騷。
內人不斷鼓勵,囑余要改變體質,重建根本。乃於七月二十三日清晨,入園拜林公裕光為師,習楊家太極拳。林師亦浙江人,正服役軍中,長於推手,時園中無人能出其右。
太極拳雖以拳為名,但並非全練外表之筋骨皮,而置重點在內部精氣神。故余習拳也不尚搏擊,而將之作為修練功夫。回想當年於習拳三天後,即感食量增加,雙腿有力,胸膈輕鬆,頭腦清晰,不數月而胃疾痊癒。自此立下信念,將太極拳作為每日晨課,勤練不輟。迄今已歷一甲子,將我送進期頤之年。
二
太極拳門派甚多,其起源已不甚明瞭。有三豐道士說,河南陳氏說,戚氏長拳說等。各門派又分支合流,演變不已。傳說中原始鼻祖是河南陳王庭,傳至陳長興開始分支為南派和北派。南派始祖為楊露禪,其拳傳入台灣,成為今日太極拳主流,即余所習之拳也。
余在植物園中,林師初授楊氏太極拳之簡式。從起式開始到合太極止,稱之為三十七式,待熟練後再授整套。拳式多有重複,擴展至一○八動。
茲略去重複,按先後順序,開列式名於下:
太極起式,攔雀尾斜飛式,掤履擠按,單鞭,提手上式,靠,白鶴晾翅,左右摟膝抝步,手揮琵琶,搬攔捶,如封似閉,轉身十字手,抱虎歸山,肘底看捶,倒攆猴,斜飛式,海底針,扇通背,翻身披身捶,雲手,高探馬,左右分腳,轉身蹬腳,進步栽捶,上步蹬腳,左右披身打虎,回身蹬腳,雙峰貫耳,左蹬腳,轉身蹬腳,野馬分鬃,玉女穿梭,單鞭下式,左右金雞獨立,十字穿掌,十字腿,指襠捶,單鞭下式,上步七星捶,退步跨虎,轉身雙擺蓮,彎弓射虎,合太極。
各拳式皆有不同之搏擊功能,但時下都已忽略,少有人再予強調,而以練功為尚。
待拳路練熟後,林師即授我推手之術,此為太極拳之應用動作。推手分活步和定步,動作簡單,僅掤履擠按四式,要領是採挒肘靠,黏連貼隨。林師在身授過程中,憑他靈敏觸覺,極易識破我動作之破綻。遂瞬間發功,使我身體踉蹌歪跌。此時林師又一把扶住,使我恢復穩定,真乃仁心仁術之師也。
後與拳友會拳,大多好勝逞強,好以跌我為榮,久而生厭。余自此不好此術,專心於太極之功矣。
三
練拳猶如臨摹書法,隨著個人心身特質,寫出不同字體,各異其趣。此拳以速度言,分快中慢三種。余初習以打足三刻鐘為度,現嫌冗長,縮至半小時。以架式言,分大中小三架,因隨個人體型而有不同,亦因功力深淺而異其形。余初習為大架,力求大開大展,現已縮至中架,但功力益增。
整套拳路有打成一直線者。從原點太極起式起,向左前進七步,向右前進三步,最後合太極回歸原點。有打四正四隅及有獨特震步者,各式動作不離原點。曾在河南太行山下潭瀑溪道場中見之。余迄今仍練一直線,惟長度已形縮短。
打太極拳是在定靜安慮得狀態下進行,故宜選擇安靜開闊場地,無雜人風雨蚊蚋等相擾。
拳式進行中,必須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否則拳路散亂,時露破綻。
各式動作必須由師口授,不宜照圖惴摹。因一式之構成,含手身腰腿之聯合動作,過程複雜。而圖只顯示一式之最終姿勢。
四
太極拳在打之前有兩個輔助動作,甩手及壓腿。甩手是在站立姿勢時,使腰部自由轉動,用其慣力引導兩手左右甩動,使胸背腹部筋肉鬆弛,血液暢通。甩動時上身如磨盤,下身不動,否則即無效。壓腿在於鬆弛腿筋。一腿站立,一腿平舉架於高處。全身前壓使腿根大筋放鬆。然後兩腿交換,各練多次,日久筋鬆體柔。輔助動作因人而異,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練太極拳始自起式,起式始自立禪。要領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及沉肩垂肘。兩足平行,離同肩寬。初習時林師囑余頭頂置一小石,打拳過程謹慎留意勿使滑落,以期隨時都保持在虛靈頂勁姿式。眼神宜平視內歛,隨主手運行。主手到位後,即回視賓手。口勿張勿緊閉,保持自然。舌抵上顎,使之生津,滋潤脾胃。
