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文化見聞
玅 林
南庄道上
今年(111)台灣原住民賽夏族(SaySiyat),每兩年一次之矮靈小祭(pas-taai),即將於陰曆十月中旬,在苗栗縣南庄鄉向天湖畔,隆重舉行。該地賽夏族民俗文物舘,亦已配合舉辦特展,用賽夏文名之「'ana'inowan」(Forever,永遠)。
余特躬逢其盛,懷著探密旅遊心情,和認識先民篳路藍縷開發之功,於十月廿九日深入南庄。晨九時許,自台北乘捷運轉高鐵,十時許抵達新竹站下車。此時愛女逸霞和愛孫厚毅偕女友,已在大廳迎候。
今日的竹苗地區,天氣晴朗,艷陽高照,惟風勢稍勁。出站後隨即啟程,由厚毅駕車,逸霞作陪,一行四人,依循電腦指引,向著向天湖前進。
一路車輕輪飛,奔馳在高速公路和縣道間,末後繞行山徑小道,盤旋而上。約一小時二十分鐘,順利抵達目的地向天湖。出於意料之外的,在僻靜的深山老林中,卻隱藏著一片車水馬龍似的熱鬧景象。
聖地見聞
聖地 向天湖是一座山字形的高山湖,湖畔杉木油桐桂竹成林,還有一千多株山櫻花。現既綠意盎然,花季又將落英繽紛。因位於海拔738m之山腰,致湖面霧氣繚繞。今湖畔已建有木質迴廊。漫步其間,俯看荷葉田田青照水,白鵝戲水綠水中;遠眺湖光山色一片,頗似人間仙境。
厚毅偕女友則已攜手遠去,隱約中見他們頻頻拍照,留住愛的記憶,願他們永遠銘記在心。
初民係逐水草而居,傳說古時賽夏人,由大東河移民向天湖附近定居,繁衍後代,再分居各地,故向天湖可稱為賽夏人之民族發祥聖地。
二十年前,已在湖畔建有一座賽夏族民俗文物舘,三層樓式結構,700m2建坪。外牆見有以竹片造型及黑白洗石子編織圖案,古意盎然。我們沿著參觀路線前進,從沿途展示之模型、實物、圖表、幻燈片中,瞭解到賽夏這支民族之過去文化和今貌,也體會到他們面臨的時代困境。現一樓作為藝品展售區、典藏室、研究圖書室,二三樓是文物展示場。
部落 賽夏之名出自賽夏語SaySiyat,原意是人。因閩南語發音為Sai-Siat,又曾稱為獅設族。居住在海拔500-1000m之山地。全國賽夏族人,據2022年統計,約為6,800人,佔原住民總人口1.18%,在15族中以人口排名位居第9。全國各縣市皆有族人分佈,但大部份集中於新竹五峰鄉及毗鄰之苗栗南庄鄉。前者稱為北賽夏,後者稱為南賽夏,中被鵝公吉山隔離,形成兩種方言。北賽夏自稱Say Kilapa:,又稱大隘群,包括上大隘、高峰、茅圃及竹東等部落;南賽夏自稱Say walo',又稱東河群,包括東河、向天湖、蓬萊、八卦力及獅潭鄉之百壽村等部落。
族源 關於賽夏族源,自古並無文字記載,但憑族中長老口誦耳傳,故說法大相徑庭:
一說古時洪水為患,僅剩大霸尖山一對夫妻存活,其子孫分徙於南庄、獅潭、五峰等地。
一說洪水地點是加里山,先移民後龍附近,爾後逐漸移往山區。
一說有兄妹倆結婚,生下一嬰,將之切成小塊,丟入水中,各自化人,分散各地。
一說洪水為患,一人乘小舟至大霸尖山,被神殺死。身上兩塊肉拋入海中,化成男女各一,婚配生子,成為賽夏族祖先。
一說洪水為患,一人乘機胴漂至Sisubia山,被神殺死。屍塊投之於海,肉成賽夏人,腸成漢人,骨成泰雅人。
以上傳說既荒誕不經,又未說明族人來自何處。可見無文字之民族,心中多麼迷惘,今雖已創制賽夏文,仍無補於歷史缺憾。
社會習俗
婚俗 賽夏族屬於父系社會,與阿美族由母系當家者不同。族人依地域和圖騰結成社會最基本單位。再三五同圖騰者聚集成村。由於族群規模較小,為防止近親婚配,產生不良後代,致選擇配偶極為嚴格。諸凡同姓或同祖先,不婚;同母、同姨母、同姑母之族人,不婚;與妻之族人,同父異母者,皆不婚。多有與相鄰之泰雅族和漢族行族外婚。
