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老撾見聞

老撾見聞

顧庭銘

百越後裔
  九十一年十月十日,在難得的機會中飛抵中南半島內陸國老撾,因受交通所限只遊歷了永珍(Vientiane)、旺陽(Vang Vieng)及龍勃拉邦(Luang Prabang)三地。老撾使用天城體字母,外人看來無異是天書,沿途又蒐集不到中英文地圖或導覽這類資料,故一路見聞有限。幸虧在出發前拜讀了申旭先生所著之《老撾史》,成了旅途中最佳的嚮導。
  老撾國名係沿襲明史雲南土司「老撾」軍民宣慰使司而來,俗稱撾家,主體民族源自雲南哀牢山脈中之哀牢夷。在台灣稱為寮國,因老、牢、寮皆源出中國西南古時百越系之僚族,只是音同字不同。但僚字古今寫法不同,古寫並不通寮,因寮訓為小的房屋,例如工寮、娼寮等,故稱老撾為寮是音通義不妥。老撾的英譯為Lao,而西方人根據葡萄牙人使用之拉丁語系寫成Laos,老撾人很在意字尾無端多個S,聽說還曾要求聯合國正名過。撾,國音讀ㄓㄨㄚ,證諸元史中有老告,其他私人著述中也有老抓、潦查等,因此讀ㄓㄨㄚ似乎並不算錯。不過此行導遊介紹撾的讀音應是ㄨㄛ,申旭先生在書中也解釋ㄌㄠˇ ㄨㄛ是從僚的方言音慢讀而來,真是行千里路勝過讀萬卷書,受教了。
  老撾像一位羞怯的村姑,躲藏在中、越、柬、泰、緬五國包圍中,國際舞台上很難見到她的倩影。土地面積236千餘平方公里,相當於六個半台灣這麼大,人口雖只540萬,但與世界各國相比,已非小國寡民。北部是高地,佔全國面積70%,最高峰Phu Bia,海拔2,819公尺。中部多梯田,南部多平地,為主要耕作地。一列北南走向的長山山脈(Annamite Chain)在國境東側,與狹長的越南為界,雲南的瀾滄江進入老撾後改稱湄公河,也是北南走向,貫穿老撾全境,水系所到之處,集中了85 %人口,因此算是老撾的生命線。
  老撾的主體民族稱老龍族,佔全國人口約60 %強,居住在平原及河谷土地肥沃地帶。老聽族約佔人口30 %強,散居丘陵及山坡地,是老撾地區原住民的後裔。老松族佔人口10 %,散居高山地帶,是指十九世紀以後移入的苗瑤等族。
  但是這樣的三分法不甚科學,例如老聽族含有拉威、克木、哈尼等,老龍是包含老、傣、泰等,克木人族源迄今尚未確定,拉威、哈克等非屬百越系。官方宣布全國由68個種族組成,但從未公布詳細族名,可能由於過分複雜,很難定論。
國民平均壽命只有53.48歲,4559歲者在人口結構中佔9.7 % ,為東南亞各國中倒數第2名,不算很理想,這可能與少數民族之近親結婚,及當前缺乏醫療衛生設施,有密切關係。
全國85%人口信仰小乘佛教,佛寺兩千,佛塔上萬,教化人民養成與世無爭的人生觀,民族性顯得十分溫柔和善。《清史稿》列傳屬國三之三中稱讚他們是「奉佛教,好生惡殺」。此行沿途與老撾人交往中,確也體會到這裡民性善良,十分難得。不過近年來西方以美國為首的垃圾文化,像病毒一般的傳播到東方,老撾的傳統道德標準內心價值觀,到底能堅持到何時,令人擔憂。
老撾是以百越系民族為主體,但在越民族進入前,自然也同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有所謂原住民的存在。其中一支稱為尼格利陀人種,俗稱小黑人,而我國史乘稱為僬僥氏者較受公認。
  根據《竹書紀年》中記載,帝堯時僬僥氏即來朝,貢沒羽(箭)。《山海經》、《史記》、《後漢書》等也都提及。《史記‧南越列傳》稱他為裸國。《新唐書》真臘傳,說在真臘北有道明國,「道明者,亦屬國,無衣服,見衣服者共笑之。無鹽鐵,以竹弩射擊鳥獸自給」。這說明到十世紀初葉還是一支原始的遊獵民族。
  但因僬僥氏矮小無文化,在物競天擇的自然原理下,逐漸被同化、驅逐或消滅。現今在東南亞地區傳說還存有少數,躲在深山老林中遺世孤立,鮮為外人所知。
越民族之移入為期甚早,《竹書紀年》記載周成王十年「越裳氏來朝」。《後漢書》卷八十六亦提到交阯南有越裳國,周公時「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
  越裳是古越語,以漢語譯之應作裳越。裳與撣為同音,在西漢以前同稱為裳,今在泰緬交界處尚遺有撣邦一族。裳、撣、泰、傣、老撾族源可萬宗歸一,都是百越系民族。
而大量移民入老撾者為哀牢夷,《後漢書》卷八十六記載,略以哀牢夷世居牢山(今雲南保山縣),子孫繁衍後散在谿谷,絕域荒外,未嘗交通中國。光武二十七年,其王賢栗等始率種人內屬。哀牢人皆穿鼻儋耳,渠帥自稱王,耳皆下肩三寸,知桑蠶織布。
