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河南范縣顧氏碑文評述

 

河南范縣顧氏碑文評述

顧庭銘

  緣起

  近據河南范縣顧氏宗親,從網路傳來該縣某地一方碑文,交託研究。此碑係當地族人,於公元二○○四年,將該地顧氏族源世系,刻石立碑,以昭子孫,永遠銘記。

    慎終追遠,立意頗佳。惟經核閱,該碑文內容與史實全不相符。特為文剖析,以正今日譜牒界亂象。

  碑文

  始祖夏國公顧諱景詔之碑。

  建文年間,先祖顧成屢立戰功,敕歷封武略將軍。永樂年間,又平南夷倭,所向披靡,后敕封夏國公。

  順帝年間,高祖顧聖禮,江蘇淮安人。率二子,長子德,後徙昆吾;次子賢,後徙昌樂府。

  德二子,長子顧成,字景詔;次子顧時,字時舉。賢二子,長子立字守欽,次子顧凱。

  先祖顧立,扈衛將軍。先祖顧時,帝封濟寧侯,後移居商丘一帶。高祖顧聖禮,晚年隨孫顧立居濟寧而逝,后又將靈柩運往德處昆吾。

  今將先祖履歷銘碑為言,且又昭告後人。

  先祖顧成,生于一三三五年七月八日,卒于一四二一年十月五日,享年八十六歲。

  公元二○○四年立。

  評述

  一、茲先將碑文原意圖解如下,顯見成、時二公,乃同父、祖之昆仲,為碑文最基本錯誤。其餘人物,皆不知所出,難以評述。

    聖禮→長子德→成、時

       次子賢→立、凱

  二、按成、時二公,皆元末明初,追隨太祖滅元掃蕩群雄之勳臣。但亦在政局演變中,有過跌宕起伏,史跡斑斑,給予後人無限敬仰和哀思,細節請參閱參考文獻中之拙作。

  三、成公(1330-1414)先世,源出湖南湘潭。據《英賢紀略》、《皇明名臣琬琰錄》和《江都縣志》等記載,綜述如表,元明兩代世系為:

    高→長子百三

         次子百四→千二→萬一→

                朱氏 周氏

  成公曾大考百四以上,世居湖南湘潭。自大考千二公遷江都定居,三代操舟為業。元至正十六年,成公因緣際會,得追隨明太祖起兵伐元,終成開國勳臣。

  又據成公墓誌銘等:子男八人,統為普定衛使,先卒。勇為貴州衛同知。曰銑、曰銓、曰銳、曰亮、曰三聖保,皆早世。源方弱冠。

  成公八子各有不同遭遇,詳參拙作相關文獻,從略。

  其中亮為庶出,任武略將軍,襲武昌左護衛中左所。亮之子保再襲父職,於明宣德五年,隨武昌衛改制為東昌衛,入駐山東聊城。再於明正統六年,改隸濮州備禦千戶移駐濮州西大街。自此落戶生根,繁衍後世,遍佈相鄰各縣,今族眾已多達三千餘人。

  本碑文所稱之顧氏,即為其中一支,有《濮州顧氏族譜》為證。

  四、時公(1334-1379)世系,據《明史卷一三一‧列傳十九》,及《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七》等,綜述如下:

    顧十四→文俊→道祥—→→敬、英、華、秀→琰

    王氏  林氏   雷潘氏   李氏    

  明洪武十三年,時公病歿於戰場。同年秋,復受胡惟庸叛亂案牽連,子敬坐死。餘子英、華、秀是否因年幼,免受連坐,不明。但查第四子秀,據文獻記載,曾多次易名,是否表示逃過一劫。

       敬之子琰,則受蜀獻王朱椿庇護,隱逸於世。後於蜀地繁衍成望族,詳參文獻顧時傳。

  五、可見成、時二公,在明季為不同家族,絕非同一父祖之昆仲。即時公 與濮州顧氏世系無涉。至碑文其餘細節、皆不知所出、所據,則無從評析,從略。

  結語

  范縣該地顧氏族源碑文,錯誤過甚,應予修改,以正源流。(寫於台灣,九十八歲)

  參考文獻

  1.進 濮州顧氏族譜

  2.拙 作 明代開國名將顧成傳

  3.拙 作 明代開國名將顧時稿

  4.拙 作 河南濮州顧氏族源再考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菏澤市前何莊顧氏族源考略

 

菏澤市前何莊顧氏族源考略

顧庭銘

  緣起

  山東省菏澤市,今菏澤開發區岳程辦事處和福祥小區,昔為曹州府菏澤縣之何莊。今區內顧氏為大族,人數多達四百七十餘眾。族人概略認知為河南省之濮州顧氏餘脈,唯時空變遷頻繁,已鮮知其詳。

  今族中長老欲考證族源細節,留存紀錄,以防繼續湮滅。特委請《濮州顧氏族譜》篡修人,即前范縣河務局副局長顧進,會同筆者共與考證。

  查何莊顧氏,歷經明清民國,前後已歷六百餘年,因嬗替遷移頻繁,各代史料流失嚴重。茲先將十三世以前所知之族譜史料,完成架構,列入紀錄。至各世代之婚配子嗣,及功名成就等細部情節,留待爾後繼續搜尋補充。

