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卑南文化見聞

卑南文化見聞

玅 林

  前 言

  余前於民國110年歲尾,遊台東縣考察卑南遺址。大略瞭解到5,3002,300年前在卑南山麓有一支古老民族,生聚數千年之久,遺下大量石板棺、石器、玉器等文物及遺骸,學術界曾掀起考古熱潮。但這支民族究竟來自何方,去向何處,迄今成謎。

  回程時,順道參觀南王里之南王國民小學,體會到另一支卑南民族文化風貌,再度引起我尋奇熱忱。該里西北是卑南山,東至台鐵台東站,南至太平洋堤坊,為卑南八社之一。現有人口約兩千餘人,歷來是該族之重心。

  現里中有座已有百年歷史之南王國民小學。從大門開始,沿途所見之圍牆、廊柱等,都彩繪著傳統紋飾,整座校園散發著濃濃的民族氣息。學校一側,則是傳統文化中心,裡面有古老工法興建之巴拉冠(集會所)、祖靈屋、瞭望台、摔角場等。南王里也是定期舉行海祭、猴祭、巫祭、除草祭、大獵祭等處所,現尚保持著比較完整之卑南文化。

  但必須說明的是,所謂卑南遺址先民,與今卑南族祖先,並非血胤相連,而是兩支同以卑南為名不同之民族。據陳奇祿先生說法,今卑南族祖先,遲至大約兩千年前才進入台東生聚,曾被花蓮縱谷之阿美族稱之為客人。

  南王由來

  台東市南王里之南王部落,真的封過王嗎,不,只是清帝封賞之六品頂戴,較縣長略大,王是俗稱。

  此事緣起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六月,台灣官府取締天地會,激起台南府以北會首林爽文於五十二年元月十六日率眾反抗,並得到台南府以南之鳳山天地會首莊大田率眾響應。事起後,清廷派陝甘總督大學士福康安調福建、廣東、浙江大軍入台圍剿,雙方對峙五個月。到次年,清軍得到原住民響應,在南投集集水沙連予敵背腹夾擊,才於次年生擒林爽文。歷時一年四個月之變亂方告平息。

  清廷論功行賞,認為番社響應有功,經福康安奏報,於乾隆五十三年,率屋鰲、阿里山、大武壟、傀儡山四總社之頭目、番目、社丁及通事等42人,赴京覲見皇上接受封賞。

  今所稱卑南社頭目比那賴(Pinadray),並不在受封名單內,而是其父親傀儡番總社頭目加六賽。據卑南社說法是因為加六賽年邁,不克遠行,由在西部營生通曉漢事之子比那賴代父受封。

  比那賴是卑南社六大氏族之一,於受封後統御後山七十二社。以後開始向山地番社徵粟徵肉,向沿海番社徵貝類。各社即稱他為Puyuma,寓有獲得番社貢獻之意。

  當時所稱傀儡山總社,即含有今日卑南社在內,是漢人對後山番社之俗稱。

  民族概況

  從各方資料瞭解到卑南族稱,漢人原稱她為八社番。歷來有彪馬、畢瑪、漂馬、普悠瑪及日人之プユマ等異稱。到民國四十三年間,才由政府正式命名為卑南迄今。但此譯名與民族自稱之Puyuma不符,大概是為了切合台東縣古稱「卑南覓」而來。至Puyuma之原意,傳說為都城或集中、團結等,至今已不甚瞭解。

  據公元兩千年左右統計,全族人口約近萬人,分佈在台閩各縣市。其中台東縣境內約六千人,大部份集中於台東市及卑南鄉,形成全族之重心。

  台東地區之卑南族人,自古生聚在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地區。分為南王、檳榔、寶桑,和知本、建和、初鹿、泰安、利嘉八社。各社對於民族起源說法互異。前三社流傳的是「竹生」之說,後五社流傳的是「石生」之說。部落間口耳相傳,內容稍異,也無從深究孰是孰非。

  竹生說者,略謂女神名Nunur,從大地出生後,將竹子插在部落南方之海岸邊,一對男女從竹節中出生,長大成婚後繁衍成族……。

  石生說者略謂海岸湧現浪潮,沖積沙土凝結成石。後石崩裂出生一人,雙膝長眼,小腿肚懷孕,生下一男一女,長大成婚繁衍成族……。

  今卑南族體質,膚色呈淡褐色,髮直全黑少波狀,雙眼皮出現率90%,蒙古褶出現率30%60%。中等身材,體型接近漢族和阿美族。

  卑南族是一支極優秀民族,族人中音樂、歌唱、舞蹈及棒球等人才輩出,享譽全國。

  社會習俗

  卑南族之氏族型式屬於母系社會。男子入贅女家,女兒繼承氏族姓氏。財產繼承也是母傳女,連家中祭祀都屬母親一方,並由女兒繼承。但隨著時代進化,今已有所改變,部份也傾向父系氏族制,子女可隨父姓,或經協議一半隨母,一半隨父。

  卑南部落中有著三種重要人物,歷來維繫著族人秩序和生涯。一是頭目,由部落有領導能力者出任,負責重大事務之協調,亦是各項祭祀及保衛領地之領導人物。在今日體制下,部份職權已被行政首長取代,但仍受族人尊敬。一是祭司,主持各項祭祀。一是巫師,兼有女巫男覡,族人印象中他們具有法術。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巫術在族中十分盛行,時至今日仍在為族人祈福避禍。甚至開業設肆,為人占卜。占卜方式以夢兆或鳥占為主。

  族人信奉萬靈信仰,認為宇宙間天地萬物皆有神靈,包括祖靈。神靈分善靈與惡靈,關係族人禍與福,故於各項祭祀之前,都先要告知神靈,祈求平安賜福。

  卑族族男子在成長過程中,要經過斯巴達式學長制的會所訓練。十二三歲時之少年期,即進入少年會所過集體生活,接受打屁股、跑步、摔角、練膽量等體能訓練,使成為強健、服從、守紀之普悠瑪。十七八歲時升為青少年期,入成人會所服勞役,參加成人活動和祭祀,服侍長老。主在訓練刻苦耐勞服從精神。二十歲後為成年期,在大獵祭時接受猴祭測驗,凡通過測驗才算成年。

