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明代鴻儒顧炎武

明代鴻儒顧炎武

顧庭銘

  顧炎武(1613-1682),是介於明神宗萬曆至清聖祖康熙年間人物,他一生志業,在於反清復明,著述濟世;並遵嗣母遺訓,入清不仕二姓,至死不渝。故本文仍以明代鴻儒為題,以遂其生前心願。
  生平事蹟
  顧炎武一生事蹟,參見《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二,清張穆、吳映奎、顧衍生,暨今人周可真、倫明等所撰之各種《顧炎武﹝亭林﹞年譜》,茲综合摘述如次。
  他是在明萬曆四十一年,出生於江蘇昆山千墩鎮。生父同應,母何氏,祖紹芳。甫出生,即過繼已故堂叔同吉為嗣子,由嗣母王碩人撫養長大。
  炎武原名絳,有寧人、忠清二字。清順治二年破南京,慕南宋抗元名士文天祥學生王炎午之為人,改名炎武。家傍先祖顧野王舊蹟亭林湖,爰以亭林為號。又避居鍾山明孝陵下時,因鍾山即蔣山,又隱名蔣山傭,以示忠於明室之志。
  炎武生有異相,目雙瞳,中白邊黑。三歲患痘症,脫痂後左目微眇。但聰穎特達,讀書一目十行,悟力過人。自小狷介不苟流俗,唯與同邑狂士歸莊(歸有光孫)相善,人稱「歸奇顧怪」。
  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十四歲,應例入昆山縣學,補諸生。與歸莊同入復社,結識明末不滿朝政之志士,互為砥礪切磋,奠定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志。
  但他對科舉一途,極不順遂。自明崇禎元年(1628),十六歲,首次參加歲試不第起,直到二十七歲秋闈被擯止,中間共參加歲試、科試十三次,多次不第,從此退而讀書。
  炎武科舉失利非關才華,實與治學宗旨有關。晚明學界承宋明理學之風,走向心性空談,而炎武治學重實用,不為浮泛之文,自然與時尚八股相悖,不容於科場。
  崇禎十六年,炎武以捐納成國子監監生。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一年(1644),三月李自成陷京師,思宗自縊於景山。四月清兵入關,李自成西走。五月清定鼎北京,明福王朱由崧在馬士英擁立下,在南京繼位,改元弘光,這時中原已全面板蕩。
  順治二年五月,清軍破南京,弘光帝走蕪湖,被俘,明年死。七月再圍昆山,明魯王朱以海授炎武為兵部司務,乃參與昆山守城之役,激戰二十一天,事敗奔常熟。是役清軍屠城,殺士民四萬餘人。弟纉、繩二人守城陣亡。生母何氏被清兵擊傷,右臂折斷。十五日清軍下常熟,嗣母王氏即絕食至三十日而終,享年六十,遺命囑炎武「讀書隱居,無仕二姓」。
  次年明唐王朱聿鍵繼位於福州,改元隆武。明魯王監國於紹興。但閩浙情勢都如曇花一現,旋告陷亡。炎武原已受隆武帝命,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因嗣母喪事未畢,未曾成行。
  順治三年,明桂王朱由榔繼位於肇慶,改元永曆。因受清軍追殺,流奔桂林、南寧、廣南、雲南、緬甸,最後被緬甸執獻吳三桂,康熙元年(1662)遇難,使南明最後一絲香火也告熄滅。
  但各地義軍蠭起,先是順治二年,炎武奔走太湖流域,佐贊義軍吳日生、陳子龍起義,屢創清軍。三年六月策動吳淞提督吳勝兆反正,與役君子事敗殉節。以後炎武參與詩社,掩護身份,往來江湖,結交志士,仍望能恢復明室。
  順治七年,受仇家構陷,扮作商賈,隱名蔣山傭,匿居金陵。十二年,再受惡僕誣陷,溺殺之,繫獄,幸得友人路澤博相救,以殺有罪奴名義結案獲釋。此後炎武深感江南已非立足之地,遂變賣家產,棄家北上,考察魯、晉、豫、冀、陝各省山川形勢,風土人情,聯絡各地反清復明志士,往返三萬里。其間不斷考察著述,也曾墾田於山東,放牧於山西,累致千金。
  康熙七年(1668),再涉萊州黃培詩案入獄,經友人搭救獲釋。八年至陜西華陰,因視該處地理位置衝要,能入華山守險,也能出潼關聞天下事;一旦出關起事,亦有建瓴之便,於是定居華陰。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設明史館,邀炎武參與修史,他毅然以「願以一死謝公」,回絕熊賜履。次年再開博學鴻儒科,招撫明朝遺老,他以「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之豪語三度回絕,終保晚節。
  二十一年(1682)正月,在山西曲沃友人家,上馬失足,嘔吐不止,壽終辭世,享年七十歲。宣統元年准從侍文廟。
  嗣子衍生和從弟岩,扶柩回昆山千墩鎮故里,葬於嗣父母墓次。1914年十二世孫顧子玉添建亭林祠。文革時墓祠皆毀,惟近年已修復,且作為愛國教育基地,永垂青史。
  顧炎武一生,真可謂板蕩識忠臣,時窮節乃現,高風亮節,永為後世典範。
  亭林家世
  顧炎武家族及世系,參見明清史書,亭林年譜,及《顧氏譜系考》等,茲摘錄重點如下表。
                                     
