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河南范縣顧氏碑文評述

 

河南范縣顧氏碑文評述

顧庭銘

  緣起

  近據河南范縣顧氏宗親,從網路傳來該縣某地一方碑文,交託研究。此碑係當地族人,於公元二○○四年,將該地顧氏族源世系,刻石立碑,以昭子孫,永遠銘記。

    慎終追遠,立意頗佳。惟經核閱,該碑文內容與史實全不相符。特為文剖析,以正今日譜牒界亂象。

  碑文

  始祖夏國公顧諱景詔之碑。

  建文年間,先祖顧成屢立戰功,敕歷封武略將軍。永樂年間,又平南夷倭,所向披靡,后敕封夏國公。

  順帝年間,高祖顧聖禮,江蘇淮安人。率二子,長子德,後徙昆吾;次子賢,後徙昌樂府。

  德二子,長子顧成,字景詔;次子顧時,字時舉。賢二子,長子立字守欽,次子顧凱。

  先祖顧立,扈衛將軍。先祖顧時,帝封濟寧侯,後移居商丘一帶。高祖顧聖禮,晚年隨孫顧立居濟寧而逝,后又將靈柩運往德處昆吾。

  今將先祖履歷銘碑為言,且又昭告後人。

  先祖顧成,生于一三三五年七月八日,卒于一四二一年十月五日,享年八十六歲。

  公元二○○四年立。

  評述

  一、茲先將碑文原意圖解如下,顯見成、時二公,乃同父、祖之昆仲,為碑文最基本錯誤。其餘人物,皆不知所出,難以評述。

    聖禮→長子德→成、時

       次子賢→立、凱

  二、按成、時二公,皆元末明初,追隨太祖滅元掃蕩群雄之勳臣。但亦在政局演變中,有過跌宕起伏,史跡斑斑,給予後人無限敬仰和哀思,細節請參閱參考文獻中之拙作。

  三、成公(1330-1414)先世,源出湖南湘潭。據《英賢紀略》、《皇明名臣琬琰錄》和《江都縣志》等記載,綜述如表,元明兩代世系為:

    高→長子百三

         次子百四→千二→萬一→

                朱氏 周氏

  成公曾大考百四以上,世居湖南湘潭。自大考千二公遷江都定居,三代操舟為業。元至正十六年,成公因緣際會,得追隨明太祖起兵伐元,終成開國勳臣。

  又據成公墓誌銘等:子男八人,統為普定衛使,先卒。勇為貴州衛同知。曰銑、曰銓、曰銳、曰亮、曰三聖保,皆早世。源方弱冠。

  成公八子各有不同遭遇,詳參拙作相關文獻,從略。

  其中亮為庶出,任武略將軍,襲武昌左護衛中左所。亮之子保再襲父職,於明宣德五年,隨武昌衛改制為東昌衛,入駐山東聊城。再於明正統六年,改隸濮州備禦千戶移駐濮州西大街。自此落戶生根,繁衍後世,遍佈相鄰各縣,今族眾已多達三千餘人。

  本碑文所稱之顧氏,即為其中一支,有《濮州顧氏族譜》為證。

  四、時公(1334-1379)世系,據《明史卷一三一‧列傳十九》,及《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七》等,綜述如下:

    顧十四→文俊→道祥—→→敬、英、華、秀→琰

    王氏  林氏   雷潘氏   李氏    

  明洪武十三年,時公病歿於戰場。同年秋,復受胡惟庸叛亂案牽連,子敬坐死。餘子英、華、秀是否因年幼,免受連坐,不明。但查第四子秀,據文獻記載,曾多次易名,是否表示逃過一劫。

       敬之子琰,則受蜀獻王朱椿庇護,隱逸於世。後於蜀地繁衍成望族,詳參文獻顧時傳。

  五、可見成、時二公,在明季為不同家族,絕非同一父祖之昆仲。即時公 與濮州顧氏世系無涉。至碑文其餘細節、皆不知所出、所據,則無從評析,從略。

  結語

  范縣該地顧氏族源碑文,錯誤過甚,應予修改,以正源流。(寫於台灣,九十八歲)

  參考文獻

  1.進 濮州顧氏族譜

  2.拙 作 明代開國名將顧成傳

  3.拙 作 明代開國名將顧時稿

  4.拙 作 河南濮州顧氏族源再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