  所謂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卑南族亦復如此。可歸納為除草祭、小米收穫祭、少年祭,大獵祭及聯合年祭等,各社按時或擇期舉行。

  小米收穫祭又稱海祭,每年七月舉行,在海邊向著蘭嶼方向,遙祭兩位先人帶小米種子進入部落。小米又稱粟是族人主要旱地農作物,亦是主食之一種,關係著族人生計,故受重視。祭後舉行摔角活動。

  少年刺猴祭,通常十二月下旬,大獵祭之前舉行。藉著刺猴鍛鍊膽識,及激發殺敵氣概。由於現代動物保育觀念限制,今活猴已由草猴代替。

  少年祭之前,部落少年,赤裸著上身,臉上塗炭灰,手捧芭蕉葉,結隊奮身奔向各戶,驅邪除穢,迎接新的一年。其過程與中國古俗「追儺」相同。

  大獵祭在古代其實是集體軍事行動,包含狩獵、復仇、獵首外,兼在巡狩領地。過去可長達數月今已縮短成數日。由頭目率領,在領地紮營、狩獵。結束當天,部落婦女等族人,齊集凱旋門,盛裝列隊歡迎,戴花冠、花環,唱著傳統古老的史詩,然後合族聚餐。大獵時遇上異族侵犯領地,自然要驅離,甚至引起殺伐。

  祭儀歌謠之一《出草敘事歌》,音樂幽雅,節奏明確,敘述著族人英勇事迹。連同其他祭祀之歌謠,近年已頗有學人深入紀錄整理。

  聯合年祭由各社輪流不定期舉行,隆重又莊嚴,規模盛大。

  感 想

  卑南族之族源問題,如同其他原住民一般,也是撲朔迷離。原因是該族沒有留下原始圖畫、刻劃、文字等史迹,無從判斷。文字之功能,是人類用來紀錄事或物,使之脫離口耳相傳,成為固定史料,遺憾的是無這種遺存。現政府雖在積極輔導創制文字,但已無法彌補歷史缺憾。

  卑南族自稱在Panapanayan登陸,並不知來自何處。現學者將之歸結為南海島嶼,統稱之為南島民族。但學術界公認島嶼不是人類發祥地。據陳奇祿先生說法,該族大約是古時從中南半島南下,繞經南海島嶼,約兩千年前再北遷經過蘭嶼進入台東。但此屬推測並無確證。

  台灣各族原住民,大半有矮黑人共生傳說,唯獨卑南族似未聽說有此傳言。此或可顯示該族入台時矮黑人已經絕跡,故入台年代應該較其他各族為晚。

  今卑南族人流傳著民族起源之竹生說、石生說,及歲末少年「追儺」活動等,其民族播遷過程在繞道南島前之根源,似乎也離不開華南之百越或華東之夷族。

  不過持此說之最大弱點是百越或東夷中,迄今並未發見有VOSVSO語序模式者。筆者猜想是在長期播遷過程中,受到菲列賓之他加祿語VSO一類語種影響,而改變了語序。

  我中華古文化中亦有下列類似記載,冥冥中似乎看到了卑南族影子,故引發上述遐想。

  《後漢書》卷八十六:西南夷者,在蜀郡外,有夜郎國……。初有女子浣於遯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視之,得一男童。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

  《淮南子》等記載:大禹治水期間,為開通崇山水道,以神力變成巨熊。被孕妻塗山氏看見,因驚嚇變成巨石。大禹追索其子,石裂子生焉,因而名啟。此即古史所說夏啟為石生之由來。

  《周禮》等古籍記載:古代大儺禮中侲(ㄓㄣˋ)子配合方相氏,白衣赤,元衣朱裳,手執桃弓葦矢,口作儺儺之聲,於除夕逐戶除穢驅邪。侲子年十至十二歲,一說十二至十六歲。儺禮今已失傳,傳說在公元七世紀左右傳入日本,得以保存至今云云。

  我中華初民,對於人類起源,似乎也同樣愚昧無知,甚至不瞭解「桑台之會」之實質意義。同樣衍生出竹生、石生、卵生、神生……甚至說踩巨人足跡而生等,荒誕不經,匪夷所思之說法。不過這也顯示初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過的是母系氏族社會。

  現隨著時代進化,這些錯誤認知,連同不良自虐陋習鑿齒、涅齒、雕題、纏足甚至人牲、殉葬等,從痛苦中覺醒,已相繼廢棄。

  任何民族其文化必須跟上時代,吸收新的優良元素,變化體質,日新月異,不能拘泥於老祖宗家法,而抱殘守缺。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明實錄顧成史料摘錄

 

明實錄顧成史料摘錄

顧庭銘

  前 言

  明鎮遠侯顧成(1330-1414),於元至正十六年(1356),在濠州歸附明太祖朱元璋,隨同抗元。至明永樂十二年陰曆五月二十五日,薨於貴州任所,服膺大明皇朝,前後歷經五十有八年。成公一生歷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功勳彪柄,追封夏國公。其史迹見於《明史》卷一四四列傳三十二,及散見於明太祖、建文(惠)帝、太宗三朝實錄中,以及相關明代文獻。

  成公原為太祖、惠帝朝中名將,靖難之變時,任建文帝左軍都督,率軍討伐皇叔燕王朱棣,不意於建文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師至真定兵敗被俘,投誠燕王。建文帝隨即在南京誅殺成公眷屬一十六人,予以制裁,但歷代史志均乏詳載。

  成公個人功勳,在太祖太宗實錄中均有記載,茲將相關原文,摘錄成篇,作為研究成公一生重要參考史料。可惜因永樂帝不承認建文為帝,致將建文朝實錄併入太宗實錄中,且經永樂帝多次刪改,內容已所剩無幾。

