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梁祝情史之演進與時代背景

梁祝情史之演進與時代背景

顧庭銘


  記得少年時光,在家鄉寧波,每逢村中廟會打醮,無論演出越劇、紹興戲、的篤班或攤簧,梁祝情史是必點的戲碼。在當時,這齣戲是給予一些怨偶,或情竇初開者,一次傾吐心中情愫的機會,故觀眾的感受,極為強烈。
  梁祝情史是我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發生在晉代家鄉鄞州區的高橋鎮,現尚遺有梁山伯墓和廟可以作證。余每次返鄉掃墓之餘,都會徘徊姚江邊,望着渙渙流水,囬想這段情史。
  自1995年後,在姚江邊以梁山伯墓廟為中心,擴建成幅員三百畝之梁祝文化公園,遊客趨之若鶩。鄉間有句諺語:「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遊客都被故事中堅貞的愛情所陶醉,却不在意他的悲劇收場。正所謂情到深處,直叫人生死相許,故歷來這裡都被遊客視為愛情聖地。
  近年,全國已有六省十地,都在宣稱是梁祝情史的發源地,但事實上只能有一處。只要瞭解這部情史的演進,即會確信寧波才是唯一的發源地。
  情史演進
  梁祝情史自東晉萌芽後,最早的史料記載,見唐梁載言之《十道四蕃志》:
  「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
  此志已佚,但《宋史》志157載此書名,上文是引自宋張津《乾道四明圖經》。梁山伯係晉穆帝時人,梁載言是唐中宗時人,中間相去已三百多年,作者既是撰志,必有所據。從簡短十一字中,已可看出梁祝同冢,祝未婚稱義婦,及粗知人事時物四要素。到百餘年後之晚唐,張讀(834-886)在《宣室志》中,有了詳細記載。
  「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鄞縣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臨塚號慟,地忽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
  從上志得知梁祝之籍貫與死後塋葬之地,與寧波版梁祝情史完全吻合,此即發源於寧波之有力證據。
  晚唐《宣室志》,流傳至今已千餘年,今本十卷又補一卷中,已散佚梁祝情史一段,上文是引自清翟灝之《通俗篇》﹝1﹞。此外《新修上虞縣志》,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上虞縣志》,清光緒十七年本,皆作同樣記載。
  宋張津之《乾道四明圖經》,煙嶼樓校本,在乾道二冢墓六中說:
  「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不知英台之為女也,其質樸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上文初見「有廟存焉」。宋羅濬寶慶《四明志》,元袁桷延佑《四明志》,明張時徹《寧波府志》,清曹秉仁《寧波府志》等,皆有同樣記載。
  又據1996年版《鄞縣志》云:
  「義忠王廟,接待寺北九龍村邵家渡,祀晉鄮令梁山伯。晉安帝時,劉裕奏封義忠王,令有司立廟。宋郡守李茂誠有記,明邑令魏成忠有碑記(畧)」。
  從上文知梁山伯廟始建於晉安帝年代,約為公元三九七年左右,宋代以後史料迭有記述之。
  明徐樹丕《識小錄》,涵芬樓秘笈本卷三謂:
  「(畧)有司立廟於鄞縣,廟前桔二株相抱,有花蝴蝶,桔蠹所化也,婦孺以梁稱之(畧)」。
  宋李茂誠《義忠王廟記》說:
  「(畧)英台遂臨冢典,哀慟地裂而埋葬焉,從者驚引其裙,風裂若雲飛,至薰溪西嶼而墜之(畧)」。
  此外清康熙《鄞縣志》,民國二十五年本《鄞縣通志》等,亦有「從者驚引其裙,風裂若雲飛」之記載。
  以上三項史料,實為近代梁祝生不相合,死化為蝶,比翼雙飛情節之濫觴。此一浪漫結局宋以前史料則未見之。
  梁山伯墓,早在晚唐史料已記載在鄞縣西,說明寧波是梁祝情史發源地,實無可取代。
  時代背景
  梁祝情史雖是男女個人間的失戀和殉情,但他代表舊時代婚姻的不自由,所產生之悲劇,是對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給予強烈抗爭。
  古時青年男女間之交友擇偶,原本充滿詩情畫意,試看《詩經˙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2﹞。「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今人揣摩詩中情景,寫成「溱水洧水渙渙流,男女青年秉蕑遊,仕女殷切承相邀,少男怯稱已往遊」。這首春遊詩歌,所描述之情景,迄今尚保存在西南少數民族的風俗中,例如他們的游方、玩表、浪哨、三月街、丟花包等。
  自詡有高度文化的中原民族,却自進入封建時代後,即無限的擴張父權夫權。自東周開始,即訂出各種禮教規範,迫使女性屈從在父權夫權之下。
  《儀禮˙喪服疏》,規定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從是聽從、隨從、服從之意。婦女必須遵從父命、夫旨、子意行事。
  《周禮˙天官˙冢宰九嬪》,要求婦女應具備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在三從四德教條下,社會形成強烈的男尊女卑之階級制度,並強調男女授受不清的封建思想。明海瑞是大清官,讀書知禮。但他曾以五歲幼女私受小童糕點,認為有違禮教,即逼令幼女絕食七天而死,其思想竟荒謬至此。
  《大載禮記˙本命》,規範不平等的女子七出條,凡是不孕無子,紅杏出牆,不事父母,饒舌多話,偷盜行竊,妒忌無量,或身患惡疾者,只要丈夫一紙休書,即可將妻子逐出家門。宋陸游休掉髮妻唐琬,即是引用不事父母這一條,流傳至今的一闋《釵頭鳳》,道盡無限哀思自責與悔恨。唐琬日後抑鬱而終,而陸游則到八十多歲,還在寫「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的話,可謂遺恨終身。
  自曹魏頒布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後,到晉代形成堅固的門閥制度,衍生出社會門當戶對觀念。婚姻本是男女形成家庭的永久性結合,掺進門閥觀念後,同樣要求門當戶對,在家族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下,婚姻的自由就被澈底的否定。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果婚後夫妻緣份不足,志趣不相投,怨偶和悲劇遂即產生。
  梁山伯祝英台同窗三載,互相投緣,滋生愛苗,無奈祝員外以門戶不當,拒絕婚事,並行父權之威,強行許配馬家。祝英台不甘心屈從於舊社會,但又無力囬天,最後走上殉情之路,對無情的世俗,給予強力反擊。
  清明時節,大地囬春,姚江之水正渙渙兮。今日我遊梁祝公園,巧遇一群高校男女同學,結伴同遊,伊其相謔,浸淫在新時代的恩賜中。
    ﹝寫於民國百年七七情人節﹞
    1﹞、據1993年李劍國教授考證,《宣室志》全載唐代神異故事,原本不應有東晉之梁祝情史,認為清翟灝《通俗篇》係誤編。然此說究係推論,在未得旁證前,暫採舊說。
    2﹞、且,同徂,往也。是回應上句「觀乎」,故不能作其他解。
             刊於《寧波同鄉月刊》第 5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