  考略

  本莊顧氏先祖士翀公,據《濮州顧氏族譜》記載,係明鎮遠侯贈夏國公顧成公之六世孫;亦為濮州世襲千戶顧升公之孫。於明中葉自范縣顧家屯,首遷本縣小留鎮北郝堂定居。

  士翀公定居後,躬耕官田,繁衍後代。歷經七世奇,八世朝進,九世守節,十世承林諸公,胼手胝足,以迄明末。

  按明季各軍衛之戶,於躬耕官田之餘,凡丁男應服衛所正軍及餘丁之責。依制除武器由國家統一製發外,其餘正軍所需服裝、給養、營舍等,皆由隨軍餘丁提供。故對明季軍備貢獻至大。誠如明洪武帝自豪,政府建軍百萬,無需百姓一粒糧米。

  迨清季肇始,軍衛廢制,原在衛之後代,即各謀生計。致十一世壽芳與十二世萬方遷徐河,十三世添錫公始落籍何莊,繼續繁衍綿延至今。

  歷代子孫雖遷移頻繁,但皆緬懷祖上德澤,堅守勤儉遺風,蔚為一方典範。茲特由添錫公派下,各支裔孫共同集議,追溯族源,列入紀錄,以昭列代祖先篳路藍縷德澤流芳之功。

  正誤

  按豫魯兩省接壤區,以范縣濮城鎮為中心,散佈區內顧氏族人,多達三千餘眾。何莊顧氏即為其中餘脈,皆明鎮遠侯顧成公之後裔,已如前述。

  又范縣南境,濱黃河北岸,有一地望名曰「顧城」。據范縣方志記載,為《詩經‧長發》中之顧國;亦為魯哀公與齊平公邾子會盟處。後該國為商湯所滅。

  一般姓氏譜牒等文獻,大半望「顧」生義。率即認定國亡族人星散,乃以顧為氏。今《維基百科》等,亦未作深究,稱之為顧之北支,乃致一般世人更誤以北顧稱之。

  然則夏之顧國,為己氏伯爵,與莒國、戎國同氏,傳為祝融八姓之一。故於國亡族人星散,因已有己為氏,未必如後人猜想要以顧為氏。例如莒國有戴己、聲己,商有妲己,《萬姓統譜》載,漢有太常卿己等。誠如先儒顧炎武考證,認為歷殷周秦三代,並無以顧為氏之人。

  據《西京雜記》載,西漢孝子顧翱為千古顧氏第一人,彼即是江南會稽人。於太湖之濱,種植雕胡(註)孝親,孝行感動天地,而致湖濱雜草不生。

  茲反復引證,主在正誤。籲世人勿將濮州周遭及顧國後人,妄以北顧稱之。蓋因今日全國各省,及旅居海外顧氏族人,除少數民族改姓顧之外,皆發源於太湖流域。在歷史長河中向著四方擴散,遍佈大江南北。特此附筆,以正流言。(九十八歲)

  

  雕胡即菰米,又名蔣。俗稱黑糯米,禾本科菰屬,多年生草本。嫩莖可食,俗稱茭白筍。果實古稱雕胡米,色黑,細長針形。味甘性冷,對人體有抑制血壓作用。

  參考文獻

  顧進 濮州顧氏族譜

  拙    作 明開國名將顧成傳 載妙林筆記

  拙    作 論夏商顧國非北顧說 載同上

  拙    作 濮州顧氏族源考 載同上

  拙    作 孝子顧翱傳 載同上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賀游夫人九秩華誕

 

賀游夫人九秩華誕

玅林

  歲在甲辰,時序孟冬。維民國一一三年(2024)十二月八日,我顧氏族親齊聚北市福華飯店江南春廳,為顧母游夫人九秩華誕,設宴暖壽。即席同唱祝壽之歌,點壽燭,切蛋糕,舉杯祝賀,合族歡騰。

  夫人閨名秀蓉,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十日,出生於台灣省基隆市,乃工業前輩游忠公長女,母簡氏貴桂。夫人幼承庭訓,聰慧賢淑。初習日治教育,光復後畢業於台北市立女中。中年師承李超哉習書法,蒙賜墨寶。晚年遊歷亞歐美澳四大洲,開拓視野。

  民國四十五年(1956)十一月十八日及笄(ㄐㄧ),芳齡二十有二,不嫌玅林寒微,蒙允下嫁。夫妻結褵於國家危難之秋,風雨同舟;鶼鰈情深,共渡艱苦軍眷歲月。歷經六十八年於茲,養育子女各二,皆培養至大學以上教育,成為國家優秀人才。

  諺云:成功男人背後必有一偉大女性,玅林出身兵器工程界,庸碌一生,難謂成功。幸經夫人激勵,堅持精忠報國之志,忝為國軍孺將之列,未失閫望。

  長女,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後執教於中學,作育英才。長婿係陸軍官校畢業,曾任營長等職,役後服務於工業界。育二女,長習俄語,學有專才。

  長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專治公共行政,執教於各大學,曾任教授、系主任、院長等職。長媳,育子女各一,皆留學美國。子為長孫,現為民航飛行機師,學有專長,才貌出眾;女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已適佳婿。

  次子,國立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專治工業工程。曾任元智、中原大學教授,及總務、教務、研發三長。後出任輔英科技大學校長,在任六年餘。借調期滿回母校再任教授迄今。次媳,出身教育世家,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專治語法及修辭學,現執教於母校。育子女各一,皆國立清華大學碩士,現展長才於美國及國內電子工業界。女已適佳婿,在美,育一龍子。