  成公一生忠於大明皇朝,卻不幸陷入明帝叔姪同門操戈,立場尷尬。朝野對成公所為亦難作褒貶,惟有遇事迴避。致成公眷屬被誅一十六人,除確知包含統、銳、銓、銑四嫡子外,餘均不詳其名,成千古莫名悲劇。

  明太祖實錄

  洪武十五年

  四月戊申,西堡蠻賊寇普定,貴州衛指揮同知顧成出兵擊敗之。時征南將軍穎川侯傅友德遣成守普定,會蠻賊一萬五千餘人來攻城,甚急。成堅壁不動,徐俟其怠,將兵出北門擊之,賊遂敗走。(v134-51

  洪武二十三年

  七月壬辰,普定衛指揮使顧成,蠹政受贓,及僭用玉器等物,為其下所告。上念成舊勞,詔勿問。但令都督府移文取其罪狀,以戒將來。(v203

  洪武二十七年

  七月壬申,普定衛西堡長官司阿德諸寨長卜剌贊等,聚眾作亂。命貴州都指揮顧成領兵討平之。(v229

  洪武二十八年

  六月己丑,普定西堡土官阿傍,誘集蠻民二千餘人叛。入山箐,時出剽掠。命貴州都指揮同知顧成等,領兵討之。(v237

  十一月乙丑,貴州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顧成等,討西堡土官阿傍,平之,梟其首以警眾。並擒殺群蠻五千三百二十六人,獲馬二十四匹,稻三千七百三十八石。 甲申,都勻衛豐寧長官司三藍等寨,並鐵梁平州西涼蠻賊達管等作亂,時都指揮同知顧成破土官阿傍還,遂移兵討平之。 庚戌,詔賞貴州從征將士。先是土官阿傍等叛,都指揮同知顧成統兵討之,上所部軍功至京。上命齎賞詣軍中,驗功高下給之。(v243

  洪武二十九年

  五月癸未,是月升貴州都指揮同知顧成,為右軍都督府僉事。成揚之江都人,自丙申從渡江,累官至貴州都指揮同知。復征康佐西堡、獅子孔、白石崖等寨有功,故升今職。(v246

  洪武三十年

  三月庚寅,水西土酋居宗必登、不科阿加等叛,殺普安衛千戶張駭,貴州衛百戶魏安、汪俊及軍士數十人。命右軍都督僉事顧成為征南將軍,帥貴州都指揮同知湯清,以兵五千,會左軍都督僉事何福討之。(v250) 癸酉,征南將軍右軍都督僉事顧成等,擊水西叛酋居宗必登等,斬蠻寇三千五百五十八人,生擒二千一百六十四人,獲馬二百二十七匹,必登遁去。(v251

  四月壬寅,征南將軍都督僉事顧成等,平水西諸蠻。初普定衛西堡長官司土官阿傍作亂,貴州都指揮使司發兵討破之。賊酋卜剌贊等遁去,與土官阿火者助必登劫殺官軍。至是,成遣普定衛指揮顧統,立賞格誘擒卜剌贊,復射殺阿火者必登,援絕遠遁,水西平。(v252

  五月丁卯,詔征南將軍右軍都督僉事顧成還。 己酉,命征南將軍右軍都督僉事顧成,討靖州洞蠻。時成統兵平水西叛酋,被召將還京,會蠻人寇五開,故遣使齎敕即軍中,命成與都指揮程暹統兵討之。(v253

  七月壬子,征南將軍都督僉事顧成等奏:水西叛酋必登不科阿加,聞官軍退,皆還舊寨,可乘機剿除之。上遣使勅報之曰:獸聚鳥散蠻夷之情耳,捕之則又逃竄,徒勞師旅,不如姑緩之,俟一二年再舉可也。敕至即移兵討五開等處。(v254

  九月乙亥,若五開蠻人果來連構,即調兵會征南將軍都督僉事顧成,同剿捕之。(v255

  洪武三十一年

  十一月庚子,水西阿曠畢所部土酋麼不,率化犵阿由那與西堡滄浪等寨長必莫者等,燒劫屯堡,聚眾作亂。征南將軍都督僉事顧成,發兵討平之。已而西堡賊阿革傍等復糾合阿黎寨三千餘人為寇,成遣安莊衛指揮使陸秉,普安衛指揮顧統等,分道擊敗之。其地悉平,成還京師。(v256

  明太宗實錄

  建文元年

  八月壬戌,右副將軍都督寧忠,左軍都督顧成,都指揮劉遂,俱被擒。斬首三萬餘級,積尸塞城壕,溺死滹沱河者無算。獲馬二萬餘匹,俘降數萬,盡散遣之……。

  須臾,將士縛顧成來見,上曰:爾皇考舊人,安得亦為奸臣所使。成泣曰:老臣實為奸臣所逼,無所逃罪。幸見殿下,如見太祖。然老臣不死,猶得效報。遂命釋成縛,賜之衣……。(v3

  建文三年

  閏三月己亥,翊日遣人送旗回北平,諭世子謹藏之,以示後世子孫,使知今日遇禍之難。都督顧成見旗而泣,謂世子曰:臣少從軍,今老矣,多歷戰鬥,未嘗見此也。(v8

  洪武三十五年

  十月丙寅,命鎮遠侯顧成鎮貴州。(v13

  永樂元年

  三月戊戌,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言金築安撫司等處,每有征討,輒率官軍土軍兼進,有功則兼賞之。宜今一概操練,庶可久長兼用。上遣敕諭之曰:卿策固善,朕慮土軍皆夷人,樂散逸而憚束。若使之同於官軍,或情有不堪。馭夷之道,當順情以為治,可斟酌行之。 庚子,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言:普定衛康佐長官司,歲秋糧止內普定衛。洪武二十五年始改輸安南衛,然康佐距安南衛三百五十里,往返半月。人負米三斗,止足途中之食,故累歲有虧。康佐距普定止兩日,若令仍舊輸普定,甚便之。(上)從之。(v18

