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紀行
顧庭銘
民國九十九年秋月,我在大陸十一長假之始,飛到鄭州,往後八日的行程,到處都是人山人海,喧聲鼎沸,雖稍損遊興,但也真切的體會到時代的脈動。馬斯洛夫需要層級論說,人要在滿足生理須求後,才會提昇到精神層次,大陸旅遊的火旺,正是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指標。
在中國上古史中,諸如黃帝都有熊,顓頊都高陽,帝嚳都高辛,夏禹都禹州,商都商丘、安陽等,都在河南境內,故這方中原之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發源地。
目前全省人口已超過1億零800萬,且持續增長中。在全球221國中,僅中、印、美、印尼、日……墨西哥等11國人口超過一億。換言之,河南一省人口,比世界其餘210國任一國都多,故可稱為天下第一省。
不過在這方土地上,黃河、淮水等橫亙中央,雖孕育出燦爛的中華古文明,卻也潛藏著千古禍根。八方豪強,又多逐鹿中原,使得河南兵燹連連,生靈塗炭。單以近世較重大者來說,例如明末李自成之扒黃河淹開封,據說生還者僅3萬餘人。抗日戰爭為保衛鄭州,掘開花園口大堤,雖大挫日軍,但也水淹40餘縣。淮河亦有同樣禍害,例如1975年洪患,造成24萬人死亡。1958年後之三年大饑荒,河南一地即餓死了幾百萬人,說來都令人痛徹心扉。
所幸近幾十年來有了承平歲月,人民能在長期安定中休養生息,全力投入治水及交通等基礎建設,使黎民生計快速復甦。小浪底水庫之建成,扼止了黃河水患,交通網的全面構建,活絡了經濟,以及都市之快速更新等,都與我在十年前初遊河南時所見景況,不可同日而語。此次所經開封、洛陽、鄭州、登封、焦作等幾個大城市,都可看到蓬勃生機。但願這樣的榮景能持之以恆,進而推動到農村及邊區,使城鄉居民都能在均富的水平上過安樂生活。
我國百家姓前一百大姓中,有七成以上發源於河南。我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1,若論北支,源於夏之顧國,亦在今豫東范縣境內。故余河南之行,也算是一趟尋根問祖之旅。
開封
開封位於豫東黃河下游沖積扇南翼,建城時間可追溯到春秋鄭莊公之啟拓封疆,築城以儲糧,始名啟封,後避漢景帝劉啟名諱,改名開封。戰國魏惠王九年(前361)遷都開封,建大梁城,後歷經五代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金等定都於此,合稱七朝古都。其中北宋9帝168年期間,使開封富麗甲天下,繁華達於鼎盛,史稱八荒爭湊,萬國咸通。
黃河流經開封,因泥沙不斷沉積,河床已高出地面14公尺 ,稱懸河。水流滲入地層,形成今日城內之包公、龍亭、鐵塔、陽光諸湖,水域面積廣闊,向有一城宋韻半城水,及一蘇二杭三汴州之美譽。市內名勝古蹟無數,茲選較著者,先從清明上河園開始。
清明上河園,座落在龍亭湖西岸,是依照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所建成。此圖為一稀世長卷,描繪北宋宣和年間,開封清明時節之郊野風光,汴河水運,虹橋上下,城內外和市街等生動景象。一千多年後,遊人又把畫卷中景象搬回現實,令人有一日夢回千年,時光倒退的感覺。但現今園中諸景,例如北宋流行之馬毬、蹴鞠、伎藝等,則是依據宋人孟元老之《東京夢華錄》。還有一些包公迎賓、包公巡河、水上實景等,則又是今人為了戲劇效果增添的情節。
入園由張擇端立姿雕像,手捧長卷迎賓揭開序幕。然後往左手過虹橋、汴河、上善門,一路玩到西大門,再右折經九龍橋、朱仙鎮回到出口,粗略的瀏覽,要走兩小時半。一般遊客都行色匆匆,很難看完園內所有景點。