姓氏 賽夏人姓氏,並非如其他原住民採母子連名或父子連名制。而是以大自然之動植物等為姓。使用漢字,始於清代,類同漢俗。現有朱、日、風、樟、蟹、豆等十八姓。各姓氏在族中分掌各種祭典。
禮俗 賽夏族是禮數周到之民族。習俗中有出生禮、成年禮、婚禮、喪禮等。民俗重男輕女,如生男,則於三日後帶箭鏃、糕餅通報母親娘家,再從娘家換回同樣禮品。成年禮合併祭軍神,古時以敵人首級為祭品,喝下祭酒後即算成年。男子逾二十,女子逾十七視為適婚年齡。原則要男女年齡相近,或男大於女。由男方央請族中長老至女方求婚,如答允,即互換煙斗,就算完成婚約,二三年後擇期迎娶。喪禮有善惡之分,視自然老死者為善死。彌留之際即移置地上,為之洗浴、易裝。再扶起使兩腿曲於胸前,以布包裹。移入墓穴後,洒鹽於上,覆以茅草,填蓋泥土。再在四周插以短竿,圍砌石塊即告完成。三日後家人蒸糯米飯殺雞持往墓前祭奠,祭後分食祭品,翌日解除喪服。橫死與戰死者為惡死,須就地掩埋,堆石於上,以示禁忌。
祭典 賽夏族祭典甚多,有播種祭、祖靈祭、祈天祭、火神祭、龍神祭、矮靈祭等,分由特定氏族負責主辦。例如矮靈祭由朱姓主辦,龍神祭由夏蟹兩姓主辦。各種祭祀都有固定日期過程和禮節,年復一年地舉行。其中以矮靈祭最隆重,幾乎動員各部落族人同來參與。
陋習 賽夏族古時亦有鑿齒、黥面、紋身、馘首習俗。今日視之為陋習,現已跟隨時代風尚全面革除。鑿齒是男女青年成年禮之一種,用外力敲去門牙兩側之犬齒,自此可以「成丁入伍」。不鑿齒者被譏為膽小懦弱,有辱家門。黥面男女皆有,紋身則是獵首勇士專有。通常男子成年時,上額與下顎各刺一紋,女子僅刺上額。男子獵首成功,方准胸部刺紋,依獵得頭數加刺胸紋數。馘首表示捍衛族人之英勇,早已禁絕。
鑿齒、黥面大陸東夷、百越古亦有之。
矮靈之祭
傳說古時賽夏族人生存地區,有一支矮人族(ta'ay,達隘)比鄰共居,彼此發生愛恨情仇。矮人身高1.5m以下,穴居,有臂力,擅農耕,會巫術。向賽夏族人傳授農耕技術,收成時會來分糧,雙方和平共處,共慶豐年之祭。
一說矮人性好漁色,常調戲或強姦賽夏婦女;一說矮人會戲弄整人,豐年祭時跳到賽夏人背上,亂玩頭髮,或吊掛在舞者手臂上,使手臂酸痛。
如此,賽夏人日久生厭,積恨。傳說某次豐年祭時,暗中將矮人居住洞口山枇杷樹根部鋸去大半。待矮人回歸攀樹休息時,樹枝突然斷裂,連人一齊掉落山溝而亡。一說矮人回歸經過之橋,支柱被鋸斷,使他們過橋時一齊墜河而亡。
倖免於難的二位矮人逃向東方,但臨行前向著賽夏人咀咒,將使五穀不生,年年歉收,使得賽夏人哀求愿諒。矮人即告誡朱姓族人,爾後每年應舉行一次「矮靈之祭」,方可消災解厄……。
今賽夏族人世世代代遵照囑咐,由朱姓負責主辦,每兩年一小祭,每十年一大祭,於陰曆十月中旬舉行,以示豐收及懺悔。
矮靈祭,分為迎靈、娛靈、送靈三過程,除娛靈開放外人參觀外,餘禁外人參與。
整個流程前,先由主辦者邀請南北兩祭團在南庄河邊商定舉辦細節,會後雙方才可開始教族人平時禁唱之祭歌。
第一天迎靈,先由主祭者向東方射箭,表示祭典開始,隨即向東方歌舞以示迎接矮人前來。第二天娛靈,以歌舞通宵達旦,表示向矮人虔敬情意。俟子夜唱娃恩之歌(wawa:on)時,朱姓長老帶領全體族人,立正面向東方,他則站在臼上祝禱並訓誡族人。南祭團則請出神鞭(babte:)向空揮打,驅散雲霧。第三天晚以歌舞逐靈,至第四天晨送靈後,再開始塗泥驅邪,結芒草迎福氣,毀赤楊木架驅走矮靈,祭祀結束。
關於矮黑人,台灣其他原住民也有傳言,稱之為地底人,烏鬼番,傀儡番等。甚至說他們無肛門,有尾巴。
