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東晉畫家顧愷之

東晉畫家顧愷之

顧庭銘

生平
  顧愷之(348409),字長康,號虎頭,生於晉穆帝永和四年(1),晉陵無錫人,弱冠即是傑出畫家。十七歲,為京師瓦官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取材於《維摩詰經》,描寫毗耶離城中居士維摩詰之家庭道德和宗教信仰,表現出雖為白衣,卻奉行沙門律行;雖處居家,卻不著欲、色、無色三界等。據宋釋曇宗《京師寺記》云,畫成點睛後,即轟動朝賢,為寺募得布施百萬。
  愷之博學多才,嘗寫《箏賦》,自認「吾賦之比嵇康琴,不賞者必以後出相遺,深識者亦當以高奇見貴」(27)。魏晉時代文人雅士多好箏藝,箏賦是樂器賦文數量之最,至今尚遺世八篇,其中包括顧愷之顧野王及傅玄所作。
  晉廢帝太和元年(366),愷之十九歲,即被大司馬桓溫延聘為幕府參軍(2),相處親昵,後隨溫出鎮江陵,常互為切磋書畫。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桓溫卒,愷之謁墓賦詩云:「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形容自己哭狀為「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
  晉太元二十年(395),愷之四十八歲,再度被荊州刺使殷仲堪延攬為幕府參軍(2)。五十歲作《女史箴畫卷》。安帝義熙元年(405),任散騎常侍。五年(409),劉裕誓師北伐南燕帝慕容超,愷之作《祭牙(旗)文》(18)。同年卒,享年六十二歲,所著文集及啟蒙記行於世。
  世系
  顧愷之父悅之,字君叔,少有義行,初為揚州刺史殷浩別駕,歷尚書右丞,卒,子愷之。(3
  《晉書》所載愷之家世,僅及父子兩代,餘不詳。而北宋顧彥成之《英賢紀略》,則謂悅之為顧雍之族,世以仕顯,父莘望;愷之子玄,後裔有名承貞者(6),稍嫌孤證不立。廣東新興《顧氏族譜》奉愷之為始祖,因嬗替不明,難以確認。至《武陵宗譜滙編》,所載愷之先祖世系毗、榮、穆等,譜牒界已確認為誤接,從略。
  軼事
  顧愷之在桓溫和殷仲堪幕府中,留下不少軼事,部份記入《晉書》及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得以流傳千古。
  愷之好諧謔,人多愛狎之。在荊州幕府,某次請假還鄉省親,仲堪借以布帆,至破冢處,遭大風吹破布帆,遂牋仲堪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還至荊州,人問會稽山川之狀,答曰:「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桓溫之子玄,與愷之同在仲堪處閑坐,互作機智之語為嬉,稱為「了語」。
  愷之曰:「火燒平原無遺燎」。
  桓玄曰:「白布纏根樹旒旐」。
  仲堪曰:「投魚深泉放飛鳥」。
  續作使人畏懼之嬉語,稱為「危語」。
  愷之曰:「井上轆轤臥嬰兒」。
  桓玄曰:「矛頭淅米劍頭炊」。
  仲堪曰:「百歲老翁攀枯枝」。
  忽然某參軍曰:「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因仲堪眇目,驚怒曰:「此太逼人」,因而作罷。
  愷之每食甘蔗,習慣自梢至本,人或怪之,答曰:「漸入佳境也」。
  愷之乃晉畫聖衛協入室弟子,善丹青,圖寫特妙。東晉宰相謝安深重之,稱讚他畫藝前無古人。後人評論其畫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法如春蠶吐絲,輕盈流暢,遒勁爽利。與南朝宋陸探微,梁張僧繇,合稱六朝三傑。如以畫人像而論,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則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當時顧陸兩人合稱密體畫派。
  所謂畫人像得其神,功力在點睛。愷之每畫成人像,或數年不點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箇)中」。常推重嵇康四言詩,因為之像,曰:「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某次欲為殷仲堪畫像,因仲堪眇目,固辭。愷之曰:「明府正為眼耳,若明點瞳子,飛白拂上,使如輕雲之蔽日,豈不美乎!」仲堪乃從之。
