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布農文化見聞

 

布農文化見聞

玅林

  布農原鄉

  素聞台灣原住民布農族,其分佈在南投信義鄉之巒社和郡社兩群,擅長單口腔喉音,加上多聲部複音和聲。於小米豐收後酬神獻唱,名之巴希布布(Pasibutbut),即學名八部合音。此曲曾於1952年經日本音樂家推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出,掀起樂理論說,而致響譽國際。而余亦歷年來頗以未能親耳欣賞此曲為憾。

  一一二年十一月,台灣島上氣溫漸降,已適於出遊;遠兒亦於年前卸任輔英科大校長,回任教職,已有餘暇悠遊山林。遂父子結伴,同遊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拜訪布農族卡社部落,欣賞達瑪巒文化藝術團之精彩演出,以了宿願。

  十一月十九日,星期日,天晴。我們分從台北桃園兩地,如約於上午九時許,在高鐵彰化站會合。然後換乘計程車,以一小時三十分鐘車程進山,於午前抵達地利村。

  地利村原名達瑪巒(Tamazuan),位於丹大林區入口,現有村民千餘人,乃布農族原鄉。據說該部落原居中央山脈之巴庫拉斯,因該地謀生不易,乃集體遷村於此。

  今全村仍保持著布農族古樸文化,吸引外界遊人趨之若鶩。今沿路兩旁可以看到族人從事狩獵、農耕、祭祀等塑像,及經由結繩記事發展而來之曆板畫,指導著族人生活節奏。

  入村已是晌午時分,我們先在Si Ka Ka打尖,欣賞著老闆娘用棕櫚葉摺成之器皿,和全店之鄉野情趣。遂點了麵餅等,胡亂地填飽饑腸。

  從地利村往內深入,過濁水溪可到名勝雙龍瀑布及七彩吊橋,因限於時間和體力,未敢冒進。地利村給我的印象是寧靜、古樸和熱情。

  天籟之音

  午後遊人逐漸聚集到達瑪巒文化藝術團,等待著欣賞13:3014:30之精彩演出。該團成立於民國九十年,由附近各部落組成,主在傳承布農族傳統文化。因由日月潭風景區贊助全部演出費用,故觀眾入場一律免費。

  劇場是一座高大敞棚,四面無牆,與山林野趣結成一體,棚內地坪即是舞台。演員包含男女兩性和老中青三代。他們都穿民族傳統盛裝,十分驚艷。

  演出指揮是一位壯漢,他手持一束青綠芒草。芒草代表生生不息,是巫師與靈界溝通法器。他指引著演員魚貫進場,和各種打擊樂器起音,乃全場靈魂人物。

  在一小時連續表演中,包含著五個曲目,即:大自然的呼喚,獵槍之祭,婦女生活之歌,飲酒之歌,最後演出小米豐收之歌,掀起高潮,使全場觀眾都沉醉在古樸的樂舞中。

  前四曲使用之樂器,包括木鼓、木杵、臼、簸箕、竹夾及不明竹器等。使用之道具有獵槍、腰刀、酒器和農具,都是古時使用之日常器具。

  木鼓,剜木成腔,在劇場一側置地成行。用雙杵舂擊,發出孔孔之聲,引導著起音,和擔負全場配樂。

  臼乃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鑿木石為臼。穀之始曰粟,舂之於臼,去其秕糠,發出沙沙之聲。今天演出增添十數枝木杵,直接舂地成音,錯落有致,在空靈曠野中,聽來十分悅耳,名為「杵音之樂」。

  木杵,以堅硬木料製成,呈圓柱狀,長比人高,兩頭較粗,中部較細乃握把。舂地成音之良窳,全在木杵之材質和形狀。今日杵音技藝已漸式微,幸有年輕愛好者繼起,向耆老習製木杵,苦練杵音,曾組團在國家劇院演出,發揚光大。

  箕乃圓形竹器,俗稱簸箕。古詩形容「竿頭擲穀一箕輕,忽作晴空驟雨聲」。簸時發出沙沙之聲。

  竹夾用以夾物,用力空夾,發出答答之聲。

  鼓、杵、箕、夾等配合發音,交織成樂,充份顯示布農民族累積之經驗及智慧,乃人類寶貴智慧遺產,願繼續發揚光大。

  末後演出八部合音,被譽為天籟。天籟者自然界之音也。例如空木蜂鳴,瀑布迴音,松竹搖曳及水流潺湲等。所發出嗡嗡、嘩嘩、沙沙、呼呼……等音,都收入全曲旋律之中。今主唱者男子十二人,手牽手圍一圈,身子隨著節拍左右律擺。另有女子八人,牽手成排,不唱,僅配合全曲舞動,狀似陶醉。全曲無詞,僅以單腔喉音發出a, e, i, o四音,分成四聲部,由低音漸昇至高音。

  據懂樂理者言,耳敏者能聽出五度泛音;在聲譜儀中,可顯示八度泛音。此曲之奇妙,非文字所可盡述,還須讀者前往親耳聆聽。

  布農族傳統信念,認為此曲唱得越好,越對神明崇敬,則來年小米越發豐收。

  全程演出以杵音之樂及八部合音最受激賞。可惜樂團設於深山老林中,道路艱險,外界愛好者不易進入。

  曲終意猶未盡,邀請聽眾共舞,台內台外一片歡樂。

  民族概況

  布農族(Bunun)係自稱,人的意思,舊稱武崙族(Vonun)。總人口約六萬餘人,四分之三集中在中央山脈兩側之南投、高雄、花蓮、台東四縣。而在南投之仁愛、信義兩鄉又集中總人數之三成,乃該族分佈之重心。

  據說其民族發祥地,是在雲彰投交界之濁水溪流域,因故內遷南投山區。至十八世紀,再往中央山脈擴散至花蓮之卓溪、萬榮,台東之海端、延平諸鄉。

  山地崎嶇,溝壑阻隔,歷久產生文化差異。今已分為六群,即卓社、卡社、丹社、巒社和郡社。另有蘭社群者,分佈在阿里山附近,據說已被鄒族同化。

  但該族定居濁水溪流域之前,來自何方?學術界及布農族自己都心中茫然。民族學者說她先祖可能住過華中地區,以後遷入南海島嶼,改變了語言文化。陳奇祿先生推想,大約於三千年前,進入台灣生聚。

  布農族各群間,對於祖先之創始,流傳者不合常理的說詞。例如郡社群說是一對男女來自巨大的葫蘆和鍋子,婚後繁衍成族。卓社群說是在拉蒙山區有一隻糞金龜做成糞球,十五天後一對男女始祖從糞球中走出來。巒社群說祖先是虫子所變。又曰祖先是從山上巨石裂開所生。或某女因感恩嫁狗,此狗後轉化為人……。

  此外,布農族也有射日神話。在太古時期,天空出現兩顆太陽,日夜照射大地,使河流乾涸,草木枯萎,農田歉收,民不聊生。一對農民夫婦到田裡工作,褓襁中嬰兒亦被晒成蜥蜴。父親氣極,決心偕長子前往征討太陽,以報殺子之仇。他們千里跋涉,最後射中一顆太陽之右眼,使之變為月亮。從此天地分清日夜,草木開始繁榮,田裡有了收成。又說月亮常用鏡子照看右眼傷勢,此鏡即是台東山區之嘉明湖。

  語言是隨著時空因素不停的在演變。六萬餘人之布農族,竟形成五種方言。余前曾偶讀齊姓語言學家編撰之布農語讀本,雖不知出自何支方言,但見其例句「爸爸打Alang」,作:

  Maludah(打)tama(爸爸)alang

其句子結構,亦為動詞在句首之南島語VSO模式,亦證明此族遷移過程必然經過南島。在今日通行國閩客語之大環境中,布農語想保持歷久不衰,也確非易事,今原民會竭力維護中。

