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探索之旅
顧庭銘
內蒙古自治區,北起呼倫貝爾之額爾古納河,西至阿拉善盟之居延海,像一柄巨大的蒙古彎刀,守衛着中國北疆。她與俄羅斯外蒙古接壤,國境線竟長達4,200公里 ,足見其地形出奇的狹長。
境內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脈,分界着塞北牧業區和塞南農業區。自古塞內膏腴之地,向受匈奴、突厥、蒙古、華夏等民族互相覬覦,其間引起之戰爭,歷來不斷。雙方除以兵戎相見外,設重兵防守,築長城阻擋,和親聯姻等謀求和平。
內蒙土地面積118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之32倍,人口2,377萬,內含蒙古族400萬。基於歷史情節,仍尊重只佔總人口17%之蒙胞當家作主。自1947年建制以來,六七十年至今,區內49支大小民族,都能化干戈為玉帛,和睦相處,共為建設家園而努力。
余曾於民國八十二及九十年秋,兩度遊歷內外蒙古之烏蘭巴托、呼和浩特及呼倫貝爾大草原等地,見識過多彩多姿的草原文化。今再偕妻同遊內蒙西部地區,盡情地欣賞所謂天蒼蒼野茫茫之塞上風光,另有一番情趣。
呼和浩特
內蒙首府,是呼和浩特巿(青城)。明萬曆九年(1581),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孫,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1507-1582),偕妻三娘子在此用青磚築城,遠望一片青色,是為青城一名之由來。此城明廷賜名歸化,而長城沿線牧民則習稱三娘子城。
阿勒坦汗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富韜略,又是蒙漢友好開創者。他實施「歲種地不過納粟一囊,草數束,別無差役」之輕徭薄賦,吸引塞內十萬漢民進入農墾。不數年,板申一地竟村連數百,呈現「耕種巿廛,花柳蔬圃」榮景,塞外糧食不虞匱乏。又與明廷在邊界設巿,互通有無,使東起海谷,西盡甘州,延袤五千里,無烽燧火警。
阿勒坦汗原信奉本土薩滿教,他能順應潮流,接受西藏黃帽派喇嘛之教義、教規,並邀請活佛至土默特傳教,最後自己也皈依黃教。
1947年自治區成立時,以首府原名歸化或歸綏,皆有民族貶抑之意,乃更名青城,即今之呼和浩特。
今巿內新型建築林立,不亞於沿江沿海城巿,惟交通規畫欠佳,導遊戲稱為賭(堵)城,某些地段竟堵得寸步難行,一塲大雨,即積水盈尺。
但全巿文化沉積深厚,古蹟眾多。有戰國之趙、秦及漢、明古長城,北魏盛樂古城,伊克召、綏遠將軍衙署、公主府、昭君墓等,都保存完整。
清綏遠將軍衙署,在巿內新區鼓樓西側。駐守統帥號稱建威將軍,係清廷一品封疆大吏,除統轄綏遠城內駐防之八旗官兵,還管理內蒙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之王公及人民,並節制沿邊道廳等,握有廣泛實權。
清建威將軍鞏固了西北邊疆,統治大漠南北,正如衙署照壁所書,擔負「屏藩朔漠」之責。
自乾隆二年,首任建威將軍王昌起,到清宣統末年末任堃岫被北洋軍閥張紹曾取代止,衙署延續172年,授封將軍78任。
衙署佔地廣闊,前有大照壁,門側立石獅一對,院內廳堂三進,大廳為公廨,後院為將軍私邸,大廳兩側為廡堂。
伊克召(大寺),漢名弘慈寺,今名無量寺,位於巿之舊城區,屬藏傳黃教格魯派。係阿勒坦汗於萬曆七年(1579)始建,內供奉銀製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銀佛寺。
明萬曆十四年,達賴三世索南嘉措親臨大召,主持銀佛開光法會。後清廷都曾飭令重修並擴建,發給度牒,額定寺中喇嘛為80人。
現寺中有三絕:即銀佛、龍雕和壁畫,都是明代遺物。銀佛由尼泊爾工匠,用三萬兩 純銀鑄成,坐姿,高2.55m 。龍雕是指銀佛座前兩根通天柱上之金色蟠龍,由下上望,但見張牙舞爪,騰雲吐霧,生動活躍。壁畫則佈滿佛殿和經堂四周,描繪天上人間和地獄三界故事,人物多達七八百人,個個栩栩如生,以佛祖辯經圖,最引人入勝。