  九月辛卯,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上言,臣奉命守貴州,招撫蠻夷,方隅暫安……。臣尚有欲言者,伏願皇上早立東宮,以定國本,副理萬機,永安宗社,使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不勝幸甚。書奏,上嘉其言,賜敕褒之曰:卿祇事皇考從朕于艱難之際,忠而自信,勇而善謀,協成匡濟,勞績居多,爰命往鎮舊邦,用佚高年。乃心不忘朝廷,以嘉言來獻。遣人齎千錠、文綺四匹、羅四匹、彩絹八匹賜卿,用答惓惓之誠,至可領也。(v23

  十月戊辰,賜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銀幣。(v24

  十一月壬午,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遣指揮李宣進馬,賜宣鈔十錠、紵絲衣一襲。(v25

  十二月癸未,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遣人馬且陳邊務,賜敕勞成曰:卿以重臣出鎮邊鄙,盡誠為國,計慮甚周,屢有建明,允愜朕意。眷念耆舊,綺注良深。特賜卿銀二百兩、鈔萬貫、彩幣八表裏,至可領也。(v26

  永樂二年

  正月丙寅,命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以官師市馬二千匹,悉給諸衛軍士。(v27

  永樂三年

  四月庚辰,鎮守雲南西平侯沐晟,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及陝西等都司,朝鮮等國,並四夷土官酋長,各遣人奉表貢金銀器、犀、象、馬方物,賀萬壽聖節。(v41

  永樂四年

  十二月庚戌,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奏招諭合江州等十五寨長光眼等向化。先是都勻衛光眼等聚眾作亂,攻圍合江州,命成招諭,至是皆服。(v62

  永樂六年

  三月己巳,召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還京。敕曰:卿等年高久處海外,勤於邊務。朕思念不忘,可即還京,用少佚勩,亦慰朕延佇之意。(v77

  四月戊申,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入見,上慰勞再四,賜白金二百兩,鈔四萬貫,文綺三十表裏。未幾,固請還鎮,從之。(v78

  六月壬寅,命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率貴州都司官軍,及泗城州土兵,征剿播州等處叛蠻。(v80

  永樂十年

  正月癸巳,敕勞鎮守貴州鎮遠侯顧成曰:朕久不見卿,寤寐弗忘。特賜鈔三千貫。卿其強食自安。(v124

  永樂十一年

  二月辛亥,初思南宣慰使思宗鼎,凶狠淫虐,生殺任情。與其副使黃禧構怨,累年互有奏訐。朝廷雖惡宗鼎,然以思氏世守其地,曲予保全……。敕鎮遠侯顧成,以兵五萬壓其境,凶党叛散,琛等就擒,與黃禧相繼械送京師,皆引服。(v137

  八月乙丑,命鎮遠侯顧成充總兵官,都督梁福等副之。統率湖廣貴州二都司,及武昌三護衛所,調官軍三萬人,剿捕台羅等寨反叛苗寇。上諭之曰,蠻夷叛服不常,蓋其素性。今討之非難,但慮傷過多耳。卿等至境上,且按兵不動,已遣人齎敕招諭,如招諭不服,進師未晚。(v142

  九月丙午,先是上以苗寇反叛,而鎮遠侯顧成國之宿將,久鎮邊陲,諳蠻洞地理及其人情。命成為總兵官,令與都督蔡福等協心討之。且命成俟招諭不服,而後進師。至是上慮招諭不服,而寇勢滋蔓。遂敕成等,若兵力不足,更於貴州都司調軍一萬,期以今冬平賊。(v143

  十月庚戌,敕貴州總兵官鎮遠侯顧成等曰:前命爾等征討蠻寇,兵力不足,於貴州添調一萬。今武當發回辰沅五開等九衛官軍一萬二千餘人,亦可選用。又令播州宣慰使楊升選調土軍六千。如選不及數,必得四千,聽爾調用。爾等同心畫策,必以今冬平除蠻寇。毋執見,以誤事機。(v144

  永樂十二年

  三月己卯,敕總兵官鎮遠侯顧成等曰:比知賊首就戮,餘眾潰散。今春耕及時,宜悉散軍回衛。若殘寇復出,俟秋成之後出兵剿除。(v149

  五月丁酋,鎮遠侯顧成卒。

  成之先湘潭人,祖父以操舟為業,往來江淮間,遂居江都。成字景韶,少壯勇,有膂力,喜習武事。自文其身,人稱顧花子。

  歲丙申,揚州歸附隸大將軍麾下,以勇稱。選為帳前兵,常執傘蓋侍出入,忠謹未嘗有過。初授百戶,從諸將征伐,升金吾衛副千戶,帶刀宿衛扈從。

  經陳州,舟膠於淺,成獨奮躍以背負舟而行,升堅城衛指揮僉事。

  平蜀破貴州洞蠻,克普定西堡,升昭勇將軍,普定衛指揮使。賜金帶織金龍衣,升鎮國將軍,貴州都指揮同知。

  初大軍征雲南,成鎮普定,扼其後路,蠻人無敢叛者,升驃騎將軍,右軍都督僉事,佩征南將軍印,鎮貴州。

  建文中,舉兵靖難,成率眾來禦。被執入見,上命解其縛慰諭之,令侍世子居守。成感恩圖報,盡心畢智,世子倚為老成。凡節制號令,禦備之方,一經於成。

  上即位,論功行賞,封鎮遠侯,命鎮貴州。

  永樂二年,招降貴州叛蠻,男女四百五十餘人。六年討平谷勞乖邊諸蠻。八年思州台羅寨酋長苗普亮等作亂。既招降之復叛,命成討之。進兵搗其寨,擒普亮斬之,並戮其眾,諸蠻震懾。

  還師至鎮無幾,卒,時年八十有五。訃聞皇太子遣官致祭。車駕還京,追封夏國公,賜諡武毅。

  (成)容貌魁梧,質直有膽略,粗涉書史大意。雖至大將,不以富貴驕人。在鎮日繕甲兵,申嚴號令,威信並行。蠻夷作生祠,祠之。及卒,吏民哀慟。子統八人。統普定衛指揮使,勤(勇)貴州指揮同知,統先卒。(v151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賽夏文化見聞

