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王國尼泊爾
顧庭銘
九十六年十月二日,我們滿懷欣喜,從台北到香港轉機,未料尼泊爾皇家航班延遲兩小時到港,致使抵達尼京加德滿都(Kathmandu)時,已是三日凌晨兩點,複雜的落地簽證,緩慢的行李檢查,都耗費不少時間,累得一進入飯店倒頭便睡。九日的回程,尼航再次延後兩小時,香港接駁不上,又是次日凌晨三時才返抵台灣家門。
這趟尼泊爾之行,我們吃足了苦頭,但心中並不抱怨,因為到歲月無痕的國度中旅行,原本要考慮到難以掌握的時空因素,理應在出發前要先有應變腹案。
但此行我們收穫豐碩,足以補償路上所失。例如瞻仰到舉世矚目的喜馬拉雅山雪峰,粗淺的瞭解到尼國特殊地理環境,紛擾的歷史過程,複雜的民族形成,以及令人莫測高深的宗教信仰等,都增長了見識。
神秘國度
尼泊爾(Nepal)王國,清史稱廓爾喀(Gurkha),曾納為屬國。他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之南坡,被世人視為「偉大的小山國」。土地面積為台灣的四倍,但可耕地只佔總面積七分之一,糧食生產僅夠2,600萬人餬口。國土東西長約800公里 ,南北寬約90-220公里 ,自己形容是石縫中的樹根。中印兩國是北南邊境強鄰,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南側是陡坡,降到印度邊界,只剩海拔百公尺左右,可以想見地形之複雜,這與交通運輸人民生計都有影響,幸而境內超過8,000公尺 的高峰有八座,其中還包含聖母峰,是世界登山界的聖地,外匯收入不無少補。
相傳在加德滿都谷地,原有從西藏緬甸過來的阿希人(Ahin)。公元前七世紀又從東方移入用長刀飼養綿羊的克拉底人(Kiratis),建立起有史以來最初的王朝,他的勢力強大,領土曾延伸到恆河三角洲,這時佛教開始萌芽。公元三世紀,北印度的李查維人(Lichhavis) 被摩揭陀人打敗,逃到尼泊爾,建立李查維王朝,並將印度教及種性制度傳入。公元十至十三世紀,回教勢力入侵印度,北印度的貴族們逃入尼國,在境內建立各個部落,使尼國混亂。十二世紀馬拉王朝(Malla)的崛起,是尼國藝術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今天所見到的人文遺跡和雕刻藝術,大都是這一時代的產物,可惜王朝末期分裂成七十幾個公國,各自為政。
在加德滿都西北有一村落名廓爾喀,北印度的契托爾王國,為躲避回教蘇丹的入侵,逃到此村建立廓爾喀王朝,他一直垂涎著馬拉王朝的財富,在普利特維.納拉揚.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的領導下,征戰27年,消滅了分裂中的馬拉王朝,統一全國,建立沙阿王朝,並遷都加德滿都傳了十三代。
廓爾喀人驍勇善戰,曾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入侵西藏,打到札什倫寺。次年經福康安將軍率軍驅逐出境,並直搗加德滿都,廓爾喀國王投降,保證永不侵犯,並承諾向清廷五年一貢,願為中國屬國,直到1912年民國成立。