  布農族體質,膚色較深,身材略胖,小腿腓腸肌發達,整體觀感似乎接近亞洲北方人體型。因久居山林,養成堅毅不拔精神,對人不苟言笑;但相處時久,也會感到幽默熱情一面。布農族是一支極為優秀之民族,在政學藝體各界人才輩出,詳見《維基百科》記載,有紀曉君、高勝美等名人56位之多。

  社會習俗

  親族 社會習俗是約定俗成之無形規範,包括生計、風尚、禮節、習慣、信仰、祭儀等。布農族社會,由個人依次形成家及家族。再由數個家族組成氏家族。亦可由幾個世代組成大家族,人口常聚居數十人。親族間擁有共同獵場,擔負共同生計。該族是屬於父系氏族,子女從父,由子繼承家業。

  部落 布農族集各親族為部落,過社會生活。部落有首領,負責對外事務處理,包括協商、結盟、保衛領域等,通常由功勳彪者擔任。祭司需有豐富農業和氣象知識,並熟習各種祭儀。在現行政治體制下,傳統組織尚可並行不悖。

  婚姻 布農族屬於嫁娶婚,過去多由長輩決定。也知近親婚配其族不蕃,故選擇對象有嚴格禁忌。諸凡同一氏族,或五代之內之姑表和舅表親,四代之內之姨表親,都在禁婚之列。婚後生育,男方必須殺豬送至女方親家,生女送半條,生男送一條。女方家族要準備嬰兒服、被子、刀等回禮祝賀。

  命名 布農族取名,是按照「自己名+氏族名」方式,氏族名亦可置前。目前氏族名已有百餘個,例如住山上、神箭手等。至於自己名,則是長子女襲祖父母名,其餘子女按排行襲叔祖叔伯姑姑等名。在這種方式下,會有同名現象。同名者互稱Ala,彼此有特殊情感。

  生計 布農族傳統生產方式,是以山區燒墾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米、玉米、甘薯等。目前飲食習慣已有改變,多半以稻米、地瓜為主食。副食則為野菜、蕈類與樹豆。樹豆別名木豆,可食可榨油,為多年生灌木。與外族接壤山口,近年發展觀光產業,日益蓬勃。

  服飾 男子服飾較簡,特色是一件白色有紅色條紋之無袖對襟無鈕之上衣。女子服飾較繁,上衣右斜襟鑲邊,以藍黑為底色。給人一種低調、冷靜的感覺,又有奔放優雅的一面。再以色線在上出圖案,增添美感。外罩紅色肚兜。

  酒禮 此行發見布農族飲酒,亦有飲酒之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之禮,人人皆有暢飲豪爽氣概,手舞足蹈之歡。

  信仰 布農族傳統信仰中,有天神和精靈兩個觀念。天神主宰人類一切,是倫理道德最高典範。人在做天在看,違反天神意志,即會降禍於身。精靈是指宇宙萬物之靈,萬物消亡靈即離開。人之靈魂有善惡之分,一旦離開人身,人即死亡。善終之祖靈會保佑族人。近年已有天主、基督教傳入,族人信之不悖。

  禁忌 布農族習俗中也有不少禁忌,例如女人織布機具,忌諱男人觸摸。男人獵具、腰刀等亦忌女人觸摸。屋中爐火,左爐煮人食,右爐煮豬食。祭儀時左爐禁熄火。孕婦忌吃飛鼠。新嫁娘入門不吃豬腸。女兒出嫁不吃豬頭肉。小孩不吃雞內臟。女人不吃豬蹄……,時代在進步,禁忌諒有改變。

  祭祀 因對天神和精靈之敬畏,而有歲時祭儀。在台灣各族原住民中,布農族是祭祀最多之一族。在一年四季中,按照祭期順序,依次有播種、封鋤、除草、驅疫、打耳、收穫、嬰兒、新年、進倉、開墾、拋石、番薯以及首祭等十三種之多。每種祭祀都有固定日程、方式及配合演唱之歌曲。

  例如每年121月行播種之祭,唱播種之歌及前述小米豐收之歌。45月打耳祭,上山打獵回來後,全體男性輪流射鹿之耳。唱狩獵凱旋之歌,打耳祭之歌,傳授巫術之歌。67月收穫祭,感謝神明賜予豐收,唱收穫之歌。89月新年祭,唱正月之歌。

  從祭祀中,也可知悉布農族過去曾經有過現已杜絕之獵首行為。例如每年34月及911月農閒時,到外社出草,獵回首級舉行首祭,炫耀戰功。唱首祭之歌,獵首凱旋之歌,報告戰功之歌。

  感 想

  由於布農族有一支奇妙的巴希布布,促使我對她作近距離觀察,再查諸靜態文獻,概略地瞭解此族文化。但始終難解的還是這支民族來自何方?台灣民族學者將之歸類為南島民族,又說源自大陸百越或百濮,也說其先祖生存過華中地區。這些終久是推測,難作確證。

  我在探索布農族源過程中,聚焦在下述幾點。一、射日故事;二、神與靈的觀念;三、石生或狗生之說;四、祭儀的樂章。似乎也看到一些華夏文化的殘跡。是巧合,還是淵源,特再闡述於次。

  布農族之射日傳說,也可見之於先秦文獻。例如楚辭章句中說,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不少古文獻都有類似記載,例如「羿射九日,落為沃焦」等,內容稍異,情節雷同。

  天神和靈魂觀念,與漢人完全一致。即使今日科學昌明時代,仍然深植人心。飲酒之先亦有敬天敬地敬祖先之禮,則與北方滿蒙習俗全同。

  布農族祖先起源石生之說,與我國古文獻記載全同。大禹治水時變為巨熊,孕妻塗山氏見而驚嚇變巨石,禹追索其子,石裂子(啟)生焉。至於布農祖先狗生之說,則與苗族始祖盤瓠說同。

  而最難得的是布農族祭祀時之樂曲,此與先秦雅樂如同出一轍。

  我國雅樂是在西周初年由周公制定,乃祭祀天地祖先等大典之正樂。《詩經》大雅小雅等傳其歌詞,以後傳入日本朝鮮琉球越南,而在我國反而式微,不過在祭孔八佾舞中尚可見之。

  至受漢人詬病布農族古時出草獵首之俗,殊不知在我國殷商廢墟中,乃司空見慣之事。

  余今雖不能明確認定布農族,源自華夏民族何一支脈,但也不能全般否定其關聯性。

  傍晚安返家門,圓滿完成布農族原鄉之旅,給我晚年歲月增添光彩。有勞遠兒一路相伴,殷勤照料,甚慰我心。(九十六歲)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魯凱文化見聞

 

魯凱文化見聞

玅 林

  重返霧台

  位於台北市襄陽路之國立台灣博物館,自民國112620日起,至翌年310日止,舉辦魯凱族文物特展,名之為「Kialreba重返霧台」。

  Kialreba係魯凱語探親之意。霧台則是屏東縣之霧台鄉,為魯凱族重要原鄉之一。

  本次特展,在貝洛桑‧甦給那笛米(PersangeSukinadrimi)先生等策畫下,經過了四年籌備。以百合花為主意象,將來自霧台、佳暮、阿禮等部落之原民服飾、配件、禮樂等傳統文物,分成百合花精神、母親的手、背負者、勇者的姿態等六個主題,作系統性展出,構思縝密。

  館中燈光、陳設、解說等均屬上乘,且有中英文及魯凱文對照解說,及視屏介紹。

  魯凱族自稱為Ngudradrekai,今簡稱為DrekayRukai。族稱原意有三種說法,其一指住在高冷山上之人;一說源自排灣語;又說源自卑南語,指緊鄰山腳之部落,目前似無定論。至中文族名之魯凱,始自公元1935年,係日本將含有排灣族之原名Tarisen,析出魯凱族單獨命名迄今。

  余特於72日及23日兩度入館參觀,深切地體會到該族係一支勇敢且唯美主義之民族,具有優良之歷史傳統。在我參觀印象中,似乎見其文化深層,隱約地見到一些原始的華夏文化痕跡,心感親切。茲特將參觀實物,視屏觀賞,及事後查諸文獻等,所得之感悟,一併為之記。