  次女,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博士。現任工業研究院為資深正研究員,兼母校教授。專精於奈米量測之學。當選國家第一屆女性傑出科學家,及世界光電學會院士。持有專利數十,屢獲獎金、獎牌無數。兩度應聘至澳洲計量單位講學。次婿同校原子科學博士,現任以色列商台灣區公司總經理。曾當選傑出經理人,獲金炬獎。育子女各一,皆能克紹箕裘,同獲國立陽明交大及比利時盧汶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現服務於國內電子工業界,前程似錦。子已婚,妻為美加州大學碩士,育一龍子。

  我顧氏家人及相關族親,在台已繁衍至第四代,人丁興旺。今一門七博士;碩士、學士眾多,文理法工齊備,滿門書香。此皆夫人鴻福及懿德感召,致有積善,殊堪慶賀。

  謹於夫人九秩華誕之夕,題祝:

      良辰慶九秩,上壽祝千春;

      瑤池春不老,壽城日方長。

  玅林感於家有餘慶,謹述懷於北市三張犁和睦樓書齋,時年九十有七歲。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排灣文化見聞

 

排灣文化見聞

玅林

  瑪家原鄉

  為了深入瞭解排灣這支民族之人文生態,特前往屏東瑪家鄉採風。因這裡既是該族原鄉之一;又有一座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是目前國內最大野外博物館。

  一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時序孟冬,風和日麗。余因腿疾久困書齋,今幸初癒,乃急予出遊。上午七時許,從高鐵台北總站啟程,歷兩小時抵達左營終站。遠兒亦自桃園趕來會合。遂同乘計程車,以四十分鐘車程,直達該園入口迎賓區。一路輪輕如飛,心曠神怡。

  該園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直轄,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座落於瑪家鄉北葉村,濱隘寮溪南岸。佔地面積82公頃,海拔145220m之間。因地勢起伏,景觀優美。內分迎賓,塔瑪路灣、富谷灣及娜路灣四區,遊人可乘區間車悠遊其間,全程約需半日之功。

  各區為原住民各族生態區,展示著各式石板屋、竹屋、木板屋及茅草屋等,及相關之人文設施。雖都簡陋原始,卻是各族原民在艱苦山野中之智慧結晶,也各具擅長。

  其中有關排灣族生態文化,乃此行採風重點。位於富谷灣下段,與魯凱族並處。此因兩族文化相似,原本視為同一族。此時偶遇一旅行團,蒙邀同遊,直奔排灣族區。在導遊解說下有著詳細瞭解,並節省了時間。

  排灣族有強烈之階級制度。頭目房屋為石板屋,簷有橫楣雕刻,以百步蛇為圖騰。前庭廣大,立有神柱,建有司令台。其中一棟室內尚保留室內葬神位,未蒙開放參觀。室外司令台下,則都保留骷髏架空穴。今穴內置有白色球體及少數骷髏模型,顯示出往日的英勇和尊榮。

  回程出園外,繞經鄉之首府北葉村,見識到嶄新的時代面貌。

  瑪家鄉(Makazaza)原名瑪家沙,意為傾斜山坡。位於隘寮溪南岸,大武山北坡。面積78Km2,現轄611部落,全為排灣族人。據說是大頭目Vavulengen領地,今已傳至十六世當家長嗣徐春美(Eleng Vavulengan)女士,在媒體中常能見到她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受到尊重。

  今日北葉村是瑪家鄉之行政中心,沿途所見之公廨、民舍、道路及一切公用設施,全已現代化。這也說明任何民族,為了民生福祉,必須跟著時代,與時俱進。誠如民初思想家提出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今日原民各族亦自當如此。

  民族概況

  排灣族(PaiwanPayuan)原意出自該族祖源地大武山區之Ka-Paiwan地名。族人習以地名為族名。現該族總人口10.4萬人,僅次於阿美族,故目前為台灣原住民第二大族。其中近半數人口集中於屏東及台東兩縣之山地鄉,形成民族重心。主要分佈區域,橫跨中央山脈南段。即北起武洛溪上游之大母母山周圍,向南延伸至恆春半島,涵蓋兩縣十三個鄉里。

  部落 在屏東縣境世居大母母山(2424m)周圍者稱之為拉瓦爾(Ravar)亞族。世居大武山(3252m)周圍者,稱之為布曹爾(Vacuj)亞族;該亞族又因環山,分成東南中北八個部落。排灣人自古依賴境內隘寮、東港、林邊、枋山、楓港、牡丹等側向溪流,滋養生息,繁衍綿延至今。

  始祖 排灣各部落對祖先之創世,十分迷茫。流傳至今者也說法互異,且語多乖戾。

  瑪家部落之卵生說,略以神在陶壺中產一卵,孵出一男嬰,長大建立Vavulengan家族。望嘉部落則說,天神下降產卵於池塘,孵出二男一女,繁衍成祖先。一說神降落於Kadziaha,產一青色蛋,孵出一男嬰,長大為部落祖先。

  萬安部落之蛇生說,女神因口渴外出取水,卻取回百步蛇和龜殼花蛇卵各一。前者孵出頭目之祖先,後者孵出平民之祖先。經通婚生出之子女,只有一個鼻孔半張臉,故平民貴族應禁止通婚。