 

賽夏文化見聞

玅 林

  南庄道上

  今年(111)台灣原住民賽夏族(SaySiyat),每兩年一次之矮靈小祭(pas-taai),即將於陰曆十月中旬,在苗栗縣南庄鄉向天湖畔,隆重舉行。該地賽夏族民俗文物舘,亦已配合舉辦特展,用賽夏文名之「'ana'inowan」(Forever,永遠)。

  余特躬逢其盛,懷著探密旅遊心情,和認識先民篳路藍縷開發之功,於十月廿九日深入南庄。晨九時許,自台北乘捷運轉高鐵,十時許抵達新竹站下車。此時愛女逸霞和愛孫厚毅偕女友,已在大廳迎候。

  今日的竹苗地區,天氣晴朗,艷陽高照,惟風勢稍勁。出站後隨即啟程,由厚毅駕車,逸霞作陪,一行四人,依循電腦指引,向著向天湖前進。

  一路車輕輪飛,奔馳在高速公路和縣道間,末後繞行山徑小道,盤旋而上。約一小時二十分鐘,順利抵達目的地向天湖。出於意料之外的,在僻靜的深山老林中,卻隱藏著一片車水馬龍似的熱鬧景象。

  聖地見聞

  聖地 向天湖是一座山字形的高山湖,湖畔杉木油桐桂竹成林,還有一千多株山櫻花。現既綠意盎然,花季又將落英繽紛。因位於海拔738m之山腰,致湖面霧氣繚繞。今湖畔已建有木質迴廊。漫步其間,俯看荷葉田田青照水,白鵝戲水綠水中;遠眺湖光山色一片,頗似人間仙境。

  厚毅偕女友則已攜手遠去,隱約中見他們頻頻拍照,留住愛的記憶,願他們永遠銘記在心。

  初民係逐水草而居,傳說古時賽夏人,由大東河移民向天湖附近定居,繁衍後代,再分居各地,故向天湖可稱為賽夏人之民族發祥聖地。

  二十年前,已在湖畔建有一座賽夏族民俗文物舘,三層樓式結構,700m2建坪。外牆見有以竹片造型及黑白洗石子編織圖案,古意盎然。我們沿著參觀路線前進,從沿途展示之模型、實物、圖表、幻燈片中,瞭解到賽夏這支民族之過去文化和今貌,也體會到他們面臨的時代困境。現一樓作為藝品展售區、典藏室、研究圖書室,二三樓是文物展示場。

  部落 賽夏之名出自賽夏語SaySiyat,原意是人。因閩南語發音為Sai-Siat,又曾稱為獅設族。居住在海拔500-1000m之山地。全國賽夏族人,據2022年統計,約為6,800人,佔原住民總人口1.18%,在15族中以人口排名位居第9。全國各縣市皆有族人分佈,但大部份集中於新竹五峰鄉及毗鄰之苗栗南庄鄉。前者稱為北賽夏,後者稱為南賽夏,中被鵝公吉山隔離,形成兩種方言。北賽夏自稱Say Kilapa:,又稱大隘群,包括上大隘、高峰、茅圃及竹東等部落;南賽夏自稱Say walo',又稱東河群,包括東河、向天湖、蓬萊、八卦力及獅潭鄉之百壽村等部落。

  族源 關於賽夏族源,自古並無文字記載,但憑族中長老口誦耳傳,故說法大相徑庭:

  一說古時洪水為患,僅剩大霸尖山一對夫妻存活,其子孫分徙於南庄、獅潭、五峰等地。

  一說洪水地點是加里山,先移民後龍附近,爾後逐漸移往山區。

  一說有兄妹倆結婚,生下一嬰,將之切成小塊,丟入水中,各自化人,分散各地。

  一說洪水為患,一人乘小舟至大霸尖山,被神殺死。身上兩塊肉拋入海中,化成男女各一,婚配生子,成為賽夏族祖先。

  一說洪水為患,一人乘機胴漂至Sisubia山,被神殺死。屍塊投之於海,肉成賽夏人,腸成漢人,骨成泰雅人。

  以上傳說既荒誕不經,又未說明族人來自何處。可見無文字之民族,心中多麼迷惘,今雖已創制賽夏文,仍無補於歷史缺憾。

  社會習俗

  婚俗 賽夏族屬於父系社會,與阿美族由母系當家者不同。族人依地域和圖騰結成社會最基本單位。再三五同圖騰者聚集成村。由於族群規模較小,為防止近親婚配,產生不良後代,致選擇配偶極為嚴格。諸凡同姓或同祖先,不婚;同母、同姨母、同姑母之族人,不婚;與妻之族人,同父異母者,皆不婚。多有與相鄰之泰雅族和漢族行族外婚。

  姓氏 賽夏人姓氏,並非如其他原住民採母子連名或父子連名制。而是以大自然之動植物等為姓。使用漢字,始於清代,類同漢俗。現有朱、日、風、樟、蟹、豆等十八姓。各姓氏在族中分掌各種祭典。

  禮俗 賽夏族是禮數周到之民族。習俗中有出生禮、成年禮、婚禮、喪禮等。民俗重男輕女,如生男,則於三日後帶箭鏃、糕餅通報母親娘家,再從娘家換回同樣禮品。成年禮合併祭軍神,古時以敵人首級為祭品,喝下祭酒後即算成年。男子逾二十,女子逾十七視為適婚年齡。原則要男女年齡相近,或男大於女。由男方央請族中長老至女方求婚,如答允,即互換煙斗,就算完成婚約,二三年後擇期迎娶。喪禮有善惡之分,視自然老死者為善死。彌留之際即移置地上,為之洗浴、易裝。再扶起使兩腿曲於胸前,以布包裹。移入墓穴後,洒鹽於上,覆以茅草,填蓋泥土。再在四周插以短竿,圍砌石塊即告完成。三日後家人蒸糯米飯殺雞持往墓前祭奠,祭後分食祭品,翌日解除喪服。橫死與戰死者為惡死,須就地掩埋,堆石於上,以示禁忌。

