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明代顧成墓誌銘

                                  明代顧成墓誌銘
  說 明
  明開國功臣顧成(1330-1414),江都人,生於元至順元年十二月十六日,歿於貴州任上,時在明永樂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享年八十有五歲。由子勇及孫興祖等,扶柩歸葬於今揚州城南祖壠。
  公元1958年考古發掘此墓,第三度出土一方完整墓誌銘,今存揚州雙博物館。因年久,銘文已有部份磨蝕,經筆者暨揚州該館莊志軍先生,會同判讀,已全部得識。
    合槨女棺之陰屍身份,究係顧成元配彭氏,抑繼配穆、李氏,失考。
    據《北游錄‧紀聞上331》載,鎮遠侯顧成葬江都縣官河之東岸,亂後為逆僕所發,訟于官,逆僕論死。追回黃金十兩,白銀五十兩,銅爐等物。塚骸朽盡,僅骨在。
  本墓誌銘出土,有三項重大意義:
  一、顧成共有三座墓,從墓誌銘內容,證實葬於揚州者為真身墓,餘兩座位於貴州及南京者皆非。前者證實為子統媳俞氏墓,後者據汪宗伊等修明《應天府志》卷二十二宅墓載,證實為孫興祖墓。
  二、銘文係由揚州儒學教授藺從善,於永樂十三年正月三日所撰,離顧成晦期僅隔七個月,故文中所述成在往生時之子、孫、曾孫等十八人名諱,被視為最正確史料,可供校正顧成後代各分支族譜中之錯誤,及考證顧成正確世系。
  三、靖難之變時,成之家人被建文帝誅殺者,不只長子統一人
顧庭銘  顧雙進識 
                                    
             
  
  明故征南將軍鎮遠侯顧公墓誌銘
  惟顧氏之先,肇居湘潭間,世遠代易,名德不復識。公之祖、父咸習武事,以拳棒得名,且連舫為業,往來江淮,遂家于揚州江都之笊籬灣。
  公諱成,字景韶,生于元至順庚午十二月十六日。比長就學,略涉文字,狀貌魁偉,膂力絕人,尤善馬槊,挽強命中。
  歲乙未,大明兵臨和(1)渡江,丙申本州亦附。公乃仗劍詣轅門,遂處戲下。自丙申至洪武改元,從大將連年搏戰,功陞武略將軍,金吾副千戶,佩刀近侍。嘗扈從過陳州,舟忽膠淺,公乃入水,以背負舟,奮力大呼,船隨浮行焉,授堅城指揮僉事。討信陽、唐州等處,授宣武將軍。至平巴蜀,復調貴州,連破洞寨,誅擒王玄保,迭鎮遠夷。
  後從征雲南,克普定,平西堡,遂蒙龍衣金帶之賜,特陞昭勇將軍,普定衛指揮使,尋陞鎮國將軍,貴州都指揮同知。
  先是大兵將南討,總戎以普定為南詔後門,托公控搤之。其地即古羅甸國,諸洞寨蠻僚,數反覆無常,微公之方略勇毅,曷能剿絕除獮鎮寧邊境哉?是以朝廷知公之偉績,屢加賜賚,陞驃騎將軍,右軍都督僉事,充總兵官,佩征南將軍印綬,進討貴州之叛夷。仍以普定衛使,官其子統。
  三十一年公歸朝,三十二年公至山西,恭遇今上肅清內難。兵至真定,公察識天命之所在,即投誠歸款。上喜,資以軍務,使輔守北京。公感腹心之托,殫慮竭誠,攻守之具,罔不完固。累陞至後軍都督,褒錫之命,煥乎有光。上入京師,大統克正,定功命賞,遂封公為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後軍都督府右都督,鎮遠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世承襲,鐵劵攸錫,儀物荐如,山河帶礪,與國咸休。曾祖、祖、父追封侯爵,妣及公配皆為夫人。
  俾公遠鎮,邊氓復安,酋豪懾服。後征臺羅苗,既平而歸,公夙疾復作,奉表于朝,永樂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卒于鎮所之正寢,時年八十有五矣。
  子男八人,統為普定衛使,先卒。勇為貴州衛同知。曰銑、曰銓、曰銳、曰亮、曰三聖保,皆早世。曰源方弱冠。女七人俱適顯窗。孫七人,曰再興、曰興祖、曰旺興、曰長壽、曰福壽、曰普忠、曰普德。興祖襲普定之職。姪曰瞻,尚蜀府富順郡主。曾孫二人,曰重興、曰永興,俱幼。
  惟公資稟重厚,德宇寬弘,膽略過人,老而益壯。凡遇攻守,必圖萬全,愛惜吏士,信服蠻夷,雖趙奢、郭子儀無以過也。繕甲兵給餉饋,雖蕭何、寇恂無以踰也。自始持戰以至封侯,凡有俘虜,未嘗妄戮,甚至求其親而遣之。不以富貴而驕人,不以暗昧而廢禮。正家有法,訓子有方,身處邊陲,心在王室,其忠義仁勇蓋天性也。
  今其子勇暨孫興祖等,奉旨歸葬于江都永真鄉笊籬灣(2)之原,附先壠也。卜於永樂十三年正月七日掩壙,先期來請銘,乃為之銘曰:
惟田之藏,乃豐其粱,惟德之厚,乃昌其後。
顧氏之先,端朴淳茂,不偽不囬,彼蒼錫佑。
繄公之生,適逢世運,獲遇真主,仗劍以奮。
東征西討,爰茂乃功,擢鎮邊陲,寵祿日榮。
天命聖皇,大統克正,定為元勳,實曰佐命。
世襲侯爵,朱紫盈庭,富貴壽考,令終令名。
奉旨歸葬,江都祖塋,用相厥哀,以矢斯銘。
  永樂十三年歲次乙未正月三日,將仕佐郎揚州府儒學教授藺 從善撰。
  此志乾隆已巳(3)曾出土,旋埋故所,越百六十五載後再出,迭檄追索,又壹載,始致之所。鑒庭(4)記。
  致 謝
    本墓誌銘拓本,係由揚州雙博物館莊志軍先生,於公元2011年提供,並指導協助判讀,特此致謝。
       1.和,指和州,今安徽和縣,扼長江,為江防重地。
2.今揚州城南柴油機廠內。
3.乾隆已巳,即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越一百六十五年,已是1914年。故1958年為第三次出土。
4.耿鑒庭(1915-1999),揚州人,名耳鼻喉科專家,醫史學家,文獻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