前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Gyanendra Bir Bikram Shah),王后可美兒(Komal Shah),是在公元2001年登基的。此年六月清晨,王儲迪彭德拉,開槍打死父王比蘭德拉及王后等十二名王室成員,然後飲彈自盡,傳說是因王儲不滿選妃而弒君。53歲的王弟賈南德拉隨即接位,但他要面對國內共產黨的壓力。尼國國王在人民心目中是毗濕奴神(Vishnu)的化身,故深受子民無比的擁戴和尊敬。
尼國大約有六十多種民族,講七十多種語言,被形容為有多少村落就有多少種方言,其中十四種語言有文字,以天城體字母為基礎,外人很難辨認。但尼泊爾人佔了總人數六成以上,自然以尼泊語為主體,使用印度語者只佔二成,英語則相當流通。
宗教信仰是尼國最大特色,九成國民信仰古老的印度教,且定為國教;而佛教發祥地的尼國,卻只有百分之五人口信仰佛教。在加德滿都有大小寺廟2,500多座,神祗3,300萬,多過全國人口。每家大堂中都供奉神像,虔誠的膜拜。聖牛受印度教尊崇,法律也保障不得宰殺、拉車、耕田,違者要受拘留、罰款和刑事處分。在熱鬧的巿集、馬路、大街小巷任令聖牛悠閒遊蕩,人車都要迴避。但也因敬而不養,致每頭黃牛都餓得瘦骨稜稜,看了心中十分不忍。
隨著印度教的廣為弘揚,社會上種性(Caste)制度也牢不可破。印度教根據吠陀經將人民分為四級種性,最高級是婆羅門(Brahman),即祭司;其次是剎帝利(Kshatriya),即武士、地主、統治者和貴族;第三級是吠舍(Vashya),指工匠、商人、牧民;最低級是首陀羅(Sudra),指農民、勞動者、樂師等。此外還有不列種性的賤民(Untouchable),只能從事徒手清理排泄物屍體等工作。
四級種性各司其職,互不通婚,如犯了規定,所生子女即淪為賤民。前三級種性人士,可藉修行下輩子輪迴到高一級種性,但首陀羅只有一生,不會進入輪迴。印度教的《摩奴法典》規定,剎帝利、吠舍罵了婆羅門罰款了事,首陀羅罵了婆羅門,就要用滾燙熱油灌入他的口耳中。高級種性殺死首陀羅,僅用牲口抵償,低級種性人如用身體某部份,傷害高級種性人,則某部份即被罰斬斷。各級種性人的食衣住行都有煩瑣規範,例如不同種性人不能同居一室,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的水等。即使改信了基督教,在教堂中低種性人也只能坐在後排,倘有觸犯,婆羅門祭司即給予處罰,或開除到種性之外。
種性制度顯然是違犯了人權,政府也在設法打破,但我們在遊尼都谷地的時候,可體會到社會上仍有這種制度的存在。
尼都谷地
加德滿都的杜巴兒(Dubar)廣場規模最大,以馬拉王朝之拿梭宮院為中心,周邊印度教廟宇林立,大小超過五十座以上,建築型式都保持十二至十八世紀的中古風格。三至九層的四方基座,上建神殿,二至五層的寶塔形屋頂,因禁止入內,故不知內部供奉何方神祗。
廣場中有朝拜者、修道士、遊客、聖牛、乞丐、小販、賺小費的臨時導遊等,人聲鼎沸,磨肩擦踵,還有數不清的鴿子在空中飛翔,亂成一團,衛生亦欠佳。在這樣的環境下,實難以定下心來,仔細欣賞這些已列入世界保護的文化遺產。