和碩公主府,位於巿之新城區。清康熙第六女,人稱四公主。年十九受封為和碩公主,嫁與蒙古喀爾喀郡王博爾濟吉特.敦多布多爾濟為妃。因郡治庫倫發生噶爾丹之戰,漠北不靖,欽定住歸化城另建公主府。
公主府院落,中軸線上分佈照壁、府門、轎廳、大堂、寢殿和後罩房,共四進六院七十餘間,建造精緻。
和碩公主於康熙四十五年,加封為和碩恪靖公主,雍正二年再晉固倫恪靖公主,後遷回庫倫終老,府第由後人居住直至清末。
內蒙古博物院,位於巿內新華街,落成於1957年。院內陳列三大主題:古生物化石、歷史和民族文物,共有文物十餘萬件,多為國內罕見之珍品。
內蒙在6,500萬年前之地球中生代,曾是恐龍等爬行動物生息地,故素稱化石之鄉。出土之巨型猛獁及披毛犀牛化石,堪稱中華之最。查干諾爾龍,身長26m ,高12m ,重逾60噸,陳列中庭,是白堊紀最大恐龍,現為鎮館之寶。其餘鸚鵡嘴龍、似鳥龍、鴨嘴龍等化石骨架數百種,不勝枚舉。
內蒙自古以來,為北方匈奴、東胡、鮮卑、突厥、契丹、党項、女真、蒙古諸草原遊牧民族生聚地,故相關之歷史文物,十分豐富。額爾多斯出土之匈奴單于鷹形金冠,是匈奴文物之瑰寶,亦是鎮館之物。
內蒙古博物院,造型頗具特色,右側屋頂建有凌空奔馳之駿馬,象徵內蒙之吉祥與騰飛;左側屋面舖設成綠色草原,構思奇巧。內部設施齊全,動線便捷,採光良好,為國內其他博物館所不及。
漢代王昭 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巿玉泉區大黑河南岸。傳說中附近入秋野草皆白,唯獨此冢青綠,故稱青冢。「青冢擁黛」為巿內八景之一。
青冢之名由來已久,敦煌變文集《王昭 君變文》即有「青冢寂寥,多經歲月,望其青冢,宣哀帝之命」.杜甫詠懷古跡詩中亦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之句,可想見沙漠地區,青冢之蒼綠,特別醒目。
現今流傳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充滿着惋惜和哀怨,正史記載則較平凡。《漢書.匈奴傳下》有如下數則記載:
「(漢元帝)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自言願壻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驩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王昭 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寧胡,封號;閼氏,王后)
「復株纍單于復妻王昭 君,生二女,長女云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于居次」。(居次即公主)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有同樣記載,證明《漢書》所言為真實: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勑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勑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世說新語》和《西京雜記》,亦有類似記載,所述王嬙入宮後,受畫工毛延壽刁難,致不得見御情節,似有渲染或虛構。但其下嫁單于後,促成胡漢和平之偉大情操,受到雙方崇敬,別無異說。東漢班固在《漢書.匈奴傳》贊曰:其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今日的青冢墓園規模,已較前擴大十數倍,南北長300 m ,東西寬162 m ,除一碑一騎及冢為原有外,其餘設施盡皆新建。
墓道長約200 m ,在中軸線上,由外而內依次排列碑亭,王昭 君雕像,騎馬銅像,最後是青冢。
