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遊威遠城憶蛟門奏凱

遊威遠城憶蛟門奏凱

                                                   顧庭銘

  威遠古城
  每逢清明時節,返回家鄉寧波掃墓,都會登蛟門(1)招寶山,在威遠城中,隔著箭垛,遠眺遼闊東海,緬懷清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那次寧波人引以為傲的蛟門奏凱,史稱中法戰爭鎮海戰役。
  招寶山又名候濤山,因波濤汹湧驚浪拍天而得名。在山頂建有插天鰲柱塔,故又名鰲柱山。但一般習稱招寶山,是因地處南舶所經,百軫交集,寓有招財進寶之意。
                                                            
                                          
  此山南北長六百公尺,東西寬三百公尺,最高點海拔八十公尺,距鎮海市區十五公里。南吞甬江,北臨東海,西接古海塘,與金雞山隔江對峙,形成六邑咽喉,坐鎮水陸要衝。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二載,明嘉靖三十九年,帥臣盧鏜奏請在其上建威遠城,以之拒截海口,與縣城相為唇齒。在以後的歲月中,他歷經明之抗倭,清之抗英、抗法,民國之抗日四次戰役。但也時不我予,由於戰爭型態之改變,逐漸失去戰略價值,現已改建成海防遺址文化公園,作為鄉親們一處愛國教育基地。
  現古城仍保存著城牆,安遠砲台,月城,名人碑刻,吳公紀功碑,及一座香火繚繞的寶陀禪寺。山下建有鎮海口海防歷史記念館,陳列著歷次戰役相關文物及圖片。近年新建之濱海高速公路,則穿過山腹,橫跨甬江,車水馬龍,氣象萬千。
  鎮海戰役
  十九世紀末葉,法國侵入我屬邦越南,陸軍攻打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友誼關)。海軍則由孤拔率領之遠東艦隊,沿著南海、東海北上,於公元1885年三月佔領我澎湖、基隆。並攔擊我南洋水師馳援的五艘砲艦,澄慶、駛遠兩艦逃入石浦港,自行炸沉;開濟、南琛、南端三艦進入鎮海港避難。
                               
