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文化見聞
玅 林
重返霧台
位於台北市襄陽路之國立台灣博物館,自民國112年6月20日起,至翌年3月10日止,舉辦魯凱族文物特展,名之為「Kialreba重返霧台」。
Kialreba係魯凱語探親之意。霧台則是屏東縣之霧台鄉,為魯凱族重要原鄉之一。
本次特展,在貝洛桑‧甦給那笛米(Persange‧Sukinadrimi)先生等策畫下,經過了四年籌備。以百合花為主意象,將來自霧台、佳暮、阿禮等部落之原民服飾、配件、禮樂等傳統文物,分成百合花精神、母親的手、背負者、勇者的姿態等六個主題,作系統性展出,構思縝密。
館中燈光、陳設、解說等均屬上乘,且有中英文及魯凱文對照解說,及視屏介紹。
魯凱族自稱為Ngudradrekai,今簡稱為Drekay或Rukai。族稱原意有三種說法,其一指住在高冷山上之人;一說源自排灣語;又說源自卑南語,指緊鄰山腳之部落,目前似無定論。至中文族名之魯凱,始自公元1935年,係日本將含有排灣族之原名Tarisen,析出魯凱族單獨命名迄今。
余特於7月2日及23日兩度入館參觀,深切地體會到該族係一支勇敢且唯美主義之民族,具有優良之歷史傳統。在我參觀印象中,似乎見其文化深層,隱約地見到一些原始的華夏文化痕跡,心感親切。茲特將參觀實物,視屏觀賞,及事後查諸文獻等,所得之感悟,一併為之記。
民族傳統
人口 魯凱族全國總人數,據原委會統計共13,697人,分佈在全國各縣市。但集中於原鄉台東、屏東及高雄三地,佔總人口之七成。尤以屏東人數最多,幾佔總人口之半。不過近年因族人工作及讀書原因,幾近半數族人暫離原鄉,進入都會區生活。
族群 以上三縣之魯凱族部落,成群體型態分佈,分為:
東魯凱群,位於台東卑南鄉之大南溪上流,主要為東興新村等;
西魯凱群,分佈在屏東縣霧台鄉之隘寮溪流域,包括好茶、阿禮、吉霧、霧台、神山、大武、佳暮、谷川八部落。
下三社群,分佈在高雄縣茂林鄉之濁口溪流域,包括多納、萬山、茂林諸部落。
三群之間,在語言、社會制度、文化表徵各方面,各有若干程度之差異,尤以下三社群最為顯著。以人類創生說或族源而論,因東魯凱群最接近卑南族,同樣有祖先登陸東海岸,然後落腳中央山脈兩側之說。西魯凱群認為祖先是由太陽、陶壺或石頭所創生。下三社群則傳為發源於茂林大小鬼湖之地。南轅北轍,無從採信。
族源 至於魯凱族之族源問題,學術界同樣感到撲朔迷離。凌純聲、李壬癸諸先生認為是大陸江南古越濮或越僚民族之一支,於5,000~6,500年前南下入南海。陳奇祿先生估計是在2,500~3,500年前從南海島嶼北上入台。這是因為魯凱族文化,含有南島文化,其底層也能看出一些華夏文化殘跡,而作此聯想。台東卑南遺址先民(非卑南族),經考古鑑定,生存於3,500~2,300年前之間,到2,300年前以後則不知去向。學者推論可能翻過大南山建立霧台社,疑亦為魯凱族之源頭。究竟如何,無人能說得確實。不過,筆者在參觀現場視屏中出現之人物,其面貌頗似南方漢人。學術界在研究魯凱族人體質時,也持此說。
族花 百合花(Lilium)分佈於溫帶地區,素有霓裳仙子之稱。由於其花朵高雅純潔,被魯凱族奉為族花,作為頭飾佩戴。在女性象徵貞潔無瑕;在男子代表狩獵英勇。平民想戴百合花,古時須經過「配花權」儀式。百合花盛開時發出淡淡幽香,媲美水仙、梅、菊、茉莉等。又因百合之名,寓有百年好合之意,故漢人自古作為婚禮時之吉祥花卉。