石碑行草題詞,是已故董必武詩作:「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碑背面刻蒙文譯文,碑有亭。王昭 君與呼韓邪并轡而行之銅鑄像,高約4m ,為遊人攝影留念最佳地點。
青冢高約十四五丈,周圍約三百步,用夯土堆成,狀如覆斗,青草茂密,有曲徑可蜿蜒而上,頂有亭。
青冢高約十四五丈,周圍約三百步,用夯土堆成,狀如覆斗,青草茂密,有曲徑可蜿蜒而上,頂有亭。
但墓前缺乏清代以前之碑刻,故不識其始建年代,也難辨是真身墓抑衣冠冢。據云大青山南麓有王昭 君墓十餘座,此冢周圍也發見漢瓦殘片,致有人疑及是一座漢代烽火台。不過自唐以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相關青冢之詩句留世,唐杜佑《通典》卷一七九州郡之磧北單于都護府,亦有王昭 君墓記載,都在證明青冢其事。王昭 君墓永遠是民族團結之象徵,餘則無論矣。
包克圖巿
包克圖(鹿城),即今塞上重鎮包頭巿,南瀕黃河,中亙陰山山脈。唐詩人王昌齡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句,說明此地因水土膏腴,古為胡漢交往之地。
戰國趙武靈王在此設九原城,秦設九原郡,北魏設懷朔鎮,元代蒙古族進駐河套後,劃為土默特部落遊牧地,留下不少遺跡至今,清同治前後,包頭修築城牆,為近代都巿規模之起源。
在包克圖巿,參觀了希拉穆仁大草原和喇嘛廟美岱召兩項景點。
希拉穆仁(黃色的河),在呼和浩特巿以北百公里處,陰山餘脈大青山之北麓。故由呼和浩特巿出發,經武川縣,先要翻過一段曲折起伏的山路。大青山東西走向,綿延150公里 ,海拔1500至2000 m ,北坡較緩,延伸成大草原。前次曾遊過位於河邊的席力圖召,乃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宮,始建於乾隆三十四年,賜名普會寺,殿宇雕梁畫棟,精緻壯觀,此次竟被略過。
遊蒙古草原,即會想到南北朝名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蒼穹,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種自然景觀,在今日的希拉穆仁草原,仍然如故,走在草原上,確能使人心曠神怡。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情景,却已消逝無踪。
今日的希拉穆仁,在旅遊業者經營和操控下,已失去原有的純潔和熱情,代之而起的是如何竭澤而漁,從遊客身上套取消費,却得不到相當之旅遊休閒品質。
數十座蒙古包排列成林,鋼筋水泥結構,只保留蒙古包的外型。進住首要工作,是自己動手曬棉被,否則夜晚將潮濕得徹夜難眠,大半遊客都是和衣而卧。
茫茫草原只剩一層草皮,早已不適放牧牛羊。大約有百十隻數量的羊群,在草原上趕在一起,目的專供遊客拍照,以杜悠悠之口。景區推出騎馬或坐馬車訪問民家、祭敖包、欣賞濕地、考察保留地四項景點,每人收費400人民幣,參觀過程却草草了之。這樣的暴利,發給馬伕的月薪卻只有人民幣千元,其餘都消化在層層剝削中。旅行團花2,880元人民幣代價購買的烤全羊一隻,剝皮烤熟後盛在盤裡,遊客自然無法質疑原羊大小,也不解何以吃的是水煮羊。這時當地導遊早已避開,留下台灣領隊配合着圓謊,似乎大家都没錯,錯在遊客已先行付了款。這種事只好認了,不然,你要怎樣?
此行,對大好草原美麗的憧憬,隨着導遊的舌粲蓮花油然而生,但也隨着失望而消逝無踪。
不過希拉穆仁景區,多少還保持幾分風度,至今尚未被列名大陸九大「坑爹」景點之內。旅遊品質惡劣,越來越嚴重,遊客不分析行程誤入圈套,出團旅行社不顧道義,是助長大陸不肖業者蓄意詐欺的原因。
由呼和浩特沿着陰山南麓西行,約三小時車程,到達藏傳佛寺美岱召。陰山山脈由西東行,分為狼山、包爾騰山、烏拉山、大青山,海拔1,800至2,000m 間。南麓農耕區,是胡漢交滙的重要場所,故有佛寺存在,對地區帶來祥和安定。
美岱召原名靈覺寺,後改名壽靈寺,位於包克圖巿之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明隆慶年間由土默特郡主阿勒坦汗始建,萬曆三年落成,萬曆三十四年西藏美岱里呼圖克圖來此傳教,致有美岱召之名。