印度教崇拜的主要神祗,首推大梵天(Brahma),他是宇宙本體,創造萬物之主,意識抽象,少有廟宇供奉。其次是保護之神毗濕奴,負責獎懲慈悲與善惡,當世界面臨毀壞時,會以化身出面挽救,傳說有四手,分持法輪、法螺、仙杖、蓮花,躺在巨蛇之上,以金翅鳥為坐騎。再是毀滅之神濕婆(Shiva),屬於個性複雜千變化身之神,他既是毀滅又能起死回生,既是苦行者又是色慾者,既有慈悲心又有復仇凶念,額頭有第三隻眼,能透視人們內心,一旦閉上,世界立即毀滅。當然還有其他神祗,連猴子也在神祗之列。
拿梭宮院建於十四世紀,是歷朝王室舉行加冕典禮之處,門口陳列猴神,並有軍警把守,現已改為歷史博物館,展出歷史文物、武器、服飾、古幣等。
庫瑪莉活女神廟(Kumari Bahal)最受遊客注目,建於十八世紀,是一棟三層樓小型四合院,有異於一般廟宇。建築及窗櫺等雕刻之精細,歎為觀止。庫瑪莉是馬拉王朝的保護神,聖潔的象徵。從釋迦族(Sakya)中選出年齡四至五歲,身體完美無瑕,同時還具有三十二種神秘特徵的女童。送往塔雷珠廟過一夜,在昏暗大殿中,一群男人戴着面具扮成厲鬼,在殿內鬼哭神號,同時還擺著血淋淋的牛頭,佈置恐怖場面,意在嚇倒女童。如果翌日早晨,女童仍能冷靜沉著走出廟門,便證明她是女神轉世,即迎進庫瑪莉廟內,接受國家及信眾供養。活女神在廟內雙腳不能觸地,一切行動,有人抱著背著。每年八九月因陀羅節,坐神車在一群男童簇擁下巡街,供信眾瞻仰膜拜。平時信眾供奉香油錢後,輕喊一聲庫瑪莉,女神即在三樓窗戶露面,讓信眾驚鴻一瞥,但禁止拍照。她到初經來臨時,必須帶著一筆財富還俗。傳說因剋性太重,不易嫁人。這樣的活女神全國共供養三位。
濕婆神廟建於十八世紀,三層屋頂,九層四方基座,顯得崇高而偉大,在廣場中甚為突出。此外尚有加薩滿達木廟,用一棵樹的木材建成;賈格那許性廟,供奉男女性愛浮雕,刻畫之大膽,令人瞠目結舌,其餘廟宇在混亂中匆匆而過,未留下記憶。
巴克塔布在加德滿都東約12公里 ,亦是馬拉王朝後代所建,地名有皈依朝拜之意。因1935年大地震,不少廟宇震毀,故現今廣場上廟宇較稀,整處舊王宮及杜巴兒廣場,都在圍牆內,因此沒有閒雜人等,我們可以細細欣賞古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堵黃金門,建於1753年,可與佛羅倫斯受洗門比美,內部則是庫瑪莉女神廟,一般人不得入內。舊王宮有一排十七世紀建造的55扇檀香木窗戶,雕刻精緻,聞名於世,被視為國寶。尼亞塔波拉廟,高30公尺 ,五層方基,每層矗立大力士、大象、獅子、麒麟等,是尼國最高印度教廟宇。
在尼都東一公里 處,還有一座浮屠納特塔(Boudhanath),高約30公尺 ,周長百公尺,已有1,200年歷史,是尼國最大佛塔,據說內藏迦葉佛的舍利。塔座四面,亦各繪佛眼一雙,佛法無邊,無所不見。
佛塔周圍有眾多佛品店,大聲播放著梵唄,令人驚訝的是在門口及顯著位置,擺放一種刺眼的佛像,一對佛公佛母作立姿裸裎相抱交媾狀,雕刻藝術水準卻屬上乘。世俗人以有色眼光看之,多覺得佛門何以竟淫穢至此。其實這是密宗歡喜佛,余前在北京雍和宮瀋陽北塔法輪寺大殿中見過。
在密宗修持中,有所謂觀想雙身修持法,解釋甚多。其中有一種淺近說法,是說佛公是婆羅門陰險邪惡之神,梵名那地,佛母梵名明妃,觀世音菩薩為了渡化那地,化作美女來到他面前,那地拉之強欲苟合,明妃曰如此必先結為夫妻,皈依佛門,那地答應,雙方遂含笑相抱。密宗說雙身修法可達「上樂境界」及「大樂禪定」。但此一修持法之前題,簡單說,必須是夫妻共修。無奈近年有少數不肖仁波切,混跡佛門,以弘揚佛法之名來台,以雙身修之名淫污女信眾,造成自殺及家庭悲劇者有之,沾污佛門,莫此為甚。在顯宗的修持中,則是絕對禁止色慾的,我們在參觀佛誕聖地時有些瞭解。