圖騰 圖騰(Totem)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原始宗教之雛型。初民將某一動植物,視為部落保護神,予以崇拜。相信祂有超自然能力,可以保護部落,進而形成群體團結精神。魯凱族圖騰是百步蛇(D. acutus),學名尖吻蝮,為台灣六大毒蛇之一。其排毒量大,攻擊性強,棲息於海拔100m~1400m之間。族人將之刻於屋簷板、立柱或日常器物之上,代表民族崇高神格。蛇之圖騰崇拜,在華夏民族中,起自女媧伏羲時代,至今尚見殘跡。
語言 魯凱語是僅有一萬三千餘人使用之語言,分佈在相鄰之高雄屏東台東三地,卻衍生出官方認定之東魯凱、霧台、大武、多納、茂林、萬山六種方言。其中前三種比較接近;後三種差異較大,幾乎無法對話。
語言功能在於社會群體之訊息傳遞,現今顯然有了障礙。今後是繼續容忍其分歧,抑使之統一,成了難題,非筆者所敢妄議。
語言學家認為魯凱語是台灣原住民語言中,唯一沒有南島語配列(分布)之語言,如以漢語文法觀之,確實難見堂奧。惟筆者前研讀齊姓語言學家編撰之魯凱語讀本,見有一則例句「我打你」,作:Walumaz(打)—aku(我)musuane(你)。見動詞在句首,當亦為南島語VSO模式。這種模式之語言,在大陸古今各地似未見之。
魯凱語近年頗受強勢語種之影響,在年輕族群中母語漸次流失,原委會積極搶救中。
社會概況
階級 魯凱族之社會階級制度是歷史的遺存,在現行政治體制下,仍受尊重。區分為頭目、貴族、士族、平民四級。階級是世襲的,不過女子婚配男子入贅後,子孫即會改變原有階級。各階級享有不同權利。頭目擁有土地資源,可向族人徵收土地稅山林稅。可刺胸紋,家屋可有特定雕刻。貴族是頭目之近親,土地可免稅。士族是有優良事蹟或才能者,經頭目允許,可享免稅或可戴花冠。由長子一人繼承階級,餘子女皆為平民。平民多為佃農,向頭目租地耕作並納稅。所謂頭目稅是指農耕收穫或野味等。
在魯凱族社會中,也有相同階級聯姻之門閥觀念。不同階級聯姻,則會產生階級升降情事。
氏族 魯凱族之家族偏向雙系繼承。由長子繼承家屋、家名,其餘子女婚後必須遷出。如無男嗣,則由女子招贅繼承。
婚姻採一夫一妻制,擇偶對象考慮相同社會階級。子女命名採「非永續式家名制」,方式為:
「已名+家名」,或「家名+己名」。
但成家後另換新的家名。所謂己名,是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同輩長者之名。此制優點在於保留在族譜中身份,也易於認出親人。
房屋 魯凱族生存於中央山脈南段中海拔山區,建築材料就地取材。西魯凱群與下三社群,以當地黏板岩之石板為建材,古時只剩樑柱使用木材。東魯凱群則使用木料、竹子為建材。現家屋結構體已改用鋼筋水泥,僅餘外牆仍貼石板,以保持傳統風格。
家屋作橫向長型,內分三室。中間為正房,是起居室和臥室,兩側為偏房作廚房、倉庫及放置工具之用。
家屋規模也分階級,頭目家屋較大,享有屋簷板雕刻百步蛇等權利。前庭寬大,中立石柱,示為頭目官邸,供族人聚會。
生計 山區居民生存空間崎嶇,土地貧瘠。以往農業從「刀耕火種」開始,維持生計困難。一般農作物為小米、旱稻、甘薯、花生、玉米為主。其中小米種植面積最大,收成作為主食之一。
農事耕作通常由女性操持,多以換工方式進行,並以收成一部份作為參與者酬勞。狩獵是肉類食品來源,屬於男性工作,亦在表現英勇,為佩戴百合花必要條件。
但魯凱族是勤奮有智慧之民族,深信人定可以勝天。在今發展養殖、畜牧、種植水果,發展觀光產業等,創造之財富,足以維持生計。此可從歷年舉辦各種祭祀活動中,見到之絢麗繁華程度,知其已富足有餘。
服飾 魯凱族之衣飾和頭飾,為台灣原住民中最華麗者之一。衣飾用麻棉或皮革為材料,分為盛裝和常服兩種。
