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顧氏孝義傳

顧氏孝義傳

顧庭銘

  孝是我國傳統美德,由於這種美德,穩定了家庭倫常、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寧。故幾千年來,為政者都在倡導以孝治天下,士民庶子也都恪遵不移。
  孝之內涵詳見十三經之一的《孝經》,計十八章,據說是曾子問孝於孔子,由弟子紀錄的一部經書。在第一章中即說: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這是說人之一生,孝行之三個階段,幼時承歡父母,事奉雙親;成年後服務人群;晚年則潔身自愛,保持人格道德完美,才算盡完整的孝道。
  孝行起於個人,故在《孝經》中對於個人之孝行,有特別規範,即: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惟近世國內頗受西方物質文明影響,人的心靈受到汙染,生活追逐聲色犬馬,道德觀念則被扭曲在「祇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偏見中。以台北街頭而言,一夕之間竟有上萬之眾聚集,要求將違反天道之同性婚姻合法化,大聲唱和否定傳統道德的存在主義。這股野火,一時還難以息滅。
  殊不知人生在世,無不受到天道時序,家庭倫常,社會習俗和國家法令所制約,即使生存在絕對自由民主社會中,仍要順應天道和遵循人間軌道行走,豈能毫無限制地為所欲為。
  我顧氏家族發祥於吳郡,子孫繁衍綿延已逾三百多萬,迄今分佈海內海外,服務人群。自西漢末年得姓以來,兩千餘年間,人才薈萃,而歷代孝子孝行見諸文獻者,不可勝數,茲就所見臚列於後,用資褒揚於世,以儆戾氣。
    ,是我顧氏得姓以來,最先見於文獻之先賢,因此他是千古顧氏第一人。顧翱之名,出自《西京雜記》及《尚友錄》兩書,據而推定可能是西漢末年成帝(32BC6)時人。據《西京雜記》載:「會稽人,顧翱,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飯,常帥子女躬自採擷。還家,導水鑿川自種,供養每有贏儲。家近太湖,湖中後自生雕胡,無復餘草,蟲鳥不敢至焉,遂得之為養。郡縣表其閭舍」。
  翱家近太湖,多濕地,春秋稱菰城,即今浙江之湖州。雕胡又名菰,即今之茭白筍,春生芽如筍,秋結實曰菰米,菰飯軟糯可口,香味撲鼻。翱因孝心感天乃至菰田雜草不生,蟲鳥不至,此說或有渲染。然躬自種植,採實奉母之至誠孝心,應非虛構,此即《孝經》十章所云「孝子事親也,養則致其樂」之情操。
    ,三國吳國丞相顧雍族人,字子通。以孝悌廉正聞於鄉黨,年十五為郡吏,除郎中,稍遷偏將軍,權末年,嫡庶不分,悌數與驃騎將軍朱據共陳禍福,言辭切直,朝廷憚之。
  悌待妻有禮,常夜入晨出,希其見面。嘗疾篤,妻出省之,悌命左右扶起,冠幘加襲,起對,趣令妻還,其貞潔不瀆如此。
  悌父向,歷四縣令,年老致仕。悌每得父書,常灑掃,整衣服,更設几筵,舒書其上,拜跪讀之。每句應諾,畢,復再拜。若父有疾耗之問至,則臨書垂涕,聲語哽咽。父以壽終,悌飲漿不入口五日,哀毀逾恆。自以不見父喪,畫壁作棺柩像,設神座於下,每對之哭泣,服未闋竟卒。見《三國志.吳書顧雍傳》註《吳錄》條。
