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顧氏族源考
顧庭銘
緣起
貴州安順,在清康熙十年以前稱普定,取普里(部落名)底定之意。秦在其地曾建五尺道,歷來視為黔之腹,滇之喉,蜀粵之唇齒,故一直屬於戰略要地,向為兵家所必爭。
據《明史》傳三十二載,洪武八年(1375)起,征南將軍鎮遠侯顧成克普定,迄三十年(1397)二月蒙召還京,都以普定為基地,今尚有定南城,大明定南所摩岩石刻,及顧府街等遺跡可證。靖難之變時,成曾短暫離開,永樂初又復鎮貴州(駐貴陽),直到永樂十二年(1414)薨於鎮所。
顧成一生經略貴州,前後長達三四十年,理應有後裔在普定繁衍成族。惟世事多難逆料,其間經過靖難之變,及吳三桂平西追殺明遺臣,使其後裔殘不成系。
安順顧啟﹝起﹞文於1898年初修顧氏族譜,顧正剛、正敏續於1998年二次纂修,始有《安順顧氏族譜》手寫本問世。惟其中對族源記載多有不清,各世代亦無法貫通,仍未周延。
安順宗親顧安龍於2012年9月,將其堂爺爺遺存之西秀區蔡官鎮藥寨村祖祠神主牌,整理列表提供研究。該批神主牌文革時祕藏竹筒中,部份受水浸,字跡稍損。其中一至十三世,尚可與族譜比對,但錯誤較多。
茲將安順譜等,盡史料之所及,予以考證,提供族親修訂族譜時參攷。
族源
一、顧成後代八子七女,歷來說法不一,經與河南范縣顧雙進宗親長期考證,現已漸趨明朗,詳見顧成總譜,摘述要點如下:
(一)、成有統、銑(剛中)、銓、銳、勇(勤)、亮、三聖保、源八子。
(二)、統、銑、銓、銳四子,於靖難之變時同被建文帝誅殺。
(三)、勇為庶子,獲免誅。
(四)、亮後裔遷濮州,繁衍成濮州支(附件七),三聖保係早世,源不詳。
二、安順譜所稱之叔祖顧時(1334-1379),因係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與成原籍湘潭或江都相去甚遠;他一生轉戰大江南北,却從未駐紮過普定。洪武十二年秋逝於北平,得年僅四十有六,葬南京。有敬、英、華、秀四子,史載敬於二十三年涉胡惟庸案坐死。故時、成非近支,亦無後裔在普定落戶,應先予刪除。
三、顧統原襲父職任普定衛都指揮使,據德配俞氏壙志(附件三)載,統於建文二年(1400)召京受誅時,已育興祖、長壽二子,淑蘭、景蘭二女,及孫重興(翰)。興祖襲鎮遠侯爵,長年在外征戰,庶子長壽生平及後裔雖不詳,但推測可能落戶普定,守護家業。
四、有關興祖一支,經多方考證,詳見總譜,世系如下:
表中興祖、淳、溥、仕隆、寰、承光、大理、肇迹依序襲鎮遠侯爵。興祖曾任普定衛都指揮使,但仁宗後即在廣西、北方征戰,天順元年守備南京,七年卒,葬南京安德門外。翰、玘係早世。淳、寰均無子。僅溥曾於弘治五年(1492)詔充總兵官,帥兵八萬征貴州都勻苗,在貴州有過短暫停留,弘治十五年卒,葬揚州祖壠。承光卒後葬北京東門外。故此支已與普定無地緣關係,應無子嗣落戶普定。
表中興祖、淳、溥、仕隆、寰、承光、大理、肇迹依序襲鎮遠侯爵。興祖曾任普定衛都指揮使,但仁宗後即在廣西、北方征戰,天順元年守備南京,七年卒,葬南京安德門外。翰、玘係早世。淳、寰均無子。僅溥曾於弘治五年(1492)詔充總兵官,帥兵八萬征貴州都勻苗,在貴州有過短暫停留,弘治十五年卒,葬揚州祖壠。承光卒後葬北京東門外。故此支已與普定無地緣關係,應無子嗣落戶普定。
五、顧銑一支,據德配蓋氏壙志(附件四)載,銑無功名。建文二年受誅時已育凱興、再興、旺興三子,及永興、必興二孫。凱興係早卒,疑因年長同遭誅。餘均籍籍無名,可能都在普定落戶,有蓋氏墓為證。