太極拳最重視的是拳式之虛實分清。虛是動之始,實是動之末。虛實不分,謂之雙重,乃拳之大忌。
手部動作,全靠以意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肩,連貫一氣。手動法則,一是停留空間不動,因腰轉而改變身手關係位置。二是手隨腰轉。三是虛手,自然下垂。手之運行是氣與勁之結合,如柳枝輕拂,柔軟無骨。
手以形而言,分掌、拳、吊手、捲手四形。掌宜五指拼攏,覆掌用於履按,仰掌用穿刺,立掌用於推抵。拳宜拇指與四指虛搭,中空,用於棰。吊手五指撮成鶴嘴,用於點穴。捲手用於蓄勁。
兩手運行須分虛實、賓主。例如掤式,右手為主為實,左手為賓為虛。單鞭及單鞭下式,則左手為主為實,右手為賓為虛。
臂用於擋住按式,稱為掤,兼護兩脇。肘尖勿過膝,以免重心超前。肩之靠式,用於撞衝。
步法就形與用而言,分為前弓、後坐、丁字、吊馬、騎馬五式。前弓步前腿曲如弓,膝蓋對正腳尖;後腿伸直,腳跟不離地;兩足掌平行,離同肩寬。後坐步用於後退蓄勢,後腿曲下,支持全身,前腿略伸腳尖點地。丁字步可使四面平穩。吊馬步蓄存提勁,後腿足尖點地,足跟提起,支撐全身。騎馬步兩足平行,離如肩寬,兩膝微曲,仍分虛實;上身挺直。
腿部功夫分踢、蹬、站、擺。踢腳需腳背平伸,以腳尖彈踢。蹬腳使用腳跟,腳掌豎起。擺腳取得轉身動力。如想轉得平穩,必須虛靈頂勁,全身垂直。
步法在雙腿,雙腿分虛實。兩腿力道分配,常有三七分及四六分之爭。窃以兩腿運行屬動態,虛腿為賓,力道由十歸零;實腿為主,力道由零進十。無論何時,主賓兩腿力道之和皆為十,應無爭議。
五
太極拳原名十三勢,因拳路中含有掤履擠按採挒肘靠名之為八卦;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名之為五行。拳名太極係因由一元開始,次分虛實、隱現、開闔、攻防、剛柔、前後、左右、上下等兩儀動作,在三維空間中變化無窮,最後還歸太極原點。
太極拳以太極為名,大半含有道家清靜修為思想。強調真善美意境,去除搏鬥氣息,發展成為一種修練身心功夫。除外練拳架外,主內練精氣神。其目的在於健康長壽,變化氣質。健康與強壯意義稍異。
太極拳追求的是內聖外王雙重功夫。外王表現在體能之平衡、敏捷、靈巧、筋力、瞬發和持久等。內聖功夫是使氣血流化,神經暢通,內分泌均衡等。內外兼修終至佳境。時光流逝,歲月不饒人,但人的生理年齡,確能藉修練而致適度減輕。無異似同時光倒流,返老還童。
余自習拳後,除特殊原因外,必於拂曉練拳。諸凡居家周遭之公園,學校操場,文教舘舍等,皆可充作練拳場所。記得某年遊滇東,於山巔等候雲開欣賞梯田美景之際,因感於環境靜謐脫俗,即興練拳,吐納自然氣息,享受天人合一。
太極拳為真善美之修持,貴在清靜無為。但生為國民,必須為國盡職,為家盡責,自然無緣入空門獨善其身。不過我自習拳後,戒絕煙酒及含有咖啡因飲料,自然也杜絕聲色犬馬,過著悠然生活。每日沉醉於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意境中。
六
吾師林公裕光,一生奉獻軍旅,志行高潔。為國家大業而犧牲自我,終老未婚,孑然一生。不幸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八日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壯志未酬。後移靈於北市善導寺,願公英靈已如願榮歸故里。同門痛失良師,不勝哀悼,無不感念公之德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