  民族傳統

  人口 魯凱族全國總人數,據原委會統計共13,697人,分佈在全國各縣市。但集中於原鄉台東、屏東及高雄三地,佔總人口之七成。尤以屏東人數最多,幾佔總人口之半。不過近年因族人工作及讀書原因,幾近半數族人暫離原鄉,進入都會區生活。

  族群 以上三縣之魯凱族部落,成群體型態分佈,分為:

  東魯凱群,位於台東卑南鄉之大南溪上流,主要為東興新村等;

  西魯凱群,分佈在屏東縣霧台鄉之隘寮溪流域,包括好茶、阿禮、吉霧、霧台、神山、大武、佳暮、谷川八部落。

  下三社群,分佈在高雄縣茂林鄉之濁口溪流域,包括多納、萬山、茂林諸部落。

  三群之間,在語言、社會制度、文化表徵各方面,各有若干程度之差異,尤以下三社群最為顯著。以人類創生說或族源而論,因東魯凱群最接近卑南族,同樣有祖先登陸東海岸,然後落腳中央山脈兩側之說。西魯凱群認為祖先是由太陽、陶壺或石頭所創生。下三社群則傳為發源於茂林大小鬼湖之地。南轅北轍,無從採信。

  族源 至於魯凱族之族源問題,學術界同樣感到撲朔迷離。凌純聲、李壬癸諸先生認為是大陸江南古越濮或越僚民族之一支,於5,0006,500年前南下入南海。陳奇祿先生估計是在2,5003,500年前從南海島嶼北上入台。這是因為魯凱族文化,含有南島文化,其底層也能看出一些華夏文化殘跡,而作此聯想。台東卑南遺址先民(非卑南族),經考古鑑定,生存於3,5002,300年前之間,到2,300年前以後則不知去向。學者推論可能翻過大南山建立霧台社,疑亦為魯凱族之源頭。究竟如何,無人能說得確實。不過,筆者在參觀現場視屏中出現之人物,其面貌頗似南方漢人。學術界在研究魯凱族人體質時,也持此說。

  族花 百合花(Lilium)分佈於溫帶地區,素有霓裳仙子之稱。由於其花朵高雅純潔,被魯凱族奉為族花,作為頭飾佩戴。在女性象徵貞潔無瑕;在男子代表狩獵英勇。平民想戴百合花,古時須經過「配花權」儀式。百合花盛開時發出淡淡幽香,媲美水仙、梅、菊、茉莉等。又因百合之名,寓有百年好合之意,故漢人自古作為婚禮時之吉祥花卉。

  圖騰 圖騰(Totem)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原始宗教之雛型。初民將某一動植物,視為部落保護神,予以崇拜。相信祂有超自然能力,可以保護部落,進而形成群體團結精神。魯凱族圖騰是百步蛇(D. acutus),學名尖吻蝮,為台灣六大毒蛇之一。其排毒量大,攻擊性強,棲息於海拔100m1400m之間。族人將之刻於屋簷板、立柱或日常器物之上,代表民族崇高神格。蛇之圖騰崇拜,在華夏民族中,起自女媧伏羲時代,至今尚見殘跡。

  語言 魯凱語是僅有一萬三千餘人使用之語言,分佈在相鄰之高雄屏東台東三地,卻衍生出官方認定之東魯凱、霧台、大武、多納、茂林、萬山六種方言。其中前三種比較接近;後三種差異較大,幾乎無法對話。

  語言功能在於社會群體之訊息傳遞,現今顯然有了障礙。今後是繼續容忍其分歧,抑使之統一,成了難題,非筆者所敢妄議。

  語言學家認為魯凱語是台灣原住民語言中,唯一沒有南島語配列(分布)之語言,如以漢語文法觀之,確實難見堂奧。惟筆者前研讀齊姓語言學家編撰之魯凱語讀本,見有一則例句「我打你」,作:Walumaz(打)—aku(我)musuane(你)。見動詞在句首,當亦為南島語VSO模式。這種模式之語言,在大陸古今各地似未見之。

  魯凱語近年頗受強勢語種之影響,在年輕族群中母語漸次流失,原委會積極搶救中。

  社會概況

  階級 魯凱族之社會階級制度是歷史的遺存,在現行政治體制下,仍受尊重。區分為頭目、貴族、士族、平民四級。階級是世襲的,不過女子婚配男子入贅後,子孫即會改變原有階級。各階級享有不同權利。頭目擁有土地資源,可向族人徵收土地稅山林稅。可刺胸紋,家屋可有特定雕刻。貴族是頭目之近親,土地可免稅。士族是有優良事蹟或才能者,經頭目允許,可享免稅或可戴花冠。由長子一人繼承階級,餘子女皆為平民。平民多為佃農,向頭目租地耕作並納稅。所謂頭目稅是指農耕收穫或野味等。

  在魯凱族社會中,也有相同階級聯姻之門閥觀念。不同階級聯姻,則會產生階級升降情事。

  氏族 魯凱族之家族偏向雙系繼承。由長子繼承家屋、家名,其餘子女婚後必須遷出。如無男嗣,則由女子招贅繼承。

  婚姻採一夫一妻制,擇偶對象考慮相同社會階級。子女命名採「非永續式家名制」,方式為:

  「已名+家名」,或「家名+己名」。

        但成家後另換新的家名。所謂己名,是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同輩長者之名。此制優點在於保留在族譜中身份,也易於認出親人。

  房屋 魯凱族生存於中央山脈南段中海拔山區,建築材料就地取材。西魯凱群與下三社群,以當地黏板岩之石板為建材,古時只剩樑柱使用木材。東魯凱群則使用木料、竹子為建材。現家屋結構體已改用鋼筋水泥,僅餘外牆仍貼石板,以保持傳統風格。

  家屋作橫向長型,內分三室。中間為正房,是起居室和臥室,兩側為偏房作廚房、倉庫及放置工具之用。

  家屋規模也分階級,頭目家屋較大,享有屋簷板雕刻百步蛇等權利。前庭寬大,中立石柱,示為頭目官邸,供族人聚會。

  生計 山區居民生存空間崎嶇,土地貧瘠。以往農業從「刀耕火種」開始,維持生計困難。一般農作物為小米、旱稻、甘薯、花生、玉米為主。其中小米種植面積最大,收成作為主食之一。

  農事耕作通常由女性操持,多以換工方式進行,並以收成一部份作為參與者酬勞。狩獵是肉類食品來源,屬於男性工作,亦在表現英勇,為佩戴百合花必要條件。

  但魯凱族是勤奮有智慧之民族,深信人定可以勝天。在今發展養殖、畜牧、種植水果,發展觀光產業等,創造之財富,足以維持生計。此可從歷年舉辦各種祭祀活動中,見到之絢麗繁華程度,知其已富足有餘。

  服飾 魯凱族之衣飾和頭飾,為台灣原住民中最華麗者之一。衣飾用麻棉或皮革為材料,分為盛裝和常服兩種。

  女子盛裝包括頭巾、雲肩、長袍、腰裙、綁腿、手套等。雲肩最美極精緻。袍長及膝,開衩至腰際,無領。衣襟右衽,類似漢俗。全衣精緻鑲邊。男子盛裝包括皮帽、頭巾、上衣、肩帶、鹿皮套褲等。上衣對襟,短至腰。