包公祠,座落在開封城內包公湖畔,是一座仿宋風格建築,凝重典雅。在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二殿、大殿等。大殿正中設包公坐姿雕像,面目清秀,白臉長鬚,著蟒袍冠帶,正襟危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正氣凜然。上懸匾額一塊,書正大光明四字,金色正楷。
包公名拯,字希仁,原籍安徽合肥,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29歲中進士。他知開封府時年已59歲,因改革訴訟、平反冤獄等,威名震都下,遠近稱道。64歲在樞密副使任上過世,諡號孝肅,歸葬家鄉合肥。
他一生曾辦過審牛舌案,七彈王逵,彈劾皇親郭承佑及國丈張堯佐,誅假皇子冷清等大案,為官忠君愛國,清正廉明,執法如山。但其他坊間流傳諸多包公案故事,則多屬虛構附會;面貌亦非黑臉多一隻陰陽眼。
開封鐵塔,位於城東北隅,實際是一座磚塔,因其顏色似鐵鑄,自元代起即以鐵塔名之。磚塔的前身是木塔,宋巨匠喻皓建造,北宋慶曆四年毀於雷火,皇佑元年(1049)重修成磚塔迄今。
鐵塔為八角十三層,仿木構樓閣式,高約55公尺 ,底層須彌座已沒入泥沙。褐色琉璃磚砌成門窗、柱子、斗拱、額枋、塔簷、平座等多種形制。磚面雕出坐佛、菩薩、力士、飛天、游龍、獅子、花草等五十餘種圖像。造型之精巧,為我國磚雕藝術精品。塔內以一根塔心柱自基至頂貫通支撐,168級磚砌螺旋式梯道,緊拉著塔心柱及外壁,構成堅強的抗震體系,致千年屹立不倒。
此塔位於鐵塔公園內,幅員甚廣,園內尚有牌坊、接引殿、亭台等建築,以及蒼松翠柏,綠柳成蔭,景觀怡人,超塵脫俗。
宋都御街,位於今開封中山路北段。按《東京夢華錄》記載,大內皇城正門宣德樓外的御街,寬150公尺 ,分隔成三線。中線是御道,專供皇家通行,兩側圍以朱紅色欄桿,沿欄桿有石砌御溝,宣和年間溝中種荷,溝邊植桃李梨杏等果樹,及奇花異木。左右兩線是一般人行道,人行道外側才是店舖。這樣寬廣的御街,直通外城南薰門。1988年在原址上復原之街道,長僅四百公尺 ,規模大不如前,不過兩側店舖之建築、匾額、楹聯、幌子等,都有歷史考證,保持宋韻。今日漫步御街,彷彿跨進歷史,重溫昔日宋都繁華。
洛陽
豫西洛陽,地處洛水之北(陽),故名洛陽。其地東臨嵩岳,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四面環山。中有黃河、洛河、伊河等蜿蜒其間,河山拱載,形勢甲天下,故自夏至後晉有15代建都於此,前後歷經一千五百多年,致有千年古都之稱。西周青銅器名何尊者,其銘文中有「余其宅茲中國」一句,中國即是指今之洛陽,故洛陽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也是中國一詞之源頭。
但因地理位置重要,自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人民無辜遭受池魚之殃。故河洛之民多有避難於外者,惟因心懷故土,致在各地傳播洛陽地名,諸如泉州、韶關、隨州、河池、吉安、餘杭、台灣屏東等,皆有洛陽為名之鄉鎮村。客家人根在河洛,今散佈閩、粵、台各地,仍保持河洛文化迄今。
但因地理位置重要,自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人民無辜遭受池魚之殃。故河洛之民多有避難於外者,惟因心懷故土,致在各地傳播洛陽地名,諸如泉州、韶關、隨州、河池、吉安、餘杭、台灣屏東等,皆有洛陽為名之鄉鎮村。客家人根在河洛,今散佈閩、粵、台各地,仍保持河洛文化迄今。
人文薈萃之地,自然也文風特盛,較著之作品,有河圖洛書、詩經關睢篇等,曹植洛神賦、左思三都賦、陸機洛陽記等,都創自洛陽。西晉左思三都賦,當時爭相傳抄,風行洛陽,更是洛陽紙貴典故之由來。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12公里 處之伊河兩岸,龍門山和香山隔河對峙,形成天然關塞,古稱伊闕。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陽,沙門曇曜在龍門山始鑿石窟,後經東魏、北齊、隋唐、北宋相繼經營,迄今共有佛龕兩千三百餘洞,佛像十萬餘尊,碑刻題記三四千品,分布在伊河之畔,延綿兩公里 。