      
        光緒十一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885年的三月一日砲戰之直前,法國砲艦巴夏爾、紐回利、答納克、德利用芳等四艘,在孤拔率領下,開抵鎮海口外七里嶼海面停泊,準備發起攻擊,打開浙東門戶。
  但在浙江巡撫劉秉璋,和寧紹台兵備道薛福成等籌畫下,我方也早已備戰。由提督歐陽利見統一指揮各路兵馬。
陸軍第一線,在甬江口南岸之金雞山部署親兵一千名,楚軍二千五百名;北岸招寶山,部署由提督楊岐珍及寧波知府杜冠英率領之淮軍二千五百名。第二道防線則由總兵錢玉興領浙西兵一千人,淮軍二千五百人,駐守梅墟至育王嶺一帶,為總預備隊。
水軍在甬江口佈置重重障礙,最前面是六排電控水雷,後面佈置三杠流網、密集椿木,和滿載石塊的舊船,最後是我元凱、超武、南琛、南端、開濟五砲艇,共有土洋火砲四十二門,在江面構成火網。
地面砲兵由守備吳傑統領北岸威遠、定遠、安遠、北攔江,及南岸靖遠、自然、天然、南攔江等各砲台,共有火砲七十門。
  在岸砲、艦砲、陸營、釘樁、堵口密切配合下,構成堅固防禦體系,以達拒敵於門外的目的(2)。
  三月一日,法艦靠近,吳傑指揮兩岸砲台射擊,擊中紐回利號,雙方砲擊五小時,法艦退去。
  三月二日,法艦砲擊我招寶山和金雞山,提督歐陽利見却遵李鴻章「不可先發,以靜待之」之指令,不准還擊。
  三月三日,守備吳傑難忍荒唐命令,甘冒違犯軍令之罪,毅然在招寶山砲台,親自發砲,擊中法艦巴夏爾號,折其主桅,墜下時將在艦面指揮之孤拔壓成重傷。法艦遂逃離現場,退回七里嶼海面。
  三月十四日,平靜十幾天後,法艦又來砲擊,但已不敢接近,只對岸上遠距遙射,雙方僵持至四月十日,法艦在無法得逞下,迅速逸去,結束此一戰役。
  孤拔逃抵澎湖馬公養傷,延至六月十一日病死。有一說係得瘟疫而死,或兩者兼有。與疫死官兵九九七人,合葬於馬公風櫃尾山之萬人塚。
  鎮海戰役,是清朝抵禦外強侵略中,少有的一次勝利。在鎮南關方面,由於廣西提督馮子材,率領之四萬黑旗軍勇敢出擊,一路攻克到諒山。正待進攻河內之時,却於四月四日接到李鴻章下令撤軍,清廷與法方議和,割讓越南,令國人氣結。而在鎮海戰役中,由於清軍湘淮派系之傾軋,和軍中爭功諉過之作祟,立有首功之吳傑,却被歐陽利見以違犯軍令,擅自還擊而予扣押。後經劉秉章、薛福成等力保,方得免罪待職,由此可看出清軍之腐敗。
  吳公碑亭
  後人為了紀念吳傑在鎮海戰役中之功勳,鎮海父老於民國二十五年,吳公誕辰一百周年時,集資建造吳公紀功碑亭,成為今日遺址中最有意義的古蹟。
  碑文是由湘潭袁思亮撰述,縣人俞佐廷法書,勒石立碑,永垂千古。
文曰:公姓吳氏,諱杰,字吉人。先世為安徽歙縣人,至公考始遷浙江之龍游。公生十三歲而孤,貧甚。里中富室姜某見而奇之,曰:「非常兒也」。出資為葬父,使食於其家。及龍游陷寇,姜氏闔門殲焉,公手刃負其少子,馳三日夜而後免。
  當是時,左文襄公方督師援浙,公占名兵籍中,從攻克龍游,轉戰浙閩間,累功擢守備,賞孔雀翎,加都司銜,署常山千總。文襄移督陝甘,以公從。中道聞母病,遽請急歸。
  光緒甲申,中法交惡,浙海戒嚴,巡撫築砲蛟門,檄公領之。提督大軍軍江口,日夜翼成,講議持重。會法艦來窺,公發砲中之,逸。越兩日,敵艦隊大至,攻台,公還擊,殪其渠。
  提督初聞公與敵戰,大駭。已聞公却敵,則又大恚,慚智勇出公下,乃以違約束責公對簿。而巡撫上公功,授參將。然猶庶他事,造蜚語中傷,公罷去。寧紹台兵備道薛公福成方入進覲,訟言公冤。巡撫擢川督,亦檄公自隨。
  甲午中日釁啓,浙江巡撫復奏調公領鎮海砲台。命下,浙人皆相慶,曰:「還我吳公矣!」
  公始著績由龍游,而孤軍據台創法艦,功尤偉。至是大府絕重公,嘗統全浙水師嘉湖水陸各營鎮防各軍。凡權總兵官者三,攝提督者一,十餘年未嘗離浙,始終兼領砲台。故駐鎮海之日尤久,呴濡士卒與為一體,而紀律整肅,寬不長奸,猛不侮孱,兵民洽和,盜賊屏息。漁舟商舶出入島嶼,擢歌揚帆,弛其戒心,盡一縣中沐浴威惠。公亦敬禮其士夫,附循其子弟,至相為婚姻,恩誼膠固。
  年七十有四卒,即葬縣東南黃梅堰,其子孫遂著籍為鎮海人。越二十有六年,歲在丙子(3),縣之縉紳父老相與言曰:歲月逝矣,惟公有勞於茲邑,日以遼邈,不有記述,後將何稱!爱具書其事,來請刻辭,將礱石而樹之五達之衢,俾居遊者覽觀,以永公之功,乃序而銘之。
銘曰:長鯨揚鰭馗鯷波,黑雲蔽空山峨峨,俯瞰霆擊摧其牙,屹立屏嶂功孰多,大纛五丈森矛戈,十載坐鎮潛蛟鼉,嬗代耆氓仍謳歌,服休無斁非私阿,貞石可蝕銘不磨。
  湘潭袁思亮撰,縣人俞佐廷書。
(寫於蛟門奏凱126周年)
1甬江古名大浹江、蛟川。
2鎮海戰役戰略指導,歐陽利見主張誘敵入江,殲於江中,採關門打狗法。劉秉璋認為誘敵入江,徒生枝節,應拒敵於門外。
3丙子年即公元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