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山越之形成及同化

山越之形成及同化

顧庭銘

  山越形成
  越本古時江南大族,支系繁多,故號百越。其中於越、甌越、閩越三支相聚為類,山越者即其未予漢化之遺民也。
  周顯王三十四年,越王無疆伐楚,兩年後反為楚威王所敗,無疆被殺,族人星散;及至西漢甌越閩越之民,遷至江淮,皆有不服王化者,匿居山嶺不出,合稱為山越。
  但其居地,頗有漢民為規避賦徭,而進入雜居,致後世學者對山越成份,引起爭議。此種民族混居,古今皆然,略似今日某一特定民族之自治區縣鄉,實際有其他民族混居一樣。
  山越族稱,首見於《後漢書.孝靈帝紀》。
  「建寧二年(169)九月,丹陽山越賊圍太守陳夤,夤擊破之」。
  「熹平元年(172)十一月,會稽人許生自稱越王,寇郡縣,遣楊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夤討破之」。
  「熹平三年十一月,楊州刺史臧旻,率丹陽太守陳寅,大破許生於會稽,斬之」。(夤、寅為同一人)
  《資治通鑑》引錄丹陽山越史料,胡三省注曰:「山越本亦越人,依阻山險,不納王租,故曰山越」。
  後世文獻常見山越、山寇、山民、宗賊、宗部等互用,其不雅族稱,係出於宗族歧視,其時已泛指匿居山地之民,非僅單純越之後裔也。
  至於丹陽地望,古今有別。漢之丹陽郡,商稱荊蠻之地,西周至春秋屬吳、越,戰國屬楚,秦設鄣郡。其地約當今之皖南浙西淳安及江蘇部份地區。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為丹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郡由孫權領之,移郡治至秣陵。因其地產銅鐵,故為兵家所必爭。
  宋宣和三年(1121),於平定方臘之亂後,改名徽州,治所在歙,轄歙、黟、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1987年改名黃山地級巿迄今,連同浙西淳安之千島湖,都成了旅遊勝地。
  雖說徽州水秀山靈,文人墨客紛至吟詩作畫,創立新安畫派,新安理學。但境內北有黃山,東南有天目山,群山環抱,峯巒交錯,最高峰都在1600m左右。地貌狀況向稱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含莊園。農田之少,已至難以維生程度。
  世居之山越,在閉塞貧瘠之環境中生存,必須能與天相爭,保存了越族強悍好戰習性。《三國志.吳書》就說:
  「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林,若魚之走淵,猨狖之勝木也。時觀閒隙,出為寇盜,每致兵征伐,尋其窟藏,其戰則蠭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諸葛恪傳)
  此種強悍好戰習性,不易同化,《陳書.世祖本紀》還在說:「山越深險皆不賓附,世祖分命討擊悉平之」;《新唐書.裴休傳》亦曰:「休父肅,貞元時為浙東觀察使,劇賊栗鍠誘山越為亂,陷州縣,肅引兵破擒之」。
  孫吳內憂
  越之遺民,歷經戰國秦漢至三國,已大部漢化,有不少傑出人士,在孫吳朝中為將為相。但匿居山區者,仍據險頑抗,至三國已頗成勢力。丹陽只是山越之重心,實際分佈地區,遍及會稽、新都、豫章、吳興、鄱陽、東陽等郡,構成孫吳肘腋之患。北方袁術、曹魏則趁勢句結山越,以擾吳之後。孫吳受到內憂牽制,不得不臣魏和蜀,以平衡政局。
  前志有如下之記載:
  「袁術深怨策,乃陰遣閒使齎印綬,與丹陽宗帥陵陽、祖郎等,使激動山越,大合眾,圖共攻策」。(孫輔傳注江表傳)
  「會丹陽賊帥費棧受曹公印綬,扇動山越為作內應,權遣遜討棧」。(陸遜傳)
  「(陳壽)評曰: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禦,卑詞魏氏」。(賀全等傳)
  因此孫吳在攘外之前,必須先予安內,乃屢派大軍進剿。《三國志.吳書》各傳,記載討伐之事,前後有數十餘起之多,茲摘錄數則如下:
  「建安五年,權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吳主傳)
  「寶鼎元年冬十月,分會稽為東陽郡,分吳、丹陽為吳興郡。皓昭曰:以鎮山越」。(孫皓傳)
  「齊少為郡吏,守剡長,縣吏斯從輕俠為姦,齊欲治之。主簿諫曰:從,縣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齊聞大怒,便立斬從。從族黨遂相糾合,眾千餘人,舉兵攻縣。齊率吏民開城門突擊,大破之,威震山越」。(賀齊傳)
  「黃武五年,以全琮為太守,平討山越」。(吳主傳)
  「嘉禾三年秋八月,以諸葛恪為丹陽太守,討山越」。(吳主傳)
  孫吳討伐山越之指導原則,是征撫並用。將征服後受撫之山越,選強者為兵,羸者補戶(陸遜傳),所得兵力,轉而外抗魏蜀。前志有如下記載:
  「江表傳:蓋書曰,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周瑜傳注)
  「丹陽山險民多果勁,……三年可得甲士四萬」。(諸葛恪傳)
  「(昭子承)出為長沙西部都尉,討平山寇,得精兵萬五千人」。(張昭傳)
  「(雍孫)承為吳郡西部都尉,與諸葛恪等共平山越,別得精兵八千八,還屯軍章阬」。(顧雍傳)
  強悍好戰之山越,經過孫吳數十年之討伐,地域日窄,生聚日挫,迫於饑窮,漸出降首。孫吳也施以王道教化,使之轉為眾庶,給予齊民共土生活;不從教化者已屬少數。晉永嘉之亂時,北方漢族大批南徙丹陽,隨帶華夏文明,與土著共處,進而通婚融合,形成往後燦爛之徽州文化,故山越族稱,在以後南北朝史,隋史,新舊唐史中,只見零星數起,已形同消失。
  然山越之強悍好戰習性,在三國短暫歲月中,並未全部潛移默化,保留下來,若隱若現地令人難以捉摸,仍為爾後隱憂。
  農民起義
  唐宋兩代,在原山越地區,發生唐陳碩真和宋方臘兩次起義事件,聲勢浩大,但都以失敗落幕,現被定位為反抗暴政之農民起義。其時雖已無山越之名,但仍為山越地區之民,族性猶存也。
  陳碩真(貞)(620653),女,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容貎艷麗,身材高〔身兆〕,俠肝義膽。惟自幼父母雙亡,與妹相依為命,嘗盡人間艱辛,後至鄉宦家幫工,妹送鄰里收養,暫得安身。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十月,鄉里洪災,民不聊生,碩真擅開東家糧倉,救濟災民。事發遭綑綁毒打,並囚押柴房。入夜災民群集入內營救,事後一齊遁入縣之覆船山,躲官兵搜捕。
  碩真受群眾擁戴,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建德)宣布起義。以叔胤為僕射,童文寶為大將,自稱文佳皇帝,一時聚眾數萬人,編為義軍。即遣叔胤襲佔桐廬,自引兵兩千攻睦州、於潛,再攻歙州時受阻不克。童文寶領兵四千攻婺州(金華),亦為官軍所阻。
  朝廷命揚州刺史房仁裕發兵南攻,婺州刺史崔義玄率軍北進,南北夾擊。兩軍在下淮戍(桐廬東北)與義軍遭遇,碩真聞訊率軍增援。不意碩真部屬遭官軍以利祿相誘,降萬餘人,潰敗。碩真退至睦州,再遭部屬出賣,被俘。同年十一月就義,年僅三十三歲。今青溪尚有天子基及萬年樓遺迹,至北宋,啟示方臘在同地起義。(新舊唐史)
  方臘,亦睦州青溪人,性豪爽,原本漆園主,體民疾苦,向為鄉里農民所愛戴。
  宋徽宗為建園林飾宮殿,廣徵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稱花石綱,派朱勔主其事。朱趁機搜括,惹起民怨。
  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假託得天符牒,以誅貪官為名,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事,一時青溪農民聞風響應者達數萬人。方自稱聖公,改元永樂。置官吏將帥,級分六等,以各色巾飾為別。
  十一月,方臘殲兩浙路常駐官軍五千人,殺兵馬都監察顏坦,俘縣尉翁開,陷青溪。十二月初,即克睦州,下歙州,直趨杭州,聲勢浩大。