  祭典 賽夏族祭典甚多,有播種祭、祖靈祭、祈天祭、火神祭、龍神祭、矮靈祭等,分由特定氏族負責主辦。例如矮靈祭由朱姓主辦,龍神祭由夏蟹兩姓主辦。各種祭祀都有固定日期過程和禮節,年復一年地舉行。其中以矮靈祭最隆重,幾乎動員各部落族人同來參與。

  陋習 賽夏族古時亦有鑿齒、黥面、紋身、馘首習俗。今日視之為陋習,現已跟隨時代風尚全面革除。鑿齒是男女青年成年禮之一種,用外力敲去門牙兩側之犬齒,自此可以「成丁入伍」。不鑿齒者被譏為膽小懦弱,有辱家門。黥面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首勇士專有。通常男子成年時,上額與下顎各刺一紋,女子僅刺上額。男子獵首成功,方准胸部刺紋,依獵得頭數加刺胸紋數。馘首表示捍衛族人之英勇,早已禁絕。

  鑿齒、黥面大陸東夷、百越古亦有之。

  矮靈之祭

  傳說古時賽夏族人生存地區,有一支矮人族(ta'ay,達隘)比鄰共居,彼此發生愛恨情仇。矮人身高1.5m以下,穴居,有臂力,擅農耕,會巫術。向賽夏族人傳授農耕技術,收成時會來分糧,雙方和平共處,共慶豐年之祭。

  一說矮人性好漁色,常調戲或強姦賽夏婦女;一說矮人會戲弄整人,豐年祭時跳到賽夏人背上,亂玩頭髮,或吊掛在舞者手臂上,使手臂酸痛。

  如此,賽夏人日久生厭,積恨。傳說某次豐年祭時,暗中將矮人居住洞口山枇杷樹根部鋸去大半。待矮人回歸攀樹休息時,樹枝突然斷裂,連人一齊掉落山溝而亡。一說矮人回歸經過之橋,支柱被鋸斷,使他們過橋時一齊墜河而亡。

  倖免於難的二位矮人逃向東方,但臨行前向著賽夏人咀咒,將使五穀不生,年年歉收,使得賽夏人哀求愿諒。矮人即告誡朱姓族人,爾後每年應舉行一次「矮靈之祭」,方可消災解厄……。

  今賽夏族人世世代代遵照囑咐,由朱姓負責主辦,每兩年一小祭,每十年一大祭,於陰曆十月中旬舉行,以示豐收及懺悔。

  矮靈祭,分為迎靈、娛靈、送靈三過程,除娛靈開放外人參觀外,餘禁外人參與。

  整個流程前,先由主辦者邀請南北兩祭團在南庄河邊商定舉辦細節,會後雙方才可開始教族人平時禁唱之祭歌。

  第一天迎靈,先由主祭者向東方射箭,表示祭典開始,隨即向東方歌舞以示迎接矮人前來。第二天娛靈,以歌舞通宵達旦,表示向矮人虔敬情意。俟子夜唱娃恩之歌(wawa:on)時,朱姓長老帶領全體族人,立正面向東方,他則站在臼上祝禱並訓誡族人。南祭團則請出神鞭(babte:)向空揮打,驅散雲霧。第三天晚以歌舞逐靈,至第四天晨送靈後,再開始塗泥驅邪,結芒草迎福氣,毀赤楊木架驅走矮靈,祭祀結束。

  關於矮黑人,台灣其他原住民也有傳言,稱之為地底人,烏鬼番,傀儡番等。甚至說他們無肛門,有尾巴。

  中國古籍《山海經》中記載之周饒國、焦僥國即為小人之國。《大荒東經》之靖人,《大荒南經》之菌人即是矮黑人。他們身高三尺,穴居,聰明,會耕種。

  在東南亞和菲列賓之矮黑人,稱為AetamanNegrito,穴居,在森林中行採集及狩獵維生,文化低落,甚至有不諳用火者。筆者曾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間,探訪菲列賓蘇比克灣之Aeta族,一處120人左右小部落。見其族人膚色棕黑,捲髮,身矮。但已會彈吉太唱歌表演,其他住宿、穿著一如常人。

  最近台日澳等國聯合考古隊,已在台東成功鎮小馬洞內,發現6,000年前身高139cm之女性矮黑人骨骸,具體證實台灣古時確有矮黑人之存在。

  總之,古時南庄及鄰近地區,確應有矮黑人存在。俟賽夏人進入後,發生生存競爭。他們或因居於弱勢,漸被消滅;或自動退出領地遠去,矮靈祭中說是去向東方。

  瀕危語言

  語言是文化信息之載體,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思想之手段。賽夏族有自己特色之語言,與其他各族不同。

  賽夏語是主語開頭之語序架構,即svo模式,與漢語、英語及歐洲多種語言相同。而其他各族原住民之語序皆為vsovos模式,與遙遠的希伯來語、馬達加斯語相同。

  例如賽夏語:

  So'o() sin() hiyaen()

  Yaka() sin() "ae"aewen

  語言中語音、語彙容易隨著時空因素演變,例如閩南語有鹿港、台北、宜蘭等不同腔調。海峽兩岸同講國語,卻有柔硬捲舌之不同。筆者幼時說吳語,竟是十里不同音。

  但語序不易隨著時空因素變化,日語自唐朝開始即已漢化,迄今仍舊保持sov模式,與周邊韓滿蒙語保持一致。賽夏族svo模式隱約中透露出她族源問題,或與大陸百越或東夷有關。

  因賽夏族民族規模小,又夾雜在泰雅族和漢族客家人之間,經過長期生活互動,彼此通婚等影響,使賽夏族之文化語言日漸改變。失去語言即是失去民族思想之累積,最終將使民族消逝無蹤。