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供奉佛像之處,主要有古陽、賓陽、奉先三洞。古陽鑿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最早,供奉釋迦、彌勒、多寶諸佛,佛像造型瘦削,衣薄貼肉,具北魏風格。賓陽亦鑿於北魏,洞略小。奉先位於龍門山之中段,最大,露天無頂,摩崖造像。本尊盧舍那佛,高17公尺 ,優美莊嚴,兩旁環侍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建於唐高宗咸享三年(672),由武則天助資兩萬貫,歷時四年完成,現為石窟主殿。傳說中盧舍那佛造型,即是武則天化身。
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供奉佛像之處,主要有古陽、賓陽、奉先三洞。古陽鑿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最早,供奉釋迦、彌勒、多寶諸佛,佛像造型瘦削,衣薄貼肉,具北魏風格。賓陽亦鑿於北魏,洞略小。奉先位於龍門山之中段,最大,露天無頂,摩崖造像。本尊盧舍那佛,高
石窟完成後,歷經唐武宗滅佛,及後世盜竊,致頭像、碑刻、浮雕等破壞嚴重,故今日可以見到部份洞中無佛、有佛無頭、有頭無臉等破落景象。佛像之破壞,在元人薩天賜遊記中已有記述,大意為石像被人所擊,碎首、損軀、缺耳目手足等,金身則全被刮除,鮮有完整者。
戰國伊闕之戰,發生於秦昭王十三年。秦將白起,領兵10萬,攻打中原,韓魏聯軍24萬,據伊闕之險堅守。翌年白起離間韓魏,將之各個擊破,俘敵24萬,盡皆斬首,使伊河染赤。今日遊於河谷,思及此,不禁感到陰森發顫。
關林,位於洛陽郊外關林鎮,是曹操厚葬關羽首級之處。關冢始建於三國,關林則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墓以林相稱,是尊關羽為聖人,媲美孔林,與孔子並列中國文武二聖。
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在湖北當陽為吳將俘殺,享年59歲。吳主孫權懼怕劉備報復,獻關羽首級於曹操,企圖嫁禍。但操識破其計,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塋葬。此即關羽頭枕洛陽,身困當陽,魂歸故里之說的由來。後經16位帝王追封,最後晉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永為後世敬仰。
今關林是一座宮殿式建築,配以古柏成林,隆冢豐碑,氣派巍巍。在中軸線上分列戲樓、大門、儀門、參道、拜殿、正殿、石坊、八角亭,最後才是墓冢。正殿面闊七楹,進深三間,高26公尺 ,琉璃瓦頂,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殿中塑關聖坐姿像,頭戴十二冕旒王冠,身著龍袍,威風凜凜,關平周倉侍立左右。清光緒御題「光昭日月」匾額,一代忠義,萬世流芳。
近年據田福生考證,認為關林僅是關羽祠所,洛陽關莊村之關羽墓才是首級埋葬處,因事涉聖跡,不便開挖,致非定論。
鄭州
鄭州古稱管城或滎川,隋文帝開皇三年改稱鄭州。春秋戰國時,鄭韓兩國定都於此長達五百年,1953年取代開封定為河南省會,現為全國鐵公路航空之樞紐,亞歐大陸橋上重要城市,自古就被譽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歷史可上溯至黃帝,他生於軒轅之丘,是今市內之新鄭。禹都陽城在今登封,商亳都等。七至九千年以前即有人類活動,因市內發見裴李崗文化等遺址。