女子盛裝包括頭巾、雲肩、長袍、腰裙、綁腿、手套等。雲肩最美極精緻。袍長及膝,開衩至腰際,無領。衣襟右衽,類似漢俗。全衣精緻鑲邊。男子盛裝包括皮帽、頭巾、上衣、肩帶、鹿皮套褲等。上衣對襟,短至腰。
盛裝以黑或深藍為底色,顯示高雅與剛毅。以紅黃綠三元色之刺綉、貼布、綴珠等方式,作人首、太陽、百步蛇、陶壺、牽手雙人等圖案,琳瑯滿目。
展示之八套男女服飾,皆未見足履,似乎古俗皆跣足。
頭飾,男女有別,也代表社會階級。女性頭飾包含頭巾、額帶、頭帶等,配以流蘇、琉璃珠、響鈴、百合花等。男性頭飾較簡,以百步蛇圖騰為主,加以山豬獠牙等。
服飾之中,凡冠鷲鳥羽毛、百合花、太陽、百步蛇等實物或圖案,限頭目或貴族使用,不可僭越。不過今日此限似已鬆動,因服飾已是商品,可公開交易,但價值不斐。
祭祀 魯凱族信仰除祖靈外兼及外來之耶穌基督,並將聖母瑪麗亞本土化,予以穿戴魯凱族傳統盛裝及花冠。族人透過祭典和儀式與神靈溝通,祈求消災賜福。
傳統祭祀重心在於小米歲收。除感謝神明賜予豐收外,也藉機穿著盛裝與會。於祭祀神明後,集體攜手歌舞慶祝。時至今日,團聚聯誼意義已大過於祭祀。
小米豐收祭,又稱豐年祭,每年於小米收穫後在固定期間舉行。屆時族人準備小米糕、小米飯、小米酒等,於祭祀後分享。一部份向頭目納貢,再轉分需要之人。
黑米祭,為茂林多納部落重要祭祀,於每年十一月舉行。
萬山祖靈祭,是萬山部落最具特色之祭祀。每年四月於特定之祖靈屋舉行,祭祀內容包括神石(Doloi)祭拜,祈求祖靈保佑族人平安。並舉行一種名為「拉巴巫賴」之競賽活動,以考驗30-50歲男子抵禦外侮和保護族人能力。在此活動中,顯示古時似乎也有獵首行為。
盪鞦韆,為魯凱族主要聯誼活動方式,通常於祭祀之後或舉行婚禮之後,未婚男女邀請聯誼。由男方負責搭架,並擺動鞦韆繩,邀請之對象登上鞦韆板,由男方將之盪至最高點,一昇一降,來回擺動,十分刺激緊張,達到感情交流沸點。
感 想
余兩次入館參觀魯凱族文化,最難解的還是她的族源問題,這支民族究竟來自何方?不過這支民族既是以百步蛇為圖騰,又不禁使我想起我中華民族始祖之女媧和伏羲。祂倆都是人首蛇身,因交尾而繁衍後代。這自然是圖騰,是神話。實質意義是在表徵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殖力,是民族生命永恆之象徵。
歷史上夏商周三代,都是以蛇為圖騰之後裔。夏禹姒姓,在古代巳為姒之初文,巳即蛇。長江流域之巴人,是氐羌族始祖。巴的原意是食象之它(蛇)。《山海經》說它食象後三歲而出骨。
華南民族多被說成是蛇種。例如南蠻是蛇種,閩越亦是蛇種。其他黎族、侗族有蛇祖;苗族有蛇娘;畲族有蛇仙。記得前遊閩越原鄉武夷山區時,見古鎮樟湖有蛇王廟,香火鼎盛。
筆者幼時在鄉,巫術盛行。鄉民生病,無醫可治,多求之於女巫,俗稱「肚仙」。她問明病情後,即向蛇靈焚香膜拜,口中唸唸有詞。未幾,見其全身顫抖,哈欠連連,說是蛇靈來附體,狀甚嚇人。隨後告知解厄之法,通常是於夜晚盛飯一碗,焚香一炷,向著某一方向祭拜。送靈後反問,方才「先生」所說為何。
如遇大旱,鄉民在廟祝率領下,敲鑼打鼓至山林尋蛇舁回祭拜,直至下雨方予釋回。此俗在民國二十年代猶可見之。
三國時代,丹陽太守吳人沈瑩,在其《臨海水土志》中記載,略以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山夷呼民人為「彌麟」,彌麟兩音拼讀之即是閩。魯凱族亦夷州(台灣)山夷也,視為閩越之一支,華夏之南方餘脈,似不為過,特此求教於高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