  據調查1,317戶賽夏家族,使用母語還包括泰雅語在內,僅佔13.9%,使用客語佔1.9%,而使用國語者高達84.2%。賽夏族是台灣原住民中講國語最普遍之一族。因語序相同,最易同化。

  據調查,居住都市之原住民中,僅賽夏族人沒有在使用族語;在部落中也只有55年次以上族人具有母語能力。

  一支民族之語言,如因使用式微,失去經濟地位,又無制度支持,即會失去活力,走向衰亡。今聯合國已將賽夏語列為瀕危語言。

  近年政府有見及此,已創制賽夏文,積極推動。余此行在賽夏民族文物舘中,所見圖表說明卻全是中英對照,只有展出主題用賽夏文「ana'inowan」表示,似乎目前推行尚欠普及。

  感  

  世界語言約有七千餘種,據說每兩週即有一種消失。有關台灣原住民文化之保護傳承和發揚,政府早已推出搶救計畫。但因客觀因素複雜,盡力未必有效。單以創制文字傳承母語而言,15族原住民竟有38種方言,不足七千人之賽夏族,也分南北兩種方言。在這種情形下,想創制出理想文字,是語言學家最大難題。

  大陸民族問題更為複雜,近年在廣西推動新壯文,至今還是「慘澹經營」。原因竟是壯語方言太多,相互間語音、語彙差異亦大。各地壯民對學習新壯文多不認同,心存牴觸。認為學習別人壯語,拋棄自己母語,不如直接學習漢語,有更大社會功能。此或可給台灣在推行搶救計畫時參考。

  民族文化之變與不變,要看有益或有害。時代進化不可抗拒,也只能在既有基礎上,跟著前進,虛心地檢討既有,去蕪存菁,並吸收時代優良元素,使固有文化更為精彩。

  感謝逸霞犧牲假日休息,厚毅暨其女友,一路悉心照顧,使我年近期頤,仍能徜徉山林,享受浮生之樂;並在悠閒中認識多采多姿的賽夏文化,特為之記。

 

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河南濮州顧氏族源再考

 

河南濮州顧氏族源再考

顧庭銘

  前 言

  濮州,因濮水而得名,隋置濮州沿用至清。民國二年改州為縣,建國後降為濮城鎮,併入范縣迄今。今濮州顧氏分佈在范縣、鄄城、菏澤等地,歷明清至今,已繁衍族眾多達三千餘人,乃一方望族。

  根據《濮州顧氏族譜》記載,本族系出東昌衛濮州備禦千戶。

  東昌衛,係明代寓兵於農之軍事組織,駐山東聊城,與平山衛並處。明宣德五年(1430),從武昌左護衛移駐而來。又據明《英宗實錄》卷八十二載,正統六年(1441)八月,山西流民附籍濮州者,與州人爭田,忿鬥不息;又董氏聚眾攻打東昌,明廷遂將東昌衛所轄中左兩千戶,移駐濮州,建立濮州備禦千戶,以加強地方治安。

  明制,千戶下轄十個百戶所。每百戶所為一屯,下轄百戶二十四員。平時負責守衛、運糧、墾田、徵糧,戰時聽命征調。准攜眷世居一地,代代世襲。

  茲依據《濮州顧氏族譜》,節錄其始祖世系如下:

                            

   顧成辨

  明初軍衛之中,同名顧成者甚多,已知有江都鎮遠侯顧成,及滄州、雷州、密雲、平度、漢陽等地顧成多起,詳見《明初同名顧成史料》。但以鎮遠侯顧成,係明開國功臣,身世顯赫,族人樂於相傍,深受同名之累。

  故《濮州志》或《濮州顧氏族譜》所載之顧成,是否即是江都鎮遠侯顧成,得先予證實之。

  按鎮遠侯顧成,係明開國功臣,對貴州開衙建省著有功勳。其生平事迹詳見《明史‧顧成傳》及《明國朝獻徵錄》卷七等。濮州顧成事迹,則詳見《濮州志‧武烈傳》,原文抄錄如下:

  一、明顧成,淮安人。

  二、元丙申春三月,歸附明太祖,克丹陽。

  三、丁酉,克常州馬沙,取揚州。

  四、癸卯,接應安豐,征鄱陽湖。

  五、甲辰,克湖廣廬州。

  六、乙己,調虎賁右衛,克永新。

  七、丙午,攻巫子門,蘇州。

  八、吳元年三月,從征中原,克沂州、益都、濟南等處。

  九、洪武元年,克東昌、棣州、汴梁、河南長盧,直沽河,西務通州、北平、真定。

  十、二年,克西京、鹿台、安西、鳳翔、涇州、慶陽、平涼等處。

  十一、三年,克定西,始授虎賁左衛百戶。

  十二、四年三月,授流官,敕命。七月調成都衛,後改成都中衛。

  十三、六年,收捕連九寨蠻寇。

  十四、八年九月,世襲。

  十五、十年,剿水西未附蠻寨,及進威茂、松壘等處。

  十六、十一年,復征松疊等處。

  十七、十二年,收捕忠州大竹等寨妖賊。

  十八、十四年,克落南安蠻、順原關等處。

  十九、十五年,克陸涼州、龍海、大理、河尾、芒都、宜良州等處。

  二十、十六年,克鄧川三營、佛光寨,開通楚雄路道。

  二一、十七年,授武略將軍,武昌中衛前戶副千戶。

  二二、十九年,改武昌左護衛。

  二三、二十五年,調本衛中左所。

  二四、永樂初年,移置山東東昌衛。

  二五、宣德六年,備禦濮州,遂世家其地,今千戶顧世勳始祖也。

  以上二十五項事迹,如與《明史‧顧成傳》記載比較,則文辭、年代、範圍不盡相同,致引起外界質疑。認為該志所載之顧成,非鎮遠侯顧成,而是另有其人。

  惟經詳細剖析,發見史、志雙方所載事迹,大致外異實內同,說明如下:

  一、《濮州志‧兵防志》記載:「茲千戶所官襲蔭可計,其一為顧成子亮、子保、子昇、子恩、子翱、子世勳也」。此志所述事迹,可明顯看出涵蓋成、亮、保三代。即一至二十屬顧成,二一至二三屬顧亮,二四至二五屬顧保。

  二、《濮州志》初版,完成於明萬曆九年(1581),較《明史》完成於清乾隆四年(1739),早150餘年。故志中所載事迹,並非取材於《明史》官方標準史料。諒情來自家傳元末明初天下混戰之片羽,經過記憶、傳說拼湊而成。自然難與正史吻合,亦難免錯誤。但隨著歲月進展,成公事迹亦漸明朗。例如清康熙三十五年裔孫顧霖、顧煒修《濮州顧氏族譜》時,即明確記載成公字景韶,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敕封鎮遠侯,永樂十二年九月敕封夏國公等,已符合《明史》。

  三、第一項成公籍貫,文獻有不同記載。有湖南湘潭,揚州江都,安徽淮安,淮安濠州等。成公祖上世居湘潭,自大考千二公方流寓江都。江都乃成公祖塋及墓葬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淮安濠州(今鳳陽)。元至正十二年在濠州投身郭子興參加紅巾軍,開始反元。至正十六年(丙申)春,成公在濠州歸附太祖,初任帳前親兵,執傘蓋相隨。故湘潭是成公祖籍,江都是本籍,淮安是寄籍。《濮州志》記載成公籍貫淮安,並非錯誤。

  四、二至二十項,記載成公歸附明太祖後,隨同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轉戰大江南北,及河南、四川、雲南等地,最後鎮守貴州。史、志記載文辭苟有不同,而實質過程大致「類同」。詳見顧雙進《明鎮遠侯顧成史志事迹比較》。

  五、《濮州志》顧成,即是鎮遠侯顧成,無庸置疑。此項結論,早自明萬曆九年進士李先芳撰《濮州志》,及清康熙三十五年成公裔孫顧霖撰《濮州顧氏族譜》時,即已認定。

  李先芳乃明嘉靖進士,以詩作著稱於當代,自不會誤認魚魯與亥豕。

  成與亮

  顧成與亮之父子關係,除《濮州志》有明確記載外,成公之墓誌銘亦作同樣記載。

  1958年在揚州笊籬彎出土成公真身墓,其墓誌銘撰於明永樂十三年,曰:

  「子男八人,統為普定衛使,先卒。勇為貴州衛同知。曰銑、曰銓、曰銳、曰亮、曰三聖保皆早世。源方弱冠」。

  「孫七人,曰再興、曰興祖、曰旺興、曰長壽、曰福壽、曰普忠、曰普德。興祖襲普定之職」。

  再根據沈庠《顧成祠傳記》,曰:

  「長統,任普定衛指揮使,次銳、次銓、次銑,並卒於難。次勇任貴州衛指揮同知,次亮、次三聖保,先卒。次源」。

  對照以上史料,顧亮可確定為成公庶子。亮早世或先卒,意味於永樂十二年成公崩逝前已去世。但從上述史料可知,亮在洪武十七至二十五年間,尚在漢陽出仕武略將軍,武昌左護衛及本衛中左所等。後因該所於永樂年間移駐山東,因而在各種版本之漢陽府縣志之封守志中除名。

  因成亮之父子關係,同見於成公墓誌銘,則《濮州志》中成公,為鎮遠侯顧成,又得一確證。

  亮與保

  顧保為濮州顧氏始遷祖,通常尊為一世祖。他創始基業,傳承後世。

  顧亮因係庶出,遠離貴州,又早世,形同淡出家族。子保乃庶房之後,在家族中亦不再聞達。連同庶子勇之子能,皆未寫入成公墓誌銘孫輩名錄中。

  據《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五稱:宣德五年(1430)武昌中衛改制為東昌衛。此時顧保即隨衛移駐聊城。又據前書同卷記載,謂濮州備禦千戶,係正統六年(1440)所建,則保又隨千戶移駐濮州西大街,落戶生根。以上記載事迹及過程,各文獻均無異說。

  與瓚

  據《濮州志‧孝友傳》稱:「顧瓚,濮州備禦千戶顧弟。弘治間鬥殺郭氏,法當處死,除籍。瓚年方十八,以身自代,鞫訊者憐其非罪,竟死獄中,卒無怨悔」。

  郡人李先芳為之作樂府義士篇,讚其義行:

  兄勿殺人,兄竟殺之。

  殺人抵罪,兄自身祖。

  功不敘怨,吾人兄弟之間何彼此,我室未聘死可矣。

  不謀諸兄不告母,手持銅錘首官府,大人莫疑我何苦。

  東園露井桃李芳,蟲來齒桃李代僵。

  年年桃花開滿枝,開花結子,兄嫂當知之。

  後雖未處死,然依律除籍,改由顧昇襲千戶。濮州老譜云,失考。

  又成公嫡長子統,亦有孫名者。之子溥,襲鎮遠侯爵,諒係同名之兩

  結 語

  濮州顧氏一族,經以上考證,為明江都鎮遠侯顧成後裔。顧亮一支,因係庶出,早世,無顯赫戰功等原因,致未見重於史冊。幸賴《濮州志》記其梗概,方未讓世人遺忘,默默地在濮州傳承香火。

  參考文獻

  1.顧雙進《濮州顧氏族譜》。

  2.《明代同名顧成史料》。

  3.《明史》卷一四四,列傳三十六。

  4.《濮州志六卷》,明萬曆九年李先芳篡,清康熙十一年張實斗增修。

  李先芳(1510-1594),字伯承,號北山,祖籍湖北監利人。明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歷任知縣,戶部主事,刑部司官,州、寧國府同知。祖上遷來濮州李莊,今山東鄄城李進士堂村。萬曆初辭官回籍,與郡中名士編修《濮州志》。

  5.《濮州志十卷》,明鄧韍撰。

  6.《濮州州志》,清高志英撰。

  7.《濮州續志二卷》,清郅玠修。

  8.顧雙進《明鎮遠侯顧成史志事迹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