  盛裝以黑或深藍為底色,顯示高雅與剛毅。以紅黃綠三元色之刺、貼布、綴珠等方式,作人首、太陽、百步蛇、陶壺、牽手雙人等圖案,琳瑯滿目。

  展示之八套男女服飾,皆未見足履,似乎古俗皆跣足。

  頭飾,男女有別,也代表社會階級。女性頭飾包含頭巾、額帶、頭帶等,配以流蘇、琉璃珠、響鈴、百合花等。男性頭飾較簡,以百步蛇圖騰為主,加以山豬獠牙等。

  服飾之中,凡冠鷲鳥羽毛、百合花、太陽、百步蛇等實物或圖案,限頭目或貴族使用,不可僭越。不過今日此限似已鬆動,因服飾已是商品,可公開交易,但價值不斐。

  祭祀 魯凱族信仰除祖靈外兼及外來之耶穌基督,並將聖母瑪麗亞本土化,予以穿戴魯凱族傳統盛裝及花冠。族人透過祭典和儀式與神靈溝通,祈求消災賜福。

  傳統祭祀重心在於小米歲收。除感謝神明賜予豐收外,也藉機穿著盛裝與會。於祭祀神明後,集體攜手歌舞慶祝。時至今日,團聚聯誼意義已大過於祭祀。

  小米豐收祭,又稱豐年祭,每年於小米收穫後在固定期間舉行。屆時族人準備小米糕、小米飯、小米酒等,於祭祀後分享。一部份向頭目納貢,再轉分需要之人。

  黑米祭,為茂林多納部落重要祭祀,於每年十一月舉行。

  萬山祖靈祭,是萬山部落最具特色之祭祀。每年四月於特定之祖靈屋舉行,祭祀內容包括神石(Doloi)祭拜,祈求祖靈保佑族人平安。並舉行一種名為「拉巴巫賴」之競賽活動,以考驗30-50歲男子抵禦外侮和保護族人能力。在此活動中,顯示古時似乎也有獵首行為。

  盪鞦韆,為魯凱族主要聯誼活動方式,通常於祭祀之後或舉行婚禮之後,未婚男女邀請聯誼。由男方負責搭架,並擺動鞦韆繩,邀請之對象登上鞦韆板,由男方將之盪至最高點,一昇一降,來回擺動,十分刺激緊張,達到感情交流沸點。

  感  

  余兩次入館參觀魯凱族文化,最難解的還是她的族源問題,這支民族究竟來自何方?不過這支民族既是以百步蛇為圖騰,又不禁使我想起我中華民族始祖之女媧和伏羲。祂倆都是人首蛇身,因交尾而繁衍後代。這自然是圖騰,是神話。實質意義是在表徵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殖力,是民族生命永恆之象徵。

  歷史上夏商周三代,都是以蛇為圖騰之後裔。夏禹姒姓,在古代巳為姒之初文,巳即蛇。長江流域之巴人,是氐羌族始祖。巴的原意是食象之它(蛇)。《山海經》說它食象後三歲而出骨。

  華南民族多被說成是蛇種。例如南蠻是蛇種,閩越亦是蛇種。其他黎族、侗族有蛇祖;苗族有蛇娘;畲族有蛇仙。記得前遊閩越原鄉武夷山區時,見古鎮樟湖有蛇王廟,香火鼎盛。

  筆者幼時在鄉,巫術盛行。鄉民生病,無醫可治,多求之於女巫,俗稱「肚仙」。她問明病情後,即向蛇靈焚香膜拜,口中唸唸有詞。未幾,見其全身顫抖,哈欠連連,說是蛇靈來附體,狀甚嚇人。隨後告知解厄之法,通常是於夜晚盛飯一碗,焚香一炷,向著某一方向祭拜。送靈後反問,方才「先生」所說為何。

  如遇大旱,鄉民在廟祝率領下,敲鑼打鼓至山林尋蛇舁回祭,直至下雨方予釋回。此俗在民國二十年代猶可見之。

  三國時代,丹陽太守吳人沈瑩,在其《臨海水土志》中記載,略以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山夷呼民人為「彌麟」,彌麟兩音拼讀之即是閩。魯凱族亦夷州(台灣)山夷也,視為閩越之一支,華夏之南方餘脈,似不為過,特此求教於高明。

 

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烏來泰雅文化見聞

 

烏來泰雅文化見聞

玅 林

  屈尺分支

  台灣泰雅族(Atayal),係民族自稱,原意是人;他稱甚多,例如黥面番、王字頭番等。據近年統計,全台約有9萬餘人。在各族原住民中,以人口論,排名第三,僅次於排灣族、阿眉族。

  從其古時文化之馘首、文面、室內葬及尚不知製陶技術等之原始程度,學者推論,大約應是早在五千至六千年前,就已從大陸地區南下,繞經南海島嶼,再入台定居。

  此因其語言係VOS語序模式,並未在大陸古今越荊僚夷地區中發見,卻見之於菲列賓之他加祿語等,而作此聯想。今時下一般即習稱之為南島語族,卻與海島非人類發祥地之學說相悖。

  台灣泰雅族是原住民中,最早進入台灣定居之一支,帶來了大陸和南島古老的原始文化。

  在今泰雅族中,對於自己之族源問題十分模糊,而且分歧。族中有傳言發源於大霸尖山等地,由巨石分裂而生一對男女,經婚配而繁衍成族。也有射日神話洪水為災等。既是神話傳說,自然無須認真。

  今全族分佈在台灣自南投到花蓮一線以北之山地,從事山林墾殖和狩獵生活,與外界接壤之山口,近年已發展出蓬勃之觀光事業,給民族帶來了繁榮。卻也因此逐漸淡化民族色彩,走向同土齊民。

  至於何以歷來要聚居山林,有外族壓迫說和躲避瘧疾說。今雖已全部解除,但基於歷史傳承,現今仍聚居山林,過著悠閒自然生活。

  多年來,族人順著山澗溪流不斷向北綿延。部落間受山河區隔,阻礙彼此往來,歷久產生語言文化等差異,而有民族分支。今一北一南區分為泰雅亞族和賽德克亞族。泰雅亞族又分支為賽考列克群和澤敖列群。烏來之泰雅族,是屬於賽考列克群下之馬立巴系統所含之「屈尺群」。即今烏來區內之烏來、信賢、忠治、福山四地也。

  烏來原鄉

  民國112年春月,余趕在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重修閉館之前,特專程前往參觀。晨間,自台北市乘客運至青島東路轉新店客運前往。連同烏來觀光台車,一路刷悠遊卡乘車,十分簡便,感謝政府敬老德政。

  該館位於烏來街12號,係由前鄉長米臘‧瓦旦先生推動,得前尤清縣長支持,於1990年開始籌劃至2005年落成。現全館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樓建築。外觀門牆上有一巨幅頭像,那是烏來泰雅族始祖亞維波納(Yavipuna)公。現一樓展出泰雅歷史文化等;二樓展出泰雅族狩獵武器、生活用具,以及祖靈文化等;三樓展出泰雅族服飾與紡織文化等,琳瑯滿目。充分顯示出泰雅族是一支勇敢和智慧之民族。

  此行使我概略瞭解到泰雅文化之過去和現在,特為之記。

  烏來地名由來已久,古時族人遊獵至南勢溪上游與桶後溪交匯口,發見泉水滾燙,大叫「Kilur-Ulay!」之聲。Kilur原意是燙,Ulay是驚語。後經漢人將Ulay以漢字記音為「烏來」作為地名,並誤解為溫泉,被鄉民竊笑至今。今烏來之名已代表全區,全國聞名。

  至於烏來一地之泰雅族始祖,據記載始於清中葉。原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之旁斯博干(Pinsebukan),因人口擴張而向北分遷。頭目亞維‧波納率族人順溪流遊獵至今福山以南札亞孔(Jiyacon)及李茂岸(Limagan)一帶,見溪流魚豐,山林獸多,遂決定落戶定居。以後族人再沿南勢溪北下,最後到達屈尺一帶,與漢人開發新店相抵而退回,故漢人亦曾稱他為屈尺番。

  今屈尺一地,已劃入新店區為里,屈尺之原意也已失考。

  頭目亞維‧波納逝於李茂岸,膝下六子。除一子病故外,餘五子分別在烏來全境建立聚落。經過時間推演,複雜的分合關係,最後形成今日之烏來、信賢、忠治、福山四聚落。其中嬗替過程複雜,詳情非遊人所能洞悉。