佛誕聖地
進入區內,首先見到的是一座紅色磚牆圍成的新建築,是佛母摩耶夫人(Maya)廟,但這座建築只是遺址的保護體,外觀並無歷史價值,故先參觀一棵巨大的菩提聖樹。此樹在廟之一側,幹粗枝壯,須數人合抱,高數十丈,枝葉繁茂,估計樹齡應在三千年左右。樹的周圍掛滿經幡,樹下有幾位高僧盤膝坐地,為遊客加持祈福。我們在導遊帶領下繞樹三匝,以示崇敬,然後圍樹瞻仰拍照,聆聽一段佛陀誕生的故事。
公元前544年(註),迦毗羅衛(Kapilavastu)國王的王后摩耶 夫人,十月懷胎即將臨盆,於五月的月圓日,乘馬車依俗歸寧待產,途經倫比尼花園,見奇花瑞草,池水香潔,便下車在今稱為生命之泉的池中沐浴,浴後上岸,扶著菩提樹枝,生下佛陀。傳說中佛陀誕生時,能周行七步,腳踏處現出七朵蓮花,且舉目四顧,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語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時香花飄落,九龍吐水,為太子沐浴。不幸摩耶 夫人在產後七日即去世,佛陀是由姨母摩訶波闍波(Mahaprajapati)為繼后後,扶養長大。
生命之泉,在菩提樹一側不遠處,呈長方形,長約20公尺 ,寬約10公尺 ,保存完好,池水清澈見底。傳說有佛緣的信眾臨池,能從倒影中看到自己的前世。
公元前249年,印度阿育王為紀念佛陀誕生,曾來倫比尼朝聖,建白色石柱一座,高約6公尺 ,徑約1公尺 ,位於摩耶夫人廟後,亦保存完好。現四周也掛滿經幡,是遊客必看的古蹟。
最後進入紅色圍牆內,參觀摩耶夫人廟遺址,雖然坍塌不堪,但從磚砌的廟基,仍可看出當時的格局。我們繞遺址一周,緬懷這位因生佛陀而犧牲的偉大母親。佛陀的腳印,印在一方石塊上,也保存在廟內。經考證此廟建於公元前三世紀。
據說倫比尼一帶,古時有佛寺上千座,盛極一時,以後隨著佛教在尼泊爾式微,也都坍塌,今尚存一些佛塔和佛殿的遺址,在蘆葦叢中有跡可尋。這些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現尼泊爾、日本、南韓、越南、泰國、緬甸及台灣、西藏等,都在這方聖地上興建寺廟,想恢復昔時的盛況。
園中新建一座「和平之燈」,燈火長年不熄,我們輪次合照留念,希望世界各國都能一本佛陀慈悲之心,永保人類和平安樂。
佛陀降生時,摩耶夫人已45歲,父母都是晚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請婆羅門教師,為他取名悉達多(Siddhartha),是一切願望都能達成的意思。又阿私陀(Asita)修士來訪,見佛陀法相莊嚴,預言將來可成轉輪聖王,及博學的智者。16歲時,父親淨飯王,替他娶鄰國公主耶輸陀羅為妻,後生子羅睺羅。淨飯王希望他承繼王位,特別為他建寒、暑、溫三時宮殿,有許多美貌宮女服侍,讓他享受歌舞管弦之樂,但悉達多對世間一切富貴享樂都無興趣。