  十二月二十九日,義軍攻入杭州,殺兩浙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掘蔡京祖墳。因群眾積怨太深,致見官即殺,並斷肢解體,挖內臟,或熬成膏油,叢鏑亂射,以洩心中之恨。
  各地民眾紛起響應,蘭谿、剡縣、仙居、蘇州、歸安、連摩尼教徒皆有義士揭竿而起。不下數月,即攻克婺州、衢州、旌德、處州等六州五十二縣,義軍人數聚集百萬以上,震驚朝野。
  徽宗得疏,即下昭撤消花石綱,罷黜朱勔。同時任命譚稹、童貫為宣撫制置使,調集禁軍等兵馬十五萬,水陸並進。由王禀、劉鎮率領,兵分兩路,一路取杭州,一路殺向歙州。徽宗同時下昭,招撫方臘,但遭拒。
  宣和三年二月,官軍圍杭州,城中缺糧,方臘被迫撤出。三月,回攻杭州,仍大敗,從此節節敗退,歙州、睦州、衢州也先後棄守。方臘退回青溪,固守幫源洞,此時尚有義軍二十萬,但戰志多已消沉。
  四月二十四日,官軍包圍幫源洞,裨將韓世忠率驍勇入洞,至二十七日俘方臘及妻邵、子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殺洞中義軍七萬。八月二十四日,方臘在汴京就義。
  方臘餘黨俞道安、呂師囊等轉進浙東,但在樂清、台州、黃岩等處被官軍所敗。七月,俞道安戰死於永康。
  宣和四年三月餘黨悉平。據記載,因方臘之起,戕平民兩百萬,所掠婦女自洞中逃出,裸而縊於林中者,相望可百餘里。(宋史.童貫傳附方臘)
  此為官方對方臘入罪之詞,難免誇大不實,姑妄聽之。
  文化遺迹
  雖然今日山越已是歷史名詞,但在徽州及浙西地區的文化底層,尚可感受到一些殘留痕
  徽語自古被認為是吳語中的方言,現已承認為獨立方言。他的聲母接近贛語,韻母接近吳語,是漢語吸收並融合了土著山越語言,而形成的一種獨特方言。其語法令人好奇,例如:
  「渠是個裡吃飯」。個裡,是正在的意思。
  「爾吃起,我去去就來」。起,是表示動作先後。
  「我打渠不過」。不過,是動詞打的補語,置於句末。
  「雞公,雞母」,是公雞母雞,語序與壯語、布依語、閩南語相同。
  現留存一種工藝品,稱山越麻綉。以木機織成的麻布為底料,在白色底料上用青線;青色底料上用白線,挑剌出鮮明的圖案。常見的有金雞嬉菊、寒鵲嬉梅、二龍戲珠等,粗獷古樸。麻布原料取自大麻或苧麻之莖,收割後,浸水中,剝表皮,梳成絲,織成線,紡成紗,用柴木灰漂白,織幅約兩尺。
  葛布用葛的纖維織成,俗稱夏布,輕如蜩蟬之翼。越絕書.第十》:「葛山者,句踐罷吳,種葛,使越女織治葛布,獻於吳王夫差」,可見其珍貴。傳說織女終歲只成一匹,故不鬻於巿,只衣其夫,多由未字少女織之,人稱女兒葛。
  儺舞或儺戲,舞者頭戴質樸而誇張之面具,帶有巫術色彩,最早用於祈福禳災。現行舞碼有《開天闢地》、《劉海戲金蟾》、《雙猴捉虱》、《后羿射日》等數十種。以流行於婺源、祁門者為著名,當地稱他為鬼舞。                      
  跳竹馬是淳安著名民俗,傳說朱元璋敗於張士誠後,藏身淳安,曾藉竹製神馬,使爾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竹馬原先用於祭祀或祈求平安,現已搬上舞台,流傳在淳安、金華、衢州一帶,以淳安竹馬最具特色。
  竹馬,用竹絲編成馬之前半身及後半身兩截,外覆紅綠黃白黑五色布幔。舞者扮成生、旦、淨、丑等角色,前胸掛馬前半身,後背掛馬後半身,作騎馬狀,手持馬鞭,配以步法,策馬或戲馬。正衣騎紅馬,正旦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騎白馬,小丑騎黑馬。
                                              
                                                    
        跳馬陣式有五梅花、開四門、一字陣、鐵索環等多達百餘種。基本步法離不開退一進二、三角交叉、四邊兼顧、梅花五點等。
  早期跳馬者只跳不唱,近發展出邊跳邊講彩話,如「跳馬跳歸堂,福壽萬年長」,或「跳馬跳三圈,個個都健康」等,觀眾則圍成一圈,放鞭炮、撒果子、喝采助興,熱鬧滾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