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顧氏族源探索
顧庭銘
浙江天台縣,南鄰仙居,位於省之東部,現同屬台州巿建制。縣以境內天台山而得名,因山川秀麗,人文薈萃,自古即是浙東文獻之邦。
天台顧氏族源,據《天台顧氏先德碑》記載,係源出南朝梁之顧歡,歷史久遠。此碑文為明宋濂所撰,載入《宋學士集》卷十六,詳述各世代之嬗替及事蹟,原文如下:
「顧氏之系出江左,其後遷金華,尋復由金華徙天台,相傳為顧歡之後。歡,梁之隱 君子也,故其地有顧儒嶺,有歡溪,然世遠宗堙,莫能知其詳矣。
至宋南渡後,有諱知言者,字孚先,通黃帝內經之學,人有疾,注藥起之,無靳色。會疫癘大興,孚先裹良劑,日巡戶而與之,鄉人感其賜,有搏土肖像以為壽者。以子貴累贈宣教郎。生商卿、周卿。
商卿,字方子,用薦者為鄉郡學官,遂以明經講授。從之者皆為純篤君子,出言制行,能使人慕豔不置。閥閱家綦氏伯仲,爭以門資敍爵,幾至破家,方子片言喻之,輒頓首謝過,以官讓其兄。
周卿,字成子,擢嘉定癸未進士第,官至朝奉郎,奉國軍簽判。初娶貴族施氏,貲裝甚豐。成子夜讀書,隱几而卧,施戲泚筆塗其面。及覺,大怒曰:合巹未旬日,乃敢爾邪,所謂相敬如賓者,何在?坐以待旦,斥出之。再配楊氏,無子,抱方子之子育之,乳因有湩。
方子孫玉文,字温夫,咸淳甲戌武舉第一人,授秉義郎,殿前司同正將。德祐丙子,元兵入台,執其父申,欲殺之。温夫抱父頸而號曰:寧殺我,寧殺我,無害吾父。温夫被創而免,因以跛廢。初温夫議娶應氏,已納采,忽折其脛,眾勸之改圖。温夫不聽,曰:言猶在耳焉,敢背之?彼體雖虧,而行未嘗虧,何傷乎。應後得婦道甚,為一家之師。從兄埴翁死,以孤子託之,温夫授經納配,不翅已出者。
温夫子鎔,字可範,年十三,試藝鄉校,頃刻而就,人目為神童。丞相吳公,堅以孫女妻之。大母葉氏與其母春秋皆高,可範先意承顏,唯恐有不及。兄鎬早世,諸孤呱呱然無依,羞服婚姻,皆可範主之。
然自宣教府 君以下,族屬頗眾。正月之吉,與日長至,大合其族,行聚拜之禮。親之近者,浹旬則一會,飲酒哦詩,情文藹如也。有不至者,罰及之。凡遇疾疢死喪,輒遑遑往視,蹙額弗舒。旦暮必謁先祠,大寒暑不易,人取以為法焉。
家畜二貓皆孕,一既產出,為人所縶,未產者往乳之。及其歸也,同一窟而哺子,人以為和氣之應。
鄉井服可範之化,苟有赴愬,不之公府,而惟其言是聽,皆悅服而去。里有陽歸堰,溉田萬畝,當農功將興,可範必繕築以利民,糧書之修,閭師並緣為姦利,可範履畝,而覈其實,鄉鄰德之。
可範性端恪,子姓有不善,面折不恕。然其律身尤嚴,日抵暮,輒懸燈書其言行於籍,不可書則不為。年九十二,忽無疾而卒。
惟天台素為文獻之邦,如南塘陳茂卿,謙齋吳清之,直軒吳直翁,慥堂鄭景温,是四君子者,皆與聞濂洛關閩之學。故其鄉邦之間,金舂而玉應,宮奏而商宣,所以咸有士 君子之操,如顧氏一門是已。
然其嘉言善行多可書,已見墓文,固可傳諸不朽,其或聞之父老之口者,歷年滋多,恐日就泯泯。族孫石樓縣令碩,乃件繫之,請予為之記。
嗚呼!世之求文者,奚翅數百,罔不欲譽己之善,而於其先德,則未嘗少留意焉。碩乃能一反其所為,得非知識度越於人哉。因不欲辭而書以遺之,使碩之後人,庶幾有所徵焉。
奉議大夫國子司業金華宋濂譔。」