  悌之孝行,合於《孝經》章八所云,卿大夫以敬愛之心待妻;及第十章「孝子事親也,病則致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之訓。但不知節哀,哭泣至死,則有違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也。
    ,字景怡,南齊吳郡鹽官人,道家。母去世,水漿不入口六七日,廬於墓次,遂隱遁不仕,在剡州天台山開館授徒,受業者常近百人。歡早孤,每當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門徒由是廢《蓼莪篇》不復講。年六十四物化於剡山,歸葬祖塋,墓生連理樹。見《南齊書》卷五十四。
  《詩經.蓼莪篇》摘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顧德玉,唐人,字潤之,從俞觀光學,觀光無子,嘗語人曰,昔寢疾,潤之侍湯藥,若父子情,今吾老,必以死托之。及觀光卒,德玉歛屍於家,衰絰就位,葬顧氏先塋之旁,歲時享祭惟謹。見《尚友錄》卷十八。德玉視師如父,即《孝經》章五「資於事父以事君(師)而敬同」也。
    ,宋泰興人。十歲喪父,以母病,葷辛不入口十載。鷄初鳴,具冠帶,率妻子詣母之室,問其所欲,如此者五十年,未嘗離母左右。母目不能視物,忻日夜號泣祈天,刺血寫佛經數卷,母目忽明,燭下能縫衽。年九十餘無疾而終。見《宋史》卷四五六。忻號泣與母目明雖無因果關係,但其孝行則合於「孝子之事親也,病則致其憂」也。
    ,字進之,南宋人。乾道中舉進士,授縣令,性至孝。淳熙中,父卒,因廬於墓所,未終喪,卒於墓塲。見顧鼎勳《顧氏族譜》世系譜傳及《武陵譜》。
        顧玉文,字溫夫,南宋仙居歸仁鄉人。咸淳十年中進士,授秉節郎,殿前司同正將。父周卿,字成子,嘉定十六年進士,官至朝奉郎,奉國軍簽判。德佑二年〈1276〉元兵陷台州,周卿被擄,玉文聞訊趕至,與元兵搏鬥,頸部被砍數刀,與父同昏死。甦醒後已身無完形。後終身侍奉父母,孝養彌篤,名聞鄉里,入鄉賢祠。見萬曆《仙居縣志》,清乾隆《敕修浙江通志》
  顧仲禮,明保定人。幼孤,事母至孝,遇歲凶,負母就養他郡。七年始歸,見蝗食田苗,泣曰,吾將何以為養乎。俄疾風,蝗盡去,苗得不傷。母卒,廬墓三年。洪武初旌其門。見《萬斯同明史》卷三九二。
    ,字季粟,明吳縣人。洪武初,父充軍鳳翔,母隨行,留琇守丘墓。越六年,母殁,琇奔赴,負母骨行千里,寢則懸之屋梁,涉則戴之於頂。父釋歸,卒。琇水漿不入口五日,不勝喪而死。見《明史》卷二九六。
    ,明博興人,字孔振。正德初,流寇入境,守父屍不去,見賊躃踊無懼容。賊曰空城唯此一人,必孝子也,捨去。後登進士,授刑部郎中,歷官太僕卿。(中國人名大辭典)
    問,明蘄州人,字子承。嘉靖十七年進士,累官浙江僉事。為人恬靜清謹,人稱茹菜顧公。丁內外艱(父母喪),與弟闕廬墓六年。隆慶間任福建參政,乞歸不仕。(中國人名大辭典)
        顧宗孟,字巖叟,長洲人。少孤,母莊氏,守節教之。萬曆己未年進士,授定海知縣。天啟辛酉有調援之役,定海兵怒其帥婪侵,鼓譟劫掠。宗孟至武場,諭以大義,即解散就伍,乃按籍抽選嚴隊進發,潛疏渠首於巡撫,正法焉。在任五年,及去,民爭攀留,尋乞終養歸。崇禎初起為福建參議,以母老辭不赴。居喪哀毀三年,不御酒肉。卒年五十有二,人稱孝介先生。見民國二十二年《吳縣志‧孝義二》