  竹生說,大武山區竹子裂開,生出許多蛇,蛇長大成人……。

  石生說,山上有一巨石,裂開後生出一對男女,婚後生子。首胎為蛇,二胎眼盲,以後又生單手單腳,甚至無頭。最後生出一對健全男女,長大婚配,繁衍成族。

  族源 今排灣族亦被歸入南島民族。但民族學者共識島嶼不是人類發祥地,則又源自何方?迄今尚在假說階段,其中一派學者,概略地認為源自華南越濮等少數民族地區。經南下改變了語言模式。推估約在兩千年前才蔓延入台。近年考古發現,在東部之卑南遺址、三和遺址及舊香蘭遺址,出土之石板棺、陶器、百步蛇圖騰等,與排灣族早期物質文化有著關連。因而認為這些遺址先人,越過大南山後,在台東屏東縣境繁衍生息至今。

  語言 語言是民族之表徵,排灣語亦被歸類於如同他加祿語等之南島語,特徵是VOSVSO模式,動詞在句首。在全球不同語序中,比較罕見之一種。語言無副詞,以動副詞表示之。分為文言排灣語,今僅存於經語或古謠;及白話排灣語,為今日常習用者。語中吸收甚多外來語彙。今又通行國語漢字,族人說來音準較無腔調。

  又因地域,分成東、北、中、南四種方言,相通度高。至確實分支,尚無完整考證。

  圖騰 在排灣族心中,百步蛇保護了神生下之卵,孕育出始祖,因而認為是民族之守護神。祂有超自然神力,被認作是民族之圖騰,相當華夏民族之龍。百步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族人用作服飾、建築等之標幟,也是傳統藝術之重要元素,到處可見其圖案。

  異族 在屏東台東縣境,曾有矮黑人、箕模人、瑯嶠人和魯凱族等異族共生,留下不少傳說史話。他們有些是早於排灣族人進入縣境定居者。

  傳說中矮黑人(Ngedrel),身高不及常人,膚色黝黑,力大,會巫術,擅弓矢,精農耕。在今屏東縣境山區,尚能發見其居住過之矮小石板屋。其生活方式,與各族有交惡、交好、通婚等傳說,以後究竟是被同化,還是退出台灣他去,不甚明瞭。

  在屏東縣境,傳說尚有箕模人(Tjimur),在政經方面有過優勢,後亦融入排灣族中,無人再予提起。

  瑯嶠人(Ljungkiaw),曾在境內發展出瑯嶠十八社。瑯嶠也是恆春之舊稱。傳說是古琉球人之一支,今亦融入排灣族中,外界也難辨其異同。

  魯凱族自古共生於排灣族相鄰境內,外界原本認為是同一族。自1935年左右,因該族無五年祭,行父系氏族長男繼承制,行側身葬,及佩戴百合花方式有異等原因,而析出另成一族。

  社會習俗

  排灣族社會傳統習俗,有著四種特殊文化。即是嚴格的階級制度,雙性繼嗣,神靈崇拜和華麗的服飾,顯示出這支民族之特性和尊貴。

  階級 在排灣族傳統社會中,歷來區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和平民四級,至今猶見其脈絡。古時頭目是地主,擁有田地、河流和獵場。人一出生即已確定其社會階級,但長大後,可藉狩獵工藝等之卓越表現而得晉級;或通過聯姻升降其級。頭目和貴族享有衣飾特權,例如百步蛇圖案,雄鷹羽毛,琉璃珠等裝飾。

  繼嗣 在雙性平等觀念下,家庭和財產,全由「長嗣」繼承。所謂長嗣,即是不論性別,唯長者是問。未受繼承之弟妹,須於婚後搬離本家,另立家屋。故在此制度下,部落即會產生女性頭目,歷來不乏成例。

  成長 嬰兒出生後四五天,邀請親族舉行命名會議。並按照所處階級之傳統名彙命名。因而可從人名認出其社會階級。

  男子十六七歲時,家中釀酒宴客,舉行成年禮。然後由父執輩帶領入深山行獵。經十天半月,攜回山、飛鼠等,才算成年,並躍過火爐,表示英勇。女子則習舂小米後,表示已能操持家務,才算成年。

  婚姻 男女婚配,以相同社會階級為原則。但有特殊狀況也會有升級婚或降級婚。一般狀況,頭目可娶平民女子為妻,但頭目之女絕不下嫁平民。採一夫一妻制,也深知近親不蕃,相近血統不婚。如在部落中無適合對象,則可藉聯誼活動向部落外擇偶。傳統婚禮儀式過程極為隆重、華麗、複雜,至今猶在宣揚其盛。

  服飾 排灣族傳統衣飾花冠,極為華麗複雜,為台灣各原住民之最,女子長衣類似漢人之大褂,右襟、圓領、長袖、圓襬。貴族上衣,可有刺、綴珠、貼飾、人像或有百步蛇圖騰等,顯示著尊貴,平民衣著不可有任何花色。頭目衣料可有深黑、深藍、大紅之色,平民衣料則用色較淺。花冠飾花草、羽毛、獵物之角或牙,也各有使用分際。琳瑯滿目程度,外人不能盡識其意。

  飲食 排灣族原始經濟活動,以農耕及狩獵為主。故食物以小米、旱稻、地瓜、芋頭為主。葷食則為狩獵之鹿、羊、豬等。芋頭乾為外出攜帶之乾糧。小米糕為招待客人之美食。小米為一年生粟屬,分粳、糯等多種。為主食亦可釀酒。海拔一千公尺以下之旱田皆可種植,為原住民最具文化意涵之農作物。

