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與鑑真和尚
顧庭銘
民國百年仲夏,我再次返回寧波掃墓,專程至阿育王寺禮佛,完成心中宿願。
七月十日一早,從江北明州樓出發,先搭 965 號公交車至南站,轉 750 到育王站下,即到達目的地。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開山於西晉太康三年﹝282﹞,是一座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古剎。當年高僧慧達在求得舍利塔於鄮山腳下後,遂於其地結廬守護,是為寺之濫觴。論年代,比鄰近天童寺尤早八年。梁普通三年﹝522﹞,御賜阿育王寺額,正式確定寺名。
相傳印度孔雀王朝,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因篤信佛教,編輯經典,並派遣僧侶四出傳教,將王舍城大寶塔佛陀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贈各地信眾。傳說在中國建了十九座舍利塔,至今已知在北京和寧波各有一座外,其餘已不知下落。
阿育王寺座落在今鄞州區五鄉鎮的育王山西麓,面對玉幾山,左界育王嶺,右至赤瑩山峽谷。寺在嶴底,被參天古木所擁抱,山寺融為一體,山因寺而增色,寺為山添輝,相得益彰。
寺前有條公路,可直達北侖,是早年四明鄉親,從陸路進入北侖開發海堧地的通道。筆者的祖先,即是在明代從餘姚丈亭出發,走過此路,胼手胝足地落戶高塘妙林。
阿育王寺的建築規模宏偉,號稱有殿堂樓閣六百餘間,建地八萬平方公尺。寺依山勢而築,在中軸線上排立着主體建築,依次為山門、二山門、放生池,及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塔、法堂和藏經樓等四幢伽藍。莊重古樸典雅,集建築、雕刻、園林、繪畫藝術之大成。
巍峨伽藍
阿耨蓮池 進入山門後走過長長通道,面前出現一座牌坊,上書東震旦土四字。穿過牌坊即是長約五十公尺,寬約三十公尺的放生池,四周圍以石欄,欄內有董其昌書魚樂池三字,及畹荃禪師寫的妙喜泉石碑。旁有石井,流着潺潺泉水,使放生池長年不涸。
鐘樓 池東北角,有一座三重檐歇山式三開間的鐘樓。鐘掛最高層,高 1.57 公尺,下沿徑 1.2 公尺,重約三噸,鑄於清嘉慶年間。暮鼓晨鐘向來成對,但阿育王寺同天童寺一樣,卻無鼓樓。知客僧的說法,是西側風水不適於建鼓樓。但中國傳統上如因地理限制,可將鐘鼓同置一樓,例如山海關、天津鐘鼓樓即是,其中或另有深意,俗客不便詰問。
天王殿 重檐歇山式黑瓦頂,面闊五間,高約十四公尺。正脊上有國基鞏固四字,檐間橫匾書天王殿三字。殿內石壁上嵌有金剛經石刻十八塊。前後石柱刻有六對楹聯,敘述阿育王寺的歷史。殿內供大肚彌勒、韋馱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 應是本寺主殿,面闊七間,重檐歇山式黑瓦頂,高約十四公尺。正脊有龍魚戲珠彩塑及風調雨順四字。檐間懸大雄寶殿方額。下層檐下懸乾隆御書「覺行俱圓」橫匾。楹聯右書「五千藏經,三寶法輪,記從白馬馱來,眾生普渡」;左書「兩浙名山,六朝古剎,幾歷紅羊劫換,紺宇長新」。既云紅羊劫換,大概是清末重修。
殿內有乾隆御筆「善獅子吼」橫匾。殿正中位塑釋迦牟尼佛,東側塑藥師佛和阿難尊者,西側塑阿彌陀佛和迦葉尊者。兩旁分列十八羅漢,後面塑善財童子,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法相莊嚴。
舍利殿 為本寺所特有,面闊五間,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屏門浮雕綺麗,檐間懸方形額,為宋孝宗御書之「妙勝之殿」,下檐匾額書「舍利殿」三字。殿內正中樑上,懸宋高宗御書豎額「佛頂光明之塔」。殿中央即是七公尺高的石塔,放置七寶鑲嵌的舍利放光佛龕,內藏稀世之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祂在古往今來,贏得多少信眾頂禮膜拜。
殿前月台上立有幾方古老碑記,例如《阿育王寺常住田碑》,係唐代萬齋融撰文,處士范重書;《妙喜泉銘碑》,係宋張九成撰並書。
前庭兩棵金桂,合抱有餘,枝葉扶疏,覆滿院落。據說花季時,滿樹金黃,香溢內外,花謝落地,多到可斗量籮擔。
藏經樓和法堂 兩層樓面開五間,上層藏經樓,有徐世昌所書「天龍共護」匾,珍藏真身舍利塔原物,乾隆初年刊印之《欽賜龍藏》七千多卷,日本《續藏》等文物。下層為法堂,左右兩壁嵌有十六尊者石刻像。
中軸線東西兩側,分佈着念佛堂、先覺堂、客堂、方丈室、寮房等。尚有元至正二十五年建造,六面七級磚木結構,仿閣樓式寶塔一座。
鑑真和尚紀念亭,建在軸線東側,飛簷歇山頂,內樹石碑一方,紀述他的生平和東渡日本經過。這位高僧堅決宏揚佛法之精神,和修持之深,永為中日兩國所景仰。
鑑真﹝688-763﹞,唐代高僧,江蘇揚州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
他俗姓淳于,唐武后垂拱四年,出生於揚州,十四歲入揚州大雲寺為沙彌。後隨道岸禪師入長安,在實際寺受具足戒,跟隨弘景律師學南山律宗。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他四十五歲,任揚州大明寺方丈,受其傳戒信徒多達四萬餘人。
公元 742 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揚州,懇請鑑真東渡日本,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都默然反對,唯鑑真表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遂決意東渡。其經過之困難,日本真人元開所撰《唐大和上東征傳》有詳細紀錄。
自唐天寶二年﹝743﹞第一次東渡起,到天寶十二年﹝753﹞止,前後十一年間共出發六次,其中第二、三、四次駐錫在阿育王寺,並作為東渡出發點。前五次皆因官府反對,弟子阻擾,東海遇大風而失敗,尤其第五次遭遇颶風,竟漂流到海南島的三亞。他因過度勞頓,而致雙目失明,但從未灰心。終於在第六次隨同日本遣唐特使船團東渡,成功抵達日本薩摩島。
他在日本受到孝謙天皇等隆重禮遇,封號傳燈大法師,尊稱大和尚,進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建立正統的戒律制度。並在奈良五條町興建唐招提寺,作為日僧受戒塲所,至今則是日本律宗總本山。
唐代宗廣德元年,日本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七年,公元763年,五月六日,他在唐招提寺圓寂,享年七十六歲。
他對日本佛教的貢獻,在於建立嚴格的戒律制度,使佛教走上正規。在醫藥方面引進中國的傷寒論,及三十六種中藥之使用法,著有《鑑上人秘方》一卷,被譽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也是日本奈良時代最傑出的僧醫。他攜往之中國書法摹本五十卷,使日本書道多姿多彩。日人迄今仍在懷念他的貢獻,尊稱為過海大師。
﹝附記:回程時750公交車途中與計程車相撞,司機大聲爭吵,乘客解散,我一時迷失於途,幸遇寧波教育學院某女生,心存敬老,幫我脫困,永致謝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