鄭州流傳歷史掌故甚多,較著者有公元前203年,劉邦項羽兩強在市內廣武山對峙。余此次遊黃河牛皮灘時,尚可遙望到古戰場遺跡,楚漢二王城,及中分天下之鴻溝。東漢建安四年,袁紹統兵12萬南攻許都,被曹操兩萬之軍擊潰,其地即在今市內中牟之官渡鎮。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岳,是登封地名之由來,她在山頂投下除罪金簡,祈求神靈寬恕自己的罪過。晉朝美男子潘安,即是中牟縣人。
登封少林寺,已名聞全球,位於嵩山腹地少室山之密林中,故取名少林。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為供養西域僧佛陀扇多,始建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到少林寺首傳禪宗,廣集僧徒,歷九年,傳法予慧可後離去,圓寂於禹門,葬於熊耳山。少林禪門奉達摩為初祖,慧可為二祖,單傳至六祖慧能,避禍嶺南,少林禪宗衣鉢傳承告終。
少林寺開山以來,除唐初寺僧助李世民征王世充有功,受到賞賜,得以昌盛。據說當時擁有食田一萬四千畝,殿堂五千多間,成為天下第一名剎。但往後歲月中,卻頻受磨難。先是公元577年北周武帝之毀佛,845年唐武宗再度毀佛,954年後周又滅佛,多次毀寺,僧侶遣散。一千六百多年來興衰輪替,到1981年現任主持釋永信派到少林寺工作時,只有幾間破屋,僧侶十餘人。故今寺內現有伽藍及達摩面壁石等,都是新建,只有練武場、面壁洞、塔林及部份碑刻,算是遺世古蹟。
少林寺以少林拳出名,因歷經滅佛及戰亂,大多已經失傳,現行少林拳實際是北派拳術。據武術界傳言,今流行於嶺南之詠春拳、洪拳、白鶴拳等,才是少林真傳。
今日到少林寺,須先購票觀賞武術表演。節目開始後,先邀請觀眾上台與武僧合影,收費人民幣20元。等此一節目結束,時間已過大半,然後武僧上場,表演兩三套即告收場。遊客人山人海,進山門擠得寸步難行,寺內人聲喧嘩,又頻頻拍照,不似佛門淨地,大雄寶殿見不到香客禮佛拈香。寺外廣場則排滿攤販,雜亂地出售佛像、佛具、佛經,梵唄燒成光碟,大聲播放,與市集無異,這就是今日禪宗祖庭之慘狀。
禪宗原本要在清靜中自悟,悟出本性,才能見性成佛。故初祖達摩曾面壁九年,六祖慧能以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能自悟見性,而得禪宗衣鉢。但今少林寺,已遠離教義,走向世俗,崇尚名利,對佛教而言,也是一劫,我國禪宗史中,將來自會記上一筆。
少林寺塔林,離寺西約三百公尺 ,原為高僧圓寂後安放舍利之所。從最早一座唐貞元七年之法玩禪師塔起,至今已興建241座,其中以元明塔最多。塔有磚砌和石砌之別,高15公尺 以下,一至七級不等,圓形、柱形、瓶形、正方、四角、六角等多種。每塔皆有碑記,刻著大師法號、年籍、功德事蹟等,留給後人瞻仰。塔林集塔式、雕刻、書法之大成,是研究中國磚塔藝術和宗教史之寶藏。原為佛門禁地,今為因應觀光須要,已對外開放。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由張藝謀導演,斥資3,5億人民幣興辦,以嵩山峽谷自然地形為舞台,動員武僧演員等600名參演,配以現代化聲光效果,確是一齣充滿禪意的巨型舞樂。內容包含水樂禪說、木樂禪定、風樂禪武、光樂禪悟、石樂禪頌五幕樂章。
觀眾坐在蒲團上,180度全景觀賞,欣賞到寒山、清泉、古剎、塔影、山月;聽身歷聲的水聲、風聲、蟲鳴、鐘聲、琴音等,空谷迴音,是梵音,也是天籟,顯示禪宗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惜觀眾水準參差,喧嘩,站立,擾人冥思,遑論開悟,有曲高和寡之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