  寶器 排灣族有三寶,陶壺、琉璃珠和青銅刀,皆工藝精湛。陶壺象徵階級和性別。上有乳狀凸起者代表女性,稱陰壺;上有百步蛇圖騰者稱陽壺,代表男性。兩者合體稱陰陽壺,代表祖先在人間居住的地方。外人禁止觸碰,乃傳家之寶,婚娶時作為聘禮。琉璃珠代表女性貞潔和美麗。青銅刀代表男性之力與權威。農業歉收或瘟疫流行時,出示祭祀場合,以示鎮懾。

  鼻笛,流行於南島各地及相鄰之周邊地區,亦為排灣族原始樂器。認為從鼻孔吹出之聲音最誠摯。用火廣竹管製成,雙管並聯,上開三至五個音孔,因音階原始只可獨奏。古時限勇士以上男性吹奏。現已普及,音階亦有改良。用於婚喪、祭祀、迎賓及青年男女訴情場合。

  喪葬 人之死分善死與惡死,喪葬有別。在家自然死亡,為善死。過去行室內葬,用布帛將遺體成「屈肢」橢圓狀,深埋家中地下,上蓋石板。因此俗有礙衛生,日治時已予勸阻,今習已泯。客死家外者,甚至在醫院包括難產死亡者,皆視為惡死。只能孤獨地葬在溪谷幽靜處。故病人於彌留之際,要儘速舁送回家,等待善死。

  此俗是基於強烈之神靈崇拜和家族觀念,認為人之一生,必須「生於斯亦應葬於斯」。致過去會發生夫妻死後不同葬,分出家外者死回老家情事。

  祭祀 祭祀為神靈崇拜之具體表現。小米祭,每年七至十一月小米入倉後舉行。由祭司靈媒主持,以示感謝祖靈之恩賜。今各部落祭祀過程,隨著時代變遷,已納入聯誼、競技或美食饗宴等活動。

  五年祭(Maleveq)又稱祖靈祭或人神盟約祭。現只保存在布曹爾亞族中,已由文化部列為文化遺產。其過程冗長、繁複、差異又多禁忌,甚至有六年祭者,外人甚難洞悉全意。今也隨著時代變遷,納入競技、聯誼等成份。

  一般而言,祭祀過程分前中後三階段進行,全程可長達半月,在巫師靈媒主持下進行。最先上山修路,然後進山砍取竹枝、樹枝和藤條。取回製作刺球桿,架設刺球台,及編織藤球。刺球桿接長至數丈,頂附尖刺;刺球台圍成一圈;藤球徑可盈握,賦予天神、地祇、穀神等名稱。

  祭祀開始前,先由巫師燃燒小米桿行燎祭,篝冉冉昇天,意味著代表邀請神明降世,接受獻祭。

  諸勇士扶持刺球桿,圍立在刺球台上。拋球員在中央向天空拋球。勇士們爭相刺球,以刺中者為幸運,引得全場歡呼。遂將球繫之腰間,歸而懸於門楣,以示幸運和英勇。

  末後驅趕惡靈,砍斷刺球桿,拆毀刺球台,最後恭送祖靈……。

  藤球又稱福球,實際代表人首。這也說明該族也有獵首(Djemulu)獻祭古俗。

  感  想

  排灣這支民族,最費解的也是她的族源問題,和延路線。迄今只知來自南島,途經台東。至來自哪一南島,從何處進入南島,就無人能確知其詳。

  不過,在該族傳統文化中,自古流傳的卵生、蛇生、竹生、石生等創世傳說。竟在華夏古籍中全可見之。例如我國古史中之伏羲女媧人身蛇尾,因交尾而繁衍後代。簡狄吞玄鳥卵因孕生「契」,女脩吞玄鳥卵而生「大業」。禹妻塗山氏,因驚嚇而變石,禹追索其子,石破「啟」生焉。以及夜郎國女,聞漂來巨竹中有嬰啼聲,剖視之得一男嬰,長大後為夜郎王,以竹為姓云云。

  其次,排灣古俗之屈肢葬,同樣見於某些原住民族中,及十三行遺址中之平埔族中,在大陸新石器時代即已有此俗,以後出現在西北、西南地區。例如出土之秦墓,有70%為屈肢葬。長江三峽出土之巴人墓葬,亦有仰身屈肢、蹲屈或跪屈之俗。即使近年在連江縣馬祖,出土之第一具八千年前之亮島人,亦為屈肢葬。近年在廣西柳州鳳岩遺址,出土三萬年前女性遺骸,亦為側身屈肢葬。故海峽兩岸之屈肢葬俗,似為在歷史長河中共有之古老習俗。同源分支默默地平行演進,漸趨廢棄。

  屈肢葬之用意,說法互異。有奴隸殉葬說、長眠舒適說、阻止靈魂出走作祟說等,但主要用意似乎是宗教性的,將遺體綑成胎中嬰兒狀,使來自母體子宮,再回到子宮,盼早日投胎轉世。猶如閩台琉球之龜甲墓之寓意。

  獵首行為,我國自古有之,具體見證於殷墟遺址,其殘忍程度猶有過之。例如出土之銅甗(ㄧㄢˇ),其內蒸煮的是妙齡女之首。殷人墓葬,有些竟然有數十個首圍著陪葬。殷人祭祀時,首是與太牢等同列祭品。