  烏來山地鄉,位於新北市南陲,雪山山脈西北麓,土地面積321平方公里。境內山巒密佈,有巴特魯山(1,117m)、下阿玉山(1,089m)、波露山(1,417m)、大桶山(916m)等39座。兩山之間必有一水,匯集成9條主要溪流,再一齊匯入南勢溪上游,成為烏來之母親河,養育著數千子民,繁衍綿延迄今。

  據2022年統計,現全區人口共6,431人,其中泰雅族2,650人,佔41%,餘為共生之漢族。在全區五個里中,除福山仍是原多於漢外;其餘忠治、烏來、信賢已是漢多於原;孝義一地,竟全是漢人。無可諱言,今日烏來一地之泰雅族人,將日漸失去主體性。

  山林資源多樣,以觀光資源較為豐富,而余此行只見識到附近之溫泉和瀑布。沿南勢溪上溯有瀑布十餘處,以烏來瀑布最壯觀,亦最易到達。

  從泰雅博物館出發,進入烏來街,沿途兩側全是山產商肆和泰雅特色之食堂。到盡頭過鐵橋,拾級上山,坐觀光台車直駛勇士廣場。隔南勢溪仰望,即可見到對面山坡之烏來瀑布。他從山巔瀉落,猶如千丈銀帛,氣勢雄偉。豐水期會衝成兩支,更見磅礡。春季廣場中櫻花盛開,兩相輝映,剛柔並濟。烏來瀑布又名雲來之瀧,雲仙瀑布或白絲瀑布。瀑布之巔即是雲仙樂園,可從廣場後側拾級上山,坐纜車過溪前往。真乃凌空通幽,如入仙境,引人入勝。

  烏來溫泉主要分佈在南勢溪與桶後溪交會口西側。泉源來自插天山背斜裂隙。水質清澈透明,最高水溫可達78℃,酸鹼值ph7-8,碳酸氫鈉離子848ppm,鈉離子417ppm,屬中性碳酸氫鈉泉,被遊人艷稱為美人湯,對皮膚有美容養顏功效。現附近經營之溫泉浴場,有春秋烏來休假酒店等七、八十家,帶領著烏來觀光產業蓬勃發展。

  泰雅文化

  泰雅族大部份古時文化之基本元素,是篤信祖靈(Utux)在超自然意識中之存在。子孫們必須遵守遺訓(Gaga),方能福祿安康,如果違犯祖訓,犯了竊盜、姦淫等惡習,祖靈即會降禍於身,甚至波及全族,遭受水旱蟲災。

  故大部份文化,是從遵循祖先典範觀念而產生。例如馘首(me-gaga)(出草、獵首)行為,那是為了增強祖先靈力,出發點是取悅於祖靈,求取庇護降福。

  人有了災難、疾病等,都歸結到祖靈在作祟,必須央請巫師問卜並禳解。小米播種之前,收割之後,得感謝祖靈恩賜,要舉行播種祭、收割祭及祖靈之祭。

  泰雅族之室內葬,方式特殊,是將先人遺體埋在室內床下,待葬滿時再另建新屋居住。其出發點在崇敬祖靈,不願棄之於外,與之共生。

  在時代演變中,古文化已陸續革新,但深植於人心者,乃是敬天法祖意念,規範著族人意識和行為,不會改變。

  泰雅族之體飾文化,有文面、鑿齒、穿耳等項。文面是顯示部落生命力和戰鬥力。女子在成年初經後,並熟悉耕作和紡織,方准兩頰刺紋。男子要獵首或狩獵成功後,方准刺額紋。未經文面之男女,不被視為成年,無法結婚;且會受到族人歧視、排斥和譏笑。

  鑿齒是成年或結婚前,將門牙兩側之犬齒拔除。這樣齒隙才會看到紅紅的舌頭,認為好看且可愛。

  穿耳是耳垂處穿洞,以細竹或獸骨塞入。蕈形耳飾限頭目或馘首成功者戴用。

  在泰雅社會中,偏重於較進化之父系氏族制度。家庭之支配權,父大於母。家產由子繼承,諸子平分。子女取名,按父子(母女)連名制。父代之名,類似子代之姓,代代相繼,易於尋根。

  未婚男女可以自由戀愛,但不能有婚前性行為。且從優生考量,禁止高祖群間婚配,雙方戀愛成功後,得央請長老主持婚禮,並作水誓,以示互相信守,及清澈無瑕。結婚日行妻舅之禮,男方奉上獵物和酒食,雙方親友聯歡慶賀。

  在習俗中喜歡多子多孫,也有重男輕女情節。嬰兒出生後割下臍帶予以保存,將來給父母陪葬,情意至深。出生後十餘天,得請女巫袚禳,以防惡靈侵害。傳統觀念認為雙胞胎不吉,古時也有殺女嬰傳言。

  烏來泰雅語亦為VOS語序模式,屬於官方認定6種泰雅方言之一,賽考列克方言。其形成原因不外社會和地理因素,近年頗受閩南語國語之影響,經聯合國評定,列為脆弱等級。

  烏來泰雅文化在時代衝擊下,大部份已予革新。今日在烏來街頭大家說同樣的話,有同樣穿著,過同樣生活,已看不出民族區分。只剩矗立在勇士廣場之勇士塑像,仍穿著民族服飾,佩著武士刀,威風凜凜地堅守著傳統。在泰雅民族博物館,或在節慶時節之歌舞表演場合,才能看到華麗的民族穿著,臉上文飾則免了。今區內教堂林立,傳播著耶穌基督福音,多少已衝擊到傳統的祖靈信仰。

  感  

  泰雅族大部份古文化,都可在中華上中古史中見之。最早有記載的,見於甲骨文卜辭之中。例如在屈萬里先生《殷墟文字甲篇考釋》中,有:

  「戉隻羌?」3338-5

  「(羌幺)其十人?吉」854

等記載。這是預卜戉人能捕獲(隻)羌人否?(羌幺)為羌之動詞,在祭祀山川神靈時,欲砍十個羌人之頭作祭品,經巫師問卜為吉。這是距今只有三四千年以前,泰雅族已經南下之後之事。蜀國丞相諸葛亮,則以饅頭代表蠻首,祭瀘水亡魂。以後簡化為五牲,時至今日,晨起焚一炷香向天遙拜亦可。在大陸地區自族被禁止獵首後再無此俗。

  至於體飾文化,早在《山海經》中,即有雕題國及鑿齒國之記載。《禮記‧王制》亦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題,額也。到近世海南島黎族革除文面,貴州打牙仡佬革除打牙後,大陸已無此俗,只剩京劇尚有大花臉扮相。

  在古史中亦有后羿射日,夏啟石生傳說,同樣的感到初民愚昧,不信為真。

  父子(母女)連名制,在古時苗、瑤、彝族亦是如此,怒族採舅甥連名制,更是母系氏族社會之活化石。

  筆者遠祖算是于越之人,西漢時有位先人,在新陂撐船為業,擁楫而歌曰:

  「兮抃,濫草濫予?昌桓澤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漢字記音)

  船中貴客鄂君子皙曰聽不懂,召人譯成楚辭,原來是一首情歌。(見劉向《說苑‧越人歌》)

  古越語經過兩千多年蛻變,迄今衍生出「十里不同音」,說不清有多少種之吳語方言群,散佈在江南地區。近年得借重於國語,方可彼此充份溝通。今台灣16族原住民竟有50多種方言,今後在面對語言文化方面,要如何走向,確使政府陷入兩難困境。

  至於民族概念,我中華民族自黃帝肇始,以華夏民族為基礎。五千年來,先後融入東夷、荊吳、百越、東胡、肅慎、匈奴,成為今日之中華民族(林惠祥先生言),自然亦應包含泰雅族之源頭在內。這不是大漢沙文主義,民族發展就是如此,古今中外無一例外。例如滿族有自己語言、文化、歷史背景,曾統治中國近三百年,迄今也走進歷史。

  余此行,在烏來勇士廣場向當地土產店購買小米糕點,店孃見我年邁,特邀請我入店歇息,並招待冬瓜茶一杯。這一杯茶,清涼、潤喉、解渴,含有我中華五千年的民族情感!(九十六歲)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卑南文化見聞