  愷之生時失母,年稍長,常向父詰問母之容貌穿著,多次揣摩繪之,父皆曰不像。末次,點睛後立即形貌如生,終得父稱許。
  愷之為人豁達風趣,曾將心愛畫卷密置箱中,前貼封條,寄存桓玄家。玄從箱背撬開,竊取畫,然後緘閉如舊,還之,誆稱未開。愷之見封條完好,認為不致被竊,而是妙畫通靈,遁空化去,猶如人之登仙,了無慍色。故人多云愷之體中癡黠各半,合而得平,乃有才、畫、癡三絕之稱。
  遺作
  顧愷之作品,據《歷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錄》、《宣和畫譜》等著錄,約有六七十件,但流傳至今,只剩《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和《斫琴圖卷》等,且多係後世摹本。(14
  《女史箴圖卷》,橫卷,人物三十餘,筆彩生動,華髮秀潤,經名家鑑定或為宋人摹本,真跡已佚。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被英軍從清宮中刼走,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此畫取材於西晉詩人張華之《女史箴》。晉朝賈后酷虐,張華為了諷諫,寫此文章。文中苦口陳箴,莊言警世,規善時病,後被官方視為女德規範,藉以鞏固封建統治。
  《女史箴》全文十二節,《女史箴圖卷》全卷也是十二節,圖卷前三節已佚,現剩後九節。全卷繪畫水準,誠如唐代國畫家張彥遠所言:「緊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
  《洛神賦圖卷》,是根據漢末建安詩人曹植《洛神賦》繪成。曹植對美女甄氏失戀,幻想成洛神而寫成浪漫情調的賦文。故圖卷可視為賦之插圖,絹本,水墨著色。真跡已佚,現有五個摹本,分藏遼寧博物館,北京和台北故宮博物館等。
  此畫表現主在洛神之美貌光彩,和她與曹植間若接若離情意。畫中曹植身穿紅色長衣,坐洛水邊,華蓋之下侍者環立。植凝視洛神,流露愛慕神情。而洛神頭梳雲髻,手持塵拂,衣帶飄逸,也依戀相望,顧盼情深。
  《斫琴圖卷》,描繪古代文人雅士製琴場景,畫中十四人,各任斷板、製弦、試琴等工序,侍者或徒生一旁執扇站立。工作流程次序不明,人物關係不連續,又無文字說明,與古代長卷人物畫多具故事性風格不同。此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絹本,宋人摹本。
  《畫雲台山記》,是顧愷之三篇畫論之一,因唐代張彥遠收錄在《歷代名畫記》中,而致保存迄今。此記到唐代已歷四五百年,當時即感到「自古相傳脫錯,未得妙本勘校」。時至今日再讀此文,自然更難斷句和理解。
  雲台山是道教天師張道陵修真成仙名山,這幅畫描繪天人之間微妙關係。全文分西去山、中段、後一段三部份,文字內容已不能全懂,但也體會出一些人或物在空間之繪畫技巧。例如:
              「山有面,則背向有影」,是在說明光線照耀下之陰影,表現出立體感。
              「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皆有空青」,為天光水色之表現。
              「凡畫人,坐時可七分,衣服彩色鮮微,此正山高而遠耳」,顯示人物在空間中之比例關係。
              「下為澗,物景皆倒」,是指水中倒影畫法。
  六朝繪畫有「人大于山」不合比例缺點,《畫雲台山記》中,所述部份內容,似為現代繪畫透視法之濫觴。
        參考資料
  1.顧愷之新論 附年表 溫肇桐 1985
  2.晉書列傳六十二顧愷之
  3.晉書列傳四十七顧悅之
  4.顧愷之研究 袁有根等 2004
  5.梁朝遺譜 陳顧野王
  6.英賢紀略 北宋顧彥成
  7.顧愷之箏賦:其器也,則端方修直,天隆地平,華文素質,爛蔚波成。君子嘉其斌麗。知音偉其含清,罄虛中以揚德,正律度而儀形。良工加妙,輕縟璘彬,玄漆緘響,慶雲被身。
  8.顧愷之祭牙文,載太平御覽:維某年某月日,錄尚書事豫章公裕,敢告黃帝蚩尤五兵之靈。兩儀有政,四海有王。晉命在天,世德重光。烈烈高牙,闐闐伐鼓。白氣經天,簡揚神武。(劉裕出征南燕在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是年愷之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