悉達多不滿當時印度教的種性制度,常想首陀羅為甚麼一定是奴隸,豈非人類之不平等。他出城四遊,見到許多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徹悟到一切眾生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終於在29歲那年深夜,抛棄王位、父母、妻與子,偷偷離開王宮,到深山曠野去思索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
悉達多不聽父王勸阻,堅持自己的意志,越過印度恆河到摩竭陀國,在王舍城中乞食,在尼達禪河的宇奴唯拉村(Uruvela)中修苦行,靜坐在菩提樹下,立下誓言:「不成正覺,誓不起座」。一連七夜受到魔鬼化身之美女厲鬼等引誘威脅,他始終克服恐懼和情慾,不為所動。於35歲那年夜半,見到天上明星出現,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完成無上正覺,從此世人就尊他為佛陀,聖號釋迦牟尼佛。
他悟出的真理是說,宇宙人生是從「緣起」而有的,萬法是由「因緣」「和合」共依存,只有修道,才能斷除煩惱之根的「無明」。
以後他說法濟渡眾生,信徒遍佈社會各階層,國王、后妃、大臣、貧民、乞丐、奴隸無不受他感化。他提倡慈悲平等,說法45年,到80歲時,在拘尸那拉城的沙羅林中涅槃,留下止惡行善,轉迷為悟,離苦得樂,捨己利人最圓滿的真理,引渡廣大眾生,走向極樂世界。
註:佛陀生年,各國按不同曆法推算,相差甚大,例如公元前623、565、563、544年等,本文採尼泊爾推算之公元前544年。
風情掠影
尼泊爾的自然景觀,自然數喜馬拉雅山脈的八座高峰,是舉世登山界都想征服的終極殿堂,即使埋屍雪峰,也心甘情願。但一般遊客是可望而不可及,只安排那佳閣特(Nagarkot)、奇旺(Chitwan)國家公園及波卡拉(Pokara)三地,真是千萬勝景只取一二,可惜啊!
那佳閣特在加都谷地東北,海拔2,100公尺 ,我們是在十月三日 傍晚,坐車盤旋而上,在山脊稜線上旅店下榻,欣賞日落及日出。秋高氣爽,視野廣闊,加都谷地及喜馬拉雅山脈,盡收眼底,確是極佳遊憩之地。
奇旺國家公園1962年成立,已列入世界保護遺產,海拔只150公尺 ,距加都146公里 。我們是在十月四日 乘螺旋槳小飛機前往,下榻在巴格馬拉渡假村,享受野趣和見識少數民族的生態。首先是騎大象,四人合騎一象,五象同時出發,在原始森林深處穿越,不時發現犀牛、鹿、猴子的踪影。象隊在行進中,領隊的公象,發出低頻率的吼聲,連絡各象,告知自己所在位置。有時各象又跟著狂吼,此起彼落,聲震山林,甚受刺激。
這些大象都來自一處飼育中心,我們於翌日前往參觀,見大象也是以家為單位,各別在棚欄中居住,有一家四口一欄的,有母子一欄的,有幼象正在吸奶的,頗有野趣。象伕將幼象驅入遊客群中,頑皮可愛,逗得遊客不停撫摸,並頻頻合照。
晚間在幽暗的林地中,只點兩炷蠟燭,一群塔魯族青年表演木棍舞娛客。
五日一早乘獨木舟在無名溪中泛舟,船伕撐篙而行,舟身窄得只容一人踞坐,不能站立,不能左右幌動,否則即失去平衡。一路緩慢前進,偶而見到鱷魚、孔雀及一些白鷺翠鳥等。