卑南文化見聞

玅 林

  前 言

  余前於民國110年歲尾,遊台東縣考察卑南遺址。大略瞭解到5,3002,300年前在卑南山麓有一支古老民族,生聚數千年之久,遺下大量石板棺、石器、玉器等文物及遺骸,學術界曾掀起考古熱潮。但這支民族究竟來自何方,去向何處,迄今成謎。

  回程時,順道參觀南王里之南王國民小學,體會到另一支卑南民族文化風貌,再度引起我尋奇熱忱。該里西北是卑南山,東至台鐵台東站,南至太平洋堤坊,為卑南八社之一。現有人口約兩千餘人,歷來是該族之重心。

  現里中有座已有百年歷史之南王國民小學。從大門開始,沿途所見之圍牆、廊柱等,都彩繪著傳統紋飾,整座校園散發著濃濃的民族氣息。學校一側,則是傳統文化中心,裡面有古老工法興建之巴拉冠(集會所)、祖靈屋、瞭望台、摔角場等。南王里也是定期舉行海祭、猴祭、巫祭、除草祭、大獵祭等處所,現尚保持著比較完整之卑南文化。

  但必須說明的是,所謂卑南遺址先民,與今卑南族祖先,並非血胤相連,而是兩支同以卑南為名不同之民族。據陳奇祿先生說法,今卑南族祖先,遲至大約兩千年前才進入台東生聚,曾被花蓮縱谷之阿美族稱之為客人。

  南王由來

  台東市南王里之南王部落,真的封過王嗎,不,只是清帝封賞之六品頂戴,較縣長略大,王是俗稱。

  此事緣起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六月,台灣官府取締天地會,激起台南府以北會首林爽文於五十二年元月十六日率眾反抗,並得到台南府以南之鳳山天地會首莊大田率眾響應。事起後,清廷派陝甘總督大學士福康安調福建、廣東、浙江大軍入台圍剿,雙方對峙五個月。到次年,清軍得到原住民響應,在南投集集水沙連予敵背腹夾擊,才於次年生擒林爽文。歷時一年四個月之變亂方告平息。

  清廷論功行賞,認為番社響應有功,經福康安奏報,於乾隆五十三年,率屋鰲、阿里山、大武壟、傀儡山四總社之頭目、番目、社丁及通事等42人,赴京覲見皇上接受封賞。

  今所稱卑南社頭目比那賴(Pinadray),並不在受封名單內,而是其父親傀儡番總社頭目加六賽。據卑南社說法是因為加六賽年邁,不克遠行,由在西部營生通曉漢事之子比那賴代父受封。

  比那賴是卑南社六大氏族之一,於受封後統御後山七十二社。以後開始向山地番社徵粟徵肉,向沿海番社徵貝類。各社即稱他為Puyuma,寓有獲得番社貢獻之意。

  當時所稱傀儡山總社,即含有今日卑南社在內,是漢人對後山番社之俗稱。

  民族概況

  從各方資料瞭解到卑南族稱,漢人原稱她為八社番。歷來有彪馬、畢瑪、漂馬、普悠瑪及日人之プユマ等異稱。到民國四十三年間,才由政府正式命名為卑南迄今。但此譯名與民族自稱之Puyuma不符,大概是為了切合台東縣古稱「卑南覓」而來。至Puyuma之原意,傳說為都城或集中、團結等,至今已不甚瞭解。

  據公元兩千年左右統計,全族人口約近萬人,分佈在台閩各縣市。其中台東縣境內約六千人,大部份集中於台東市及卑南鄉,形成全族之重心。

  台東地區之卑南族人,自古生聚在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地區。分為南王、檳榔、寶桑,和知本、建和、初鹿、泰安、利嘉八社。各社對於民族起源說法互異。前三社流傳的是「竹生」之說,後五社流傳的是「石生」之說。部落間口耳相傳,內容稍異,也無從深究孰是孰非。

  竹生說者,略謂女神名Nunur,從大地出生後,將竹子插在部落南方之海岸邊,一對男女從竹節中出生,長大成婚後繁衍成族……。

  石生說者略謂海岸湧現浪潮,沖積沙土凝結成石。後石崩裂出生一人,雙膝長眼,小腿肚懷孕,生下一男一女,長大成婚繁衍成族……。

  今卑南族體質,膚色呈淡褐色,髮直全黑少波狀,雙眼皮出現率90%,蒙古褶出現率30%60%。中等身材,體型接近漢族和阿美族。

  卑南族是一支極優秀民族,族人中音樂、歌唱、舞蹈及棒球等人才輩出,享譽全國。

  社會習俗

  卑南族之氏族型式屬於母系社會。男子入贅女家,女兒繼承氏族姓氏。財產繼承也是母傳女,連家中祭祀都屬母親一方,並由女兒繼承。但隨著時代進化,今已有所改變,部份也傾向父系氏族制,子女可隨父姓,或經協議一半隨母,一半隨父。

  卑南部落中有著三種重要人物,歷來維繫著族人秩序和生涯。一是頭目,由部落有領導能力者出任,負責重大事務之協調,亦是各項祭祀及保衛領地之領導人物。在今日體制下,部份職權已被行政首長取代,但仍受族人尊敬。一是祭司,主持各項祭祀。一是巫師,兼有女巫男覡,族人印象中他們具有法術。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巫術在族中十分盛行,時至今日仍在為族人祈福避禍。甚至開業設肆,為人占卜。占卜方式以夢兆或鳥占為主。

  族人信奉萬靈信仰,認為宇宙間天地萬物皆有神靈,包括祖靈。神靈分善靈與惡靈,關係族人禍與福,故於各項祭祀之前,都先要告知神靈,祈求平安賜福。

  卑族族男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經過斯巴達式學長制的會所訓練。十二三歲時之少年期,即進入少年會所過集體生活,接受打屁股、跑步、摔角、練膽量等體能訓練,使成為強健、服從、守紀之普悠瑪。十七八歲時升為青少年期,入成人會所服勞役,參加成人活動和祭祀,服侍長老。主在訓練刻苦耐勞服從精神。二十歲後為成年期,在大獵祭時接受猴祭測驗,凡通過測驗才算成年。

  所謂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卑南族亦復如此。可歸納為除草祭、小米收穫祭、少年祭,大獵祭及聯合年祭等,各社按時或擇期舉行。

  小米收穫祭又稱海祭,每年七月舉行,在海邊向著蘭嶼方向,遙祭兩位先人帶小米種子進入部落。小米又稱粟是族人主要旱地農作物,亦是主食之一種,關係著族人生計,故受重視。祭後舉行摔角活動。

  少年刺猴祭,通常十二月下旬,大獵祭之前舉行。藉著刺猴鍛鍊膽識,及激發殺敵氣概。由於現代動物保育觀念限制,今活猴已由草猴代替。

  少年祭之前,部落少年,赤裸著上身,臉上塗炭灰,手捧芭蕉葉,結隊奮身奔向各戶,驅邪除穢,迎接新的一年。其過程與中國古俗「追儺」相同。

  大獵祭在古代其實是集體軍事行動,包含狩獵、復仇、獵首外,兼在巡狩領地。過去可長達數月今已縮短成數日。由頭目率領,在領地紮營、狩獵。結束當天,部落婦女等族人,齊集凱旋門,盛裝列隊歡迎,戴花冠、花環,唱著傳統古老的史詩,然後合族聚餐。大獵時遇上異族侵犯領地,自然要驅離,甚至引起殺伐。

  祭儀歌謠之一《出草敘事歌》,音樂幽雅,節奏明確,敘述著族人英勇事迹。連同其他祭祀之歌謠,近年已頗有學人深入紀錄整理。

  聯合年祭由各社輪流不定期舉行,隆重又莊嚴,規模盛大。

  感 想

  卑南族之族源問題,如同其他原住民一般,也是撲朔迷離。原因是該族沒有留下原始圖畫、刻劃、文字等史迹,無從判斷。文字之功能,是人類用來紀錄事或物,使之脫離口耳相傳,成為固定史料,遺憾的是無這種遺存。現政府雖在積極輔導創制文字,但已無法彌補歷史缺憾。