六、顧勇,成庶子,據《國榷》及清《貴州通志》秩官載,曾任貴州衛都指揮僉事,守普定。又據《英宗實錄》卷五十七至七十六載,於正統四年(1439)領兵征麓川,死於陣,追贈鎮國將軍都指揮同知。正統五年子能襲父職。又據明大學士楊士奇顧成神道碑載,能就任不久卒於任。再與安順譜對照,勇有琮、琦、玹三庶子。按明代軍戶世襲制,有嫡傳嫡,無嫡立長。能卒後依序由琮接替,並由子孫世襲,鎮守普定。
七、基此,今日普定顧氏族人,其族源係綜合性,內有銑之後,亦有統庶子長壽之後。但勇一系世襲貴州都指揮僉事,係普定權貴豪門,自然形成望族,成為安順顧氏主幹。此項結論,與安順昭毅將軍都司顧宣墓誌銘﹝1﹞所載內容相同,故應可確定。
世系
顧宣(1449-1515),字朝用,生於正統十四年三月初十 日,曾征爐山立下戰功,平時樂善好施,謙躬持謹,有古儒將風,封昭毅將軍。殁於正德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六十七歲。嘉靖元年葬於城南翁擦莊祖塋,由臨海進士蔡潮撰墓誌銘,武陵進士楊褫法書,備極哀榮。德配黃氏,封淑人;側室張、曹、王氏。育子三人;女十人,黃氏嫡出五,張氏出一,曹、王氏各出二。
宣長子恩,據清鄂爾泰監修《貴州通志》卷十七職官載,於嘉靖年間任貴州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乃一省最高軍事長官,其高祖勇亦曾於永樂年間任此職。
安順支七世祖,即宣之孫,僅知有繼先、繼賢、繼武、繼麟、繼鳳、繼鸞等六人,皆業儒;另孫女五。據前志稱,長孫繼先於嘉靖年間亦曾任貴州都司,可間接證明是宣之長孫,恩之長子外,餘五孫之生父,究係恩、忞、愛三人之何人,難以分辨。
綜合安順顧氏主體,顧成以下之勇、能、琮、昂、宣、恩、繼先等一系,藥寨祖祠除恩外均無神主牌,是因庶支?遺失?或其他政治因素?有欠明瞭。
據前志卷二十六載,八世天蔭係隆慶已卯科舉人,官知縣。卻不知七世之父為何人,僅知天蔭生大祥,大祥生信;八世祖有天蔭、奇元、天成三人;九世祖有大祥、大文、大武、大柄、大授、大任六人。據安順圓通寺碑記載,大祥官至把總。以上九人間各別父子關係均欠詳。
到十世祖顧信,安順譜紀錄係神宗元年﹝1573﹞中舉。據清陳燕《霑益州志》卷三秩官載,信為貴州舉人,曾任雲南霑益州第27任知州。配許氏、董氏,育子維鼎、維政、維臣、維朝四人。
安順支傳至十二世左右,適逢明末清初,因其地顧氏一族,原係明顧成後人,吳三桂列為誅殺對象。時族中有官身者三十六人,同在九溪老青山遇難,祖宅被佔,田莊沒收,家族因而潰散。
幸有十一世祖維鼎德配婁氏,攜三歲幼子金錫,喬妝苗婦,逃至娘家婁莊,含辛茹苦扶育金錫長大成人。後返回,業漿粉莊,聘鄧氏為室,生七子,復又繁衍成族。
金錫壽至耄齡,卒葬九溪祖塋,近因農田重劃,於1997年由族人集資,將金錫老祖墳遷至今安順西秀區平地場重建,成為今日族人團結重心。據悉每年清明聚集掃墓者多達千人。
今人顧安龍屬十三世進德支後裔,二十三世,其上代世系「附記」於下:
19 20 21
族譜之斷層,其餘各氏族亦屬常見。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安順族親,無論出於何支,皆為一世祖顧成之後,亟應將現有族人辦理登記,予以整理、修訂成譜。即使不能全般溯及既往,只少也能保存現有,留傳後世。
附註
1.