  故學者推論排灣族源,可能亦在大陸越濮等少數民族地區。雖非定論,當亦不能苟同日本或獨派所持全非華夏血胤之說法。

  排灣族是一支極為優秀之民族,在共生各族中一枝獨秀。從其民族之盛裝、刺、雕刻等,知其有著傲人的藝術天賦和技能。傳統文化未聞有紋臉、鑿齒等陋習。從革除室內葬、出草等陋習。這也說明該族是一支勇於接受時代文明洗禮,而毅然拋棄固有陋習之民族。符合今日我國任何民族,生聚在華夏大地上,無法避免的是上層文化之趨同效應。

  該族於清末,為抵抗日人入侵家園,而掀起之牡丹社事件,所表現之英勇,已載入史冊,令人敬仰。

  現今排灣族在政經藝體各界,人才輩出。經《維基百科》統計,有蔡潔生、華加志、徐凱倫、民雄等百餘人。有四分之一排灣血統之Tjuku女士,更位登極,名留青史。

  賦  歸

  余於傍晚六時許,滿懷新知舊識返抵家門,又一次完成知性感性兼收之旅。爰將採風之所見,查諸文獻之所知,記之以文,用資不忘,充實我晚年歲月。無以年邁,不克遍遊屏東全境,致上述內容,部份摘自文獻,順致謝意。

  此行尚舉步唯艱,有勞遠兒撥冗相陪,耐心照料。親情如飴,甚慰我心。(九十七歲)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布農文化見聞

 

布農文化見聞

玅林

  布農原鄉

  素聞台灣原住民布農族,其分佈在南投信義鄉之巒社和郡社兩群,擅長單口腔喉音,加上多聲部複音和聲。於小米豐收後酬神獻唱,名之巴希布布(Pasibutbut),即學名八部合音。此曲曾於1952年經日本音樂家推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出,掀起樂理論說,而致響譽國際。而余亦歷年來頗以未能親耳欣賞此曲為憾。

  一一二年十一月,台灣島上氣溫漸降,已適於出遊;遠兒亦於年前卸任輔英科大校長,回任教職,已有餘暇悠遊山林。遂父子結伴,同遊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拜訪布農族卡社部落,欣賞達瑪巒文化藝術團之精彩演出,以了宿願。

  十一月十九日,星期日,天晴。我們分從台北桃園兩地,如約於上午九時許,在高鐵彰化站會合。然後換乘計程車,以一小時三十分鐘車程進山,於午前抵達地利村。

  地利村原名達瑪巒(Tamazuan),位於丹大林區入口,現有村民千餘人,乃布農族原鄉。據說該部落原居中央山脈之巴庫拉斯,因該地謀生不易,乃集體遷村於此。

  今全村仍保持著布農族古樸文化,吸引外界遊人趨之若鶩。今沿路兩旁可以看到族人從事狩獵、農耕、祭祀等塑像,及經由結繩記事發展而來之曆板畫,指導著族人生活節奏。

  入村已是晌午時分,我們先在Si Ka Ka打尖,欣賞著老闆娘用棕櫚葉摺成之器皿,和全店之鄉野情趣。遂點了麵餅等,胡亂地填飽饑腸。

  從地利村往內深入,過濁水溪可到名勝雙龍瀑布及七彩吊橋,因限於時間和體力,未敢冒進。地利村給我的印象是寧靜、古樸和熱情。

  天籟之音

  午後遊人逐漸聚集到達瑪巒文化藝術團,等待著欣賞13:3014:30之精彩演出。該團成立於民國九十年,由附近各部落組成,主在傳承布農族傳統文化。因由日月潭風景區贊助全部演出費用,故觀眾入場一律免費。

  劇場是一座高大敞棚,四面無牆,與山林野趣結成一體,棚內地坪即是舞台。演員包含男女兩性和老中青三代。他們都穿民族傳統盛裝,十分驚艷。

  演出指揮是一位壯漢,他手持一束青綠芒草。芒草代表生生不息,是巫師與靈界溝通法器。他指引著演員魚貫進場,和各種打擊樂器起音,乃全場靈魂人物。

  在一小時連續表演中,包含著五個曲目,即:大自然的呼喚,獵槍之祭,婦女生活之歌,飲酒之歌,最後演出小米豐收之歌,掀起高潮,使全場觀眾都沉醉在古樸的樂舞中。

  前四曲使用之樂器,包括木鼓、木杵、臼、簸箕、竹夾及不明竹器等。使用之道具有獵槍、腰刀、酒器和農具,都是古時使用之日常器具。

  木鼓,剜木成腔,在劇場一側置地成行。用雙杵舂擊,發出孔孔之聲,引導著起音,和擔負全場配樂。

  臼乃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鑿木石為臼。穀之始曰粟,舂之於臼,去其秕糠,發出沙沙之聲。今天演出增添十數枝木杵,直接舂地成音,錯落有致,在空靈曠野中,聽來十分悅耳,名為「杵音之樂」。

  木杵,以堅硬木料製成,呈圓柱狀,長比人高,兩頭較粗,中部較細乃握把。舂地成音之良窳,全在木杵之材質和形狀。今日杵音技藝已漸式微,幸有年輕愛好者繼起,向耆老習製木杵,苦練杵音,曾組團在國家劇院演出,發揚光大。