                          
        炎武家族江蘇吳縣人,世以陳朝顧野王為始祖,五代之際徙于滁,宋代有名慶者再徙海門,慶次子伯善徙昆山花蒲保,九傳至鑑始定居昆山千墩鎮。鑑生濟,濟生章志。
  鑑字仲明,號默庵,封刑科給事中。濟字舟卿,號思軒,明正德十二年進士,授行人,擢刑科給事中,贈中憲大夫,江西饒州府知府等。(明史卷二0八)
  曾祖章志,字行之,號觀海,明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操行清介,性獨嗜書。祖父紹芳,字實甫,號學海,萬曆丁丑進士,官至翰林院檢討、編修,年四十五病歸故里。
  生父同應,字仲從,號賓瑤,萬曆乙卯副榜,入國子監。工詩文,年四十二卒。著有《藥房》、《秋嘯》文集。母何氏,生緗、絳、紓、纘、繩五子,及四女。次子絳即炎武。缃字遐篆,崇禎癸酉舉人。紓字子嚴,少負經世之才,明亡後絕意仕途,隱居千墩鎮舊居,養高自重,曾因居喪哭至目盲。纘字子叟,號南式,尚氣節,參與昆山之役,城破被殺,時年二十六歲。繩字子武,亦陣亡於昆山之役。
  嗣祖紹芾,字德甫,號蠡源,生員,例入國子監。工詩文善書法,年五十摒棄科舉,關心節義之行,壽至七十九歲以終。有《庭聞紀述》及《夢庵詩草》行於世。嗣父同吉,字仲逢,年十八而卒,生前已聘王碩人為妻。
  王碩人,明遼東行太僕王宇之孫女,太學生王述之女。王宇,明英宗正統四年進士,累官至撫州知府,山東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等。性剛介,有官聲,天順七年卒。(明史列傳第四十七)
  據《明史》卷三○三,烈女三載,王貞女,許配同吉,年十七未過門同吉即逝。女遂去飾著素衣,毅然拜別父母,赴翁姑家,拜柩而不哭。姑泣曰:吾兒不幸早亡,奈何累「新婦」。見納,遂留下執婦道不去。某次姑久病不癒,女竟剁指作藥引,其貞孝至此,故明史稱貞女。
  王氏過門後第十二年,炎武出生,遂抱以為嗣,視同己出。她通文史,善女紅,紡織之餘課子習字。炎武之成就,實得力於嗣祖嗣母從幼以身教言教化育,奠定他一生碩學和情操。
  炎武年十九,娶太倉王氏為妻,終無子女。康熙十一年撫族子衍生為嗣子,娶兒媳靳氏,承歡終老。
  學術貢獻
  顧炎武一生,在學術方面之成就,一是他思想之務實,啓發清朝樸學之風;二是他的著作浩瀚,後世學者鮮有能出其右。
  宋明理學到了晚明,流行致良知和危微精一中的論調,走向唯心空談,無濟國計民生。故他反對唯心和玄虛,提出以實學代替理學,這一思想轉變,引領清代學術走向經世致用之路。
  他精力過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刻離書。所到之處,恆以二騾二馬載書相隨,凡過邊塞亭障,常呼老兵詢問曲折,有與平日所聞不合時,即查書對勘;或在平原大野,跨鞍默誦群經注疏。
  炎武之學,主在歛華就實,諸凡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之事,莫不窮究原委,考正得失。
  他反對八股文,這是明清兩朝考試取士的一種文體。文中分破、承二題,起講,提、虛、中、後四比,大結等八段。凡不合文體即不予錄取;全文字數超過限制也不及格。將人的思想限定在殭硬的框架中。舉子為了迎合文體,多在格式中打轉,却廢書不讀。故他批評「八股之害,等於焚書;敗壞人才,甚於咸陽」。
  他治學嚴謹,不事浮文,重視創見不蹈襲古人,主張引據考證,詳究本末,學問要求經世致用。
  他的全部著述,根據近年《顧炎武著作集成》收錄二十二種,計:
  日知錄32
  日知錄之餘4
  天下郡國利病書120
  肇域志50
  九經誤字6
  左傳杜解補正3
  明季實錄4
  聖安記事2
  菰中隨筆1
  歷代帝王宅京記20
  營平二州地名記1
  昌平山水記2
  山東考古錄
  音學五書38
  韻補正1
  亭林文集6
  亭林詩集5
  亭林餘集1
  顧亭林先生詩箋注17
  求古錄1
  石經考1
  金石文字記6
  《日知錄》是一部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是他一生志業之所在。全集有條目1019條,修修改改,直到去世前尚未完成。生前曾由弟子潘耒刊行八卷僅140條。條文長短不一,有長達數千字,也有短到只九字。無論長短皆甚實用,例如:
  《漢書˙嚴助傳》:閩越王弟甲,弒而殺之,甲以誅死,其民未有所屬。
  顏師古注曰:甲者,閩越王弟之名。
  《日知錄嚴助條》:甲猶云某甲耳,即下文閩越王弟餘善殺王以降者也。師古所云者,非。(卷28
  《日知錄》糾正了古人的錯誤注解,使後人解讀更為清晰。
  《天下郡國利病書》輯錄兵防、賦稅、水利三方面內容,後世稱此書為政治地理學。此書價值在於反應明代朝廷施政下,社會基層之真實狀況,故對研究明代社會經濟頗有助益。炎武深感兵防之重要,將各地之形勢、險要、衛所、城堡、關寨、屯田及農民起義等無不詳細摘錄。賦稅方面,主要收錄明代實行一條鞭法後,地主如何將國家賦役轉嫁到農民身上。輯錄項目包括土地、屯墾、糧額、租稅等。水利方面收集了河道、漕運、航運、農田水利、治水方略等資料。
  《肇域志》全書約兩百萬言,內容包括各地沿革、形勢、城廓、山川、驛遞、街市等資料,十分豐富。志中搜集大量地名,可作校勘其他古籍之用。
  從他的著作,可看出學術貢獻之廣泛,後人稱他為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鴻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