  哀牢之牢與僚、老、駱同音,是老撾民族之先人,八世紀以後因受漢民族影響,沿著瀾滄江水系南下,入老撾境內,佔居河谷平原肥沃地區,同時將原住民後裔之老聽族排擠上山,成為民族主體。十三世紀元軍南征更促使哀牢夷南移。
  百越民族之所以能移民中南半島各地者,除了躲避漢蒙等民族南下壓力外,尚有一地理因素。從自然環境看,雲南、廣西和中南半島屬同一地理區域,境內山脈相連,河川相通。有紅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水系向南貫穿區域全境。初民是逐水草而居的,只要自己人口擴張,沒有外來壓力下也自然會沿著江流南下,找尋最適宜可耕可漁可牧地點定居下來。
  越族移入老撾後連帶傳入種植水稻、畜牧、紡織、習水善舟、崇尚龍圖騰等文化。此行所經之處,尚見老撾人以糯米為美食,尤以紫色糯米為珍貴。婦女在家中以腰機織布,圖案美觀,色彩華麗,縫製成衣在巿集出售。
傳統居舍為干欄式吊腳樓,在鄉間山區幾全用茅草結頂,竹編為牆,建築雖然簡陋,但夏無颱風,冬無霜雪,可保安全無虞。不過每年五至十月為雨季,屋內濕熱,屋外瘴氣,日子想必並不好過。在都市者則多木造吊腳樓,以瓦楞鐵皮為頂,居住文化與中國西南越系民族無異。
  至越人文身雕題,原本非百越系民族全都如此,《後漢書》即未說哀牢夷有此俗,故所謂文身雕題連同歷史陳跡之穿鼻儋耳等,此行無論在都市或鄉野皆未見之。
瀾滄王國
  老撾境內正式建國,始自公元1353年之瀾滄王國,終於1697年國家分裂為三,歷344年,算是國祚綿長。此期間相當於元順帝十三年至清康熙三十五年,中間經過了元衰明盛,明衰清盛,換過三次朝代。
  老撾在元史中無傳,明史列入雲南土司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以刀線歹為宣慰使。清史有傳,已視同屬國,不過清史稱他為南掌。南掌與瀾滄同音而異譯。
傳說中九至十二世紀瀾滄王國建國之前,有吉蔑人(真臘)進入建立過孟斯瓦國(Muang Swa),中史無考,可能尚是文明未開之遊獵部落。
  十二世紀末,吉蔑國衰,受羈縻之孟、老等族興起。老族首領坤披法及子法昂(Fa Naum)得吉蔑王室之助北征老撾。1343年坤披法去世,由弟繼位,1349年法昂爭位,擊敗叔父,1353年在川銅(Xieng Dong)(今龍勃拉邦)登基,肇建瀾滄王國(Lan Xang)。法昂在位20年,拓彊闢土,與越暹締交,威望大增,並引進小乘佛教。其子桑森泰(1373-1416在位)改進內政和增強國防。
  老撾語瀾意為百萬,滄為象,瀾滄王國意為百萬大象之國。
  據《明史》卷三一五,老撾於建文二年(1400)遣使入貢,以後歷經永樂、宣德、景泰、成化、弘治、嘉靖、萬曆等朝前後入貢三十餘次。明朝也多次遣使回訪,互動密切。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起方不見入貢,可能因國內政局混亂。明史記載老撾土司分招木弄、招木牛、招木化三級,而以招木弄為宣慰使。其轄區東至水尾,南至交趾,西至八百,北至車里。
不幸瀾滄王國夾在越緬之間,1479年越南入侵,1565年起緬甸也三次入侵,政局混亂了兩百年。
  公元1637年瀾滄國王蘇里亞旺薩(Sulinya Vongsa)接位,是一位強人,在執政57年內創造了黃金時代,他擴充領土至雲南、緬甸撣邦、泰東北及柬埔寨、越南。
  公元1694年蘇里亞旺薩逝世後,侄孫三人爭奪王位,國家分裂成北部龍勃拉邦中部永珍南部占巴塞(Champasak)三國。自此內戰頻仍,國勢式微,再度引起強鄰泰越緬等入侵相擾,最後結局是至1778年三國全歸暹羅控制。
  《清史稿》卷三一五記述,南掌自雍正七年(1729)起歷嘉慶、道光三朝皆多次遣使入貢。咸豐三年起受雲南回亂及太平天國起義影響,道路受阻,貢遂絕。
  南掌為求生存,只有同時入貢越南及暹羅,後越南衰,再降為暹羅屬國。1893年併入安南,成了法國保護國,自此與中國斷絕了宗主關係。
老撾風情
  老撾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迄今尚未開發完成,在偌大的一片江山中,一定蘊藏著不少自然奇景,將來會讓世人刮目相看。法國人六七十年的殖民,民情多少褪了色,目前在都市中已很難見到原汁原味的老撾風情。