  箕乃圓形竹器,俗稱簸箕。古詩形容「竿頭擲穀一箕輕,忽作晴空驟雨聲」。簸時發出沙沙之聲。

  竹夾用以夾物,用力空夾,發出答答之聲。

  鼓、杵、箕、夾等配合發音,交織成樂,充份顯示布農民族累積之經驗及智慧,乃人類寶貴智慧遺產,願繼續發揚光大。

  末後演出八部合音,被譽為天籟。天籟者自然界之音也。例如空木蜂鳴,瀑布迴音,松竹搖曳及水流潺湲等。所發出嗡嗡、嘩嘩、沙沙、呼呼……等音,都收入全曲旋律之中。今主唱者男子十二人,手牽手圍一圈,身子隨著節拍左右律擺。另有女子八人,牽手成排,不唱,僅配合全曲舞動,狀似陶醉。全曲無詞,僅以單腔喉音發出a, e, i, o四音,分成四聲部,由低音漸昇至高音。

  據懂樂理者言,耳敏者能聽出五度泛音;在聲譜儀中,可顯示八度泛音。此曲之奇妙,非文字所可盡述,還須讀者前往親耳聆聽。

  布農族傳統信念,認為此曲唱得越好,越對神明崇敬,則來年小米越發豐收。

  全程演出以杵音之樂及八部合音最受激賞。可惜樂團設於深山老林中,道路艱險,外界愛好者不易進入。

  曲終意猶未盡,邀請聽眾共舞,台內台外一片歡樂。

  民族概況

  布農族(Bunun)係自稱,人的意思,舊稱武崙族(Vonun)。總人口約六萬餘人,四分之三集中在中央山脈兩側之南投、高雄、花蓮、台東四縣。而在南投之仁愛、信義兩鄉又集中總人數之三成,乃該族分佈之重心。

  據說其民族發祥地,是在雲彰投交界之濁水溪流域,因故內遷南投山區。至十八世紀,再往中央山脈擴散至花蓮之卓溪、萬榮,台東之海端、延平諸鄉。

  山地崎嶇,溝壑阻隔,歷久產生文化差異。今已分為六群,即卓社、卡社、丹社、巒社和郡社。另有蘭社群者,分佈在阿里山附近,據說已被鄒族同化。

  但該族定居濁水溪流域之前,來自何方?學術界及布農族自己都心中茫然。民族學者說她先祖可能住過華中地區,以後遷入南海島嶼,改變了語言文化。陳奇祿先生推想,大約於三千年前,進入台灣生聚。

  布農族各群間,對於祖先之創始,流傳者不合常理的說詞。例如郡社群說是一對男女來自巨大的葫蘆和鍋子,婚後繁衍成族。卓社群說是在拉蒙山區有一隻糞金龜做成糞球,十五天後一對男女始祖從糞球中走出來。巒社群說祖先是虫子所變。又曰祖先是從山上巨石裂開所生。或某女因感恩嫁狗,此狗後轉化為人……。

  此外,布農族也有射日神話。在太古時期,天空出現兩顆太陽,日夜照射大地,使河流乾涸,草木枯萎,農田歉收,民不聊生。一對農民夫婦到田裡工作,褓襁中嬰兒亦被晒成蜥蜴。父親氣極,決心偕長子前往征討太陽,以報殺子之仇。他們千里跋涉,最後射中一顆太陽之右眼,使之變為月亮。從此天地分清日夜,草木開始繁榮,田裡有了收成。又說月亮常用鏡子照看右眼傷勢,此鏡即是台東山區之嘉明湖。

  語言是隨著時空因素不停的在演變。六萬餘人之布農族,竟形成五種方言。余前曾偶讀齊姓語言學家編撰之布農語讀本,雖不知出自何支方言,但見其例句「爸爸打Alang」,作:

  Maludah(打)tama(爸爸)alang

其句子結構,亦為動詞在句首之南島語VSO模式,亦證明此族遷移過程必然經過南島。在今日通行國閩客語之大環境中,布農語想保持歷久不衰,也確非易事,今原民會竭力維護中。

  布農族體質,膚色較深,身材略胖,小腿腓腸肌發達,整體觀感似乎接近亞洲北方人體型。因久居山林,養成堅毅不拔精神,對人不苟言笑;但相處時久,也會感到幽默熱情一面。布農族是一支極為優秀之民族,在政學藝體各界人才輩出,詳見《維基百科》記載,有紀曉君、高勝美等名人56位之多。

  社會習俗

  親族 社會習俗是約定俗成之無形規範,包括生計、風尚、禮節、習慣、信仰、祭儀等。布農族社會,由個人依次形成家及家族。再由數個家族組成氏家族。亦可由幾個世代組成大家族,人口常聚居數十人。親族間擁有共同獵場,擔負共同生計。該族是屬於父系氏族,子女從父,由子繼承家業。

  部落 布農族集各親族為部落,過社會生活。部落有首領,負責對外事務處理,包括協商、結盟、保衛領域等,通常由功勳彪者擔任。祭司需有豐富農業和氣象知識,並熟習各種祭儀。在現行政治體制下,傳統組織尚可並行不悖。