  卑南族自稱在Panapanayan登陸,並不知來自何處。現學者將之歸結為南海島嶼,統稱之為南島民族。但學術界公認島嶼不是人類發祥地。據陳奇祿先生說法,該族大約是古時從中南半島南下,繞經南海島嶼,約兩千年前再北遷經過蘭嶼進入台東。但此屬推測並無確證。

  台灣各族原住民,大半有矮黑人共生傳說,唯獨卑南族似未聽說有此傳言。此或可顯示該族入台時矮黑人已經絕跡,故入台年代應該較其他各族為晚。

  今卑南族人流傳著民族起源之竹生說、石生說,及歲末少年「追儺」活動等,其民族播遷過程在繞道南島前之根源,似乎也離不開華南之百越或華東之夷族。

  不過持此說之最大弱點是百越或東夷中,迄今並未發見有VOSVSO語序模式者。筆者猜想是在長期播遷過程中,受到菲列賓之他加祿語VSO一類語種影響,而改變了語序。

  我中華古文化中亦有下列類似記載,冥冥中似乎看到了卑南族影子,故引發上述遐想。

  《後漢書》卷八十六:西南夷者,在蜀郡外,有夜郎國……。初有女子浣於遯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視之,得一男童。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

  《淮南子》等記載:大禹治水期間,為開通崇山水道,以神力變成巨熊。被孕妻塗山氏看見,因驚嚇變成巨石。大禹追索其子,石裂子生焉,因而名啟。此即古史所說夏啟為石生之由來。

  《周禮》等古籍記載:古代大儺禮中侲(ㄓㄣˋ)子配合方相氏,白衣赤,元衣朱裳,手執桃弓葦矢,口作儺儺之聲,於除夕逐戶除穢驅邪。侲子年十至十二歲,一說十二至十六歲。儺禮今已失傳,傳說在公元七世紀左右傳入日本,得以保存至今云云。

  我中華初民,對於人類起源,似乎也同樣愚昧無知,甚至不瞭解「桑台之會」之實質意義。同樣衍生出竹生、石生、卵生、神生……甚至說踩巨人足跡而生等,荒誕不經,匪夷所思之說法。不過這也顯示初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過的是母系氏族社會。

  現隨著時代進化,這些錯誤認知,連同不良自虐陋習鑿齒、涅齒、雕題、纏足甚至人牲、殉葬等,從痛苦中覺醒,已相繼廢棄。

  任何民族其文化必須跟上時代,吸收新的優良元素,變化體質,日新月異,不能拘泥於老祖宗家法,而抱殘守缺。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明實錄顧成史料摘錄

 

明實錄顧成史料摘錄

顧庭銘

  前 言

  明鎮遠侯顧成(1330-1414),於元至正十六年(1356),在濠州歸附明太祖朱元璋,隨同抗元。至明永樂十二年陰曆五月二十五日,薨於貴州任所,服膺大明皇朝,前後歷經五十有八年。成公一生歷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功勳彪柄,追封夏國公。其史迹見於《明史》卷一四四列傳三十二,及散見於明太祖、建文(惠)帝、太宗三朝實錄中,以及相關明代文獻。

  成公原為太祖、惠帝朝中名將,靖難之變時,任建文帝左軍都督,率軍討伐皇叔燕王朱棣,不意於建文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師至真定兵敗被俘,投誠燕王。建文帝隨即在南京誅殺成公眷屬一十六人,予以制裁,但歷代史志均乏詳載。

  成公個人功勳,在太祖太宗實錄中均有記載,茲將相關原文,摘錄成篇,作為研究成公一生重要參考史料。可惜因永樂帝不承認建文為帝,致將建文朝實錄併入太宗實錄中,且經永樂帝多次刪改,內容已所剩無幾。

  成公一生忠於大明皇朝,卻不幸陷入明帝叔姪同門操戈,立場尷尬。朝野對成公所為亦難作褒貶,惟有遇事迴避。致成公眷屬被誅一十六人,除確知包含統、銳、銓、銑四嫡子外,餘均不詳其名,成千古莫名悲劇。

  明太祖實錄

  洪武十五年

  四月戊申,西堡蠻賊寇普定,貴州衛指揮同知顧成出兵擊敗之。時征南將軍穎川侯傅友德遣成守普定,會蠻賊一萬五千餘人來攻城,甚急。成堅壁不動,徐俟其怠,將兵出北門擊之,賊遂敗走。(v134-51

  洪武二十三年

  七月壬辰,普定衛指揮使顧成,蠹政受贓,及僭用玉器等物,為其下所告。上念成舊勞,詔勿問。但令都督府移文取其罪狀,以戒將來。(v203

  洪武二十七年

  七月壬申,普定衛西堡長官司阿德諸寨長卜剌贊等,聚眾作亂。命貴州都指揮顧成領兵討平之。(v229

  洪武二十八年

  六月己丑,普定西堡土官阿傍,誘集蠻民二千餘人叛。入山箐,時出剽掠。命貴州都指揮同知顧成等,領兵討之。(v237

  十一月乙丑,貴州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顧成等,討西堡土官阿傍,平之,梟其首以警眾。並擒殺群蠻五千三百二十六人,獲馬二十四匹,稻三千七百三十八石。 甲申,都勻衛豐寧長官司三藍等寨,並鐵梁平州西涼蠻賊達管等作亂,時都指揮同知顧成破土官阿傍還,遂移兵討平之。 庚戌,詔賞貴州從征將士。先是土官阿傍等叛,都指揮同知顧成統兵討之,上所部軍功至京。上命齎賞詣軍中,驗功高下給之。(v243

  洪武二十九年

  五月癸未,是月升貴州都指揮同知顧成,為右軍都督府僉事。成揚之江都人,自丙申從渡江,累官至貴州都指揮同知。復征康佐西堡、獅子孔、白石崖等寨有功,故升今職。(v246

  洪武三十年

  三月庚寅,水西土酋居宗必登、不科阿加等叛,殺普安衛千戶張駭,貴州衛百戶魏安、汪俊及軍士數十人。命右軍都督僉事顧成為征南將軍,帥貴州都指揮同知湯清,以兵五千,會左軍都督僉事何福討之。(v250) 癸酉,征南將軍右軍都督僉事顧成等,擊水西叛酋居宗必登等,斬蠻寇三千五百五十八人,生擒二千一百六十四人,獲馬二百二十七匹,必登遁去。(v251

  四月壬寅,征南將軍都督僉事顧成等,平水西諸蠻。初普定衛西堡長官司土官阿傍作亂,貴州都指揮使司發兵討破之。賊酋卜剌贊等遁去,與土官阿火者助必登劫殺官軍。至是,成遣普定衛指揮顧統,立賞格誘擒卜剌贊,復射殺阿火者必登,援絕遠遁,水西平。(v252

  五月丁卯,詔征南將軍右軍都督僉事顧成還。 己酉,命征南將軍右軍都督僉事顧成,討靖州洞蠻。時成統兵平水西叛酋,被召將還京,會蠻人寇五開,故遣使齎敕即軍中,命成與都指揮程暹統兵討之。(v253

  七月壬子,征南將軍都督僉事顧成等奏:水西叛酋必登不科阿加,聞官軍退,皆還舊寨,可乘機剿除之。上遣使勅報之曰:獸聚鳥散蠻夷之情耳,捕之則又逃竄,徒勞師旅,不如姑緩之,俟一二年再舉可也。敕至即移兵討五開等處。(v254

  九月乙亥,若五開蠻人果來連構,即調兵會征南將軍都督僉事顧成,同剿捕之。(v255

  洪武三十一年

  十一月庚子,水西阿曠畢所部土酋麼不,率化犵阿由那與西堡滄浪等寨長必莫者等,燒劫屯堡,聚眾作亂。征南將軍都督僉事顧成,發兵討平之。已而西堡賊阿革傍等復糾合阿黎寨三千餘人為寇,成遣安莊衛指揮使陸秉,普安衛指揮顧統等,分道擊敗之。其地悉平,成還京師。(v256