據喻長霖《台州府志》卷九十三稱,該碑原立於仙居,已佚。碑文無撰寫年月,惟按文中結銜題奏議大夫國子司業一詞推測,應撰於洪武四年(1371)宋濂遷國子司業之後。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明初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學。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又為方孝儒之師。洪武十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涉胡惟庸案被誅,濂亦流放茂州,病死夔州途中。宋濂撰本文時,應尚在朝中為官。
顧歡,見《南齊書》卷五十四列傳第三十五,南朝梁時道家,生卒年不詳,字景怡,一字玄平,吳郡鹽官人。祖赳,晉隆安末,避亂徙居。家貧好學,年二十師事雷次宗,研習老莊玄學,通解陰陽書,精道法數術。因母亡,隱居不仕,於天台山開館授徒,徒生常近百人。齊高帝蕭道成慕其風教,徵為揚州主簿,詔進京,歡獻所撰《治綱》等,即辭官歸里。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再徵為太學博士,亦不就。晚年尚服食(道教修煉術),不與人通,卒於剡山。
據1997年《天台縣志》載,今坦頭鎮歡嶴片百丘村前,尚有顧歡墓,碑銘書「宋顧歡大人之墓」,諒為後人重修之衣冠塜也。
顧知言,南宋時顧歡後裔,生於紹興年間,定居天台懷仁村,亦通黃帝內經之學。因研製雙解散控制温台瘟疫,曾以一貼藥為皇帝治病,御賜顧一貼稱號。其懸壺濟世善行,至今猶在天台流傳,並定農曆十月十日為其紀念之日。
顧玉文是宋時天台歸仁鄉懷仁村人。萬暦《仙居縣志》亦載其救父孝行,雖過程與碑文所記稍異,但其冒死救父而致殘則一致,後在鄉侍母孝養彌篤,聞名鄉里,入祀鄉賢祠。
顧碩,據上述《台州府志》人物傳二十三載,碩字景蕃,仙居人,尚書陶凱甥也。洪武中以通經儒士授石樓知縣,在任興學愛民表著忠臣義士,擢吏部主事。靖難之變中,得知朱棣篡位,即棄官逸去,隱身富家牧牛。每出牧攜一竹笥,緘縢甚密,暮歸即枕之卧,或問此中何物,須珍之乃爾,輒悶悶不答。四顧無人常慷慨悲歌,曾作飯牛行,有曰掛書不讀項羽傳,火牛未用田單策。永樂二十一年,聞赦乃闢笥,出衣冠,服之告別主人,詢其詳始知為石樓知縣也。著有《石樓文稿》。
天台顧知言一族,各世代事蹟載之先德碑者,為留存至今唯一信史,彌足珍貴,特予抄錄,以使廣為流傳,用以糾正傳聞錯誤,並示天台顧氏之源頭。
此外,《台州府志》人物傳十七,尚記載宋之顧士則者。士則字孝仲,年四十方登紹興十五年進士,授樂清縣尉,未赴任。民國《天台志稿》則稱,其避難至天台歡嶴顧家坦,居十年至路口。長子拾序遷玉湖,次子拾德遷邢顧。是否亦為顧知言一族之同支,則不詳。
有關天台顧氏族譜有二:
一、《樂安顧氏宗譜》,清道光三年本,略云顧氏自南朝梁以後,世居台州,一世祖顧肇仁,北宋時遷居仙居。存卷為世系圖。
二、《樂安顧氏宗譜》,清光緒十二年本,存卷為傳。
仙居古名樂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以其地為洞天名山,下詔改樂安、永安為仙居。據文獻顯示,以上兩譜收藏於上海圖書館,可資參閱。
(2013年寫於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