中國古籍《山海經》中記載之周饒國、焦僥國即為小人之國。《大荒東經》之靖人,《大荒南經》之菌人即是矮黑人。他們身高三尺,穴居,聰明,會耕種。
在東南亞和菲列賓之矮黑人,稱為Aetaman或Negrito,穴居,在森林中行採集及狩獵維生,文化低落,甚至有不諳用火者。筆者曾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間,探訪菲列賓蘇比克灣之Aeta族,一處120人左右小部落。見其族人膚色棕黑,捲髮,身矮。但已會彈吉太唱歌表演,其他住宿、穿著一如常人。
最近台日澳等國聯合考古隊,已在台東成功鎮小馬洞內,發現6,000年前身高139cm之女性矮黑人骨骸,具體證實台灣古時確有矮黑人之存在。
總之,古時南庄及鄰近地區,確應有矮黑人存在。俟賽夏人進入後,發生生存競爭。他們或因居於弱勢,漸被消滅;或自動退出領地遠去,矮靈祭中說是去向東方。
瀕危語言
語言是文化信息之載體,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思想之手段。賽夏族有自己特色之語言,與其他各族不同。
賽夏語是主語開頭之語序架構,即svo模式,與漢語、英語及歐洲多種語言相同。而其他各族原住民之語序皆為vso或vos模式,與遙遠的希伯來語、馬達加斯語相同。
例如賽夏語:
So'o(你) sin(叫) hiyaen(誰)?
Yaka(我) sin(叫) "ae"aewen。
語言中語音、語彙容易隨著時空因素演變,例如閩南語有鹿港、台北、宜蘭等不同腔調。海峽兩岸同講國語,卻有柔硬捲舌之不同。筆者幼時說吳語,竟是十里不同音。
但語序不易隨著時空因素變化,日語自唐朝開始即已漢化,迄今仍舊保持sov模式,與周邊韓滿蒙語保持一致。賽夏族svo模式隱約中透露出她族源問題,或與大陸百越或東夷有關。
因賽夏族民族規模小,又夾雜在泰雅族和漢族客家人之間,經過長期生活互動,彼此通婚等影響,使賽夏族之文化語言日漸改變。失去語言即是失去民族思想之累積,最終將使民族消逝無蹤。
據調查1,317戶賽夏家族,使用母語還包括泰雅語在內,僅佔13.9%,使用客語佔1.9%,而使用國語者高達84.2%。賽夏族是台灣原住民中講國語最普遍之一族。因語序相同,最易同化。
據調查,居住都市之原住民中,僅賽夏族人沒有在使用族語;在部落中也只有55年次以上族人具有母語能力。
一支民族之語言,如因使用式微,失去經濟地位,又無制度支持,即會失去活力,走向衰亡。今聯合國已將賽夏語列為瀕危語言。
近年政府有見及此,已創制賽夏文,積極推動。余此行在賽夏民族文物舘中,所見圖表說明卻全是中英對照,只有展出主題用賽夏文「ana'inowan」表示,似乎目前推行尚欠普及。
感 想
世界語言約有七千餘種,據說每兩週即有一種消失。有關台灣原住民文化之保護傳承和發揚,政府早已推出搶救計畫。但因客觀因素複雜,盡力未必有效。單以創制文字傳承母語而言,15族原住民竟有38種方言,不足七千人之賽夏族,也分南北兩種方言。在這種情形下,想創制出理想文字,是語言學家最大難題。
大陸民族問題更為複雜,近年在廣西推動新壯文,至今還是「慘澹經營」。原因竟是壯語方言太多,相互間語音、語彙差異亦大。各地壯民對學習新壯文多不認同,心存牴觸。認為學習別人壯語,拋棄自己母語,不如直接學習漢語,有更大社會功能。此或可給台灣在推行搶救計畫時參考。
民族文化之變與不變,要看有益或有害。時代進化不可抗拒,也只能在既有基礎上,跟著前進,虛心地檢討既有,去蕪存菁,並吸收時代優良元素,使固有文化更為精彩。
感謝逸霞犧牲假日休息,厚毅暨其女友,一路悉心照顧,使我年近期頤,仍能徜徉山林,享受浮生之樂;並在悠閒中認識多采多姿的賽夏文化,特為之記。