  明太宗實錄

  建文元年

  八月壬戌,右副將軍都督寧忠,左軍都督顧成,都指揮劉遂,俱被擒。斬首三萬餘級,積尸塞城壕,溺死滹沱河者無算。獲馬二萬餘匹,俘降數萬,盡散遣之……。

  須臾,將士縛顧成來見,上曰:爾皇考舊人,安得亦為奸臣所使。成泣曰:老臣實為奸臣所逼,無所逃罪。幸見殿下,如見太祖。然老臣不死,猶得效報。遂命釋成縛,賜之衣……。(v3

  建文三年

  閏三月己亥,翊日遣人送旗回北平,諭世子謹藏之,以示後世子孫,使知今日遇禍之難。都督顧成見旗而泣,謂世子曰:臣少從軍,今老矣,多歷戰鬥,未嘗見此也。(v8

  洪武三十五年

  十月丙寅,命鎮遠侯顧成鎮貴州。(v13

  永樂元年

  三月戊戌,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言金築安撫司等處,每有征討,輒率官軍土軍兼進,有功則兼賞之。宜今一概操練,庶可久長兼用。上遣敕諭之曰:卿策固善,朕慮土軍皆夷人,樂散逸而憚束。若使之同於官軍,或情有不堪。馭夷之道,當順情以為治,可斟酌行之。 庚子,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言:普定衛康佐長官司,歲秋糧止內普定衛。洪武二十五年始改輸安南衛,然康佐距安南衛三百五十里,往返半月。人負米三斗,止足途中之食,故累歲有虧。康佐距普定止兩日,若令仍舊輸普定,甚便之。(上)從之。(v18

  九月辛卯,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上言,臣奉命守貴州,招撫蠻夷,方隅暫安……。臣尚有欲言者,伏願皇上早立東宮,以定國本,副理萬機,永安宗社,使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不勝幸甚。書奏,上嘉其言,賜敕褒之曰:卿祇事皇考從朕于艱難之際,忠而自信,勇而善謀,協成匡濟,勞績居多,爰命往鎮舊邦,用佚高年。乃心不忘朝廷,以嘉言來獻。遣人齎千錠、文綺四匹、羅四匹、彩絹八匹賜卿,用答惓惓之誠,至可領也。(v23

  十月戊辰,賜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銀幣。(v24

  十一月壬午,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遣指揮李宣進馬,賜宣鈔十錠、紵絲衣一襲。(v25

  十二月癸未,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遣人馬且陳邊務,賜敕勞成曰:卿以重臣出鎮邊鄙,盡誠為國,計慮甚周,屢有建明,允愜朕意。眷念耆舊,綺注良深。特賜卿銀二百兩、鈔萬貫、彩幣八表裏,至可領也。(v26

  永樂二年

  正月丙寅,命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以官師市馬二千匹,悉給諸衛軍士。(v27

  永樂三年

  四月庚辰,鎮守雲南西平侯沐晟,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及陝西等都司,朝鮮等國,並四夷土官酋長,各遣人奉表貢金銀器、犀、象、馬方物,賀萬壽聖節。(v41

  永樂四年

  十二月庚戌,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奏招諭合江州等十五寨長光眼等向化。先是都勻衛光眼等聚眾作亂,攻圍合江州,命成招諭,至是皆服。(v62

  永樂六年

  三月己巳,召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還京。敕曰:卿等年高久處海外,勤於邊務。朕思念不忘,可即還京,用少佚勩,亦慰朕延佇之意。(v77

  四月戊申,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入見,上慰勞再四,賜白金二百兩,鈔四萬貫,文綺三十表裏。未幾,固請還鎮,從之。(v78

  六月壬寅,命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率貴州都司官軍,及泗城州土兵,征剿播州等處叛蠻。(v80

  永樂十年

  正月癸巳,敕勞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曰:朕久不見卿,寤寐弗忘。特賜鈔三千貫。卿其強食自安。(v124

  永樂十一年

  二月辛亥,初思南宣慰使思宗鼎,凶狠淫虐,生殺任情。與其副使黃禧構怨,累年互有奏訐。朝廷雖惡宗鼎,然以思氏世守其地,曲予保全……。敕鎮遠侯顧成,以兵五萬壓其境,凶党叛散,琛等就擒,與黃禧相繼械送京師,皆引服。(v137

  八月乙丑,命鎮遠侯顧成充總兵官,都督梁福等副之。統率湖廣貴州二都司,及武昌三護衛所,調官軍三萬人,剿捕台羅等寨反叛苗寇。上諭之曰,蠻夷叛服不常,蓋其素性。今討之非難,但慮傷過多耳。卿等至境上,且按兵不動,已遣人齎敕招諭,如招諭不服,進師未晚。(v142

  九月丙午,先是上以苗寇反叛,而鎮遠侯顧成國之宿將,久鎮邊陲,諳蠻洞地理及其人情。命成為總兵官,令與都督蔡福等協心討之。且命成俟招諭不服,而後進師。至是上慮招諭不服,而寇勢滋蔓。遂敕成等,若兵力不足,更於貴州都司調軍一萬,期以今冬平賊。(v143

  十月庚戌,敕貴州總兵官鎮遠侯顧成等曰:前命爾等征討蠻寇,兵力不足,於貴州添調一萬。今武當發回辰沅五開等九衛官軍一萬二千餘人,亦可選用。又令播州宣慰使楊升選調土軍六千。如選不及數,必得四千,聽爾調用。爾等同心畫策,必以今冬平除蠻寇。毋執見,以誤事機。(v144

  永樂十二年

  三月己卯,敕總兵官鎮遠侯顧成等曰:比知賊首就戮,餘眾潰散。今春耕及時,宜悉散軍回衛。若殘寇復出,俟秋成之後出兵剿除。(v149

  五月丁酋,鎮遠侯顧成卒。

  成之先湘潭人,祖父以操舟為業,往來江淮間,遂居江都。成字景韶,少壯勇,有膂力,喜習武事。自文其身,人稱顧花子。

  歲丙申,揚州歸附隸大將軍麾下,以勇稱。選為帳前兵,常執傘蓋侍出入,忠謹未嘗有過。初授百戶,從諸將征伐,升金吾衛副千戶,帶刀宿衛扈從。

  經陳州,舟膠於淺,成獨奮躍以背負舟而行,升堅城衛指揮僉事。

  平蜀破貴州洞蠻,克普定西堡,升昭勇將軍,普定衛指揮使。賜金帶織金龍衣,升鎮國將軍,貴州都指揮同知。

  初大軍征雲南,成鎮普定,扼其後路,蠻人無敢叛者,升驃騎將軍,右軍都督僉事,佩征南將軍印,鎮貴州。

  建文中,舉兵靖難,成率眾來禦。被執入見,上命解其縛慰諭之,令侍世子居守。成感恩圖報,盡心畢智,世子倚為老成。凡節制號令,禦備之方,一經於成。

  上即位,論功行賞,封鎮遠侯,命鎮貴州。

  永樂二年,招降貴州叛蠻,男女四百五十餘人。六年討平谷勞乖邊諸蠻。八年思州台羅寨酋長苗普亮等作亂。既招降之復叛,命成討之。進兵搗其寨,擒普亮斬之,並戮其眾,諸蠻震懾。

  還師至鎮無幾,卒,時年八十有五。訃聞皇太子遣官致祭。車駕還京,追封夏國公,賜諡武毅。

  (成)容貌魁梧,質直有膽略,粗涉書史大意。雖至大將,不以富貴驕人。在鎮日繕甲兵,申嚴號令,威信並行。蠻夷作生祠,祠之。及卒,吏民哀慟。子統八人。統普定衛指揮使,勤(勇)貴州指揮同知,統先卒。(v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