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寧波保國寺紀行

寧波保國寺紀行
顧庭銘
民國一百零一年暮夏,余第七次飛返家鄉寧波北侖,於七月二十四日上午,會同從子女慧芝錫忠,赴東青峙祖塋掃墓。下午即兼程趕往寧波遊古剎保國寺,鑑賞目前保存完整年代久遠的木結構佛殿建築藝術。
  保國寺,深藏在四明山系餘脈靈山山腰之燕子窩內,以鄮峰為坐山,太白峰為面山,左倚象鼻峰,右弼獅子岩,氣象萬千。附近林木蒼郁,環境靜謐,確是修行參禪極佳道場。
  據《保國寺志》稱,東漢建武年間,驃騎將軍張意,與子中書郎齊芳,慕靈山之清幽,遂於此建宅隱居,後捨宅為寺,是為今日保國寺之濫觴。兩千餘年來,經唐代創建,初名靈山寺,會昌五年(845)詔毀天下佛寺,靈山寺亦遭波及,廣明元年(880)復崇佛教,蒙詔復建,並賜名保國寺。後歷宋元明清民國共五次建置,方有今日弘偉規模。
  保國寺面南坐北,由各年代建築組成。主體建築依山勢由下而上,由前而後,在中軸線上依序排列頭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六棟伽藍。兩側則是鐘鼓樓、僧房、客房等次要建築。整體格局緊湊、簡潔、明快,為一般佛寺所少見。
  頭門亦稱外山門,三開間,係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在古木掩映下,顯得拙樸大方。山門亦三開間,懸山式,門前有一對石獅雄踞,楣懸一匾,上書「東來第一山」,由寧籍御史顏鯨於明萬曆二十二年所題。
  兩門之間,為一條曲折陡峭而又漫長的石階路。信眾走過此路,即表示已是由俗入清,從塵世通向淨土;很費脚力,亦在考驗香客信念轉化的決心。幸而沿途有仙人橋、响石階、攬翠亭、靈龍泉、叠錦台等景點可供觀賞歇脚,走走停停,不知不覺間已過山門。                                                                    
        天王殿前有一方空庭,兩側各立經幢一座,屬唐代古物,石結構柱狀。幢身呈八面體,每面各刻隸書唵、摩、尼、達、哩、吽、口市、吒字,字下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下是蓮花瓣基座,外圍石欄,予以保護。佛教經幢源於古代旌幡,除保國寺外,餘如杭州靈隱寺,五台山佛光寺,無錫惠山寺,寧海安國寺等都可見之。                       
  天王殿係宋代建築,重檐歇山式屋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面開五間。原有之彌勒佛及四大天王塑像,全已不見。今在兩側牆面繪些壁畫,敍述保國寺史及在北宋時期之恢弘景象。
  天王殿之後有一方淨土池,長14公尺,寬6公尺,開鑿於宋紹興年間,原栽四色蓮花,現養金魚數十尾。前人有「樓台倒插水中天,池內曽栽四色蓮」之句。今數峰青青,一角飛檐,倒映入池,令人流連。淨土池水清可鑒天,且大旱不涸,大澇不盈,永遠保持在同一水平。
  大雄寶殿乃寺之正殿,亦為宋代建築,面濶進深均為三間,單檐九脊歇山頂式屋面,內部精巧木結構,石砌崇台,為余等此遊攬勝之重點。
  殿首高懸「古剎重輝」匾額,係清浙江提督蒼保於嘉慶六年所立。
  一般佛寺正殿皆供奉三寶佛及十八羅漢等,但此殿已改作浙東佛教文化展示廳,展出內容突顯保國寺等木結構工藝之博大精深。
  殿頂之斗栱、藻井及天花作了巧妙銜接,以精確的榫卯使成千構件,不用一釘即可牢固地結合一起,承托着整個屋頂重量。甚至因構件眾多,遮住屋梁,而被誤稱為無梁殿。                                     
        殿內有柱十六根,都呈瓜棱形或半瓜棱形,甚為奇特。瓜棱柱之製作方法,分為包鑲法,即在一根圓木周圍,用若干較細圓木包鑲成一柱;拼合法,即將同樣粗細四根圓木拼合一起,再在拼合處鑲嵌四塊木條,以榫卯聯固之。
  如此既可解決粗大木料來源之缺乏,且可顯示美麗實用。瓜棱柱與漢代束竹柱有關,當時棱數有多達十六瓣者。
                                                     
     傳說在大殿之內,鳥不築巢,蜘蛛不結網,蟲鼠不相侵。有一說法是建材使用黃檜散發氣味,或為空氣對流之所致,但皆非定論,成了千古之謎。
  殿前左首有一井,名驃騎井,傳說為東漢張意宅內原物,已是兩千年古蹟。井口徑約四十公分,水質清冽,傳說亦大旱不涸,大澇不盈。古時井水供寺僧火炊之用,現僅供遊客參觀憑吊。
  觀音殿原為法堂,重檐歇山式建築,正脊兩端龍形正吻。現陳列各個朝代之觀音像六十三尊,分別作千手、十一面、六臂、八臂、送子、騎吼等造型。
  藏經樓在中軸線最後,五開間,未知何意竟在樓下展出寧波婚俗之花轎、喜堂、洞房,因無涉佛寺文化,未予刻意瀏覽,遂即結束溽暑之行。
  保國寺過去亦曾香火鼎盛,但自抗日戰爭後漸趨凋蔽,迄今僧侶雲散,鐘鼓寂靜,改以博物館性質展示於世。余叔姪三人,千里迢迢,分別從北京南京台灣慕名而來,今只遊山而非進香,心中難免稍有失落,但能見識到古代佛寺木構建築之精美工藝,也算不虛此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