川曠(Xieng Khuang)石缸,是最引人入勝的古代人文遺跡。川曠省在老撾東部,是苗瑤聚居地,人口不足二十萬。在一處山坡上散布著三百具左右石缸,大小不一,大者高約1公尺3.2公尺不等,直徑0.6公尺2.7公尺不等,最大者估計重約6噸。
  此行雖未曾到達川曠,但在永珍玉佛寺中陳列一具真品,也算見到了他的廬山真面目。
  考古者研判,石缸大約是在25003000年前石器時代人的遺物,用途不明。有人猜測是Khun Chuang時代為了慶祝征服Pakhanh巿之酒器;有人解釋是石棺,因在附近發現了人骨、用具及飾品。姑且勿論其用途為何,單從工藝方面去想,在沒有鋼鏨這類工具的石器時代,如何將石塊中間挖空並鑿成缸狀,就已令人百思不解。
  龍勃拉邦古稱龍蟠,人口不足四十萬,在永珍以北295公里之湄公河畔與南康河交匯處的盆地中,是瀾滄王國龍興之地。公元1520年波希沙拉王(Phothisarat)時代才捨此地遷都永珍。在此作為政治中心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日子裡,給後人留了不少古蹟,此地山明水秀,傳統文化色彩也較永珍為濃。
相通寺(Vat Xieng Thong)座落在湄公河畔,始建於公元1559年之沙哈希拉王(Setthathirath)時代,造型美觀雅緻,是老撾全國佛寺藝術代表。四週有許多小廟和佛塔拱圍,內藏珍貴佛像,只在潑水節才開放殿門,供信眾入內膜拜,平時遊客只能在寺外瞻仰他的風采。
  王宮博物館,位於巿內普西山下之湄公河畔,建於公元1904年,原為希沙凡龍(Sisavangrong)王宮,外觀莊嚴,園林廣闊,館中陳列老撾國史、文物、國王塑像以及王室服裝、用具,各國贈送禮品等。
普西寺(Vat Pusi)位於普西山頂,是巿中心點,建於安努路特王(Aunrut)時代,寺中鐘鼓聲可傳播全巿。山上有臥佛,金光閃亮;還有佛腳印藏於山洞中。山不在高,有佛則靈,長年遊客如織。
唐丁山洞(Tham Ting Cave)位於湄公河岸峭壁上,是石灰岩洞,乘船溯河而上,在船上即可見到洞口。洞不甚深,已發現四百餘年,內供大小佛像三千餘尊,洞內主持僅婦人一人,香火寥落。
其他巿內還有西瓜塔(That Mak Mo)形似大西瓜,大約建於十六世紀,塔容斑駁,無甚引人入勝之處。
永珍現在是國都,原名Vieng Chan,法國人統治後改為Vientiane,位於老撾中部湄公河邊,人口約50萬,多現代化建築,郊外還可看到一些自然風光。
巿內塔鑾(Pha That Luang)漢語實為鑾塔,建於公元1556年,是代國王和高僧存放骨灰之所,塔面貼金,閃亮耀眼,塔高三層,是老撾萬座寺塔中最宏偉的一座。傳說內藏佛祖胸骨,是耶非耶無從評論,但老撾人則深信不疑,對此塔特別崇敬。
玉佛寺(Vat Phra Kaeo)建於1565年,是沙哈希拉王所建之王室家廟,當時主要為供奉從龍勃拉邦帶來之一尊玉佛而建。不幸這尊萬人景仰的佛像,卻於1778 年在暹羅控制老撾期間搶走,現供奉在泰國曼谷的玉佛寺中。永珍玉佛寺現已改為佛教博物館,存放佛教珍貴文物和佛具。
施沙格廟建於1818年,保存完整,內藏佛像萬餘尊,部份來自龍勃拉邦,最古老佛像有千年以上者。
香崑廟其實是一座佛像公園,所有佛像都塑造在露天平地上,佛像大小不一,神態各異,雖都斑駁不堪,但歷史只有五十多年。
凱旋門(Patuxay),1969慶祝脫離法國獨立時興建,是永珍巿地標,代表老撾人追求獨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外觀巍峨,惟已陳舊。
                                         
  
  南娥湖(Nam Ngum Reservoir)離永珍60公里,建於公元196972年,係築壩攔水而成,面積250平方公里,淹沒大批山林,露出山頭三百餘座形成湖中島嶼,人稱千島湖,是巿民最佳遊憩去處。
旺陽(Vang Vieng)離永珍160公里,屬喀斯特地貌,有桂林似的山水風光。也有一處七星溶洞,內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等,位於幾十丈高的岩壁上。旺陽地區山美水美,人稀地曠,未受污染,堪稱世外桃源,深受西方人士喜愛,多來此渡假。旺陽觀光遊憩潛力深厚,前程似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