       顧順升,字與登,吳縣人。為太學生,有文譽。父死甫一月,母又死。家失火,順升負母屍出,旋復舁父柩,徧體焦爛。強起營葬事,服闋仍處丙舍。萬曆中仕為兵馬司副,屢剖冤獄,累擢楚府長史,不赴,歸抵里,即廬墓,以終其年。〈引同上〉
  顧大猷,明江都人,字所健,自號南湘外史,夏國公顧成裔孫。補勳衛,旋謝病歸,折節讀書。崇禎二年,金兵至京師城下,遂募江淮水師勤王,兵甫出,被讒謫戍,尋赦還。居常恨國勢日蹙,悒悒不得志卒。大猷事母至孝,敍述先人勳績,撰《鎮遠侯先獻記》等,後多散佚,見清錢謙益《鎮遠侯勳衛顧君墓表》。
        顧大觀,字維垣,明錢塘人。父恆宇,客粵卒,大觀年甫十二,聞訃擗踊號慟。即問粵路所向,志切奔喪。祖曰粵將萬里,汝年幼奈何?大觀以首撞地不欲生,不得已許之。後竟走粵扶柩歸,途經彭口遇颶風,舟幾覆。同舟者皆失色,大觀伏柩號天慟哭,颶風忽止。舟中人皆曰,吾等幸免魚腹者,實賴此童,於是同稱顧孝童。年十六,祖病疽,床褥間浣滌拂拭不稍怠。及歿,號慟如喪父。見清乾隆《敕修浙江通志》。
  顧天朗,清吳縣人,字開一,號雪湄,順治副貢。性至孝,以母老不就選,杜門讀書,母病侍湯藥,母卒,一慟而絕,終年六十七歲,時謂孝子。天朗肆力經史易春秋,皆有篡述,尤究心禮書,著有《三禮集解》等。見《國朝耆獻類徵》卷三八一。天朗事母至孝,原堪稱道,然不知節哀,毀損父母所賜髮膚,屬於愚孝。
  顧培源,字立忠,號笠舫。祖父早故,祖母安貧苦節,父又遠幕不歸。培源棄儒業巿,以養祖母,恪代父職。飲食起卧,必躬自扶持,未敢稍怠。及祖母卒,哀毀成禮。尋父歸,僦居甫里,旬日必往一省,自携時物,欣然餉之。遇風雨,匍匐十里不顧也。迨父病,數月不解帶,虮虱滿身。生母陳患疽,親飲其瘡,得瘥如故。孝養其父十有三年,雖寒微必極奉甘旨。父殁居喪,形枯骨立,廬墓三年。種松芟草,常致悲號。與兄同炊,三十年如一日。二嫂早世,撫其女厚嫁之。三兄遠幕,養嫂二十餘年,必恭敬止。及老行善事,家道旋落,宅屬他人,亦無難色。年八十卒,道光十一年給表旌閭。見《吳門表隱》卷十七。
  顧廷琦,清長洲人,字佩堅,諸生。父繩詒,明末知蜀仁壽縣,死於張獻忠之亂。順治時廷琦徒步入蜀,黧面赤踝,閱四年,屢瀕於死。卒扶櫬歸。廷琦抵蜀至成都時,城廓易位,不知父葬所,呼號路側,誓不欲生,輾轉訪得葬於龍腦橋側墓地。詳載自撰《入蜀紀略》,見《清史稿》卷四九八。
  顧棟生,字公掄,杭州人。父顧永年,康熙二十四年進士,二十九年授陝西知縣,未到任,即遭官員揭發助董公受賄。永年為董公進士門生,挺身承擔,被發配奉天。祖母年已七十九歲,留棟生在家照料。棟生婚後。由妻典當手鐲,得銀二十兩資助前往奉天尋父。康熙三十五年清帝親征噶爾旦,下令捐馬輸糧到軍地。帝對棟生說,汝如在二月初一前將文書送到兵部,即可贖爾父罪。棟生即啟程,但於途中僕人墜車為車輪所壓,受傷甚重,如攜之同行,必誤期,遂安排住旅店療傷,自行徒步前進,日行百多里,按限期到兵部交割文書。父得贖,准返回京師。此時已離京三年,祖母已逝,父悲慟吐血,病不起。棟生代父留營中服勞,不久歸回奉父。摘錄自《清代碑傳全集》顧棟高《顧孝子棟生傳》。
  顧壽南,清武進人,字菊友。侍父母病至孝,父病,焚香吁天,願減壽以代。母病,割股和藥以進,尋癒,郷人稱顧孝子。(中國人名大辭典)惟割股和藥之事,並無療效,何況又毀損髮膚,雖至誠孝心,却是愚孝,在今日已不足為訓。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