寺之周圍築城,周長680m ,牆高4m ,四角有角樓。南面正門稱泰和門,門樓二層三檐歇山頂。全寺主體建築有大雄寶殿、羅漢堂及觀音殿等,殿宇高大,內供奉佛像、法器,牆壁繪有佛教故事和護法神像等。大雄寶殿在泰和門直內,外形方正,牆白色,二樓歇山頂,金碧輝煌,在陽光下十分耀眼。
城內有阿勒坦汗家族世居之樓院。太后殿供奉阿勒坦汗妻三娘子骨灰。玻璃殿為三層樓房,是阿勒坦汗夫婦接待朝拜之地。佛爺府供活佛駐錫下榻。其餘附設殿堂甚多。
美岱召後山即是陰山,山腰上有座險竣山峰,上建白塔一座。據說山名寶峰山,白塔內置阿勒坦汗骨灰。
三娘子是阿勒坦汗第三妻,才貌超群,智勇兼備,深受丈夫信任及族人愛戴,她手中握有土默特蒙古部落三分之一兵權。阿勒坦汗死後,她繼續努力於胡漢友好,維持了四十年之安定局面,頗受雙方崇敬,故召中也建殿永久奉祀。
額爾多斯
由包克圖再西行,經過黃河大橋後進入額爾多斯(很多宮帳)高原地界,續向庫布其沙漠前進,想在晌午時分到達响沙彎遊樂區,欣賞沙漠景觀。
黃河自寧夏進入額爾多斯後,急劇的轉折,使高原之西、北、東三面環水,即是「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之河套所在地。
在3.5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河套人在此繁衍生息,孕育出薩拉烏蘇文化。此地周為鬼方,趙為雲中郡。漢為朔方郡,是胡漢征戰前線,漢武帝曾派衛青出擊匈奴。唐置朔方節度使,名將郭子儀曾任此職。清代為疏解晉陝兩省人口壓力,鼓勵省民「走西口」,湧入額爾多斯謀生,並帶進晉陝農耕文化,改變了當地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
現今全巿人口194萬,蒙胞約18萬。
我們在額爾多斯巿留宿一宵,見其巿容之新頴,設施之精緻,已遠超過沿海沿江都巿。且人口稀少,巿內出奇的寧靜,令人羡慕不已。
在高原上羊絨製品產量為全國之冠,天然氣儲量1,880億m3,稀土高嶺土儲量佔全國之半,煤炭儲量1500億噸,其他還有天然鹼、芒硝、食鹽等礦產多種。無窮盡的礦產使政府有錢,人民成暴發戶,腰纒萬貫,富甲一方。
庫布其沙漠東端之响沙彎,蒙語為布熱芒哈,意為似喇叭會响的沙丘。沙丘高約110m ,40度坡,彎曲成月牙形,金黃色沙坡掩映在藍天白雲下,很耀眼。遊客可搭纜車來往沙丘間,還有越野車和小火車來回接駁,十分便捷。
响沙又稱鳴沙,在寧夏沙坡頭和甘肅敦煌沙丘,也有此種物理效應。當坐着滑沙板在沙坡上下滑時, 磨擦沙子產生共鳴,發出嗡嗡之聲。幸好迄今無人能解釋清楚,留下疑團更能吸引遊客趨之若鶩,單是下滑時之速度感已值回票價。
彎中遊樂項目眾多,諸如騎馬、騎駱駝、溜索、滑翔傘、滑沙板等多種。設施之造型和色彩搭配,應有之安全措施等,都是精心傑作,响沙彎不愧贏得5A 級景區美譽。
在遊憩之餘,最後進蒙古包欣賞一塲大型歌舞劇,名之為《額爾多斯婚禮》。舞技、服裝、燈光都屬上乘,展示出蒙古民族文化魅力和水準。
草原地廣人稀,寂寥無趣,婚禮是牧民們聚會聯歡最好機會,因此一次婚禮會持續好幾天,充滿着歡樂、讚美和吉祥,給新婚夫婦留下美麗回憶。
草原民族在十三世紀以前是奴隸社會,風行搶婚習俗。成吉思汗生母訶額侖,即是被父親也速該,從篾兒乞愓部搶來的赤列都新婚妻子。十三世紀以後進入封建社會,才風行聘婚迄今。過程中如求親、聘禮、嫁妝、娶親等,在漢俗中亦可看到。所不同者,是新郎新娘進洞房前之穿過兩堆旺火之拜火儀式。據薩滿解釋,這是突厥人的傳承,拜火表示對騰格里的崇敬,祈求子息興旺,生活美滿。誠如阿汝汗在《蒙古婚禮歌》中所唱:「穿過永恆聖潔神火洗禮,婚姻燃起一生興旺」。
演出結束已近黃昏,我們依序乘越野車、小火車、纜車賦歸。落日在西天地平線上火紅一片,熱情地向我們招手,似在邀請下次再來。
成吉思汗陵
在行程之末,我們懷着朝聖心情,前往額爾多斯巿以東之伊金霍洛旗(祖上園陵),瞻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寢,為筆者此行主要目的。