上岸後換乘二牛抬槓之牛車,前往森林深處訪問塔魯村落,看看他們的生態。尼國塔魯人原住喜馬拉雅山腳,傳說因不堪瘧疾肆擾,而遷村至此,信仰印度教,講雅利安語,靠農獵維生,但可飲酒吃牛肉,父系社會,婦女有財產權。居屋用竹編為牆,黃泥糊面,象草覆蓋為頂,但都朝北坐南,以示不忘聖山。村落中住戶密集,各戶皆飼牛羊,在戶前低頭默默吃草。孩童五官突出,大眼長睫毛,可愛討喜,我們隨興分發糖果零錢,博取感情。在村口有所簡陋的小學,牆上用英文寫著由台灣人捐資興建,學生圍在柵門外,等待開門,顯示他們對求知的渴望。回程時,兩位稚齡女生,快速跑來,搭我們牛車,相談甚歡,經檢視其書本,看到尼、英文並授。在奢華的時代中,世上仍有過著這般辛苦的民族,心中頗為不平,難道他們真的是首陀羅或賤民。
波卡拉在尼泊爾西部,離尼都200公里 ,海拔約800公尺 ,它的美是自然天成的湖光山色,田園生活,被外界形容為香格里拉。我們在十月七日 下午到達,下榻在魚尾渡假村。入村先要渡過費娃(Fewa)湖的頸部,渡船是一四方平台,可乘15人,由制服畢挺的船伕拉繩而行。住宿房間是一座座圓型棚屋,每棚呈放射狀隔成七間,每間前面都有小院及圍欄,遊客在院中偷得浮生半日閒,靜坐看書品茗或仰看山景,怡然自得。
戴維絲瀑布(Devils
Fall)在湖之南面2公里 處,水源來自費娃湖,因斷層形成瀑布,瀉入地底,不知去向,十分奇特。1961年瑞士戴維絲 女士,在瀑布上游洗滌,不慎被沖進瀑布而喪命,因而以其人之名為瀑布名。
沙朗閣特(Sarangkot)海拔1,592公尺 ,是一條健行路線,山頂是看日出及喜馬拉雅山峰的最佳位置,但須凌晨四時出發,愚夫婦因年邁忍痛放棄。其實在渡假村內,已可清楚看到喜馬拉雅山峰的雄姿。八日晨,旭日東昇,陽光照到北方的雪峰上,晶瑩閃爍亮麗絕美,十分迷人,凝視許久,不忍移開目光。魚尾峰(Dhaulagri),海拔8,167公尺 ,名列世界第七高峰,峰頂尖削成三角形,似魚尾,是渡假村命名之由來。旁邊是安娜普娜峰(Annapurna),海拔8,091公尺 ,名列第十。我們此生已無緣登頂,但看到了它的廬山真面目,也算遂了心願。
費娃湖是尼泊爾第二大湖,我們在八日下午遊湖,六舟齊發,在群山環抱中,格外顯得寧靜,青山綠水,柔情萬千。船行約一小時,到達一小島,眾人戲稱是台灣日月潭的光華島。島上綠樹成蔭,鴿子飛舞,有一座印度教小廟,名巴拉喜廟,供奉杜卡女神,掌管天下婚姻及愛情,我們不得入內。因女神嗜血,是宰殺雞羊行血祭的地方,給少女般柔美的湖泊憑添幾分殺氣,誠屬遺憾。
波卡拉也有一座西藏難民村,入內不見西藏特色,亦未見難民,倒是成排的攤販,都在出售天珠、經輪、古幣、貝類化石等物。天珠是用瑪瑙、玉髓、碧石製成,有白色圓紋者稱天眼,眼越多排列圖案越美,則它賜福報、運氣、平安、驅邪的力量也越大,自然價值連城。現場一串六顆三眼天珠外帶碧石墜子的項鍊,只賣台幣百元,成把的任人挑選,不免要懷疑它的真假。原來都是台商從南非或巴西進口紋理相似的大理石,運往大陸加工、染色,刻眼槽填白水泥,再串聯成工藝品。精明的 女士們,雖明知是贋品,但當裝飾品使用,仍是值得,故銷路一直很好。
尼泊爾之行,我們探索了加德滿都的神秘,聽到倫比尼佛陀的真言,經歷過奇旺的蠻荒叢林,享受過波卡拉山水之美,悠閒地度過歲月無痕的八天,不由得對這方土地有了感情。但世事必有始終,不得不帶著幾分留戀,沉悶地走向來時路。
後記:公元2008年5月28日 尼泊爾制憲會議通過廢除王室,改為聯邦民主共和國,目前虛位總統亞達夫(Ram Barvan Yadav),首任總理為共產黨主席普拉昌達(Prachand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