貴州安順明顧宣墓誌銘
昭毅將軍貴州都司都指揮僉事顧公墓誌銘
公諱宣字朝用,蔭襲貴州衛指揮使,以戰功陞都指揮僉事,掌貴州都司事。既卒,孤都指揮僉事恩等,卜以嘉靖元年(1522)十一月十八日 ,窆於城南翁擦莊祖塋之側。先期走狀請銘,乃刪潤其辭曰:公先世揚州人,高祖成以開國元勳,封鎮遠侯,追封夏國公,諡武毅。曾祖勇,祖琮,父昂,皆以指揮策勳陞都指揮僉事,世統南服,譽望赫然。公生於將家,貌溫而言確,執謙持下,恂恂有古儒將風。喜問學好吟咏,與文人墨客論長雄,而尤究心陰符機權之術。
弘治癸丑(1493)征都清逆獠,迅掃氛祲,捷聞進階昭毅將軍,掌貴州都司事。蒞遐疎殊絕之域,馭咆哮頑獷之眾。修明武勇寬猛適中,吏無舞智,人無怨讟,遠邇馳忠敬之譽,上下昭謹信之跡。晚年歸政,子孫滿前,佳辰令節優游觴咏。平生好善樂施,遇人有急難,殫力賙卹,給藥餌捐葬具,率為常無德色間。從方士議,結庵習靜,閱釋典道經,益以擴其濟利群生之念,君子未嘗有貶議,謂不害乎仁也。延明師課子孫習儒業,蓋不欲以循資補蔭為自足,而恆以明經稽古為報本之地,其趨嚮可嘉。
己配黃氏,封淑人,側室張氏、曹氏、王氏。子男三:長恩黃出,由指揮使陞都指揮僉事,掌貴州都司事,以賢能稱;次忞張出;次愛曹出。嫡五女:張一女;曹王各二女。婿指揮馬祥,楊志鎮撫劉裕,千戶李槐、李爵、朱武、陸爵、蔣桓、馬鑾,監生劉繪。孫男二(六),繼先儒士,繼賢程番府學生,繼武、繼麟、繼鳳、繼鸞俱業儒。孫女五:長適指揮王立,次適指揮李宋,餘尚幼。曾孫男一。
公生於正統己巳年(1449)三月初十 日,終於正德乙亥年(1515)十二月二十五日 ,享年六十七,噫盛矣哉。窃惟國朝著令武臣,非戰功不陞,中世變法,乃有傳陞乞陞之途,識者以為恥,今聖天子一切蕩滌,以復盛制,人心快焉。若顧氏祖孫,世握兵符,先後一德者,孰得而議諸。昔正德丙子(1516),叛苗據爐山,予往征之,晨謁夏國公祠,惠徼寵靈神應如響,乃知天上生豪傑,存則攄忠輔運勳崇社稷,沒則垂休委祉陰翊皇猷,理之所必有也。則夫胤祚輝光,其衍慶不有所自耶。
銘曰:
惟武毅公,崛起維揚,翊我聖祖,淮海龍翔。殪誠殲諒,拔蜀破羌,乃錫茅土,奠此南疆。有廟桓桓,萬年血食,佑啟後昆,克纉丕績。惟此昭毅,曾孫之嫡,由禮象賢,無忝厥職。授鉞制閫,夷狄知名,家有蘭王,國有干城。勤王以略,裕後以經,周急以義,霈乎仁聲。子肖孫賢,寓情物表,匪慕空寂,資以明道。壽不盈德,歸之元造,考行于何,監茲品藻。
進士出身,亞中大夫,福建布政司廣參政,前翰林院庶吉士,臨海蔡潮撰。
進士出身,大中大夫,南京太僕侍卿,前翰林院庶吉士,武陵楊禠書。
嘉靖元年歲次壬午十一月二十八日 謹誌。
(本墓誌銘,錄自國家圖書館收藏明臨海進士蔡潮《霞山文集》影印本第十卷,原本存日本內閣文庫。蔡潮(1467-1549),字巨源,號霞山。明弘治十八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給事中、提督學政、右參議、右布政使等。嘉靖二十八年夏卒,著有《霞山文集》等。本文集流傳已佚名。)
2. 藥寨顧氏神位比對
2. 藥寨顧氏神位比對
﹝2012年寫於臺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