傳說中成吉思汗遠征西夏時,路經額爾多斯草原,目睹水草豐美,花鹿出沒,一時失神,手中馬鞭掉地,心有所感地向左右曰:「我死後可葬此地」。後於公元1227年在六盤山駕崩,享年66歲,靈柩回運途中,經額爾多斯草原時,車輪突然深陷泥中,人馬拖拉不動,遂遵照大汗生前遺願,長埋伊金霍洛。
成吉思汗陵佔地5.5萬m2,但控制面積達80平方公里,陵前墓道長約一公里 ,陵門牌坊兩重,平時一般遊客入園是從第二重大門出入。
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包式大殿與相連之廊房組成,造型有濃厚的蒙古風格,規模宏偉。內分正殿、寢宮、東西殿、東西廊六部份。三殿一字排開,猶如展翅欲飛之蒼鷹,顯示出雄壯威武。
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包式大殿與相連之廊房組成,造型有濃厚的蒙古風格,規模宏偉。內分正殿、寢宮、東西殿、東西廊六部份。三殿一字排開,猶如展翅欲飛之蒼鷹,顯示出雄壯威武。
三殿造型相同,基座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式穹廬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房檐則為藍色琉璃瓦。正殿居中,高26 m ,東西殿略矮,高23 m 。
正殿內供奉成吉思汗坐姿雕像,高5m ,着盔甲戰袍,腰佩寶劍,威風凜凜。背後是蒙古四大汗國疆域圖。
正殿之後是寢宮,供奉成吉思汗梓宮,和三位 夫人之靈柩。梓宮是一長方形銀棺,長約120c m,寬約100 cm ,高約80 cm ,外鏤薔薇花紋,覆以黃緞,置石台之上。
以銀棺之大小,實難以容納遺體。據說1954年安靈大祭時,在內蒙主席烏蘭夫見證下,曾開啟檢視,至所見為何,密不透露。
東殿安放四子拖雷夫婦靈柩,因元代皇帝大都是拖雷子孫,地位顯赫,受到供奉。
西殿陳列成吉思汗及部將之蘇魯定長槍及遺物,蘇魯定是長兵器也是權杖,只有大汗等高級指揮官才能持有。
正殿及東西廊中之壁畫,繪着成吉思汗豐功偉業。
宮殿外左手,有座祭天台,右手有座敖包,都含有蒙古人信仰騰格里(長生天)的深厚意義。
陵園歷來都由達爾扈特人負責守衛、接待、祭祀和演奏。我們的解說員包 小姐,即是此一族人之後裔。他們的祖先是成吉思汗親衛,初500戶,今約有6,000人,世代相襲,不服兵役,不納稅賦,學習《蘇魯定頌》等經卷及禮儀,專責守陵。
1939年日本侵佔內蒙,想將陵寢遷至綏遠,以資號召內外蒙,但遭拒絕。在守陵人的護衛下初遷甘肅榆中縣,再遷青海塔爾寺。1953年遷回伊金霍洛,重建成為今日規模之墓園。
今中外學者,對於成吉思汗之死因,死於何地,葬身何處,不停搜尋,反復研究,但迄無定論。
按照《蒙古秘史》,他在出征西夏時一次打獵中,從馬背摔下受了重傷,駕崩在今寧夏之六盤山。當時是遵照蒙古人的生死觀料理後事,並予密葬。
蒙古人的生死觀源自薩滿教,認為靈魂才是人的本體,肉體只是軀殼。當病人在彌留時,用一綹公駝鬃毛,置於嘴鼻上,讓殯天時吸附靈魂,保存下來永遠供奉。至肉體則認為既來自大自然,也理應回歸大自然。趁夜晚置入柳條筐內,載至荒野棄之,任令野狼分食,名之為天葬。
狼是蒙古人的圖騰,傳說中蒼狼和白鹿共同孕育了蒙古人的祖先。人死後,只有讓狼享用,靈魂才能回到騰格里的懷抱。
成吉思汗以一代天驕之尊,駕崩後依制行密葬之禮。下葬後用馬蹄踏平鬆土,並牽母子駱駝一對到墓地,當着母駝之面殺死子駝,並讓鮮血滴在墓地上,待青草長滿無法辨識墓址時,守陵人才可撤離。來年祭祀時,憑母駝對子駝鮮血之嗅覺,辨認墓址,母駝過世後,即不再知悉墓址矣。
那綹吸附成吉思汗靈魂之公駝鬃毛,今在何處,不禁聯想到伊金霍洛寢宮中的那具銀棺。但祂在蒙古人心目中是聖,是神,這種必須保守之千古祕密,非筆者所敢於臆測。
(寫於一○二年雙十節)
詳實的記載及洗鍊的文字,彷彿帶領讀者親身領略大漠風情及歷史悠情,真是絕世佳作啊!
回覆刪除承蒙賜教,不勝感荷,還望續予斧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