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顧氏石函古譜評述

顧氏石函古譜評述

          顧庭銘


  前言
  在顧姓諸多宗譜中,有一份《石函古譜》,係元顧興於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九月所撰。因年代較早,成為後世修譜者,引作原始史料,例如無錫《顧氏大統宗譜》等,甚至新修家譜,亦在因襲引用。
  然此譜來源神秘,所列世代名諱,又多怪異難辨,頗受質疑,特撰文評析之。
  古譜摘述
  《石函古譜》流傳至今,只剩序文一篇,譜傳一篇,茲摘錄原文要點如下:
一、發見過程
「今年(1295)二月已卯,暴風疾雨,祖考郡馬公塚前拔一大松,地裂丈許,不肖深惜之,躬自撫視,從坎中得一石函,上有古篆文十字,莫有識,亦莫能啟。子孫之聚觀者,群集而譁,遽相授手,偶墜地,遂四裂。得紙冊一束,包裹皆腐,攜歸暵之風中陰處,細揭之,乃先世譜牒也。其紙若楮皮,獲之甚喜,遂虔告於祖宗曰:是譜也,祖宗之靈,乃以詔我也。於是編錄成帙,以遺子孫,子孫其謹守之,毋輕以示人,庶不負祖宗呵護之意矣」。
二、譜傳內容
  譜中所尊始祖為顧野王,生於公元518年,世居吳江顧墟,他的先世少康,至野王已歷七十世,並云自三十七世始,不姓姒而旌顧。其中三十八至七十世,業經今人范縣顧雙進先生在新著《顧氏世系探索》一書中辯正;又在譜傳之末附有一線圖,共列一九世,已延伸至明清兩代,諒係後世續添者,一併從略。
  茲將一至三十七世原文圖解如附件。
                    
                                     
                    
  古譜述評
  一、本譜作者顧興未見元史,惟從古譜內容,知其乃顧野王一支後裔,郡馬公之孫,無錫《顧氏宗譜》記載,興是炫之子,勝、隆、良相之父,繁衍成支,世居吳郡。其餘生平行誼等均欠詳,惟既撰譜傳世,當是儒林中人。
  二、家譜功能主在傳世,使子孫後代知道根之所在,然本譜却密藏石函,埋於大松之下,如非暴雨地裂,將永不面世;假如墓主視古譜為珍寶,如同古代竹簡、帛書一般隨葬,亦應入置墓穴,何以埋在墓前大松下;古譜既能封入石函,按理亦能啟封取譜;子孫授手擾及石函墜地,落差不過人高,何至脆弱四裂;包裹皆腐獨譜不腐等,種種情節多不合常理。
  三、實則此類石函傳奇,史書不乏先例,但多與符瑞或道術有關,茲舉類例數則如下:
  「煥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題刻,一曰龍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間氣不復見矣」。(晉書˙張華傳,卷36   「吳郡臨平湖,一旦自開,湖邊得一石函,中有小青石,刻作皇帝字」。(宋書˙符瑞志17
  犍為郡某道觀,內有一石函,長三尺,密封堅固。唐代宗大歷年間,郡守命開啟檢視,道士懼曰:「開啟石函有大禍」。郡守怒,用巨繩栓函鼻,由幾十頭牛拽引之,果被打開,內不過數十軸符咒耳,遂重鎖如故。是夕,郡守暴死,靈魂入至地獄見冥司,冥司告曰:「你擅開石函,將削壽十五歲,今剩兩年壽終」。郡守還陽,果然於兩年後去世。(張讀宣室志˙尹真人)
  此外石匣藏寶,石匣藏咒語,石匣藏預言等傳奇故事,世上流傳更多。
  四、關於石函譜傳中第一世俶,少康之子,《路史》作季杼,可解作少康嫡子杼之季弟,《吳越春秋》則按古越語「號」稱無(毋)餘。至於錫土會稽以奉禹祀之年代,一般年表皆定在少康二十二年(公元前2068),但是否即是句踐遠祖,則須先分清血統和法統之別。
  世系是血統之延續,雖有嫡傳,兄終弟及,廢長立幼,同宗過繼、兼祧之別,但體內Y染色體等基因都相同,除非是異性入贅、螟蛉子等才會改變。法統只是權力取得後,去統治一方,與子民間並無血緣,道理甚明。
        故將俶列為顧姓遠祖第一世,是將法統、血統相混,犯了基本錯誤,近世學者都持此看法。
       五、綜觀石函古譜,由俶至無疆間歷時約1700餘年,傳三十六世,每世代平均相隔約四五十年,繁衍綿延尚稱合理。但細究內容,發見仍不脫《吳越春秋》《史記》等書中越國世系。只不過在無壬之前插入十六世,無(目睪)、夫鐸之間插入八世,將世代增多,使世系繁衍趨向合理。
        這是因為:
        《史記》中說:「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禹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後世質疑「後二十餘世」怎會傳了1600多年。例如岳飛自公元1142年迄今,只有870年間已傳了三十八世。
        《越絕書》中說:「夫鐸以上至無餘,久遠,世不可紀也」。     
   《吳越春秋》則說,無餘傳十餘世後沒落,後代淪為編民,由無壬起,係越人藉神巫之說,自已擁立之共主,已非無餘血統。
        《竹書紀年》則只記載句踐至無疆間世代,餘無著墨。
        這樣的歷史紀錄,一直令顧姓族人耿耿於懷。《石函古譜》是將顧氏遠祖世系,鋪陳得超越過以上各書,使越王句踐世系能上承夏禹,與中原諸侯同列華夏血胤。
        六、《石函古譜》說,無疆之子勳宰,是顧氏得姓之始。此點在《越絕書》中說,無疆之後是之侯、尊、親三代;《吳越春秋》中說,是玉、尊、親三代,兩者只差一代,似有較大可信度。即使勳宰是以上三代中其中一代之別名,但為顧姓得姓之說,仍有疑慮,蓋因《史記》未載此事,西漢中葉以前亦未見有顧姓人物。故目前仍以因顧餘侯而得姓,較有別史作依據,亦能得到多數顧姓宗親認同。
        結語
        元顧興《石函古譜》頗富緯書和道書色彩,企圖以神秘氣氛取信後世;再以增補世代方式,彌補世代之不足,用意在於使顧姓遠祖上承夏后,儕身於華夏貴胄之列,可謂用心良苦,應予尊重。惟家譜乃史之一種,貴在記信不記疑,後世修譜者,不宜再予引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