  婚姻 布農族屬於嫁娶婚,過去多由長輩決定。也知近親婚配其族不蕃,故選擇對象有嚴格禁忌。諸凡同一氏族,或五代之內之姑表和舅表親,四代之內之姨表親,都在禁婚之列。婚後生育,男方必須殺豬送至女方親家,生女送半條,生男送一條。女方家族要準備嬰兒服、被子、刀等回禮祝賀。

  命名 布農族取名,是按照「自己名+氏族名」方式,氏族名亦可置前。目前氏族名已有百餘個,例如住山上、神箭手等。至於自己名,則是長子女襲祖父母名,其餘子女按排行襲叔祖叔伯姑姑等名。在這種方式下,會有同名現象。同名者互稱Ala,彼此有特殊情感。

  生計 布農族傳統生產方式,是以山區燒墾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米、玉米、甘薯等。目前飲食習慣已有改變,多半以稻米、地瓜為主食。副食則為野菜、蕈類與樹豆。樹豆別名木豆,可食可榨油,為多年生灌木。與外族接壤山口,近年發展觀光產業,日益蓬勃。

  服飾 男子服飾較簡,特色是一件白色有紅色條紋之無袖對襟無鈕之上衣。女子服飾較繁,上衣右斜襟鑲邊,以藍黑為底色。給人一種低調、冷靜的感覺,又有奔放優雅的一面。再以色線在上出圖案,增添美感。外罩紅色肚兜。

  酒禮 此行發見布農族飲酒,亦有飲酒之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之禮,人人皆有暢飲豪爽氣概,手舞足蹈之歡。

  信仰 布農族傳統信仰中,有天神和精靈兩個觀念。天神主宰人類一切,是倫理道德最高典範。人在做天在看,違反天神意志,即會降禍於身。精靈是指宇宙萬物之靈,萬物消亡靈即離開。人之靈魂有善惡之分,一旦離開人身,人即死亡。善終之祖靈會保佑族人。近年已有天主、基督教傳入,族人信之不悖。

  禁忌 布農族習俗中也有不少禁忌,例如女人織布機具,忌諱男人觸摸。男人獵具、腰刀等亦忌女人觸摸。屋中爐火,左爐煮人食,右爐煮豬食。祭儀時左爐禁熄火。孕婦忌吃飛鼠。新嫁娘入門不吃豬腸。女兒出嫁不吃豬頭肉。小孩不吃雞內臟。女人不吃豬蹄……,時代在進步,禁忌諒有改變。

  祭祀 因對天神和精靈之敬畏,而有歲時祭儀。在台灣各族原住民中,布農族是祭祀最多之一族。在一年四季中,按照祭期順序,依次有播種、封鋤、除草、驅疫、打耳、收穫、嬰兒、新年、進倉、開墾、拋石、番薯以及首祭等十三種之多。每種祭祀都有固定日程、方式及配合演唱之歌曲。

  例如每年121月行播種之祭,唱播種之歌及前述小米豐收之歌。45月打耳祭,上山打獵回來後,全體男性輪流射鹿之耳。唱狩獵凱旋之歌,打耳祭之歌,傳授巫術之歌。67月收穫祭,感謝神明賜予豐收,唱收穫之歌。89月新年祭,唱正月之歌。

  從祭祀中,也可知悉布農族過去曾經有過現已杜絕之獵首行為。例如每年34月及911月農閒時,到外社出草,獵回首級舉行首祭,炫耀戰功。唱首祭之歌,獵首凱旋之歌,報告戰功之歌。

  感 想

  由於布農族有一支奇妙的巴希布布,促使我對她作近距離觀察,再查諸靜態文獻,概略地瞭解此族文化。但始終難解的還是這支民族來自何方?台灣民族學者將之歸類為南島民族,又說源自大陸百越或百濮,也說其先祖生存過華中地區。這些終久是推測,難作確證。

  我在探索布農族源過程中,聚焦在下述幾點。一、射日故事;二、神與靈的觀念;三、石生或狗生之說;四、祭儀的樂章。似乎也看到一些華夏文化的殘跡。是巧合,還是淵源,特再闡述於次。

  布農族之射日傳說,也可見之於先秦文獻。例如楚辭章句中說,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不少古文獻都有類似記載,例如「羿射九日,落為沃焦」等,內容稍異,情節雷同。

  天神和靈魂觀念,與漢人完全一致。即使今日科學昌明時代,仍然深植人心。飲酒之先亦有敬天敬地敬祖先之禮,則與北方滿蒙習俗全同。

  布農族祖先起源石生之說,與我國古文獻記載全同。大禹治水時變為巨熊,孕妻塗山氏見而驚嚇變巨石,禹追索其子,石裂子(啟)生焉。至於布農祖先狗生之說,則與苗族始祖盤瓠說同。

  而最難得的是布農族祭祀時之樂曲,此與先秦雅樂如同出一轍。

  我國雅樂是在西周初年由周公制定,乃祭祀天地祖先等大典之正樂。《詩經》大雅小雅等傳其歌詞,以後傳入日本朝鮮琉球越南,而在我國反而式微,不過在祭孔八佾舞中尚可見之。

  至受漢人詬病布農族古時出草獵首之俗,殊不知在我國殷商廢墟中,乃司空見慣之事。

  余今雖不能明確認定布農族,源自華夏民族何一支脈,但也不能全般否定其關聯性。

  傍晚安返家門,圓滿完成布農族原鄉之旅,給我晚年歲月增添光彩。有勞遠兒一路相伴,殷勤照料,甚慰我心。(九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